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07 14:19:24 春宁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精选12篇)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风俗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精选12篇)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1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 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 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

  “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人员:容章梁

  二内容摘要:调查家乡特有的民俗风情

  三关键词:家乡特有的风俗

  四提出问题:我的家乡有哪些特有的风俗?

  五调查过程:

  我老家是广西柳州,柳州市别名“龙城”,是一座具有2100年历史的古城,现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直辖市,辖五区两县(柳江县、柳城县),总面积为5200多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为65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广西的侨乡之一,是体操王子李宁、乒乓球世界冠军谢赛克、著名文学家王拯和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全市总人口175万,其中市区人口88万。

  我问妈妈:“我们柳州有什么特有的风俗?别的地区没有的.。”妈妈想了一下说“我知道一个,年年三月三,壮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在这一天,,男女青年要对歌终日,所以又称为‘歌节’。柳州是壮族人民具有传奇色彩的歌手刘三姐的故乡,那里的壮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歌圩那天,大伯、大嫂们都会提着事先准备好的五色饭和彩蛋,青年和少女则都打扮的很漂亮,姑娘们还要带着绣球,涌向歌圩点,鱼峰山下是一个主要的歌圩,歌圩的高潮是擂台赛,歌台设在山脚下的几棵大榕树下,歌手也相继上台献艺。有老歌手,也有初登歌台的新秀,人们歌唱着新生活。”老爸说“我们过年,大部分人都会吃粽子、油堆和糍粑。”然后我又上网查,还有三江侗乡,四月八,依饭节……

  六总结:

  家乡的风俗挺多的,我所知道的不过才是冰山的一角罢了。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3

  发现问题

  1、人们为什么要过清明节?

  2、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3、过清明节时一般家庭花费多少钱?

  制定方案

  小组分工

  查资料、记录、摄影、录音等。

  访谈对象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

  访谈计划

  利用星期天访谈。

  资料整理

  1、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而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2、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

  3、有许多人去祭拜先烈和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前辈。

  4、有少数家庭为祭祖花费比较大,有浪费现象,也有信迷信的现象。

  活动感受

  1、清明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亲近自然带来了便利,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将是对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对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无疑都有直接的益处。

  2、清明节让我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3、祭奠先烈和前辈,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树立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

  4、清明节节我们要注意环保和节约。

  缺憾与不足

  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部分同学的访谈水平有待提高;对于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体会挖掘。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情况

  调查背景: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有各地的民风民俗。重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春节,我们海南省各市县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海南春节民风民俗。因此我做了本次调查。

  调查目的:

  (1)促进海南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人们了解海南各市县的海南春节民风民俗,促进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资料收集及整理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观察能力。

  调查人:吴秉键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方式: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与长辈了解

  二、活动准备

  (1)调查准备

  我通过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做好收集关于定安县、陵水县及省会海口市的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2)询问长辈

  通过与长辈的交谈了解各地的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并做好资料收集。

  (3)总结调查

  分析、归纳已收集的海南各地春节的民风民俗资料,整理编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定安——红糖年糕、菜包饭、走年

  在历史悠久的定安,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定安的春节的民风民俗与海南的其他市县有特别的地方。

  (1)定安红糖年糕年年高

  做“筐粑”是定安人过年最重要的工作。据了解,定安的“筐粑”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海南部分市县做年糕大多采用蒸的方法,而定安做“筐粑”是把糯米蒸熟成饭,再把糯米饭捶打,然后揉成圆形的团,并放到煮沸的红糖生姜糖浆中慢慢煎煮,不断用木棍搅制而成的。把做好的“筐粑”要放置到圆形器皿中放置冷却备用,等到大年初三再切片油煎食用。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2)吃菜包饭

  在大年初三,除了吃煎年糕外,定安县定城镇地区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菜包饭。菜包饭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手捧着吃的一种美食。制作菜包饭是比较费时间的,需要准备三大件:煮干饭、多种多样的菜类、瘦肉、鸡肉或腊肠。正是由于费时,过程复杂,所以在平时人们很少吃菜包饭,只有在像春节这样重要的节假日才会制作菜包饭。

  由于菜包饭里的“内容”多,吃菜包饭就像捧着满载金银珠宝的聚宝盆。在春节这个迎新辞旧的节日里更是寄意全家新的一年“群策群力,赚得盆满钵满”。

  (3)“走年”

  年三十一早,定安人便开始“走年”。这个“走”字,指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女子孙从外地回到老宅,全家团聚。走年,是让平时疏于联系的人们再凝聚一起,亲情友情更浓,让独具魅力的春节更加温情,让幸福的好日子更加红红火火,然后期待来年再相逢……

  (二)、陵水——"搬年货"、拿槟榔拜年

  (1)“搬年货”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谈起过年,我常听妈妈说:“最期待的,便是大年初一妈妈亲手做的斋菜。”

