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6-22 22:37:53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一梦,那一梦中,有令人唏嘘的爱情,也有那往日兴盛的荣、宁二府一夜衰败令人感叹的世事无常。就如文章开头那一僧一道所说:“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紧相连属,瞬间则有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这一梦中,有一人,如同出尘白莲。在那座华美的大观园中,或许,她没有薛宝钗的贤淑端方,姿容端丽,没有王熙凤的泼辣阴险、行事果断,她与她们不一样,她是那个爱哭多愁的林妹妹,那个嘴上不饶人的顰儿,她精通诗文、才华横溢,她同宝玉一样,至情至性,这样的她,让人怜爱。

  也曾听闻有人说“林妹妹,太过‘做作’,太过高傲,嘴上不留情面,不大讨喜。”但于我而言,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情,却是让人心疼的。六岁丧母,不得不寄居于规矩森严的外祖家,可谓是寄人篱下。仍记得,她初入荣国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谁又能想象一个六岁大的小女孩活得是多么谨慎小心!放到现在,六岁,是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时光,而她却要如此谨慎小心!那里人人笑脸相迎,谁又知道那笑面之下藏这一颗怎样的心呢?又加之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她才会形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性情,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疼呢?

  都道顰儿的嘴是一把刀子,她用尖刻的言语刺向她所不满的一切。就像那次同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宝玉身边的李嬷嬷拦宝玉吃酒,让黛玉帮忙相劝,当时黛玉便道:“我为什么要助他?我也犯不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给他酒吃,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她这番话让那老嬷嬷如何敢再劝,这一拦,便是把薛姨妈当外人,那老嬷嬷又怎敢再拦?她这张嘴,让人又爱又恨,可也正因为这张利嘴,她才可以在这污浊的大院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纯洁品性,她不似宝钗那般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她有着属于她的高傲,她就是她,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黛玉有她的高傲,亦有着独属于她的才情。谚语云:“才情是穿不破的衣裳。”而林黛玉的才,与情相连,才,因情而生,情,因才而现。在大观园中与一众姐妹结起的诗社中,黛玉释放出了属于她的光彩,她作下的诗,尽诉她心中的悲欢与哀愁,那样的她,是完整的。那一首首诗中,尽显属于她的才与情。就如那日同贾母吃蟹赏菊时,那一首夺冠的《咏菊》: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随后吃蟹时,宝玉随性做了一首诗,黛玉见后亦起兴作了一首: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她又自觉不如宝玉所作,便闹着要烧了它作诗时的她是真实的。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黛玉的灵魂,带着特有的才情,带着她的高傲,而这一切,是她会与宝玉相爱的原因。

  谈黛玉,就不得不谈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宝玉,贾府的二少爷,贾老夫人的宝贝,那个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那个对家族的丑恶腐朽和周围环境的虚伪庸俗感到不满的.少年。他与黛玉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这是他不顾一切地爱上与“贤妻良母”规范丝毫不沾边的黛玉的原因。但于黛玉而言,她对宝玉的爱,真挚而深沉。她一不贪图他的财产家业,二不贪图他的门第地位,为了他时时悲苦,处处留神,泣花葬残红,心曲题罗帕,那一曲《葬花吟》出自她心中,爱难得,怜花伤己,坠落于淤泥,纵使自洁又该归向何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吟,她将落花葬去,感花零落,亦伤己未来,不知该归向何处,将来终归有无可寻觅之时。她心中忧愁,尽诉与这一吟中。她还为宝玉心曲题罗帕,她的情,给了宝玉,她心中的爱,给了宝玉。在这深宅大院中,她能信任的唯有宝玉与她从家中带来的小丫头紫鹃,宝玉是她在这黑暗之中一点微弱的亮光。她与宝玉,是青梅竹马,是知己,是爱人,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但终究没有一个美满的结局。那夜,整座贾府热闹非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而她独自一人躺在病榻之上,听着外面锣鼓喧闹,只是,她这里冷冷清清的只有紫鹃陪伴。而另一边,宝玉还沉浸在可以娶到他心心念念的人的喜悦中,却不知,那喜会瞬间化悲。黛玉强撑着,焚毁诗稿,终呕血而亡。在他成亲当日,她去了,用她的生命殉了爱情,发出了对现实最后的控诉。

  这就是黛玉,那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女子,那个满腹才情的女子,那个用一张利嘴刺向她所不满一切的女子,她不爱与世俗同流。她有她的愁,她有她的爱,她愿为了心中的爱而喜,而悲,而泣,而亡。红楼中,这样的女子唯黛玉一人尔!

