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什么样的知识能改变命运

时间:2020-09-18 11:19:51 经验访谈 我要投稿

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什么样的知识能改变命运

毕业时很多人都说我们要降低期望值,要到基层去。可在一些地方,越到基层,人际关系影响越大,还不如在大城市找工作。至少大城市机会多,人际关系的影响少
 
  小纪的遭遇

  小纪是河北大学中文系2002届毕业生,现在某县一所普通中学当老师。像很多学生一样,他在毕业前几个月就开始找工作。从省会、市里再到县城,一路找下来,却发现路越走越窄。

  小纪想不通:毕业时很多人都说我们要降低期望值,要到基层去,可在一些地方,越到基层,人际关系影响越大,还不如在大城市找工作,至少大城市机会多,人际关系的影响少。

  在与小纪有着同样遭遇的人看来,他们找工作时,缺的并不是能力和吃苦的准备,而是机会上的公平。记者在北京采访一些学生时也发现,几乎所有不愿意回到基层的毕业生都有和小纪一样的理由。“我们知道基层需要,可到了基层,有我们的位置吗?”

  政协委员的忧虑

  很多本专科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有关系的中专、函授生却挤进了事业单位。小纪的疑问也是武清江的忧虑。

  武清江是河南省安阳市科协副主席,长期从事组织干部工作让他越来越关注中的一些问题。

  多年管干部的经历让武清江困惑,很多企事业单位人才十分短缺,可人事部门没有调节力度,双向选择变成了单项选择,人情关系的分量超过了知识和能力。

  武清江给记者讲述了一些典型事例。安阳市某单位靠自己创收最多可以养活60人,可通过人事代理进去的有140人,由于下属几家单位财务没有分开,很多非专业人员进去了吃大锅饭。实际上,真正能进这个单位的,基本是初高中毕业生,原始文凭中专以上的不足40%。

  “对一些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欠发达,谁到财政拨款单位谁就有饭吃,大家都往好单位挤,如果没有公平的机会,当然是有关系的占上风。”

  武清江认为,要建立竞争机制,管人才、推荐人才的部门首先要有人才,同时还要制订政策保证“双向选择”中的公正、公平。

  武清江的忧虑也是王军民的担心。王军民是安阳市人才市场管理科科长,这个人才市场由市人事局管辖。

  “就业是不是公平,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王军民说,有很多上学时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毕业后因为没有关系又找不到好工作,肯定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会影响父母、亲朋等一大批人。

  王军民说,他们的设想是推出“分批次的双向选择”,把每年到安阳市报到的毕业生按学历分为重点本科、普通本科、大专、中专四批,用人单位必须先从重点本科以上选择,只有重点本科毕业生都就业了以后,用人单位才能在普通本科批次中选人,依次类推。

  制度招人:滑县的尝试

  潇潇今年从黑龙江大学毕业,如今已在河南省滑县政府法制办工作

  县乡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但能到县一级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都很少。据滑县人事局统计,近年来,县里考出的大专生近800人,本科生200人,而回来的大专生不足200人,本科生只有三两个。同时,回来的中专生有1200人,由于专业、教育程度等问题,中专生不能满足县里对人才的需求。

  滑县县委、县政府今年决定,拿出不低于100个行政事业单位用人指标,面向省内外引进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并从待遇、职称、住房等方面制订了优惠政策。

  这一消息公布后,吸引了一大批应征者。经过筛选,来自北京广播学院、昆明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69名毕业生已签约报到。还有一些毕业生将陆续签约。

  根据发展规划,到2005年,滑县将引进500名本科毕业生。滑县县长黄道功说:“安排不符合条件的关系户就业,20年后我回滑县,还有人请我喝酒,因为他们会感谢我们一辈子。但这样做要断送滑县的发展。吸引本科生到滑县,一可以提升滑县的发展后劲,二可以向广大农民提供一个信息,让孩子上学是有好回报的。”

  吸引最重要的是提供发展空间

  应该说,滑县只是一个特例。除了领导对人才的重视,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由于机构改革,滑县“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缺编,县直单位缺100多,乡镇缺200个,客观上有条件安排大学毕业生。

  对更多的地方来说,仅仅靠解决事业单位编制并不现实。可喜的是,在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相应优惠政策也在实施。在贵州省黔西县,每年考取大专以上的学生超过400人,以往回来的本科生仅有30多人。今年县政府出台措施,本科生可以留县城、选单位,师范类一律接收,非师范生从事教学工作的享受同等待遇,一下吸引了30多名本科毕业生。

  “从长远来说,靠制度、靠优惠条件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要的还是发展经济。”黔西县副县长杨新江说,“但是,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的是发展空间。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不论是黔西,还是其他地区,都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不给事业编制,也会吸引优秀毕业生。”

  为什么人找事难,事找人也难

  ****一个221天经历

  本报记者 刘声

  信息渠道急需疏通

  叶入荣是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为了找工作,今年第三次来北京的小叶,忙碌了221天,工作至今还没有着落。

