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3-08-07 19:05:49 兴亮 读后感15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 1

  古代讲究人治。

  若是哪朝哪代出了个贤君明主,平民百姓就认为自己是上辈子积了德,才赶上了这样的好世道。至今,这种民族积习仍普遍存在。也因此,贤君明主一直为国人所期盼、所爱戴。

  远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再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近到马恩列毛、朱刘周邓……只要是在历史上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伟人、明主,都会让后人代代颂扬、永志不忘。

  然而,为什么历史上总是贤君明主屈指可数,而昏主庸君却层出不穷呢?遍数历史上的皇帝诸君,堪称贤君明主者不足十之一二,而“荣膺”无道昏君的却十之有九。

  近读《东周列国志》,笔者以为,这其中的奥妙至少应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首先,贤君明主都了解民间疾苦。就史上屈指可数的贤君明主来看,其前身大都深知人民苦难,或者就生身于民,或是久居民间之后才成为君主,因此即位后大多都能体恤民情,为民造福。

  其二,贤君明主大多都生于乱世之后。天下大乱,朝纲废驰,内战频仍,民不聊生,遂有英雄辈出;正纲纪,扶天下,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随后成了贤君明主。

  其三,贤君明主必有贤臣辅政。所有的君主,无论贤愚,都是人不是神,因此都不可能做到事事皆能明断,巨细均能躬亲,必得有一帮股肱之臣、社禝之臣、贤德之臣,为之“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负于千里之外”。惟君臣相合,方能有德政;惟国有德政,明主始得出。

  于是,这里就又涉及到臣的.问题。吊诡的是,从历史轨迹看,有贤君明主的时代,必有至德贤臣;而有至德贤臣的时代,却未必一定会有明主贤君。这其中又有另一番奥妙。

  古时有“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君而仕”之说。因此,贤君明主之朝,必定政通人和、人才辈出。人才辈出,则天下大治,国民富足;而天下大治,国民富足,则君益明、主益贤。

  然而,“良禽择木”是一个反复寻找、反复试错的过程,并非等闲之举。因此历史上就出现了昏君庸主之朝,也会出现至德贤臣的现象,而且这样的例子尚不在少数。

  即使是在极其黑暗的时代,史书中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如商朝的比干,身被炮烙极刑,仍以死相谏,忠贞不屈。春秋时的吴国的贤相伍子胥,也是以死相谏,忠烈报国。

  也正因为我国历史上贤君明主少,昏君庸主多,为此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君臣相处的悲喜故事,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诸如“伴君如伴虎”、“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等君臣相处的千载古训。

  然而,从古至今,君臣之间如何相处、如何相得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双方关系过于亲昵,不可,昵则有失君臣之礼,久之恐不免有僭越之嫌;而双方关系“淡如水”或相敬如宾,亦不可,远则难展君臣怀抱,日长乃不免小人离间。

  由《东周列国志》所描写的八百年历史、数十百君臣治国的故事可知,若要君臣相得,首要责任在君。

  为君者,须查其贤者而用之,辩其骄者而抑之,察其劣者而去之,知其志者而养之,善于广开言路,善于包容天下,则天下德者、贤人无不入于“彀”中矣。

  而为臣者,则要既有自知之明,也应有知君之明。而当终得明君而辅之时,则应率以忠君为首事,不生二心;继以治国为己任,鞠尽其才。

  这其中,诸葛亮之所以在其之后,备受历代统治者和有志之士钦敬、推崇、学习、效仿,其关键正在于此。而近代中国史上,也曾出现过这样的至德贤臣,即使不说其名,大家也都深膺其人。

  君臣之道,说难亦难,说易也易。易在道理几乎代代皆明,人人皆通;难在贤臣易得,明主难求。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 2

  明朝中晚期,随着《三国演义》的成功,下层文人和书商掀起了创作刊布历史演义小说的热潮。这些作品“大抵效《三国演义》而不如”,大都很快被淘汰,流传开来的只有《新列国志》(后改名为《东周列国志》)等少数几种。

  嘉靖,隆庆年间,福建建阳人余邵鱼继承了话本,戏曲的成果,杂采史书,编成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春秋列国志传》。书从商纣王无道叙至秦始皇统一。该书事要文简,粗糙乏味。清朝以后被冷落。

  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题材产生了兴趣,在余邵鱼的《春秋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参照多种经传,编成一百零八卷七十余万字的《新列国志》。较之余邵鱼原作,《新列国志》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结构枝干分明,名实相符。《春秋列国志传》的引子从商纣王即位起,至周平王东迁才进入正题,枝粗干细。《新列国志》只用了三回的篇幅,演述宣幽二王年间的要史,然后就转入正题,显然详略得当。