读《红楼梦》有感2

  从“金玉良缘”阴谋实施的过程来看,是相当成功的。不仅搅得宝玉和黛玉吵吵闹闹,而且也着实让贾母大伤脑筋。而更可怕的是,居然连元妃也参与了进来,“王氏集团”的力量可谓强大。

  在“王氏集团”的行动得到了元妃的支持后,王夫人就开始以未来贾府“掌门人”的身份在贾母面前“耍大牌”了,去陪贾母打醮,竟说“身体不适”,而在得知自己不去,贾母要去并还带很多人去的时候,王夫人竟说了一句“还是那么高兴”,她以为,贾母既知元妃认同“金玉良缘”,那贾母应该郁闷、悲哀,怎么还那么高兴呢?冷嘲热讽、幸灾乐祸的“敌意”表露无遗。这些,难道贾母看不出来?不!贾母肯定看出来了。她不仅要去,而且看见大家都要去,“越发心中欢喜”。为什么?因为她要在清虚观破解“金玉良缘”的阴谋,当然人去得越多越好,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这位“金玉良缘”阴谋的另一位主谋也去。

  当年宝玉的祖父荣国公的“出家替身”张道士在打醮途中“突然”为宝玉“提亲”。说是一户人家的小姐“今年十五岁了”,而且“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宝玉。巧的是,就在小说第二十二回,薛宝钗刚过了十五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巧合”,而且宝钗的模样智慧、薛家的根基家当,当然也配得上宝玉和贾家。这不是暗指宝钗又是指谁呢?可是贾母这精明的老太太说什么呢?只见贾母轻描淡写的说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穷家子,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说得多么巧,既然你是道士,那我也胡诌个和尚,你说根基相当,我偏说穷也没关系。就这样,一场阴谋又被老太太巧妙化解了。

读《红楼梦》有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书架上这本《红楼梦》,直到我十岁这年,才被我重视起来。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书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书中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拜访,她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老太太,凤姐等人都想看她的笑话,便在饭桌上捉弄刘姥姥,引得她说出了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当时饭桌上的人笑成了一片,这里作者对于各人的.笑的描写极为精彩细致,读到这里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成为了大观园中的一员,与书中众人一起笑作一团。

  在我刚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只有贾府的繁荣与富贵,但当我读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凤姐儿,对她说的那一番话时,才恍然大悟。秦氏劝凤姐为将来贾府的败落做好准备,重建学舍与祭堂,要有一定的供给。只可惜日理万机的凤姐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贾府仍然只顾着享受眼前的富贵,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为将来做好了准备,以至于贾府被查抄的时候,众人只有惊慌失措,掩面而泣。

  古人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件事物的极致状态是难以永远维系的。贾府就是这样,“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从极度的繁荣走向了衰败,凤姐等人是依靠了刘姥姥的接济才勉强活下去。倘若当初凤姐重视了秦可卿的告诫,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繁华的时候拒绝铺张奢侈的生活,主张勤俭持家,那么贾府的男女老少也不至于沦落到流离失所,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地步了吧!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暑假,我花时间把它看完了。以下是我读完的感受:

  这本书很有意思。其中我觉得离奇的是:文中贾宝玉出生时嘴中竟叼有通灵宝玉。这颗宝玉上还有一行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王熙凤的管理能力很强,不仅把荣国府管理的.井井有条,还把宁国府管理的井然有序。不过最终还是落败了。

  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现在,品读《红楼梦》已经颇有一些自己的感受了,当我读到林黛玉含泪葬花时,我的心不由一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准怜?生动的写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心理。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悲哀啊!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何会衰落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的答案是:这些富贵人家只知道贪图荣华富贵,被金钱蒙蔽了良心的眼睛!

