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时间:2023-02-09 08:47:36 红楼梦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1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13篇)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浙江教育科技台》正在如火如荼的播放着新版《红楼梦》,我不禁又拿起《红楼梦》,再一次地细细品味起来,和电视一结合,还真有一种让我无法抗拒的感受。每每读到佳句,欢喜的紧,读到伤心处,泪眼连连。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上至朝廷,_,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样的具备才华,个个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

  黛玉可能是从小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培养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一直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艺,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

  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妈妈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特点就大伙闺秀所拥有的大方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欢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爱她。而我又感觉她虽然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都要思前想后,一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一个人都是刻画得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心思,读了将来真是收获颇丰,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红楼梦》引人入胜的地方数不胜数,真不愧为是文学的瑰宝啊!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2

  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3

  《红楼梦》这部巨著,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 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4

  《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它们的种种做假、诈骗、贪得无厌、腐朽和罪恶。

  它不仅指出这一亲族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同时也暗中示意了这一亲族隶属的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一边儿是封建社会形态下务必寻求的功名光环,一边儿是心驰心里向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出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稀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临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压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于以性命的支付为代价,质本洁的'寻求始末不弃。我们兴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刻,看见了导致悲剧的一个关紧因素:林黛玉的纯洁高尚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社会形态合成一体,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现出来,也是她悲剧的着手。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5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名著源于着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腻出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特点。异常是对每一个人的肖像描述介绍,更为精彩。作者擅长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传神的动作,然后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堪称绝妙!

  譬如说《红楼梦》第三回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的.肖像描述介绍,十分逼真。

  作者为了让王熙凤“乖巧”、“泼辣”的性格特点特点更突出,所以把她单独介绍了出来。作者先让王熙凤在笑声中登场,用未闻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给大家一种非同普通的印象。之后,作者经过对她华丽的装饰、妖娆的相貌,把王熙凤这位娇容华贵的熟女形象完美无瑕的展此刻大家眼前。

  “一位年青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就是曹雪芹笔下贾宝玉的外貌,红楼梦念书笔记400字被人看了,一觉就是一个美男子。在作家的笔下,贾宝玉是一个自幼娇身惯养,受老太太疼爱的富贵少爷。我经过深读发现,贾宝玉的思想性格是不愿受封建传统,他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他需要独立,需要个性解放,以致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这就是读完《红楼梦》后,我掌握的写作常识,我以后需要会把这部分运用到我的写作中去。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6

  看完《红楼梦》这本书,我对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我讨厌里面的所有人物。

  《红楼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全线。它以贾宝玉、林黛玉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宝玉、林黛玉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林黛玉但也讨厌她自身的懦弱,倘若她在生活中能变得坚强、自信,那她的结局就不会那么凄惨,还有她父亲林如海让她带过去的钱财绝对可以让她这辈子衣食无忧,可就因为她的懦弱与对黄白之物的满不在乎,倒置林如海给她准备的钱财被王夫人她们瓜分,自己被丫鬟欺负也不吭声,遇事只知道流泪,在封建时代眼泪值几个钱啊。我对这本书中所以人物都不满,不满林如海对黛玉的教育;不满贾敏对黛玉的安排;不满黛玉的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态度;不满贾宝玉的不思上进,整天待在胭脂堆里……

  《红楼梦》这本书以歌颂女性为全书宗旨,从封建制度塔尖的贾母到女戏子们,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女子进行细致刻画。写出无论何种身份的女子的.结局都十分悲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小见大,写旧时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又通过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互相勾结一损皆损的境地,讲述封建末世的内幕。以贾王薛史四姓暗含“家亡血史”之一,警告读者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真理。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是清朝的曹雪芹先生。它的历史背景在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期和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从一个富裕家族的兴盛到家族的衰亡,伴随着社会的兴盛到衰亡的过程。被曹雪芹描写得淋漓尽致。曹雪芹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都理想和主张都充分体现在《红楼梦》里。

