《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23 15:09:36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蕴含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人用智慧和思想编著出一本本名家书作,其中以“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等尤为著名,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在这个暑假,我掀开了“四大名著”,走上了古书阅读之旅,收获丰富,精神饱满。

  四本名著中,最先阅览的是《红楼梦》,此书不愧为名著,读了一部分后,我不禁深深喜欢上了它。红楼梦描写了古代一个大家族从兴至衰的心酸历程,使我陷入了感叹当时世态时局的悲凉情境中。书中悲情主角“绛珠仙草”林黛玉的惨淡人生使我动容,“蘅芜君”薛宝钗的端庄大雅又使我敬佩不已,众多人物中,独爱薛宝钗。

  时至今日,中国还有不少男子有“娶妻当如薛宝钗”的思想观念。是呀,薛宝钗端庄善良,识大体,懂人情世故,又有谁不喜欢她那性情,谁不爱慕她的才貌?

  在情感纠葛中,薛宝钗不骄不躁,在乱世纷争中保持自身的高尚节操,她用宽容大度渐渐感化每一个不喜欢她的人,尽管她的'家庭环境不太乐观,但她自身的高贵大家风范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她之所以令我敬佩与喜爱,原因多多。她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物。

  《红楼梦》诉说一场红楼春秋大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很喜欢,值得你来看!

《红楼梦》读后感2

  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我了解了古典名著的神韵风采。《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本书代表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主要讲的是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和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的悲剧。在此,我为作者能够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堕落而感到崇敬和赞扬,也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有些人对于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束感到不满和惋惜,包括我也又这样的想法。但是,在看完宝钗的下场时,我明白了,醒悟了,宝玉并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保护好黛玉的能力,他依赖的是他的家族,这个家没有了,而他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所以,在这种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在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堕落中,在这种充满虚伪、贪婪、腐朽和罪恶中,我想,也许黛玉的死是一种解脱。可以说,看到宝钗的下场,黛玉的离开也是一种幸福,毕竟她没有承受到家族的败落,爱情的寂寞难过,便幸福的离开。

  在看完一次又一次的《红楼梦》后,我的感触越来越多,我对于《红楼梦》可以说是茫然,不懂。但我在看完一次又一次后,我可以感受到那时黑暗的社会封建思想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聪明才智,让大家变的贪婪无耻,从而四大家族才会从那荣华走下落败……

《红楼梦》读后感3

  娇杏,“侥幸”也。她,“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她,初见外男,恪守礼仪,“忙转身回避”;她一朝侥幸,做了曾是穷儒的贾雨村的二房。她的命运,令众多平凡女子望尘莫及。

  可我并不欣赏她。初见贾雨村时,她便心中初动。“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观察得这样仔细,并且早早认出此人是贾雨村,说明她心中早已超越礼教,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外男有了好感,有了敬惜之情。且又心中暗道“此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她心中已开始为他辩护,心里的天平早已因他俊朗的外貌而有所倾斜。此为一不守礼。

  接着,她又明知雨村在看她,又“不免回头两次”,这体现出她抵抗不过心中的好奇,越过雷池,违礼再看,引得贾雨村误以为她有意于他,将她当作知己,时刻放在心上。此为二不守礼。

  而这贾雨村是个什么人呢?“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有女子嗽声……便时刻放在心上”,他艰难之时有甄士隐帮助,尚且未认其为知己;女子不过两次回头,他便误认知己。此人呆于女色,不懂报恩,穷儒模样,却仅以外貌便俘获玉人芳心。

  这二人,一位不守礼节,一位不懂报恩,却最终飞黄腾达。不得不说,这是作者借两者的命运,讽刺这是非黑白不分的社会。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贾母之女贾敏和林如海的`女儿,自小体弱多病,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但生的却是极俊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只可惜如此佳人却不得好下场。心爱之人娶了他人,大婚之日,独卧病榻,抑郁而终。纵是与宝玉两情相悦,有情人却终不成眷属。欠的泪已还尽,临死前却不能与宝玉见上最后一面,留着最后一口气还在恨着:宝玉,你我真心相爱,为何中间又插进个宝钗?可悲!可叹呀!

