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认识马云》读后感字

时间:2021-01-16 11:53:55 读后感2000字 我要投稿

《谁认识马云》读后感2000字

  他的名字,可以说如雷贯耳:阿里巴巴、雅虎、淘宝、支付宝、口碑网…他的价值,可以说有目共睹:2000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杂志的企业家。2005年胡润IT财富榜,身价近30亿美元…

《谁认识马云》读后感2000字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甚至没有读过知名的大学,更没有潘安"掷果盈车"的美貌。因此有人说,如果马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这无疑是一个诱人的字眼,然而成功从来不能一步到位,即使有着相同的外部条件,如果不会成长,则成功罕至。他的自信与价值,凝结着多少次绝处逢生的深邃。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要依附他人而生活,马云也不例外,只是他所仰仗的,是更为广阔的天地,准确地说,是天道。

  他自认为不是个聪明的人,也可以说是有些"傻"。小的时候向往快意恩仇、仗剑江湖,明明没有强健的体魄,也要出手帮朋友打架,为自己撑腰。正是这种很可能打不过却从不低头的"亮剑"精神,让他一次又一次踏上新的征途。四两拨千斤,灭敌于无形。

  不但傻,而且倔,在父母都不支持的情况下,三次高考,终于摇摇晃晃进了大学校门。由于数学奇差,老师曾下断言:你的数学要是及格,我的"余"字倒过来写。不知道是不是知耻而后勇,他硬是背下了大部分数学题型。日后,马云在率领淘宝网挑战全球最大的电子交易平台易趣网时,曾说过:正面交锋我肯定打不过它,倒过来想问题才能独辟蹊径。他也要求阿里巴巴集团的全体员工都有逆向思考的能力。

  遥想当年,曾国藩的老师在他考进士前说:你要是能考过,我给你背伞。结果老师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此二人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登高远眺,何尝不懂宽容二字,不是为了惩罚,哪有心思赌气,万般愤慨早已幻作两个苍虬有力的大字:争气。至死不渝。

  在考大学的这段时间里,他做过很多临时工。为他人抄文件时无意中读到路遥的小说《人生》,瞬间顿悟。是披荆斩棘前进的激情点燃了周身的热血。人生之初就像一块炭火,风雨雷电多半能让其冷却漠然,成功之人做得最多的,是尽量让人生保持在沸点。执着的方向若准确无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我成长与自我激励伴随着太多成功人士走向生命的自觉。这些独特的品质,比财富更重要。

  大学时,马云学的是英语专业,由于他12岁时便因为自己喜欢的地理老师的一句话开始苦学英语,口语很是了得,几乎不怎么学也是好学生,闲下来的时间便担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大大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口才。

  毕业后踏踏实实教英语的生涯也让马云受益匪浅。为了实践对校长的诺言,五年的时间,他不但坚守岗位,而且不断改进教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常常吸引大批学生来听课。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位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常常有人抱怨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无法发挥自身价值,急功近利,其实能人做什么都能,一般人的突出才能至少有两三种。五年的沉淀,抛弃浮躁与矫揉,养成了他激进却不失稳妥的作风,在日后的互联网大潮中从容应对,指挥若定。

  五年后,1995年,就在校长要提拔他为主任的时候,他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下海经商。其实早在1991年,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入不敷出。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袋去了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用赚来的钱支撑翻译社。1995年,翻译社扭亏为盈;当时他还是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无须多问,有几人能做到有始有终?

