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夫妻创业赚来千万资产

时间:2020-08-12 14:21:54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东北夫妻创业赚来千万资产

  艾迪互动创业之初,选择CBD(中央商务区)办公,但半年下来,管理团队发现,与自己的发展相比,这里是另一种商业环境。“我们觉得土壤不合适。”作为艾迪互动董事总经理的刘朝辉说。

  “在‘村儿里’,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政府资源。如海淀园创新基金,支持原始创新项目。我们申报这个基金,得到很多支持,这是雪中送炭,对企业早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刘朝辉说,艾迪互动“进村儿”后觉得有根了。

  当年5月,时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现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戴卫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融资难是中关村的“哥德巴赫猜想”。

  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5年后,中关村管委会建立包含“一个基础,十条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但在中关村一些企业和机构看来,这套融资体系还需继续改进。

  八大特点

  截至去年底,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17%,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上缴税费突破500亿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告诉CBN,该中心针对中关村中小型企业融资情况作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关村科技企业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属于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在融资尤其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时处于不利地位。

  赵弘总结三大原因:商业银行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但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国内股市发展尚不成熟,难以在中关村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发挥出应有作用;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关村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有限。

  如果以2003年“瞪羚计划”为标志,近年来中关村的探索大多集中在这三方面。“瞪羚计划” 由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联合相关部门,力图为中关村企业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对园区内企业进行评估认证,提供高效简化的担保,并根据企业信用提供贴息。目前,中关村已有数千家“瞪羚企业”。

  中关村还推出政府引导基金、新三板、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多种融资渠道及众多配套政策,基本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投融资体系框架。

  这套体系被官方归纳为“一个基础,十条渠道”。“一个基础”是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十条渠道”包括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并购重组、技术产权交易、担保贷款、信用贷款、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

  中关村融资体系被概括出八大特点:以企业信用建设为基础;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提供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解决方案;聚焦企业首次融资环节;重点满足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风险控制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政府部门、企业、协会和金融机构多方合作。

  “现在整个政策环境已经比以前好很多,我问过北京以外的很多企业,它们贷款比我们更难。”凯英信业董事张旭说。

  思路转变

  建立一个顺畅的投融资体系并非朝夕之功。“中关村信用体系实际上没有真正到位。”一位多年在中关村从事银行业务的资深人士认为,这个体系建设不到位,银行再怎么满负荷运转,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企业的融资问题。

  “中关村已经为信用体系建设做了不少工作,但信用体系建设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太多东西需要规范。”另一家银行中关村支行的负责人说,“我们期待能够尽快到位,但也不能靠它活着,还得指望自己的眼睛去甄别。”

  上述资深人士认为,政府作用至为关键,第一要把政策与银行具体操作对接起来,第二要通过沟通平台的建设把银行与企业对接起来。“中小企业信贷的优惠政策都有,但案头的细节落实没有任何进展,就好像高架桥主体工程完工,但与辅路的连接段迟迟没有铺就,车还是开不上去。”该人士说,银行需要长期、连贯性的政策支持,银行看不到政策,很难有动力去做风险大的中小企业信贷。

  她还认为,海淀区和中关村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实质性激励不够。“另一方面,并不光是政府拿出钱来就能解决问题,要考虑资金利用效率。现在政府将资金通过直补方式直接贴给企业,但这些贴息如何贴给银行,金融工具的放大效应会比直补方式发挥更大效力。”

  “政府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所以把钱贴给企业,我们希望政府的观念能够转变。中小企业是一个‘金字塔’,不适应市场的低端企业一定会被淘汰,这种周期性的市场淘汰,银行是不应也不能横加干涉的。那些‘金字塔’顶端的小部分企业,能够获得各大银行的贷款支持,而政府贴息的是这一类企业。”上述银行负责人说,“有的企业一个项目可以从政府不同的口径拿到好几笔贴息,按理说,中小企业能够以基准利率拿到贷款就比较正常,现在企业相当于获得超低成本的贷款,这是否是一种矫枉过正?”于是就产生一种怪现象:贷到款的一小部分企业依旧喊着融资成本高,贷不到款的大部分企业依旧喊着融资难,然而融资成本低到多少才能成为不高?政府有限的资金是否真正用在刀刃上?直补企业是否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唯一途径?

  “而真正需要信贷支持却拿不到的,是中间一大批企业,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贴息,需求更多的还是银行贷款。”上述银行负责人说,政府是否可以转变思路,在直补企业的基础上,按贷款总额以一定比例设立风险资金池,专款专用,鼓励银行支持“金字塔”中一大批贷不到款的企业。这样,在风险事件较少的年份可以积累下来,一旦风险爆发,就成为银行“救命钱”,这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本原因即银行担心风险的有效措施。

  “商业机构一定要按商业法则做事。”上述银行负责人说,补贴银行不是目的,补贴的是处在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而最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形成企业、政府、银行共赢局面。在那里干了两年之后,机会来了,那时刚好国外新流行一种电子工艺品,一般是各大企业做广告用的。市场需求量大,而且当时是供不应求。他姐姐的厂里要做的话,就要再投入资金,改造生产线,招聘技术人员。她姐姐觉得这样生产线拉得太长,产品过于分化可能不好。——她们一家人包括老总都是北方人,却有着南方人一样的精明——于是老总跟她借了一笔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出来自己搞。小打小闹买了几台机器,也没有注册,七八个人,租一套普通的民房,请了自己家一个亲戚过来管事,就开工了。