  “可叹停机德,勘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黛玉能诗善文,深得贾母喜爱,与薛宝钗相比,宝玉更喜欢与黛玉处在一起,黛玉可算得上是宝玉的红颜知己了。但宝钗的身世背景更好,更能帮上宝玉和贾府。所以宝玉和林妹妹硬生生地被贾母等人棒打了鸳鸯。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男人娶的不是女人,而是她们背后的势力。所以纵使两人再相爱,女子若无家庭背景,又有什么用呢?宝玉和黛玉两人的爱情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我为黛玉悲惨的一生悲哀,更为宝玉和黛玉两人无果的爱情惋惜。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感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感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感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读后感6

  初中时语文课文有一篇就是节选名著红楼梦,老师说过有一段描写的特别好,那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王熙凤时的场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这边是红楼梦中一位有名的主角,个性鲜明的“凤辣子”。

  这短短一段话一位生动形象的角色就浮现在读者们的眼前了。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整篇名著核心人物,传奇故事的中心—林黛玉。

  林黛玉来到贾府时不过六、七岁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说一句,多行一步”,哪里还象个“无亲母教养、兄弟姐妹扶持的孩子”,真算得上是绝顶聪明。

  来到王夫人屋里,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座,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又显黛玉识大体。

  再过来见王夫人时,在坐位上还是如此,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也只是挨王夫人坐,贾政虽不在家,始终是不坐贾政之位的'。

  这些描写不仅能看出林黛玉的聪明伶俐,家教极好,更能看出在那个时代连小孩儿都要从小接受等级制度,控制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代表了家族,对于小孩儿来说这是多么沉重的包袱啊

《红楼梦》读后感7

  囫囵吞枣地看完《红了梦》,泪珠爬上了我的眼角,我知道你的名字——林黛玉,却不知你为什么有水一样的灵魂,你泥一样的归宿和命运!

  我不舍得问你是谁,也许,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泪珠儿,一个哭鼻子长不大的小女孩。你清,你浊,你是那样脆弱,一揉即碎——你,你只是一颗红艳而灵动的泪珠儿。

  三月阳春,我们都在大人的'告诫下不要采摘花朵,所有的花都在卖力地开放,你却用锄,将一瓣瓣稚嫩的碎片,连同你的梦,你的渴望,还有这泪珠儿里的浑浊于咸涩埋于地下,可能因你美丽而惆怅,因你的智慧而惆怅,因你洁白无瑕而惆怅,或是因我在应该糊涂,不该懂的原因。

  你为什么流泪、惆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是美丽的,你是智慧的,你是洁白无瑕的。你只是在一个不该有梦的时代,做了一个不该做的梦,虽然你的梦有点儿幼稚,但是却是美丽的。

  既然别人都不做梦,为什么独独你要做梦?

  许多年过去了,花朵又一次次在你曾经凋落过的疤痕上,燃烧,接着落英缤纷,满地的碎片。美丽其实是埋不掉的。

  童年的梦,还有梦的童真,何尝能埋得干净?

  是的,你就是一个泪珠儿,一个许多人眼里都曾经有过的泪珠儿,带着童年的梦,还有梦的酸楚。

  是的,你就是一个泪珠儿,美丽并且脆弱,一触即碎的泪珠儿。

  从一滴泪里,我看到了你 自己灵魂深处的惆怅!你是不是也美丽得让我心碎?

《红楼梦》读后感8

  造物何当作主张,任人禀受福修长。画蔷亦自非容易,解得臣忠子也良。贾母的命令贾政不敢不听,溺爱是害人的。小孩子还是要打的,长记性,有的道理说不明白,就得打。

  宝玉的一番“歪理”辜负了宝钗的劝导。宝黛都是追随自己内心的人,他们的地位让他们可以做到不为外界而改变自己,多么羡慕的生活。凤姐这个时候怎么糊涂了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凤姐说他们不知足,想得到自己有多贪吗?大约凤姐会想:他们哪里能和我相提并论?