  1995年,杭州政府因为工程款项问题和美国骗子辩解不清,马云被请去当翻译,来到美国。其间的经历简直像历险记,不过他因祸得福接触到了互联网。他在网上查"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就是没有中国的。然后他又敲了个"Chinese",搜索结果竟然是"没有数据"。不安分的马云随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一个全球首创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此时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可见马云的远见非常人所及。

  马云提起当初,赞赏的是自己的勇气而不是眼光。"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在认死理的"傻子"马云的坚持下创办成功。那时中国互联网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根本不被大众接受,马云就高调说服企业把资料放在网上并支付费用,故而成为一个"骗子"。然而他坚信互联网会给生活带来改变,信念,就是芝麻开门的口诀。

  为了给"中国黄页"造势,他拿着宣传资料来到北京,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马云终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半年时间把《人民日报》搬上了网络。可等到《人民日报》搬上网络的那一天,马云也知道,北京已经没有他们的机会了,因为大批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涌进,对于马云这些既没有钱又没有背景的人来说,若想在北京发展,何其艰难。

  面对这看似一无所获的结局,沮丧是难免的.,欲哭无泪曾经涤荡着多少男儿虚空的心怀。当失去了收获的喜悦,是否该后悔曾经的付出?就像爱迪生当年说:我尝试了上百种材料做灯芯都未能成功,这不是失败,只是证明了这些材料都不行。马云也这样诠释成功:"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在于你做了什么,历练了什么。"

  没想到,回到杭州后,"中国黄页"也陷入了困境。那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是杭州电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马云注册资本仅2万。万般,马云只好加入杭州电信。让人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双方的战略理念不同,内心无比悲愤的马云离开了重组后的中国黄页。也许,心中喷薄而出的力量,始终督促他不要停留,走得更远吧。

  这是1997年,马云经历了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他重新来到北京,开始第二次创业。外经贸部另成立了一家公司--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的股份,外经贸部占70%的股份,不过实际上马云一个月就几千元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长期以来,马云发现很多事情在政府的编制里很难做,存在着许多说不清的问题。

  此刻,不愿被人束住手脚的马云又想架起筋斗云扶摇直上九万里了。可是有得必有失,当"得"是遥遥无期的,而"失"是近在眼前的,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逗留不前,可马云偏偏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经历了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拷问之后,马云又一次做出了他人生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南归。

  就在马云做出决定的那一夜,他约齐了团队的所有人,从南到北,这些人一直跟着马云出色地工作。马云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三个选择权:第一,你们去雅虎,我推荐,雅虎一定会录取你们的,而且工资会很高;第二,去新浪、搜狐,我推荐,工资也会很高;第三,跟我回家,只能分800块钱,你们住的地方离我5分钟以内,你们自己租房子,不能打出租车,而且必须在我家里上班。你们自己做决定。"

  没想到,散会后,所有人又走了回来,他们对马云说:"马云,我们一起回家吧。"那一刻,马云流泪了。多少磨难与波折,多少欢声与期望,曾经的梦想,粉碎一地,无限悲凉感伤之际,有多少人还能不离不弃?他暗暗对自己说:我们回去,从零开始!用心做事,建一个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一个人的英雄是不能长远的,吕布和马超纵然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无以为继,而曹操的成功则是凭借众多谋士和将领。成功者必然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个人魅力来吸引他人。官渡之战时,曹操看见许攸来降,连鞋子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军容整肃,赏罚分明。马云也同样有着优秀的人格魅力。为他人着想,这听起来如雷锋一般过时,恐怕很多时髦聪明的人士都会嗤之以鼻,觉得那样只会让自己吃亏,若当真如此,只是没用对地方而已。日后,马云把股权分给大家,也完全是本着共赢的心态。他不是个情绪化的人,然而可以让人感到如此真实而温暖。

  这是1999年,这是马云遭逢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失败,回到杭州。其实细细琢磨,每一次失败都有它的价值。在外经贸部的经历,使马云的层次又有了一次飞跃。马云曾坦言: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这次为国家工作,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寻求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和成果,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马云没有感到茫然疑惑,相反,百炼成钢,越发沉稳而坚强。就在这一年,阿里巴巴诞生了。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服务,迎来了互联网的阳光时代。

【《谁认识马云》读后感2000字】相关文章:

马云传读后感2000字07-29

马云语录参考09-05

创业马云语录08-29

马云成功语录08-26

马云语录汇总08-22

马云语录集萃08-22

马云语录推荐08-21

马云哲学语录08-05

马云的座右铭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