  在《红楼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都京。贾雨村四处打听,终于知道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次日,见到如海。二人商议了一番最终同意贾复原职。如海见到黛玉,力荐黛玉住到老太太家中,黛玉来到老太太家中后,二人痛哭流涕相见恨晚。这时,“凤辣子”王熙凤来了,凤娘握着黛玉的手,一直赞美黛玉。一会,邢夫人携着黛玉坐轿来到了那荣国府,走来一个神采奕奕的贵公子,公子脖子上挂了一块玉,他走到黛玉面前,表示认识这位姑娘,贾母笑吟吟的说,不要胡说!于是,蓉国府以高兴收场。

  我讨厌林黛玉的性子,她哭哭啼啼,优柔寡断,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8

  

  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生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是那么深入人心。

  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仇恨,自己的伤心往事,还是草木枯荣,四季更替。她都会黯然泪下。也许她真如书中所写的绛珠草,来到世间“还泪”一般。她切实地向人们显示了那水一般的柔肠,她对于一切世间的丑陋、难堪,就只能是暗自落泪,这不禁让人觉得她有那么点“窝囊”,当然,这词儿并不怎么适合她。哎,黛玉真叫我又爱又恨啊!

  相对于书中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不是女孩,但一样是那么细腻柔肠。他与那些灵气、清秀的女孩相差无几,宝玉厌恶他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对丫环毫不歧视,反而他会挺起胸膛保护她们,怜爱她们当宝玉得知无力帮助她们时,他伤心欲绝。当他失去迎春、晴雯、黛玉时,他比任何人都想挽回这一切,但是他追求完美,他追求独道的`美!内心的美,行为的美,在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别人没有的美。他不是一位女子,但他更像一位愿意拯救那些女子“美”的勇士。与其他两相比,薛宝钗那宽豁开朗的胸襟无疑让人产生敬佩之情。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恰恰相反,心胸狭窄,贪财,泼辣让人发指!

  《红楼梦》,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果然内藏真经,对情节的描述荡气回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9

  “不读《红楼梦》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这样来看《红楼梦》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今天,我捧着这本神圣的书,筹备一心一意地研读。

  《红楼梦》主要讲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到了有权有势的贾家后发生的事。她在贾家邂逅了贾宝玉后却被常被一点鸡毛小事困扰,从此一病不起直至过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贾宝玉,他举止大方,乐观向上,才华横溢,看重友情,在我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印记。有一次,他的好朋友过世,他大哭不止,直到埋葬。我不禁想到我为了一根棒棒糖和同学吵架,比起宝玉连金条银条都不吝惜,我真不应该。

  我也为林黛玉悲哀,她是个悲观主义者。黛玉为了凋零的花而哭泣。我感觉花落地上也有它独特的美,且会成为一种肥料,让植物茁壮成长。黛玉却由此伤感地想到了我们的`身世,不禁暗然落泪。其实她比起晴雯等丫头的运势好多了,至少还有个外祖母疼她,舅舅、舅母也没说她什么。但她体弱多病致使心胸狭窄,说话有的刁钻,惹得下人更不是非常喜欢她。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须珍惜了周围的所有,别想一些烦人琐事,她也可以生活得非常不错。可见一个人要掌握满足。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黛玉从家庭财产和权势都没办法和宝钗相提并论,自己生气就是自己怄自己了。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外祖母就不会说白疼她了。她是海棠诗社最有才华的女子,我要学习她的才华,却不愿像她一样顾影自怜,没办法自拔。

  《红楼梦》还塑造了伶俐的晴雯,厚道的袭人,阴险狡诈的凤辣子等形象,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鲜明,让我收获颇丰。我要取长补短,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在了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煕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很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成对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倦,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凤姐也病逝,恒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了,真是凄惨!