读《红楼梦》有感5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6

  前几天我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让我爱不释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七十回《红楼春趣》。

  《红楼春趣》这个故事中讲到了放风筝的事,放风筝需要用到高墩、剪子股儿、籰子等。大家兴致满满地放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都有不同的心态。只有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宝玉见丫头们都放起来了,便自已也来放,结果风筝放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最后是细心的黛玉帮宝玉圆场说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

  在开阔平面的土地上,遥望无边的天空上,宝玉、黛玉等放的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留下了一阵欢声笑语,被放走的.风筝身上都被寄予了一种希望,一种放晦气得福气的希望。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这个时节,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时,大家玩得都很开心,黛玉的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宝玉的天真、顽皮、可爱的公子哥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一去不复返的风筝,都是一种美好的开始,一种希望,一种幸福的寄托,这才是放风筝给我们带来乐趣之外的更有意义的地方。

读《红楼梦》有感7

  回忆飞至六年级时,我初读《红楼梦》,除了满尽的悲痛,最大的就是对林黛玉的不满,一个比较高贵的女子,出身高贵,竟总是在流淌着眼泪、怄气,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态,不论遇到的事情是好是坏,总能勾起心中的悲伤,再一次落泪。

  最让我打动的是这个情节: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作官,被宝玉当场“怼”了回去,这时袭人就忙在旁边解释,这个时候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成?若她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而这句话就恰好被经过的林黛玉听到了。当我读到这里时,打心眼儿里对黛玉妹妹高兴:这回黛玉一定会十分高兴。然而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后,竟产生了四种感情,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她喜的是贾宝玉果然是个知己;惊的是贾宝玉在别人面前竟毫不避讳地夸赞自己;叹的是自己与他互为知己,又何必有全玉之说,又何必有薛宝钗;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作主,自己身体又不好,你纵为我知己,奈何我命薄。她竟又流泪了!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仅以为黛玉是一个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心里不仅充斥着不满,更有对她的无奈与伤感。

  去年,由于学校的要求,我重读了《红楼梦》,重读那个另我心碎的女子林黛玉。

  或许是我长大了,或许是心境不一样了,或许我把她的眼泪看得更真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林黛玉不再是那个爱耍小性子,总是与宝玉吵架而伤心流泪的女子了,不再是那个看到花自飘零,自己就掩面而泣的黛玉。

  再次品读中,我豁然醒悟,她的泪流的不再是没有意义,而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绝美的体现!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要还泪的缘故,伴随着每一次的哭泣,林黛玉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衰弱。纵使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化身,而她自己却每次都为其它的悲剧而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不自主地感到红颜薄命,便不自主地为她伤心,为她落泪。

  林黛玉,一个神奇的女子。你让多少人为你才情赞叹,又让多少人为你的悲剧流泪,你又让多少人为 《红楼梦》这本名著而痴迷不已。

  林黛玉虽养尊处忧,清高孤傲,但其仍不失天真率性的性格。记得黛玉曾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就有这样一段描写: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得捂住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目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从此处可以看出,黛玉亦不全是悲凄哀愁的情绪,她有时亦是幽默风趣的,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精神感染。

  黛玉猜忌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与她的身世有很大联系。林家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黛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贵族小姐,但其父母早亡,无兄无弟,黛玉小小年纪竟成了个孤儿,家庭的巨大变故严重影响到黛玉的性格。再加上黛玉本身多病,就更易于形成猜忌多疑、敏感脆弱的性格。

  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由于林黛玉高贵的出身造就了她自尊自强的性格,而又迫于无奈要寄身于外祖母家,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人之常情,而这种深深的自卑感往往需要靠强烈的自尊去掩饰,去遮盖。由此观之,我对黛玉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同情、怜悯。

  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有大泣,也有小泣。那么我宁愿称黛玉的爱为大泣!

