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21 09:56:52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宝玉和众人结社赋诗,恣意畅快;黛玉葬花,凄美缠绵;湘云醉卧芍药丛,娇憨烂漫……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亡盛衰,向我们揭露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可悲可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林黛玉了。

  她是那么的有才华,能写出像“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引人深思的诗,也能写出像“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样优美的诗。但是,我不禁想,为什么她的诗写得都略带忧郁呢?后来,我就想明白了;我们要理解她的诗,先要理解她的人。林家虽是世代书香人家,但已没落,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加上黛玉的父母双亡,她只能寄住在贾府中。而且她还患有各种虚症,在这种情况下,她怎能不愁呢?

  但她又是那么秀美,曹雪芹曾说她“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或许有些人说她小性儿,爱哭,爱闹别扭,但其实这只是她极强自尊心的体现。其实,她是很善良,体贴的。对她的“情敌”薛宝钗,她从刚开始的讽刺,嫉妒到后来的以诚相待,倾吐心结再到最后的.“待宝钗竟比别人强十分”;再如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原来,林黛玉的细腻心思都在字里行间藏着呢!初读林黛玉,只知她爱耍小性儿,爱闹脾气;再读林黛玉,才知她温柔体贴,妩媚动人。

  红楼梦虽然以悲剧结尾,但仍余意缠绵,余音袅袅。诗意贯穿着整一部小说,让这本小说变得朗朗上口,给它平添了一种诗韵的魅力。书中的道理可以用黛玉和宝钗的两句话来概括:红楼一梦,有情未必成眷属。红楼一梦,志趣不同终分离。

红楼梦读后感2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900多页的“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为之惊叹,甚至产生了退步的念头。但我不得不放弃我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否则我怎么能理解这个谜呢?所以我决定在这个寒假里纠缠这个“顽固的东西”,我必须完成它。

  《红楼梦》的第一次阅读带来了困难。一张薄薄的纸上写满了让我眼花缭乱的词语,包括奇怪的词语和文言文。许多诗歌甚至让我困惑。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感到困惑。如果我在雾中,就很难找到真相。有时看书,但很困,躺在书上睡觉。

  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坚持到底。我开始做笔记,自己画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关系图,意识到封建家庭的复杂性。我学会了利用国外的资料,不管是厚重的字典还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来帮助我完成这个过程。

  最吸引我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一次我读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表达了他们彼此的心灵和思想,使用“弱水三千,我只取一勺喝”和许多典故我不知道,然后我在网上问,最后得知这是贾宝玉林黛玉透露他的诚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这样的理解,在人生中不仅是一种罕见的、不可言说的昙花,而且是一种难忘的理解。这样,阅读的兴趣和快乐就会如期到来。

  经过20多天的纠结,我终于“啃”了这本书。但我不能满足,因为书中有很多东西我仍然不明白,更多的.意义和奥秘还没有被探索。这样,我的感觉和收获可能是有限的。所以我选择了在网上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著名的红色学者,如周汝昌的作品。在与他们的思想交流之后,我恍然大悟,透过云层看到了太阳。《红楼梦》中的玄机逐渐浮出水面。

  随着对《红楼梦》的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深度和深度,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兴趣。也许阅读就是这样。只有你愿意努力学习,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奥秘。通过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兴趣。最后,这本书肯定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红楼梦读后感3

  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红楼梦》这部小说,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少儿版了,当时吸引我的不光是里面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还有里面那古香古色的插图。我想日后我爱上画画,喜欢工笔画也有一定的原因吧!也算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小时候看会有一种感觉,它似乎是一个长篇的'言情小说,但直到现在已为成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在曹雪芹的笔端,《红楼梦》里有道不尽的荣华富贵,说不完的世态炎凉的背后,更充满了对人性的诉探。

  本书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对现实社会、宫廷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读后感·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七情婚姻悲剧及琐事为主线,展现了穷途陌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每一次读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初读这本书时,小小的我便感动于那木石前盟,便沉沦于那句“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便爱上了林黛玉这个痴情、超凡出尘、柔柔弱弱的女子。可是,当我再次翻开《红楼梦》时,依旧感动于那木石前盟,却在不觉中也信了这金玉良缘;对林黛玉的热爱也淡了,却欣赏起了那朵“艳压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宝钗!她举止娴柔,端庄豁达,淡雅中不失秀美,与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相处。若是小时的我,可能会选择做林黛玉那样的人,但此时的我却更愿做宝钗那样大气、聪慧、热情、知性的女子。只是最后她们的结局叫人潸然泪下,深沉良久。