  二、重子史,轻传说。《春秋列国志传》中有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如“十八国临潼斗宝”。冯梦龙斥之为鄙俚不经,一概排斥。

  三、在史实的基础上敷演润色。《春秋列国志传》不足三十万字,《新列国志》增至七十余万字,这主要是细节铺叙的结果。

  四、增添注文。解释古今地名与名物制度等。

  乾隆年间,江宁人蔡元放为《新列国志》加上了十数万言的.批语,并订正了个别讹误。书卷首的《读法》基本反映了他的观点。

  一、《东周列国志》“全要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待”。

  二、“《列国志》一书,大率是靠《左传》作底本,而以《国语》,《战国策》,《吴越春秋》等书足之,又将司马氏《史记》杂采补入。故其文字笔气不甚一样—————其事之详略,都是不得不然。”所以他批评此书“只是评其事理之是非”。

  三、《东周列国志》中包含很多实学,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等。

  四、奉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大约看好人坏人之法,只从‘义利’二字上着眼,便可得七八。”

  流传下来的乾隆以后的《东周列国志》的刻本,无不采用蔡元放的批语。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也保留了蔡评。

  我看这本书,很赞赏它把零碎的史料连缀成篇,对我这种觉得史书太多太碎看不清头绪的人很有好处。此外还可以顺便看看不同时期古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例如楚子元有意于先王夫人息妫,击郑而还,先遣报息妫。息妫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子元大惭。蔡元放想得够歪的,批曰:“说的更是明白,犹言你必须战与我看,果有力量,方才用得你着也。此即《肉蒲团》中艳芳之意,可惜子元不懂。”看到这里,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有时看到古人的特异之事,虽知其不可行于后世,仍感慨系之。

  “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个小说佳作。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事取其详,文撮其略”;“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面对此起彼伏繁杂错综的事件,你来我往既多且乱的人物,冯梦龙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的功力,使得小说信守史实,脉络清晰,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教科书。

  清雍正年间,南京城里的教书先生蔡元放,对冯梦龙所作进行了润色评点,改名作《东周列国志》,成为清代列国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通行本。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 3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熠熠生辉,并能够给人们启迪。而《东周列国志》就再现了当年烽烟四起、诸侯纷争的年代。它成书于明代,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记载了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其中的许多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令我感触很深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黄泉”见母亲的行为。郑庄公母亲武姜不喜爱大儿子,也就是郑庄公,因为武姜生他不太顺利,而武姜更喜爱小儿子共叔段。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与共叔段想谋反,不料被郑庄公发现。于是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绝不与母亲相见。一年后,他后悔自己说的话,十分怀念母亲。大臣颍考叔出主意,他认为“黄泉”为地下的泉水,让郑庄公在地道中挖出泉水的地方与母亲相见。颍考叔安排之后,母子俩抱头痛哭。

  我欣赏郑庄公孝顺母亲的行为,尽管母亲谋反,但他始终对母亲念念不忘。而现在的我们,有些人就为小事而与母亲发生争吵,实在不应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用自己的能力去发扬光大。管鲍之交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位好友互谦互让,值得赞扬。其中,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管仲带兵打仗,向前冲总在最后面,后退总在最前头,大伙儿都笑他胆子小。鲍叔牙帮好友辩解,说他家老母无人赡养,管仲要保护自己性命。从这本书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鲍叔牙的行为是赞扬的。可能,由于古代与现代观念不同吧,我认为观众的行为应当要批判。保卫祖国,就应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而鲍叔牙既然是他的好友,更不应包庇。这故事放在现代的话,可能会遭批判。因此,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认为还是不要学习他们的,不过应该学习的是管仲的孝,鲍叔牙与管仲间真挚的朋友关系。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鉴往知来”,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例。我们应自己分析,自己判断,做一个“大写的人”。家长感言:学习历史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史学著作《东周列国志》就可以让我们领略历史的传奇。诸多著名成语就源于东周故事。因此,他是文学的精华所在。学历史的意义是“鉴往知来”,东周时代看似与现代社会毫无关联,却能影射出现代社会,从书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学习历史,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冶我们的情操。