读《红楼梦》有感8

  漫天书海里,《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星,受到无数人的喜爱,我也一样。书中,既有迷人的风花雪月,又有人情冷暖,但一行行的文字中,又包含着无数的辛酸!

  翻开书页就为我展现了一座奢华的贾府:雕梁画栋的房屋,辉煌的大观园,优雅别致的亭台楼阁,秀丽如画的.小桥流水……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其中,就住着一个人——林黛玉。

  作为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林黛玉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她本是林如海的女儿,只因母亲去世后无处依靠,才投奔贾府,寄人篱下。所以,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多愁善感。同时她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十多岁便能做出长诗,并结下诗社,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在那个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林黛玉的才华谁也看不见,最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病床上伤心欲绝地痛哭,还是挥泪而亡了。贾府也随之败落,从之前的“金满箱,银满箱”到最后的陋室空堂,实在让人感到可悲啊!

  《红楼梦》,看似在刻画贾府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实则是当时现实的写照。贾府为什么会败落?罪魁祸首是谁?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是封建礼制?或许都是吧!否则,林黛玉不会死在病床上,贾宝玉不会出家,史湘云不会不知所归,迎春不会受辱而死……一段段、一曲曲的红楼悲歌,有谁知道?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让人手不释卷!

读《红楼梦》有感9

  她本为庶出,却有着嫡出所不及的精明才干。她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只认尊贵的王夫人。她的才能是四姊妹中最好的。她的性格也好似“秋爽斋”一般,如秋天一般为人耿直。她的才干让王熙凤都自愧不如,不过探春,你依旧脱离不开一个痴字。

  她的外号为“玫瑰花”,因为她如花般美丽,却又浑身是刺。在我看来,她的刺是她从小历练的结果。她的生母本是贾府的奴才,只因为她而成为姨娘。这就罢了,令她可耻的是这赵姨娘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令她难堪的事。而她的弟弟贾环,成日里不学好,竟做些“偷鸡摸狗”之事。她就算想认也不敢认。她把心寒包裹在自己坚强的外表下,因为她懂得,只有自己精明能干,才可以得到王夫人的喜爱,贾府的青睐。她内心并不想这样,但她必须这样!只因为她在那个时代中,是个最卑微的女人,并且她还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庶出。

  她的笔名为“蕉下客”,只因为她喜爱芭蕉。她写的诗不及宝钗端庄稳重,不及黛玉风流灵巧,也不及湘云心思巧妙,可她却有自己的一番风味。在她园中,不争不强,可她却仍受人敬重。她是一名书法家,她的屋中陈设皆为笔墨纸砚,再无其他;而当她得知自己远嫁之时,也只是淡淡的写着书法。她管家之时,一丝不苟,了对了卯对卯,让所有人都不敢再小看她这个未出阁的女子。

  只可惜她最终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般,飘落远方,成为王妃。她只能在船上拭泪,让那未干墨的书法作品再次变诗。

  我多想让她再多写几篇书法,这样我们就能再看她笑一次了!

读《红楼梦》有感1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每一次看《红楼梦》,对于里面各种各样的人物我都深感悲痛,替他们不公的命运深感痛恨。特别是晴雯。

  晴雯是一个奴仆,是属于当时社会低身份的一个人物。她对贾宝玉的`执着爱恋之情是妇孺皆知的,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槽粕与制度,导致她内心的情感无法宣泄,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每当我读至此,都会为她悲惨的命运深感痛恨与惋惜,像她这样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而不屑努力,是多么的崇高而伟大啊,却由于封建社会的制度,让她手无寸铁、无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决书”。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多少人会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爱牺牲了。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虚假的时代,有很多对夫妇都不是为爱而结婚,而是为钱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为生活在当时社会的人感到悲痛之时也会为他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的爱情世界是真实的。