  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在这片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红楼梦读后感4

  我最喜爱的经典作品是《红楼梦》。一曲哀婉的调子终止,我眼前浮现的红楼儿女的身影。作者曹雪芹用一幅对联概括了《红楼梦》,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情不情。这部悲欢离合的曲调中,最令我爱怜的是林黛玉。

  她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不想命运如此多变,其特点总结为“凄美”。凄是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在“外延”、“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林黛玉是敏感而又善良的性格。因为早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她,常常独自抹泪,无人可诉。在这大观园里,她有宝玉的对她的钟爱,有贾老太太对她的疼爱,可她往往想不到这些,而思到自已没有的东西。而却不会学学史湘云,虽说自幼父母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从来未将儿女私情略索心上……

  记得以前,考试前我怀揣着那种七上八下的心情去应付考试。领到考卷后,看到一眼复杂的题型不思考一下,就断定很难,一下自信心降了一半。自然而然,后面的考试发挥不理想。考完试后,老是杞人忧天,所有同学快快乐乐地玩,而我呢?则一个人缩倦在一旁,不敢与同学们对答案。久而久之,性格变为内向、敏感、孤独,倒有般林黛玉的感觉。

  改变这一切的.是有次妈妈向我推荐经典作品--《红楼梦》。听完妈妈对它的讲解,使我不由地恋上了《红楼梦》。当我读到林黛玉病死时,我的眼泪犹如断了线的珍珠,直落下来。我觉得她没有一种志气,不会坚强下来与病魔做抗争,生性敏感,常常把事情复杂化,往坏处想,总是那样多愁和怨世,导致她最后香消玉殒。我要以其为鉴,彻底改变我的消极悲观的态度,在我的成长路上,树立积极向上,合群友爱的人生观。我要向史湘云那样,养成开朗、活泼、刚强、大胆的性格。

  《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真不愧是我最喜爱的。

红楼梦读后感5

  曹雪芹在《石头记》里只用了简略而又另人隐晦的文字描述了可卿的家世和出世布景: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弃婴,小名唤可儿,台甫兼美,要素与贾家有些纠葛,便配与贾蓉为妻。这是极不契合贾家这样一个重血缘讲权位的宗族娶媳妇的标准的,何况宁国府贾蓉已是三代单传,婚姻岂能儿戏?

  仅凭美貌绝伦,“描述似黛玉若宝钗,但无黛玉之病体,可比宝钗婀娜”也是万万不行能再宁国府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重要人物的。而她却是“上能敬重老一辈,下能接近下人,四处周全的圆圆满满,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作者大写特写了秦可卿的葬礼,透过巨大的局面和慎微的细节的浓妆淡抹,以及她所用的“原系义忠亲王翻戏岁要的”棺木,体现其身份的不一般。诸如此类之富贵,并非贾蓉媳妇一角所能承当。

  再看其闺房,“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伤过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得联珠帐”,曹翁用竭力夸大的描绘展示可卿的显贵、豪华,种种诸如此类的描写,能够必定她绝非仅仅是养生堂弃婴。

  《红楼梦》中史湘云有句诗云“双悬日月照天地”,刘心武教师以为,这句话暗合其时的政治局势,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极可能是康熙朝废太子“义忠亲王翻戏岁”的女儿。

  这样一位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的奇女子,哪里去寻?许多人厌弃秦可卿,最不齿的就是她与公公那见不得人的爬灰。旁人歪解红楼,给秦可卿出墙的'红杏供给了许多官样文章的理由窃以为,底子无需理由,像秦可卿这样一位奇女子,亭亭玉立的形状下必定隐藏着一颗忧伤徘徊的心,是那么的迷人和令人爱抚。她多情的表面下隐藏这无助的徘徊,更令人心碎,被艳丽包裹的情伤,比昏暗之伤,更令人感动。