  成语栩栩如生: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意指栩栩,生动可喜的样子。语本《庄子·齐物论》。後用“栩栩如生”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源]《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典故]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庄子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齐物论〉中,庄子说他曾经作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自快得意地四处飞舞,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直到清醒过来,庄子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是庄周,而不是蝴蝶。因为梦中蝴蝶是如此地“栩栩如生”,所以庄子感到好奇,到底是庄周作梦化为蝴蝶,或是蝴蝶作梦化为庄周?後来“栩栩如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貌态逼真,彷佛具有生命力。

  成语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又如: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 4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于春秋乱世,礼崩乐坏,而在《东周列国志》的第六回中,石碏向读者展示的却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角色。

  公义私情不两全,甘心杀子报君冤。州吁杀兄长卫桓公篡位,石厚帮其夺位,实属大不义之举,石碏献计使二人被捕于异国,群臣念及石厚乃国老石碏之子,愿意饶其一命,但丝毫不有舐犊之私心,愤怒的要亲手斩杀儿子,最后獳羊肩代石碏斩了石厚。古往今来,石碏之举得到无数赞许,更是印证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敢于为国锄奸、杀子灭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于吾辈自身而言,石碏大义灭亲之例,在当下对我等做人做事于公于私、于国于己、孰重孰轻、怎样权衡、如何取舍也有一定的启示和教益。

  自是老臣怀远虑,故留子厚误州吁!在儿子石厚一开始为恶不仁之时,石碏其实一直有机会铲除逆子,但出于对卫国长久发展考虑以及对州吁为人的了解,深知若现下除掉石厚,只会更加纵容州吁的胡作非为,倒不如留着石厚在州吁身边有所提点,待事情有了转机,再斩草除根也不迟,不得不佩服石碏的深谋远虑,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这也启示我们,放长线,钓大鱼,眼下的蝇头小利、利得利失不必过分在意,怀着长远辩证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不拘泥于一时间的结果,不单单着眼于当前。

  通过冯梦龙的文笔,我们也能看到更加丰满的石碏个人形象,他有着难能可贵的文人气节,敢于劝谏君主、直言不讳;坚守个人本心不随意侍君、不为金宝折腰;德高望重、为群臣所尊;善于处理外交、友好陈国。

  笔锋一转,冯梦龙接着上文阐述郑国庄公假命伐宋之事。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伐宋当然也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纷乱,剪不断、理还乱,首先要团结陈、鲁两国,方能有所胜算,最后,事情的结果也是如郑庄公所愿,有了发兵的理由,并成功的团结了陈、鲁、齐三国出战宋国,通过现象看本质,在伐宋的准备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背后呢?

  重用能人异士、好的臣子的辅佐事半功倍,君主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郑庄公起初准备直接出兵宋国之时,幸得身边臣下祭足、颖叔考的出谋划策,即团结他国、有充足的伐宋理由,郑庄公对臣子的意见也是虚心接受、而非刚愎自用,才有了十足的准备,正所谓内因起决定作用,伐宋的准备进展的如此顺利,离不开君臣间的美美与共。

  明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充足而又正义的出兵理由很难不让人赞同。虽说郑庄公此战非义战,但打着的是周天子的名号,是因为宋国不来朝觐对王室缺乏尊重所以才出兵的,引得路人群众纷纷一边倒向郑庄公,宋国也就成了众矢之的,孤立无助,在战初处于被完全碾压的局势。假的名号被信服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天子不是完全的形同虚设。当然,郑庄公假托王命的行为,在当下的正能量教育中也是不可以被当做正面教材。

  国与国的`政治外交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齐、鲁二国只是单纯的想帮助郑国才愿意协助出兵的吗?非也,我们不能完全的排除这方面的原因,但齐、宋之间本就是表面关系,且鲁与齐牵扯的各方利益更是多,鲁国愿意帮郑国,齐国自是不能袖手旁观,且郑庄公说过在伐宋之战中,所得到的领土,皆归二国所有,没有单纯的只是出于道德的政治关系,一段好的政治关系的出现,在它的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结合。

  在《东周列国志》第六回中,冯梦龙通过精彩、犀利、而又通俗易懂的文笔用石碏大义灭亲向我们展示了为人为臣之道,同时也用郑庄公伐宋之事让我们看到君臣间相处之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维系之法!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 5篇02-21

五一广东周边自驾游05-08

匆匆读后感读后感03-23

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的读后感语12-06

《名人传读后感》读后感03-15

红楼梦《读后感》最新读后感09-20

《老人与海》读后感-读后感-高三01-11

《水浒传》读后感-读后感900字09-28

西游记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9-13

英文读后感之老人与海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