读《红楼梦》有感11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红楼梦》让我印象最深刻。这本书十分有趣。那贾府中的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个性 。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她的'才华让我羡慕不已,可是她却从小没有母亲,让我起了同情之心。

  当我读到宝玉娶的是宝钗时,我心中起了疑惑。黛玉会是什么反应?宝玉会同意吗?结果得知宝玉是被人骗了,让我觉得那些人好端端拆散了一对有情人,这是在欺骗宝玉和黛玉呀!心中顿时愤然不已……

  又当我读到林黛玉去世时,我犹如一棵枯萎的小草。她死了,宝玉怎么办?我的好奇心使我一下子把整本书看完,可是我还是不相信林黛玉会死。

  她的泪,诉说着许多故事,隐藏着许多秘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她是多么的纯洁,她是多么的富有智慧。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唯有宽容,换来的是心与心的靠近;做人应该诚挚而正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曾经以真诚之心关爱过他人,也一定会赢得他人的感恩和关爱……

读《红楼梦》有感12

  终于看完了,本该在上学时看,现在才看挺惭愧。毕竟是中国的名著之一,作为中国人还是该稍加了解。本人比较喜欢读世界名著,读的不多,某次想该读哪一个好,突然想到中国也有名著,且没读过,不然就读读中国的名著,先了解了解本国的名著再说。想想中国的四大名著一个都没看过,就先看看感兴趣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吧。“三国演义”难懂,就先看“红楼梦”了。看完觉得那时候的荣与衰太不稳定,今天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明天可能一无所有、穷困潦倒,而这荣与衰只凭皇帝一句话,看皇帝的心情,君主专制,让那些大臣家势难有保障。加上大家庭住一起,说不定那个小侄、孙外甥什么的在外惹事,就有可能牵连整个家族,或免职或被抄家都有可能,家大人多,即使处处小心,也难防有什么差迟。大家庭人多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富裕时还能勉强凑活不太明显,一旦穷困,之间的矛盾激化、显得突出、露骨。所以现在发展趋势是小家庭是有道理的,本人举双手赞同小家庭形式,人少矛盾少易解决,人多矛盾多事情复杂不易解决,所以做父母的要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结婚后尽量不要和他们住一起,这对您两位老人家和他们小夫妻都好。那时的婚姻是父母或长辈做主,自己无权决定结婚对象,全凭媒妁之言,洞房时才能见庐山真面目。现在能自由恋爱、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真是太幸福了。

读《红楼梦》有感13

  书,是人类通往成功的道路;书,是清新的风,吹散我们心中的忧愁;书,是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是最美好的!

  我是一个不常看书的人,但是只要我发现一本感兴趣的书,它就“完”了,我一定会把它“吃干抹净”。这不我找到了一本好书,这书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架构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这本书自从二年级就摆放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这本书,我才从书架上拿下了满是灰尘的`它,只见书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灰,要是灰再厚一点连书上的“红楼梦”三个字都看不到了,我吹了吹书上的灰,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红楼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插图。哦!原来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啊!我认真的看着,可是脑子里连他们的名字也记不住,我干脆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画一个人物关系结构图,果然,有了这幅图了解内容就简单多了。

  我渐渐沉浸在书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林黛玉,学着她的语气说话,那声音娇滴滴的,我听的都头皮发麻,但是不能太有意思!后来,妈妈发现了我只看书,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就每天放学后在家门口等着我乖乖的把书上交后再去写作业。但妈妈还是机灵不过我,后来我每天放学后就急忙狂奔回家,给妈妈来一个出其不意,放下书包拿出书就冲进厕所,一呆就是半个多小时,每次妈妈都会敲敲厕所的门提醒我快出来,有一次甚至开玩笑说:“你是不是掉进茅坑里了?”我听见了,面上很糗,只得从厕所出来。