  凤姐猜对王夫人的心思了吗?好几家都收了礼,给谁也不合适。凤姐应该是猜到了王夫人的.选择,他们爱送我就收,反正最后送礼的人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没法分辨争论什么。凤姐一句“夫人定了的事,我也没法”就完了。

  王夫人是不大管事,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权威,不时的过问,你必须得答上来。对凤姐来说还是轻松应答的。王夫人非正式地把袭人提升到姨娘的地位了,凤姐也早已认定袭人会成为宝玉的妾。

  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忽加“我的宝玉”四字,愈令人堕泪,加“我的”二字者,是显袭人是“彼的”。然彼的何如此好,我的何如此不好?又气又恨,宝玉罪有万重矣。

  “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王夫人是真心疼袭人,比宝玉省心、安心十万八千里。是有人打小报告给王夫人,抱怨几句,这才问了许多。凤姐岂是好惹的。蒙府侧批:问情问景,随便拈来,便是佳文佳语。夏日的慵懒光阴,是让人怀恋的时间。宝钗和袭人关系是很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9

  每次想起《红楼梦》,心里就止不住的伤感,或许是在感叹林黛玉和贾宝玉有情人终不能眷属,又或许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而感到可惜。

  记得,曾经的我接受不了林黛玉的哭哭啼啼,还有那贾宝玉女性化的脸。当时我认为女孩子长大了,不应该哭泣,应该勇敢起来。男孩子应该是有一副帅气逼人的.脸,才算是真正的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有些明白,有些东西不能只看外表。我于是开始去欣赏他,感受他的语言,没去细细的琢磨语言的美妙。甚至去分析人物的性格,拿着一个黑皮本,老老实实的记着、写着,我也改变了当时的认知,不再对他们抱有偏见。开始认为林黛玉的忧愁有美的地方,贾宝玉的女孩子脸也是算正常的。

  另外,人物的一举一动也时常牵动着我的心。林黛玉作诗开心,令我也有种打心底的喜悦。林黛玉将死时那种绝望与痛苦,我心也感到无比难过。而贾宝玉的那种傻气,令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些痛恨为什么要写得如此的伤感,为什么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能幸福快乐的在一起?这与荣华富贵、倾心美好一点也不相符合。后来,当我真正了解故事背景时,我逐渐明白,当时社会就是如此黑暗,故事不过是社会演变的过程罢了。

  人物几乎都是悲惨的,前文埋下的种种伏笔“一从二令三修”到“玉带从中挂”都令我感叹不已。《红楼梦》,值得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获得更多惊喜。

  读一本好书,好比与一位作者在交流彼此的感情。

《红楼梦》读后感10

  今天继续我的红楼梦之旅。

  黛玉孤身来到贾府,寄人篱下,宝钗却是“带薪作客”,再说母亲健在,日子当然比黛玉好过多了。一个人不管长到哪个年龄段,母亲——母爱,都是精神粮食!黛玉虽有贾母疼爱,毕竟隔了一辈,再说了,贾母要管的事情不少,因此,与宝玉朝夕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宝玉成了唯一的精神支柱,在意宝玉对自己的`态度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宝玉“在孩提之间。视姐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从上到下的人都当他是宝贝,他当然不觉有别啊!因与黛玉“既熟惯,更觉亲密;既亲密,则。”

  联想我们现实中也一样,刚认识时,彼此客气,容易处些,后来惯熟了,却老是吵架,甚至有人发出“情到深处人孤独”之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荣、宁府女眷们赏花喝酒,是家常便饭,“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真是好日子!

  刘心武在电视讲《红》时,特别点到“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之人。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以前看书时都没在意这句话,若不是听了课,实在是看不出这句话的特别之处。

  宝玉不喜读书,见了劝人勤学苦练的画《燃藜图》心中不快尚情有可原,小孩子大多不喜读书,怎么看了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转身就走?可见,此时的宝玉,未开化,对人情世故不感兴趣。

《红楼梦》读后感11

  我和大部分以为贾宝玉为了爱情而落发的人的主意不相同,我觉得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脱离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的脱离是因为他的国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动,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总算理解他的奋斗,他的思维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全部也完了,什么思维啊,奋斗啊,通通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或许是为了避祸。

