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02 14:44:29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15篇(精)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5篇(精)

红楼梦读后感1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如柳絮一般的人生,终究是无奈的悲凉。

红楼梦读后感2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四大名著,喜欢的一个文笔很好的作者是《红楼梦》的忠实粉丝,喜欢看的电视剧《甄嬛传》据说也有红楼梦的影子,但是却一直都没有看过《红楼梦》。

  一是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害怕去开始看;二是习惯了看鸡汤书,会觉得看小说没有用处;三是根本静不下心来去看这样的古代文学著作。

  今年想提升一点自己的内涵,于是想到了看《红楼梦》。

  最开始看完了一本白话文版本,看完后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就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完一遍正常版的《红楼梦》。

  很奇怪我选的这本书不是直接从正文开始的,而是关于红楼梦的各种评论和介绍。比如金陵十二钗、比如老太太和刘姥姥。

  还记得以前上学时看过电视剧,讲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集,觉得不太喜欢她这样粗俗的人。

  但是,看书才更了解背景。刘姥姥的女儿家里穷,好不容易才想到王夫人这绕着弯的一门亲戚,但是女儿女婿都不愿意去攀亲戚,于是刘姥姥才亲自上门走亲戚。

  刘姥姥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她应该也不愿意去攀这远房的亲戚,而且在亲戚家里各种丑态逗亲戚开心。

  想起了小时候也有一些不走动的亲戚上门借钱之类的,那时候其实是不喜欢的。

  但是现在会觉得,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美其名曰要顺其自然,而是想办法去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哪怕是远房亲戚那种很渺茫的资源,至少也要尝试。

  当然并没有鼓吹大家去借钱,也希望自己以后尽量不要找别人借钱。

  但是看了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我特别尊重为了更好生活而努力的人。

  我也会努力把《红楼梦》看完,希望能记录更多书后感。

  每次写书后感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正在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着。

红楼梦读后感3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话可以形容《红楼梦》中的两大主角。但我想说的是薛宝钗。

  这个生活在四大家庭里的贵族小姐,被后人评价于终身误,一辈子只为了贾宝玉,而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一位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又是个封建礼教社会的悲情女才子;她既有社会淑女的典型范,又是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却始终摆脱不了成长,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处在男权社会里,为了生活的不得假面示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多么大。薛宝钗形象的复杂性是值得我们思考体味的。

  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在人们的眼中总是作为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对立面存在。王昆仑先生曾说过,薛宝钗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惠,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大概没有不在向往着有薛宝钗这一个妻子理由。“山里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瞻仰处。”这句话形容薛宝钗这个封建社会的卫道士。

  “金簪雪里”暗示雪(薛)和“金簪”(宝钗)的结果,即薛宝钗,它象征着贾宝玉婚姻“金玉良缘”。这里预告《红楼梦》接下来要发生的情节。她穿着“不见奢华,唯觉淡雅”她“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早言寡欲,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概括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人物形象。

  她多次对劝说贾宝玉做官之道路以至于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多次向林黛玉、史湘云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是被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而我看到薛宝钗,她是一位命运悲惨的女子,她被封建礼教的毒害下的可怜女子,她的命运多舛。而她的未来是一片黑暗,但她的坚强,理性深深的打动了我,并且深深的吸引了我,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4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的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恋。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方,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之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的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般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恋,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般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许许多多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见证了宝黛的爱情故事,从中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人际关系很重要,沟通已成为了一门艺术,掌握好交往的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情真意切释猜疑》这一节中就包含很多的待人处事的方法,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有很大的误会,在这次的探病过程中,宝钗用自己的真心实意与恰当的交流方式让黛玉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首先,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让黛玉喝药,而是从食疗方面入手,是药三分毒,可见她对黛玉的用心,后来又设身处地的为黛玉着想,把自己的遭遇同黛玉的作比较,让人感到很亲切很贴心,为黛玉送燕窝,虽然事情不大,但暖人心,彻底让黛玉敞开了心扉,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这交往的方式多么重要啊。

  每天我们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做很多事,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们只要注意方式就可以让它变得更好。

  在沟通上我就有切身感受,自己认为事这样做没有什么,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不一样;同样地说一句话,对于自己可能没什么,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同一句话的感受就不同。

  说话做事之前想一想,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前提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真心真意。

  在贾家这样的一个家族,说话很重要,同一句话意思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这话就变味了,细细品味慢慢读,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人际关系是多么的微妙!