  红楼梦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三本名著,其中有建筑方面的学问,有医学方面的学问,有美食方面的学问。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以贾家为首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全书对于环境描写细腻,就如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的'描写细腻。

  对于各个住所的描写更是以情入境,让人对于各个住所的各个特点印象深刻,对于人物的刻画在都从事情中来表现,没有正面描写。其次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刻画的人物如此之多,而让人感觉很连贯没有丝毫的混乱,对于各个人物的性格更是刻画鲜明。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1

  

  曾在历史书上看到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一句话:“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每个人均有其合理的个人价值存在,不能以是否满足圣人的标准为取舍标准。然而明清的臣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圣人和皇权的奴隶。所以,宝玉抗拒儒家教条,远离男性的功利世界,他不像贾雨村虚伪贪婪,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他不像贾政愚人愚己一味地愚忠,他也不愿做贾元春这种顶着美名却为皇家殉葬的牺牲品,他更不愿意在最美好的.年华,天天学读八股,把自己鲜活的生命变成无灵魂血肉的僵尸。他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以此反抗以八股取士为代表的明清皇朝对于思想和人性的禁锢。

  理想的家国,都应该是人性的乐园,都应该像宝玉守护的大观园一样充满自由和美丽。贾宝玉不慕功名,不想参与这场吃人的盛宴,而尽量把聪明美丽的人儿从封建权力的碾压中解救出来,他没有成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国与家都需要更多像宝玉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的精神和五四运动遥相呼应。

  所以,我愿意做宝玉,但我却不安于永远待在大观园里,念及园外的苦难,我希望自己能像《家》里的觉慧一样,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自由与尊严,打碎“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思想枷锁,创建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更加人性的社会大观园而奋斗。然而,因为绝望而循世出家为僧,这样的宝玉,我不喜欢,我不要茫茫大地的肃杀世界,更不要做这脆弱的宝玉,我要这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2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性格决定选择。一个人,他的性格选择了什么样的思想,每天面对自己和别人选择什么样的情绪,一切取决与性格。

  人生在红尘中云游,命运在性格中行走,“喜笑怒骂,倜傥风流,兴衰荣辱,成王败寇,浮华如烟云,可看不可留;往昔死云烟,伤怀阑珊后。狂年幼,贻笑传遍天下口;悲白首,银丝万丈织成愁。远虑近忧,枉然如酒,岁月酿,漫心头……”红楼梦,亦是如此,人生的悲欢离合,坎坷相伴,如泪,数不清;似水,柔无骨。

  回望清,宝玉“面若中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性”明明……可惜了清静,天石乃仙之通灵也,何图恋凡俗浊气?人生非安非乐非清也。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现实生活的出路,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的否定,可他这种叛逆却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色彩。贾宝玉的叛逆虽然无比失败,但让《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无比成功。

  叛逆是种精神,是青春不死的见证,是推动砾石前进的.车轮,是张扬个性的资本。每一种叛逆的命运都是传奇,永远在文明的长河里演义。因为多彩的世界不只是苍凉的黑白,所以是皆不论成败。

  《红楼梦》是自古的悲伤之爱,是心中的真是渴望。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 篇13

  在《红楼梦》中,作者塑造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各阶层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的天真烂漫、小孩子气;林黛玉的悲观和玻璃心;薛宝钗的善解人意、沉着稳重;王熙凤的泼辣;探春的能干;迎春的软弱等等。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虽然只是《红楼梦》里的一个小角色,但却是整本书不可或缺的人物,她见证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她两次进大观园,两次成为整个贾府的开心果。她屡招王熙凤的捉弄调戏,虽然事后王熙凤都来陪罪,但她却入只是笑嘻嘻地说:“这有什么的。”不禁让人感叹:这心态该有多好啊!在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府让人摆了桌宴席,在宴席上,刘姥姥一开口就让人乐得上气不接下气,只见凤姐把一盘鸽子蛋放到刘姥姥面前,贾母刚说:“请。”刘姥姥就站起来鼓着腮帮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逗得一大帮人笑得是前俯后仰,抱成一团,眼泪都出来了……

  刘姥姥傻吗?她并不傻,她只是为了生存需要装疯卖傻,去扮演一个引人发笑的`“丑角”以获得别人的同情,从而得到些恩惠。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红楼梦》,讲述了金陵十二钗一生的悲欢离合,讲述了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家族史,讲述了从顶端到低谷的人生故事。

【名著红楼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红楼梦阅读心得11-03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09-07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05-01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11-11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11-10

名著红楼梦学生阅读感悟10-11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红楼梦》11-18

《红楼梦》名著学习心得12-27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01-07

名著《红楼梦》的读书笔记范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