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调研报告总结

时间:2020-10-24 17:16:39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专业建设调研报告总结

  为了适应安徽省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满足各行各业对机电类职业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我院遵照教育部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快了机电专业的建设步伐,并且针对机电专业的建设方案及模式进行了广泛地社会调研。

专业建设调研报告总结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简介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技术、液压技术、电子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和复杂运动的控制,而电子技术则相反,不能承受较大载荷,却容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指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的一体化,并且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其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所以说,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备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中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使运动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备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机械设备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调研及分析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

  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马鞍山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圈的地理中心,优越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们中职学院机电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以至现代商业企业等都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

  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要,我们分院领导带领有关专业老师调研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公司,还走访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科研单位及兄弟职业学院,如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杭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万马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立白日化有限公司、马鞍山天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数控机床、物流设备、不锈钢生产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

  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高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电专业高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制造、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护等实际技术。它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这一措施适应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改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的'具有复合型人才特色。

  三、建设背景与发展趋势

  (一)建设背景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毗邻南京,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箭头”。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钢铁制造、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多门类工业经济体系。现有马钢、安徽星马汽车、安徽山鹰纸业、天源科技、方圆回转支承等7家上市公司,以及圣戈班、家乐福、欧尚、沃尔玛、青岛啤酒、丰原生化、蒙牛乳业、雨润集团、广州立白等12家大型外来投资企业,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安徽省三强之列。2010年,全市实现GDP950亿元、财政收入1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82亿元,总量和人均值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面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长三角22个城市中分别位居第1、第2、第3和第3位。马鞍山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绿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十一五”以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办学进程。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地方职业教育资源,先后将市技工学校、纺织技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商业技校合并重组,划拨土地370亩,由政府投资2.3亿元,创办马鞍山高级技工学校。将当涂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3所学校整合组建“当涂县职业教育中心”,努力扩大我市中

  职教育办学规模。二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马鞍山职业教育现代化评价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现代化指标体系基础台帐。组建中等职业教育集团,以新城区建设为契机,专门划拨土地300亩,新建“职业教育园区”。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出台实施《马鞍山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系合作,大力推进“把专业建在工厂、把工厂建在学校”的校企合作形式。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开展工学结合、学分制等弹性教学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整普职招生比例,着力营造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

  技术学校10所,其中, 国家重点学校有3所、省级示范学校1所。中职在校生达2.7万人。全市目前职业培训机构共有24个,年职业培训与鉴定达1.2万人次。

  20XX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马鞍山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决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根据产业向东部转移的趋势,结合马鞍山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坚持“工业强市”主导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现代加工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化现代服务基地。“十二五”期间,随着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和承接产业转移对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项目企业只能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迫切需要当地培养大批在生产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根据《马鞍山市中长期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XX—2020年)》,到20XX年,我市对技能人才需求量为80258人。其中,中级工42730人、高级工8502人,机械加工、电气应用、数控加工、商贸旅游、汽车制造、物流等技能人才需求量52168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增强马鞍山市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马鞍山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瓶颈”。为此,马鞍山市出台《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能力和重点学校建设,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提升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努力建成区域性、服务全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面向“长三角”地区现代加工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输出基地,为我市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撑。

  因此,加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对我市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发展趋势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我国急需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将会是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增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并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在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市场的份额。

  3.本省及长三角地区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

  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是占主导地位。我省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电一体化高级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省高等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此,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电一体化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电技术应用性人才。

  4.机电设备维修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的需求

  近些年,各高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电设备,尤其是大中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维修领域中,更是缺少维修人员。我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5.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长三角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人才的需求量。21世纪机电技术的新发展,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需求。

【专业建设调研报告总结】相关文章:

乡村建设调研报告12-06

专业调研报告11-04

全县农田建设调研报告10-23

学校建设的调研报告06-20

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23

动漫专业调研报告01-05

护理专业调研报告11-24

园林专业调研报告11-10

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