红楼梦读后感6

  假期时老师留了阅读《红楼梦》的作业。要说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真得静下心来用下心来慢慢品读。本来里面的文字是就文绉绉的文言理解不好的我囫囵吞枣匆匆扫过一遍,结果懵懵懂懂的连故事人物的关系也理不清楚。只得耐下性子来看。

  下面是我阅读的前三回“甄氏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贵妇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的一些感受。

  红楼梦前名《石头记》原来并不是 无稽之谈,跟神话女娲补天竟还有渊源。女娲无材补天的那块石头竟然出现在宝玉出生时的嘴里。真是对应了第一回的“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在我看的相关书籍中有这样评价红楼梦的第一节的“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英莲——真应怜,霍启—祸起,娇杏——侥幸”为了更好的看懂剧情我还查阅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真是亲上加亲,门当户对啊。可是这在现代是罪不可赦的。

  红楼梦的灵魂人物林黛玉一出场就带着一袭悲苦色彩,从小体弱多病不说,他的师傅也是个羡慕权贵,尔虞我诈的.小人,就连母亲也在她年纪轻轻的时候去世了。而贾宝玉的出场也和他一生的性格与安排有很大的关系,从出生时含着的彩玉到周岁时抓的女孩子的脂粉相信都与后面的故事相呼应。

  贾母史太君的出场让我首先感到她是一个心怀慈悲,处事大方善良且有权威的老人她对外甥女关怀备至对孙子宠爱有加。

  泼皮辣子户王熙凤刚刚入场时就给人留下了泼辣飒爽的形象不说在众人丫头面前大声说笑,就连在老祖上面前也肆无忌惮的。

  他们性格迥异,圣灵活泼。不管是老的少的这几个重要的人物在前三回中都以独特的开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红楼梦读后感7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红楼梦》

  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注定一生与他爱恨缠绵,为他伤心而终。他,天然风韵万情思,他缘定一世和她分分合合,因她痴于情爱。

  因生母过世,外祖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便遣人接进荣国府。一世情缘就此拉开,恩恩怨也就此展开。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意。而此时,宁。荣二府一派繁荣的景象,吃穿用度皆于外面不同。贾母待黛玉万般怜爱,所吃所用皆与宝玉相同。众姊妹见她虽有不足之症,却自有一番风韵,也喜有这个妹妹。黛玉自小便识字读书,本就聪慧,又有贾雨村教导,因而写诗作画不在话下。可宝钗的到来却使得大伙认为黛玉过于孤高自许,其豁达是黛玉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宝。黛二人也渐渐熟悉,其感情也是外人所不能比的。王熙凤掌管了府中的大小事务,荣国府建大观园欢庆元宵佳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官吏腐败。宁。荣二府有权有势,少不了阿谀奉承的人,其用品也是极其奢侈。同时,所处于阶级下层的农民却要饱受饥饿之苦。官宦世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银子也是一个奢侈品。只为迎接元春探亲大费周章未免太过浪费。

  花开花落万物总有凋零的时候,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惹多少人尽洒泪。孰不知家大业大的.宁。荣两府也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贾母也想让宝玉宝钗二人早日完婚。一曲终落,贾府恢复往日的繁华,却已物是人非。前世债,今世还,惹多少恩恩怨怨。

  黛玉,你如梅花般孤傲高洁,却败在了一个“疑”字上。我为你的离去悲,为你的结果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只一把荒唐言诉尽内心凄。一把辛酸泪,只为有情人。我愿化作一只青鸟,翱翔于时光的边际,只与你作伴。

红楼梦读后感8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当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能够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杯具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毛泽东说:“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

  吴昌说:“红楼—世界,世界—红楼”

  王蒙说过:“他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红楼梦是经典的结经;人生的`经验;社会的经验;感情的经验;政治的经验;艺术的经验。

  红楼梦这部著作,曹雪芹用细腻的文笔,勾勒出痴情的贾宝玉,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巧舌如簧,阿谀奉迎的玉熙凤……人物的形象在纸上跃动,在心中闪烁,在脑海里漂浮沉浸,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以四代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揭露了当时的封闭王国。

  人生短暂,在故事时节中,黛玉的死去,宝玉的出家,都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宝玉迷糊去了薛宝钗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些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不同的,对于这些无可遇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持受,还是乐观积极,就是因为林黛玉的持逆持受,才导致了最后的结果,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死采取出家的方式,也许在当时,这就是最乐观的解决方式了吧。