  今年,像小叶这样,因为就业渠道不畅通,找不到工作的不在少数。

  人找事难,事找人也难。

  当学英语专业的叶入荣为找一份工作发愁时,中国外文期刊社负责工作的董佩玲女士也在为招不到合适的英语专业人才而发愁。“现在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学生求职、单位招人都存在一定盲目性。有的毕业生基本条件符合要求,但一面试就不行了。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有的开口就问工资、待遇,我们是事业单位,不可能像外企工资那么高。我们需要有团队精神,需要能吃苦,想找一位合适的人真是困难。”

  专家点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目前,毕业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大学毕业就业主要通过学校、等比较原始的渠道获得信息,与需求方见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功率比较低。”

  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今年春节前,小叶还参加了当地的公务员考试,顺利地考取了资格。但小叶说,像工商、税务、邮电、电力这些行业的单位基本不招人,想去这些单位要通过熟人介绍、推荐。她的同学能进这些单位,都是因为有关系或父母本身就在这些行业工作

  专家点评

  莫荣:“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用人单位受到限制。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为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毕业生的落户、接收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对这些单位望而却步。”

  就业指导亟待加强

  2月底的一天,叶入荣背着装有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健美操5级证书、宁夏普通话广播大赛优秀奖等厚厚一摞证书的书包,匆匆赶到北京外企人才会。在现场,小叶发现虽然自己成绩不错,但优秀的人才实在太多了。不懂得求职、找工作技巧的小叶,没有把握住机会。

  “我以为自己的简历准备得很全面,其实又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厚厚一摞,重点不突出。一家公司的人事主管翻了两页,就把我的简历扔到一边。人家说,我的针对性不强,有用的信息太少,可雇佣性看不到。”

  人山人海的上,每个人面试官接触的时间只有一两分钟。看着西门子公司招聘台前,有备而来的面试者;日本三井公司台前,人事主管收下的只有一两页的,小叶难过极了。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的选修课,但小叶说,老师讲的内容与实际相差太远。

  专家点评

  莫荣:“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据有关部门对7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

  某名牌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覃正:“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能应该不断完善,由原来传递就业信息的‘桥梁’,变成协助企业人才的‘加工厂’。”

  政策性障碍亟待消除

  在找工作的221天里,最令小叶感慨的是,除了信息不畅、就业服务跟不上以外,渠道还有一些政策性障碍。

  6月份,在朋友的帮助下,小叶幸运地得到了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最后却因为进京指标问题落空了。原来发放进京指标,北京优先考虑进入国家“211”工程院校的学生,普通地方院校毕业生得到进京指标比较难。

  专家点评

  莫荣:“大学就业机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大学生所在学校仍然有派遣大学生到一些地区或者跨省的指标限制,如某名牌大学的‘留京指标’为大学生总数的15%左右,这些指标先满足研究生,余下的才能够分到本科生头上。作为需求方,大中城市接收大学生的单位也需要进人指标,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的档案和户口随着派遣证转移,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均不能够保证的实现。”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谁来填

  本报记者 刘世昕

  从培养人才的高校到消费人才的企业,国内实际缺了职业技能培训这个环节。近年来渐渐有了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萌芽,但还不成气候,也不规范

  世界著名的IDC预测,1995—2000年IT行业在亚洲创造了300万个工作机会,2001—2005年在亚洲还将创造425万个工作机会,其中印度和中国最被看好。

  而另一个事实是,国内的IT企业经常抱怨,学校不能为他们提供最满意的学生:知识陈旧、人才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动手能力弱。

  面对差距,学生、学校、企业都在悄悄地改变。

  证书成了就业敲门砖

  能去中国电信打工是网虫李津的梦想。2002年,在毕业4年后,李津如愿以偿,辞去某大学的网络工程师,受聘于中国电信。李津称,那张CCIE的证书是自己实现理想的敲门砖。

  一直以来,很多IT企业都感到困惑,国内计算机系培养的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知识陈旧,与市场不接轨,学生来了以后至少还要再培训半年到一年才能用,等于说企业要支付入门者培训的成本。

  用人单位不愿再做培训基地,而是希望新员工在步入行业和岗位前就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于是一些重在考核实践能力的资格证书就成了用人的标准。

  李木先生在北京中关村经营一家小公司,他说,洋证书的教材、考试总是不断地更新,几乎与新技术推出同步。能拿到洋证书的人至少知识是最新的。“你说我招人时,是信文凭,还是信那些证书?”李先生直言不讳:“我要的是‘即插即用’的人。”

  “即插即用”本来是计算机用语,用来形容一种工具简单易用,现在被不少企业用来描述与市场需求无缝的人才。

  求职者不可避免地进入考证时代,资格证书也正成为求职时的一个重要砝码。据说,目前光I T业的认证就有2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洋认证。

  为企业量身定做员工

  2002年,叶开河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现在他被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外派到华为工作一年了。朋友们都很纳闷,大家都不好找工作,叶开河怎么一下子就能去了中软那样的大公司?