  能够试想一下,你能梦想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戴破衣烂裙,乃至是要依托袭人的救助,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尖刻人,说闲话,只能单独垂泪,不关爱情,而是日子。当日子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自始自终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洪流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终究受不了家庭的压力,仍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或许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日子,相同关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或许,假如贾府能另起炉灶,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仍旧过着他们夸姣的日子,多少年今后,宝玉或许会忽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年月中消逝,然后宝玉会回想那个余音绕梁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便是很时间短的,至少这横刀切断的爱情给了咱们许多夸姣的梦想和等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想,却不是仅有。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它伴我度过了我的小学和初中,潜移默化间成了我的文学初恋。

  《红楼梦》这部作品,我是在小学五年级认识的,当时我们学了它里面的一篇短文后,我就情定《红楼梦》了。起初是因为在-处简介上得知曹雪芹是个大人物,而且把他介绍得很伟大,我才被吸引住的,不过当我慢慢投身《红楼梦》的内容时,我才发现我已恋上阅读,恋上了这部影响我未来的惊世之作。作家曹雪芹呕心沥血,用了十年时间,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由于那时真的很喜欢这部小说,我每天几乎都会疯地阅读,如饥似渴地感受里边的每一处精彩,有时为了知道里边人物的命运走向,工课都给丟一旁,有几次都给老师抓去问话了,之前的好形象都大打折扣,好像已经脱离了之前的学习状态,回想那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有个人主义思想,就犹如书中的王熙凤一样,充满着不被束缚的信念和个性。

  尤其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众人相见时的情景,先是一开始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头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绿豆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穿着缕金百蝶穿花红洋缎窄”王熙凤那口齿伶俐的嘴巴真的让我直呼叫好,还有那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本领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触使它能在贾府中鹤立鸡群,在贾府中得宠。

《红楼梦》读后感13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能够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红楼梦》读后感14

  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是著名清朝作家曹雪芹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

  记得很小就开始读《红楼梦》,那时,印象中大观园里的打打闹闹是一本《红楼梦》,总之,这本书只记录了贾史王薛世家的兴衰史。

  可再仔细品读,这本书不只是一个俗气的故事,这故事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凄惨。

  有着世外仙资的林黛玉,才华出众,却多愁善感。母亲早逝,她只得寄人篱下,与贾宝玉情意相投,怎料来了个宝钗,拆散了他们,黛玉最终也含泪而终。如果她自幼是个健康快乐的.姑娘,那故事的结局定会改写。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可我不这么认为。在这背后,也只因她在意宝玉,她的心太细腻,宝玉却体会不到,于是她只有用诗发泄内心的情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黛玉,《红楼梦》中其他女子的结局,又何尝不令人叹息呢?

  宝钗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

  晴雯仅十六岁,被迫害而死;

  香菱儿时被拐,最终魂返故乡;

  妙玉被人劫持,途中又不从遭杀;

  红楼梦,又如人生一出戏。

  梦迷梦醒,戏里戏外,梦里是荒唐,戏外是荒凉。

  正如小说本身收尾之词: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15

  今年的寒假可真是特别,开学时间延迟了一次又一次。正闲着不知道干什么,便拿起存放在书架已久《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有人说她写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还有人说学习到了其中凤姐的为人处事……而我只读到了一个字“空”。

  为什么说“空”呢?因为书中贾府里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随着家族的没落而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空,空无一物。人的生命也一样,正如宝玉所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段话正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也经常想这些类似的问题。

  在平时生活中,我晚上辗转难眠时,往往会这样想:自己长大后会去哪?自己的东西在未来会怎么样?……想来想去,就只有一种结论,那便是空!在我看来,未来是迷茫恍惚的,就连自己人生中的下一秒都不能确定。正如宇宙如此浩瀚,地球则是如此渺小,人类终有一天会灭绝,而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终会因为人类的不存在而消失,人类灭绝大约一亿年,将会出现新物种,而人类的所有痕迹也会消失。即使人类通过移居他星,继续生存,但也会用完宇宙中的所有中子,继而无法生产出新的能源,人类从此灭绝。再者,人类可折跃至更高的维度的世界,但也终有灭亡一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一切所有概念都是虚无的,包括现在我所写的这些字!

  生来贫贱贵与否,

  终是虚无梦一场,

  纵汝终有千万钱,

  到头也是一场空!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 红楼梦》读后感01-22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2-27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03-13

《 红楼梦》读后感01-20

读后感《红楼梦》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