  人生就是在大海中航行的一页扁舟哪怕只是海中的一个浪水风浪便能把它覆灭,人们就相当于扁舟上的船手,当危险风浪来临时,船手是能够幸运的生存下去还是被大浪吞噬,就要看你是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笑着活下去?恐慌失措的消失在蔚蓝的大海中?这一切我们无从知道。

  生活百态,太多突如其来的困难让我们无从下手,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你是冷静沉着自信的走在阳光道,还是恐慌不安无措的走上那条阴森可怕的独木桥

红楼梦读后感10

  曾经无数次试图看红楼梦,都是坚持了三回就看不下去了,所以前三回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看之前怕又有放弃的念头,去知乎搜了一下,有人说从林黛玉进贾府开始看效果拔群,也有人说把初试云雨情当个索引的乐子看看。

  我强迫症,所以忍不住还是从第一回看起来了,看得速度很慢很慢,依然不太建议从中间开始看,因为人物关系的介绍基本就在前三章,后面是不停在已知人物上新添人物关系,如果一开始闹不懂这个一头雾水地看,恐怕会更加无法进入状态。第五回警幻仙子那部分金陵十二钗的诗对照后面的结局,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真的.太妙了。

  五十四回元宵节好像是最后一次真正的热闹了,到七十六回好不容易一家团圆过中秋宝玉和凤姐却不在,贾母说,天下事总难十全,看到这里的时候好心酸。贾母强撑着想让这种天伦之乐停留得久一点,但是这个家庭也和她一样在老去,就好像有预感贾府要衰败了一样,最团圆喜庆的节日最后却散的散走的走,黛玉和湘云作诗的时候还写出“冷月葬花魂”这样的句子。

  “散了”是书里后半部分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之前欢乐的场面很多,没注意到这个词,看到后面,诗社没有再聚齐过,凤姐小产后也再没讲过笑话,晴雯病了,每天都在查内贼还有抄家。想起五十四回最会话术的凤姐偏偏在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讲了聋子听炮仗的笑话,重复了好几次“散了”,现在这一切就好像一语成谶一样,以前所有欢快的场面都再没有了。曹雪芹真的太厉害了,每多看几页我的心都揪着,好像最可怕的时刻要到来了,而且还是循序渐进地来,这种强烈的冲击太可怕了。

红楼梦读后感11

  读罢《红楼梦》,虽然感慨结局之悲,但更加欣赏于其中之美。

  红楼之美,美在凄美的爱情。黛玉,曾是湖畔中一朵孤傲的白莲,淡然高洁;曾是夕阳下一抹淡淡的红霞,嫣然而逝。她的美丽虽然短暂,却让人不可企及。两人初见便作相识之人,两人相处便心意相通,她也会在心中许下美好的愿景,惦念的情思,还有那“金玉良缘”一说,让她失去了笑靥,终日以泪洗面,可终究是曲终人散。大婚当日,红盖头下的.不是她,红烛下的宝玉,也是精神恍惚。此时,在潇湘馆中,是一片凄凉,她将诗稿化做灰烬,含恨而终,黛玉短暂一生,恍若如梦。或许,贾府的荣华富贵,你只是匆匆过客;或许,这封建社会,你并不属于这里。你用毕生眼泪,还尽前世情债,可这爱情,却像是散落的花雨,随风而逝,不留痕迹......

  红楼之美,美在青春的单纯。相比之下,大观园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封建制度的枷锁,少男少女们有了青春的活力。芍药茵中,史湘云醉卧,以帕为枕,以花为被,那红润的脸庞,挂着笑意,风吹过,更添了几分浪漫;海棠诗社,风庭月榭,帘杏溪桃,她们吟诗作对,以诗寄情;沁芳桥旁,桃花树下,宝黛共读《西厢记》,两人彼此欣赏,互为知己,亦都向往美好与爱情,亦都无视封建之约束。还有善解人意的袭人,敢于反抗的晴雯,冰清玉洁的妙玉.......她们不懂社会的黑暗,不懂封建的落后,她们憧憬与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