  毕业后的一次教育投资改变了叶开河的命运。几次找工作碰壁之后,小叶发现自己在学校里虽然学了不少计算机知识,但大多是基础性的,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网上一条信息吸引了他: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面向全国,按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的需求“定制”软件工程师,培训3个月,考核合格的学生可进入中软。尽管学费很高,叶开河还是决定试一试。学了几个月,叶开河真被中软定走了。

  中软人力资源部经理刘保平道出“定制”软件工程师的原委:中软每年都接收上百名计算机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市场需求脱节比较严重,尤其本科生在毕业前极少有人做过项目,对软件开发实际上是两眼一摸黑,需要适应很长时间,才能进入“动手状态”。中软的软件外包业务逐年上涨,需要大批熟练的实用性软件工程师,于是就萌发了向学校定做软件工程师的念头,并从2002年夏天起向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定制软件工程师。

  “整个培训过程,中软的项目经理都要参与其中,一方面观察挑选学员,一方面不断地将中软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传给学员。”

  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不行。而软件开发往往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所以中软还要求软件学院要培养学员的沟通技巧。软件学院拿出32个课时讲“职业素质教育与沟通技巧”,包括商务礼仪,健康心理培养,如何建立或加入一个团队等内容。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谁来填

  陈岱宗先生曾效力于IBM的人力资源部门。他认为,大学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不应该由高等教育来弥补。高校培养的不是“匠工”,更多的是要给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新知识,怎样解决问题。

  “像IBM这样的公司每年都会从人才市场和应届毕业生两个渠道招人。”陈岱宗说,人才市场找来的人“即插即用”,应聘后很快就能用;应届毕业生,像一张白纸,公司可能要为他们负担“入门费”,但他们可以从头感受并吸收整个公司文化,可以说他们会是公司文化最忠实的接纳者和传承者,企业是一定要担负培养学生的义务。

  王征先生在厦门大学做过老师,现在是北京朗川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总监,很多时候也亲自面试应聘者。角色的转变使得王征更多地思考企业为什么不喜欢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他看来,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缝不奇怪。从培养人才的高校到消费人才的企业,国内实际缺了职业技能培训这个环节。近年来渐渐有了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萌芽,但还不成气候,也不规范。本来证书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佐证,但发展没几年就畸形了,有人通过背题就能拿到。

  期望值高了还是低了

  从2500元到1000元的故事

  本报记者 蒋

  一位人才市场经理说,我这几年看着来找工作的,几乎都经历了这么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差

  一出广州火车东站,二楼就是一个人才市场。很多来广州找工作的,都到过这里。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前来找工作。每周,这里都会有一场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专场。孙经理是负责应届工作的,在这个行业已经有10年的经验。

  孙经理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他亲眼见到的的就业故事:

  我第一次遇到孙科(化名)是在今年7月,就在我们的人才市场里。当时是一个应届生专场。

  孙科的专业很特别,学酿酒,本科生。他当时看起来很兴奋,才刚到广州,觉得广州环境很好,企业又多,是个“淘金”的好地方。我问他,你打算找个什么工作?他说,广东有很多酿酒企业,找工作不成问题。他已经和珠江啤酒厂以及深圳的一家酒厂联系过,对方对他的材料也还满意,可能很快就要去面试

  我当时问他,对薪水的要求是多少。他说要2500元。我听了就有点担心。毕竟在这个行业做了10年了,我对企业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个起薪大多数企业不会给,更何况今年是扩招后毕业的第一年,又赶上非典影响,很多企业都不进人,就业环境不是很好。我于是暗示他,他的这个要价偏高了。但是他当时很兴奋,好像根本没听进去。

  第二周毕业生专场的时候,我又遇到了孙科。他拿着材料在摊位前转。我问他,找到工作没有?他说没有。

  我那天是下午遇到孙科的,他一天没递出去一份,因为他的专业太偏了,除了酿酒厂,别的单位不会要。我问他,现在对薪金的要求是多少,他说,2000元我就干。我看他当时还是很高兴的样子,觉得在广州一定会找到一份好工作

  第三周,我特意在现场找孙科,想看看他来了没有,如果他没来,那么就是找到工作了。结果,我又看到他了。这一次,他显得憔悴了很多。孙科告诉我他还没有找到工作,广州的花销又很大。现在只要有份工作,1000元的月薪就满意了。

  这一次,我和孙科多聊了一会儿,我也看了他的简历大学本科,成绩平平,英语四级。其实他有点粗心,计算机做的显得有点粗糙,看来不是细心的学生。我问他最近都是怎么找工作,他说各个人才市场的专场

【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什么样的知识能改变命运】相关文章:

1.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事迹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

4.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

5.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建议

6.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

7.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

8.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2017

9.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