  妈妈说,“搬年货”是陵水当地人的说法,指的是大年初一吃斋菜。陵水的斋菜一般包括腐竹、茄子、粉丝、大薯等固定的食材,各家根据情况都会加入其它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寓意,如茄子寄意进步、粉丝寄意长寿等。吃了斋菜,寄意新的一年将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2)拿槟榔拜年

  陵水人爱吃槟榔,大家都知道。日常里陵水人就有吃槟榔的'习惯,陵水自古就有“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因此春节这个重要节日自然更是少不了槟榔。在年前,陵水的家家户户都会多多准备好这“槟榔礼”。春节期间,晚辈见到每一位长辈,都要拿出一份槟榔,嘴里一边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等之类祝福问好的话语,同时一边双手捧着递上。长辈接过槟榔,接受晚辈的祝福。在陵水,槟榔有“礼”的寄意,是节日必不可少的。

  (三)、海口——换花节

  换花节

  采屋、围炉、吃斋菜等则是省会城市海口传统的春节民风民俗。而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春节风俗也走进当地百姓中,越来越来被新时代收受。

  在网络的相关知识及爸爸、妈妈的讲述里,每年的正月十五,海口府城地区都会进行“换花节”。每当“换花节”府城都会人山人海,人们脸上都带着自信的微笑。

  据相关资料介绍海口的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换香”是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因社会的进步、活动期间的安全及环保等因素,现在民间已把“香”改为“花”。“换香”到“换花”,一件“物”、一个“字”的改变,无不在向世人展示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学习传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今,“换花节”已渐变为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渐成为新海南新海口一个品牌故事。

  四、收获和体会

  通过本次调查活动,我对海南各地的春节民风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行本次调查活动,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海南各地的春节习俗。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的春节的许多活动都无没开展,但是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信经过我们的代代传承,我们海南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愿海南的明天会更好!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5

  【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6

  调查目的: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调查地点: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调查方法: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调查结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7

  调查对象:海南省万宁市民众、东澳镇厚福村村民、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美当村村民

  调查主题:春节节日习俗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电话采访,上网查询

  调查时间:20xx年1月1日-2月25日

  调查地点:各调查小组成员家中、万宁市厚福村、临高县临城镇美当村

  调查人:万宁中学高一八班历史调查小组成员(陈怡慧、陈小艳、黄德德、李雯雯)

  指导老师:历史老师曹红梅

  调查目的:探求海南春节的秘密,深入了解海南的本土文化。此次的调查报告为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重新整理了海南地方春节的文化习俗。

  调查背景:读当代诗人陈振家的《看海南人过年》:

  纳新送旧各张罗,或杀阉鸡或大鹅。

  香饭能供诸路客,美醪可醉百颜酡。

  鲜衣贺岁妆儿女,爆竹迎春积笸箩。

  坐守元辰交正点,看谁燃放炮声多。

  该诗道出了海南春节的爆竹声脆,恰使得空气中洇染的年味渐浓,仿佛依稀可见春节前奏正在慢慢敲响。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海南人,从咿呀学语到翩翩少年,我见证了海南春节的热闹淳朴,对先人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慨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调查结果

  ①“祭灶”:首先,若要问海南春节的开端是什么?就不得不说起另一个民俗:“祭灶”,虽然这是许多地方都有的习俗,但是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具体流程:在海南的传统祭灶中,在祭灶的过程中是不允许吃饭的,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的吃完晚饭。村落里每户人家都有灶,祭灶前要先把灶灰打扫干净,祭品为当地特色的糯米条、坚果类食品或者糖等各类蜜饯,点烛,烧香,礼拜,焚烧纸钱。灶壁上挂着一个红色的小旮,里面就是用来放点燃好的香的,另有两只烛,烛火彻夜照耀,上方则贴上“小联”。门上别着三炷香,待香烧尽后方可点燃炮竹,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历史背景:使用简便的祭品是因为古时候贫穷的人们因为买不起昂贵的祭品,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甜果蜜饯,价格便宜,口感甚好,适用于祭祀。体现出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习性。

  活动图片:

  ②“过年”:《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道:“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形象地描绘了古人过年时的热闹场景,而今的海南春节也有过之而不及。

  具体流程:大年三十这天,家家宰鸡杀羊,准备好丰盛的筵席全家人围坐一起畅饮美酒品尝佳肴。当然,在此期间,还要先经过“祭祀”。而此次的祭祀是为了纪念祖先,已逝的亲人的。当地人用的祭品,一侓采用公鸡和猪肉,捏好的小饭团。同样的在门上别着三炷香,点燃炮竹已告知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前来享用。祭祀过后,人们开始享用筵席,话家常。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淌过,激荡起一片一片的水花。夜晚的大年三十,象征着团圆,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

  总结感受:祭祀的传统礼节展现出了百姓对本地习俗的敬重,带有“天人合一”的文化色彩。

  活动图片:

  ③“守岁”:俗话说得好:“十二点一到,家家户户放鞭炮。祭品一放,一祭二拜三守岁。”守岁的流程大有名堂。

  具体流程:八仙桌被擦拭的澄亮,水果和糖果是今晚的重头戏,海南本土的槟榔惊艳亮相,糯米条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水果的选取文化,海南人尤其注重祭品的选取,选择水果靠的是水果谐音在海南话中的独特意义。就比如说:“柚子”海南话读成“优”。这就与优秀这个词不谋而和了,海南春节独特的习俗更多的是海南文化的体现。除夕一直到初八每晚都要开灯,第一天的守岁要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守岁也是大有名堂的,守岁越久,寓意家人越健康长寿。

  部分地区有除夕这天“开门”的传统,除夕那晚快要到零点的时候把自家的门户全部紧闭,然后再给自家祖像上香还有点蜡烛,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到零点之后先开祖像正对的门,然后放鞭炮烟花,就是表示过除夕之夜,迎接新的一年,祝家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总结感受:“守岁”有两个意义:1、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2、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祈福延寿。体现了节日风俗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中华传统美德。节日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领红包、走亲戚”:大年初一这天早上起来要在八仙桌上拿红包,而这天也有有很多禁忌,比如说:不能向爸妈要钱、不能打架不能骂人、不能扫地(尽管瓜皮鞭炮纸屑散落一地,也不能清扫。因为这意思着会把“财神爷”赶跑)、要吃茄子、芹菜和一种海南本土菜(茄子的读音在海南话中寓意着比别人优秀)、不能挑水所以家家户户都会选择在除夕那天挑好水、一整天都不能干活(不能去农田,菜园子等)。接下来的初二、初三是走亲访友,拜见街坊邻里,回乡探亲的好日子。拜见亲朋好友时,都要准备好鞭炮、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礼物。刚出嫁的女儿,要在初二带着丈夫和孩子会娘家拜年,这一天里娘家人必须都得在家接受拜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回到祖宅,给旧房子换上新的香,再放一响鞭炮。

  总结感受:红包文化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的美德。

  活动图片:

  ⑤“村庙祭拜”:村落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就是要回到村廟里进行祭拜。为此,我们特意地询问了村廟里的老人。以厚福村下村的福江廟(姓氏:陈)为例进行村庙祭拜介绍。该庙具有民间道教主义色彩,和百姓的供奉信仰传统。远观红漆墙,黄绿瓦,廟两旁有两棵百年古榕树,榕树上挂满彩旗,下围可乘凉卧谈。

  廟前有一处宽大的场地,有一座“静心亭”坐落于此,此处常年响彻当地有名的琼剧,正对门有一张壁画,过了这堵墙,便可见屋内景象。屋里供奉着四位“神仙”,分别是:掌管子孙后代功名禄位的文昌公(也就是常说的文曲)、保护子孙平安的武神浮石大王、掌管土地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的福德正神(土地公)(爸爸说一个村只有一个土地公)、还有最初创造此村落的祖师爷,称为村主公,他们受村民们的世代供奉。

  具体流程:首先准备好十五支香,在每位神前的香灶里各插上三支香。然后,在跪拜枕上拜三次,一次念一愿,也可行鞠躬礼。最后出门要在门旁的小灶壁上上三香。

  活动图片:

  总结感受:这跪枕为金黄色,上面绣满了卐字,体现了民间所推崇的道教文化。从屋内的摆设不难看出神化色彩,为廟会增添了神秘感,也表现出了现实地方百姓的精神寄托。

  总结/建议

  过春节这一思想已经在无数海南百姓的心中扎根,一种精神的力量推动着人们将这美好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即便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过法,但是人们的美好祝愿都是相同的,其中体现出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但在这样有关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许多古老的民风民俗正在渐渐消失,我们不能忘记先人们的思想和智慧,要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继承并发扬传统精神,经典永流传,保护文化遗产,从我做起。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8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古代每逢这天,各家各户都推磨做豆腐,而在现代,由于物品丰盛,人们早已不做这项习俗了。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街上也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9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风俗系统地构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起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xx年1月26日

  地点:

  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

  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

  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忌讳和天气状态、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不在乎,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能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其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由于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忌讳剪头发,剪头发方外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假如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答应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忌讳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答应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前兆。一个正月处处隐藏着年俗“机关”略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忌讳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往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态也格外关注,假如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末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仿佛已成为人们新春的希看,天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布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假如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收,食粮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潜移默化的成了人们生活的希看。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守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往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剂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说,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本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起更多的人,往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保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10

  实践目的: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于XX年1月26 日 至XX年2月17日期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及走访长者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文化习俗时,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11

  调查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

  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

  xxx

  调查方式:

  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篇12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东北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

  20xx年1月26日

  地点:

  东北地区某农村

  调查对象:

  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范围:

  关于农村地区新春正月期间的禁忌以及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东北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东北地区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东北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家乡风俗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家乡春节文化风俗的调查报告01-08

家乡风俗类谚语11-20

家乡风俗类谚语精选12-20

关于家乡风俗类谚语01-16

端午节风俗的调查报告11-02

家乡的春节风俗作文10-29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06-24

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04-26

乡村风俗习惯调查报告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