  可最终,贾府逃不过败落的命运,只留下白茫茫雪地,无一丝痕迹。红楼之美,也在这悲剧中消逝而去......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家境富裕的家庭,而晚年生活却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写下了不朽名著《红楼梦》。《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人物设计别具匠心。

  首先当然是贾宝玉了。他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家境富裕得“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宝玉从小就受到了贾母的万分宠爱,所以性情比较放纵,不肯读书考取功名,只是每天读些闲书杂书,陪姑娘们吟诗作对、玩耍,养成了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性格。但他是封建主义社会的叛逆者,能和旧时人们的观念相对立,这一点精神可嘉。

  然后就是林黛玉了。父母双亲的早逝,让她过分悲伤,从小养成了爱哭、爱使小性子、小心眼的坏毛病,所以整日是“药不离人,人离不了药”。但是她很有文采,在与众姐妹比赛作诗时,她稳居第一。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敏感的气质和奇异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从不趋炎附势,而且经常用尖刻的讽刺,诅咒这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卑劣和庸俗,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更可贵的是,她与贾宝玉都不赞成科考,所以最终成为了知己。

  而《红楼梦》中最稳重,最大方,最贤惠的要数薛宝钗了,她处处想得周到,处处为别人着想,并且聪慧过人。虽然有时候林黛玉小心眼嫉妒薛宝钗,但她却不计较,依然与林黛玉相处得很好。薛宝钗的文采也不亚于林黛玉,作的.诗也是相当出色的。她与林黛玉都是金陵十二钗之首。

  《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比如活泼开朗、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精明能干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慈祥和蔼、疼爱子孙的贾母……正是有了这些性格各异、生动形象的人物,《红楼梦》才变得精彩纷呈。

红楼梦读后感13

  刚上三年级,我在爸爸的引导下读了两遍青少年版的《红楼梦》,人称“小红迷”,而且特别专注“研究”林黛玉姐姐。

  在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有点囫囵吞枣之味,认为林黛玉姐姐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总是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一副总不见天日的忧愁面容。为了与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贾宝玉相恋,在封建社会里落到了一个悲哀的下场,我实在是为她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林黛玉姐姐太过软弱了,虽然爸爸说是当时封建社会下造成的,但我认为不管怎样,人就要活得像自己嘛,人家宝钗不也是坚强地活着呀。而且她的`身体也太弱了,书上压根没有提到她积极锻炼身体,只是不断重复提到她孱弱的身躯。可悲!

  第二次读《红楼梦》,我读得特别认真,而且把描写林黛玉姐姐言行举止的一些语句画下来或摘抄,猛然发现林黛玉是个诗、琴、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孩,而且还耐心地教香菱吟诗。特别是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章节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爸爸的讲解与在网上查找资料后,我弄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对黛玉姐姐多了份同情。她一人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触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自幼体弱多病,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但她却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可敬!

  两遍读《红楼梦》,但对黛玉姐姐的感受却截然不同,相信我的第三遍、第四遍或有更大的收获。

红楼梦读后感14

  我国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我国还有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我喜欢《红楼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感动。《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可是我为什么喜欢《红楼梦》呢?听我慢慢道来。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思想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揭示了当时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但是《红楼梦》里,有很多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凤辣子”王熙凤,性情温和的林黛玉……但《红楼梦》的原名并不叫《红楼梦》,而是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第一次看,那里有很多意思都不明白,故事情节曲折,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悲惨的爱情故事不禁让我同情。《红楼梦》那些人的特征明显,可是却常常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每个人都是主角。

  第二次看《红楼梦》时,我多少成熟了一些,对这个故事也多了一份了解,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除了在书中感受经典,还通过看《红楼梦》的电视剧去接触经典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享受那视觉盛宴。这里的人物,不能用好与坏来区分,他们身上都有难能可贵的宝贵精神。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悟: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这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黛玉死得很悲惨!他牵挂着宝玉,用他全部的热情为这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之情离去让人不禁心怀忧伤。虽然两玉的爱情很短暂,但是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与罗丝,他是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15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此刻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最终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感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一样的身世命运,不一样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我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终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 红楼梦》读后感01-22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2-27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02-03

红楼梦《读后感》03-13

《 红楼梦》读后感01-20

读后感《红楼梦》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