  这时候,妈妈跟我说每天下午我作业写完就可以看书,我高兴极了每天下午赶紧写完就抱起书来看。妈妈告诉我,看书要手里拿着笔,看到好词好句,重点句子要画出来。按照妈妈的方法,书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这似乎是我看书的证明。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里最可怜的不过是迎春了,爹不疼娘不爱,丈夫还对她家庭暴力,性格逆来顺受,但她也为了不让别人看不起她而努力奋斗,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她一直在努力也在一直被抛弃着。

  看了这本书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当时黑暗社会的腐败,让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这惊人的变化使我震惊。

  《红楼梦》不只是一部文学著作,它还是一部沉重的历史,记载了人间悲欢离合。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看似含泪的书画,实则包罗万象。有人说很无聊,但也不过是百年佳作。恐怕光有爱是不够的。它对细节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环境的概括,都烙印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里。

  这个多年来一直奢侈的家庭最终还是结束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黛玉,更不能忘记宝玉。“一个是袁朗元仙,一个是美玉无瑕。如果说没有什么奇怪的缘分,这辈子还会再遇到他。如果说有一种奇怪的缘分,我们的烦恼怎么可能最终消失?一个是白忙活,一个是白着急。一个是水里的月亮,一个是镜子里的花。想想你的.眼睛里能有多少泪水,你怎么能忍受秋天流到冬天的尽头,春天流到夏天!”我这辈子为他流泪,最后,因为他的抑郁症而死。敢爱敢恨,可是世人的眼光。他也是,为她痴狂,最后剃了她的头发出家,放弃了她一生的心痛。祝来世,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我最爱凤姐。她虽然轰轰烈烈,但也潇洒。“机关太聪明了,算叫命!死之前,我的心碎了,死了之后,我空虚了。有钱比有钱好,但最好有一个。这是一种浪费,是一颗半条命的心;彼此喜欢,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梦。突然之间,好像一栋楼要塌了,又好像一盏灯要灭了。耶!一种喜悦和悲伤。叹天下难定!”有无数的器官,交织着悲喜。快乐,悲伤,命运,永远。

  其实《红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的微型小说。它深刻地描绘了一幅中国封建社会关系的画面,描绘了各种阶级、政治集团、各种伦理道德和矛盾。是封建社会的集中反应,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我佩服曹雪芹的精神。这部小说似乎也是曹雪芹的自传。他的坎坷人生就像一本小说。小说中反映了各种无奈和愤慨。

读《红楼梦》有感15

  小时候,在家的影响和我的下,我对中国古典名著已了解一二,却惟独没有看过《红楼梦》,至今,我对它的好奇心还仍旧存在。

  为此,我便开始了解《红楼梦》。在我的理解中,我认为林黛玉的性格孤僻内向,说话心直口快,有时虽然会逗得大家哈哈一笑,但也有让人现丑的时候。她的性格使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以为她小气,爱打小报告之类的。但薛宝钗和袭人就不一样了,薛宝钗为人豪爽、大方,不斤斤计较,有小姐之风范。袭人虽然是宝玉的侍人,但也不失礼仪,她为人善良,在丫环之中像姐姐一样。黛玉与她们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后来我在询问朋友后得知,黛玉性格内向,是因为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感到很失自尊,也非常寂寞无助。所以,她整天都郁郁寡欢。薛宝钗和袭人对人好,是因为她们联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很了解别人的心思。再加上她们的纯朴善良,使别人更加宠爱她们了。

  贾宝玉就像是一个呆子,虽然长得俊俏,但是没有读过书,外清而内浊,整天只与女孩们玩耍,缺乏大夫风范。

  现在看来,我的看法是与贾府上下的人一样,没有站在林黛玉的.立场上想一起,只是盲目地做出判断。从此,我便开始同情林黛玉了。但她那一肚子的文章却是别人无可否认的,如果她生为男子,便可以考取功名,为家人争光添彩了。

  《红楼梦》真不愧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啊!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6-18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6-14

读红楼梦的有感11-06

读《红楼梦》 有感03-22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07-20

读《红楼梦》有感【精】07-20

最新读《红楼梦》有感03-04

最新读红楼梦有感02-08

学生读《红楼梦》有感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