红楼梦读后感6

  张爱玲曾经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也许只有曹雪芹才能写出这千古绝唱吧,可惜了没能让众人看到真正的结局。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和人生无奈。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为背景,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的愤怒与不满。

  这本书处处充满着悲剧。我们看到了大观园从原来的繁荣胜景变成了凄凉的景象,也看到了发生在这一封建家族的`悲剧,探春远嫁他方,元妃病逝宫中……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了一场场悲剧。

  其中最让人伤感的要数宝黛之恋了吧。他们一个是被看成“花花公子”的宝玉,一个是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的黛玉。在那个以考取功名的时代,宝玉的思想被大家当成不学无术,连他的宝姐姐也劝他考取功名。而他却说“林妹妹是从来不会说这些话的”,没错,或许只有黛玉能够懂他,她从来不会劝宝玉考取功名,也不会责备宝玉不思上进。而面对叛逆,以及对世俗不屑一顾的黛玉,也只有宝玉能够懂她。只有宝玉能够看出黛玉的与众不同,能够读懂她的诗词歌赋。两个就这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们互为知己,慢慢生出情意。可是她们之间的爱情是不被认可的,最后黛玉含恨离世。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这一,其中的深意肯定不仅仅在于对爱情的表达,这本书中的学问,远非读个一两遍就能理解的。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一本读过就会上瘾的书。

红楼梦读后感7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当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能够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杯具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读后感8

  高尔基曾说过一句众所周知的读书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书籍就是可以让人类站在高处鸟瞰世界的阶梯。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一—《红楼梦》,这本书也被成为四大名著最多,最难读懂的书。所以,我又一次感慨了这本书。但我影响最深的片段,还是黛玉葬花。现在我要讲一讲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角,分别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全书围绕了这三位青年对爱情的向往与对爱情的纠纷勾心斗角通贯了全书。(这句语言表达没问题,但是没有断句,读着很累。前面和后面都用了“全书”二字,需要删减一个。)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写了封建社会的人也写了人们向往的自由、爱情。作者曹雪芹在取名时很巧妙,因为宝玉和黛玉的'名字里都有玉字,而宝玉和宝钗的名字里都有宝字。名字写出了三个人的一生。一边是宝玉和宝钗金玉良缘的束缚,一边是黛玉和宝玉木石前盟的自由。宝玉和黛玉向往的自由,我又何尝不想?

  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冷艳的人。(冷艳替换为冷傲、孤僻会更好。)因为无依无靠,所以不愿意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因为无依无靠,她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泪尽而亡。但我感动的是,她有怜悯之心,当她看到那孤苦伶仃的落花时,一心想给它们一个好归宿,这其实也暗暗写了自己的归宿。(这里可以适当引用两句黛玉葬花的诗词,以及你对诗词的理解,让飘零的落花与她的命运吻合。譬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只是谁?)

  我们新时代的女性,不可以做黛玉这种多愁善感的人,一定要坚强、独立,但我们也要有黛玉的感性、才华。(示例修改:黛玉的感性令人怜惜,才华令人赞叹,但我们新时代的女性,不可以学她的多愁善感,我们一定要坚强、独立,争取属于我们的明天和未来。)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乃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文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曹雪芹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大小人物,而其中占大多数的女性角色,比较后无一不是悲惨凄凉的结局。在这诸多人物中,比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冰清玉洁、才貌双全的贾敏之女——林黛玉。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是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留给众人的印象——温柔娴静、体弱多病,与那外向泼辣的王熙凤形成鲜明对比。宝黛初见,两人都甚觉熟悉,宝玉评价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总结来说,就是贾宝玉觉得林黛玉病弱娇美且聪明颖悟。

  “病弱娇美”这点,我们应是在上文已深有体会,而“聪明颖悟”,则在《红楼梦》中多有体现。第三十八回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凤姐等人在藕香榭喝酒吃蟹赏桂,湘云取了诗题请各位创作,而后交给李纨等人评判。李纨曰:“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即林黛玉)为魁了”,并赞她的诗:“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魁夺菊花诗,也就是说她竟将薛宝钗也比了下去,虽有许多人觉得黛玉与宝钗一般聪慧,但我个人认为黛玉略胜一筹。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能有如此多才的'女子是很少见的,但即便林黛玉天资聪颖、自命清高,无奈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受尽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比较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泪尽而死,仍落得了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10

  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之幸也!不是我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且听我细细述来。

  如果黛玉还活着,以她瘦弱的身子骨,你能想像她看着宝玉与宝钗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她面前炫耀时悲痛的模样吗?再者,她能理解贾府被抄的打击吗?我想,非也。

  在宝玉拜堂成亲的那一刻,高鄂将高傲孤僻的黛玉写得那么微不足道,她没有笑着离开,而是指天哭地地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还是我们所认识的黛玉吗?不是。我觉得曹雪芹本意非此。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给不了黛玉幸福。他连自我都保护不了,我们还指望他来保护黛玉吗?整天跟在一群女孩的后面,对她们温柔体贴。你怎样明白他哪一天看上了哪一个女孩,便抛弃了我们黛玉,嫌弃我们黛玉。就如紫娟说的那样:“你的花言巧语我们已经听腻了,就只会抠死人。”他与宝钗结婚后,在宝钗怀有身孕之时,弃她而去,做了和尚,让宝钗独守空房。他对宝钗如此,那么,他对黛玉也能够如此。再者,如果有一天,贾府重整旗鼓,你能想象黛玉洗碗下厨做汤的`情景吗?到了数年之后,宝玉突然发现黛玉老了,脸上的皱纹多了许多,再看看,身边的袭人就宛如当年的赵姨娘,他怎得又不想起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呢?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应是非黑即白,也许历来许多人悲叹黛玉之身世,可谁又能确定黛玉不是世间的幸运儿呢,毕竟爱过、痛过、哭过、笑过便是人生,既然尝遍人生之酸甜苦辣,亦没有白走世间一趟。她的生命在故事最华丽之处结束,如昙花一现,留下世人的无限唏嘘,也是一幸事呀。