  老总不参与车间具体的生产管理。什么事都交给他的厂长,——厂长对他直接负责——。他自己主外,每天跑客户,采购原料,了解市场。回到公司有时间就经常往车间跑,看生产进度。刚开始做来料加工,由于没有什么经验,尚处在摸索阶段。有时做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自然不赚钱了,员工工资、房租、水电费还得按时支出,头两三个月总共亏了有几万块。不过也没有白做,至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处事不惊,稳中求胜——这是我最佩服老总的地方,换做别人可能早趴下了,不干了。这时他在分析了主要的原因之后,认为市场容量还是没有问题,只是产品的供货期问题,于是决定扩大生产,搞标准化。还是在原来的地方,租了一个标准厂房,正式通过了注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十几台新机器,以前的机器不好用的,一律淘汰。新招了几十个员工,都是些看起来比较灵活的小伙子,小妹妹。然后从人才市场招了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主管,统一培训他们。等到这一批工人都成为骨干的时候,从中提了几个比较聪明的做各生产段的管理人员。

  好不容易这才稳定住局面,还是亏,只是比起前面要好多了。这时刚好是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好时候,大大小小的类似的电子厂渐渐多了起来,市场却还是没有饱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出一点货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大部分有点实力的都选择多加机器,多招工人这个思路。还有的自己业务做不完就外包给别人,从中赚取差价,别人也做不完再转手给第三家——但这样一来质量就不好保证了——。老总却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市场迟早是要淡的。 (他的原话)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他的公司的。这时公司创立也不过三个多月。

  别看老总虽然不参与公司车间的具体现场管理,他对车间的一切情况都了如指掌。他马上叫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给拟一套奖励机制——在加强车间管理的同时——对比较重要的岗位实行每月一评,从高到底给予不同的奖金。这样有的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加上奖金竟然比低层的管理人员工资还多。积极性自然高了,产量上去了。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老总在没有盲目增加机器和人员的情况下总算渡过了企业的发展期。公司开始盈利。到非典之前,公司凭借良好的供货期在这一行中站稳了脚跟。这时市场容量正处在最高点,不断有新的同行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当时没有几个意识到——。当时车间的机器设备由于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点开始影响正常的出货期了。而且更大的困难来了,众所周知的非典。整个行业事先连一点征兆都没有,一下子淡了很多。——当时很多行业可能都差不多吧? ——还好,老总在这个时期里,已经开始着手置换车间的主要生产设备。并且进一步强化车间管理,开始控制产品质量——当然前提是要保证供货期——就这样非典过后,市场开始有点复苏。但是相对于以前,整个市场已经在走下坡路。

  其实很多新兴行业都是一样,刚开始是形势一片大好,百家争鸣。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像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一样,剩下的才是强者。这个时候市场需求跟刚兴起的时候大不相同了,开始供大于求了。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用老总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开始挑剔了。这个时候公司经过几个月的强化管理与培训,员工的品质意识已经提高了很多,产品质量在业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相当多的客户宁愿花多一点钱也要和老总合作。

  这时,行业的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每天都有同行经营不善倒闭的消息。而剩下的,每天都在寻找新的发展点,有的搞多元化,有的发展新产品。老总也所有动作,渐渐地减少来料加工这一块的业务量,慢慢地通过国内外的贸易商直接生产不带包装的成品(以前一直做的半成品加工)。而且老总做了一个决定,公司暂时不搞太多的新类别开发,把精力集中到一款公司技术上比较成熟、利润比较高的产品上——这是老总最英明的一个决定,以后的事实证明——。等到大家都意识到的时候,这一款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品质公司已经能够在技术上做得很成熟了。

  到建厂两周年的时候,公司已经是同行中发展比较好的了。相同规模,甚至于规模比公司大的,供货期与质量都比不上公司的已经很正常了。

  在别的同行都在搞新花样的时候,老总干脆又把公司搬到了一个更加标准的工业园。租了一整层的厂房。除了新增加一个包装车间外,还设立了工程部、研发部、业务部。有了自己的公司徽标。又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开始自己生产完整包装的成品。虽然整个公司总共也只不超过三百名员工。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算是有模有样。

  更加令同行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准备申请ISO国际认证。一直到现在,这个行业里能通过这个认证的也不会超过三家。熟悉ISO的朋友应该知道,光是请有经验的老师来讲课都得三四万,而且能不能通过还不敢保证。这时有人通过渠道放消息出来,说只要老总给五万,一切问题他们包办。——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在中国还是有那么多通过ISO国际认证的公司出事了吧——老总一口就回绝了。他说那样就等于自己愚弄自己,花了钱,公司的实力还是老样子。在公司全体上下的一致努力下,公司终于在建厂三周年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按正常的认证程序通过了认证,成为同行第二家通过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公司。

  通过认证后,就在同行都在叹息市场萧条的时候,公司的订单却越来越多。公司在生产工艺上更加成熟了,质量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当时客户自己开发的一个新产品,公司给试产了几百个样品去看一下市场的反应。后来市场反应还可以,客户决定正式投产,但是单价一直谈不拢。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打价格战,市场行情是一家比一家低,客户想再压低一点成本,决定换一家做,结果整个同行都被找遍了,在那个单价上没有一家敢做。(生产工艺和成本他们不好控制),有的甚至连样品都做不出来。在外面转了一圈,还是给了公司做。

  现在,公司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个年头,年营业额达到一千多万(我估计的,应该差不离),综合实力已位于整个同行的前列。

【东北夫妻创业赚来千万资产】相关文章:

1.54岁妇女创业4年赚千万创业励志事迹

2.大学生创业2年如何赚入千万

3.没钱没经验,80后500元创业赚千万

4.没钱没经验80后500元创业赚千万故事

5.没钱没经验,80后500元创业赚千万励志故事

6.智者赚明天愚者赚今天创业文章

7.必须要知道的农村创业项目合集,赚百万还是千万看你的选择!

8.创业实践当保姆赚家教

9.东北农村创业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