  所以,早逝既是林黛玉的不幸,又是林黛玉的万幸啊。

红楼梦读后感11

  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是著名清朝作家曹雪芹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

  记得很小就开始读《红楼梦》,那时,印象中大观园里的打打闹闹是一本《红楼梦》,总之,这本书只记录了贾史王薛世家的兴衰史。

  可再仔细品读,这本书不只是一个俗气的故事,这故事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凄惨。

  有着世外仙资的林黛玉,才华出众,却多愁善感。母亲早逝,她只得寄人篱下,与贾宝玉情意相投,怎料来了个宝钗,拆散了他们,黛玉最终也含泪而终。如果她自幼是个健康快乐的姑娘,那故事的结局定会改写。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可我不这么认为。在这背后,也只因她在意宝玉,她的'心太细腻,宝玉却体会不到,于是她只有用诗发泄内心的情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黛玉,《红楼梦》中其他女子的结局,又何尝不令人叹息呢?

  宝钗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

  晴雯仅十六岁,被迫害而死;

  香菱儿时被拐,最终魂返故乡;

  妙玉被人劫持,途中又不从遭杀;

  红楼梦,又如人生一出戏。

  梦迷梦醒,戏里戏外,梦里是荒唐,戏外是荒凉。

  正如小说本身收尾之词: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12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一部让我终生难忘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著。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情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因王夫人等阻挠,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最终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实在让人感到惋惜,但最让人憎恨的却是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

  特别是读到第二十七章:薛宝钗出嫁这一章节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章节的大概内容是:宝玉以为是和黛玉成亲十分高兴,但却不知是和宝钗成亲。在洞房里揭开盖头才知道那是宝钗,他难以置信旧病又复发了。在宝玉娶宝钗的时辰黛玉死了。最后宝玉哭得死去活来。

  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古代“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一个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一个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一个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这怎么看,都是意难平啊!

  在看到大结局的时候,不知为何书上湿透透的。我难过,黛玉死了;我难过,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我难过,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这本书也让我悟出一句话:“甜言蜜语人人爱听。”像宝钗那样的人越来越多了,自私、虚伪、心机……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读后感13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时间完整的读完了一整本的《红楼梦》。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红楼女儿悲惨的下场,令我感叹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一变更让我沉思许久!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写。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描写了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的生活片段。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导致林黛玉吐血身亡。而贾宝玉也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揭露了一代人人生的悲剧。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无不彰显出人物的特点。黛玉的聪明清秀、才华横溢、性格孤僻、心思敏捷;宝钗的美丽娴雅、处事圆滑等等性格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厚的艺术素养,将其刻画出来的。使她们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战火连天;也没有《水浒传》的荡气回肠;更没有《西游记》的奇异荒诞,但却以深刻丰富的人物描写,刻画了美与丑之间复杂的、相生相克的矛盾,铸造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各位分享。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各位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

  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

  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前总没有耐心读下去,最近好不容易抽空读完,发现从红楼梦中居然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在“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和贾探春都有突出的管理才能,但她们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差别甚大,曹雪芹笔下的宁荣二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文中所述,荣府虽小,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要管理得井井有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依仗着贾母的权势,王熙凤长期掌握着贾府的家政大权,管理就是王熙凤的主要工作,要搞清楚凤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是从一些特殊案例说起。在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突然离世,贾珍请凤姐出面料理丧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看看王熙凤的管理手段。

  凤姐接手管理任务后的第一步是分析需求现状、找到问题关键,对宁府的风俗情况做了五条总结:头一件是人口混杂,容易遗失物品;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委;三件,需求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铃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第二步,针对以上结症,王熙凤采取了有力的对策,对任务进行了细分,明确分工,实行当班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赏罚制度,这一步充分展现了凤姐的管理才华,将复杂的任务拆分为若干独立的子任务,针对不同的子任务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使原本混杂不清系统变得条理清晰起来。第三步,树立威信,对有过失的人进行严惩。有个办事的下人因睡懒觉迟到了,被凤姐拿住,

  本是小事一桩,可凤姐说:“明儿他也来吃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都没了人了”,当即便重重处罚了那个下人,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各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不在话下。从第三步可以看出王熙凤善于利用

  自己的权利,采用高压政策,以约束管理手下,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儿童版红楼梦读后感暑假红楼梦读后感11-29

中国名著《红楼梦》最新读后感写作写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1-29

2022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四11-12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1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4

红楼梦读后感07-17

红楼梦读后感07-17

红楼梦读后感07-17

红楼梦读后感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