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时间:2024-04-23 11:55:56 佩莹 创业案例 我要投稿

创业故事(通用15篇)

  一般来说,对创业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造一番事业。狭义的创业则是指创办一个企业。创业是一个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社会工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创业故事(通用15篇)

  创业故事 1

  海归和农民,当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调的词汇合在一个人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土地是很神奇的东西,那么小一颗种子撒下去,就能萌发出新的生命力。”“70后”胡晓海,带着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的经验,在嘉兴市南湖区湘家荡现代农业园区内承租700亩土地,建立了浙江新理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商标“菜鸟”,在嘉禾大地上开始打造自己的田园梦。

  打基础,人定胜天

  走在胡晓海的园区里,会发现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只见一排排的大棚,统一用橙黄色的钢材搭建成框架,大棚入口的门有点像日式建筑。整个大棚犹如简笔画中的房屋,敞亮开阔。

  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胡晓海,对大棚有着异乎常人的敏锐。他开始从事农业前做过一年多的调查,发现天灾是农业的大敌。不管是单门独户的小农,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主体,都害怕恶劣天气。在嘉兴,台风和内涝,常让农户血本无归。

  结合专业知识,参考农业专家意见,胡晓海用CAD制图软件,设计出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棚:

  大棚钢管全部是加厚加粗的,除了铝合金,还使用了“型钢”这种材料,更结实。此外,为避免台风将大棚吹倒,施工时,他要求把大棚支架打到泥土下面50厘米深,就像打地基一样。

  在大棚边,深深的沟渠也比一般的农业园区要深得多。这也是为了避开天灾。台风还会带来大量降雨,淹没田地,很多蔬菜、水果都比较怕水淹。鉴于此,新理想农业园区里的水渠有80厘米深,是一般水渠的两倍。这样一旦出现暴雨,水渠可以迅速排水,而且也不易淤积。

  支撑这些水渠的,是园区一角的一个水泵系统。直径12寸的水泥管直通外河,再配上一台水泵,以及园区内一个1000立方米的储水池,整个一个小型水利系统。

  在胡晓海的电脑上,记者看到了整个园区的设计图。喷头、大棚、整个排灌系统都用不同颜色标记,放大能看到局部细节,包括尺寸、材料、数量等,一清二楚。这是胡晓海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规划和精密的计算设计的。

  “人家都说天有不测风云,我相信人定胜天。”对于自己一手打造的园区基础设施,胡晓海很满意。

  做产品,专业高效

  基础设施高大上,也需要新奇特的农产品来配合?带着这种猜想,记者在园区溜达了一大圈,却完全没看到什么新鲜东西。水稻看起来和普通的差不多,梨和毛豆也很普通。

  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胡晓海选择了最常见、最大众的梨、甜瓜、毛豆、雪菜、水稻,普通品种,普通价格,贵在市场稳定,产销量和价格相对可以预测。

  “新奇特的.东西价格高,市场小众,价格波动大。比如前几年蓝莓卖的价钱高,一盒最高时要近百元,大家就一窝蜂全去种蓝莓,现在同样大小的一盒就卖十几元。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很难改变,我们吃得惯的东西才有稳定市场。”虽然没从事过农业生产,但胡晓海看得很透彻。这也是他在美国考察农业时学到的宝贵经验。

  而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胡晓海在专业化和标准化两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尤其是在种植管理方面。

  在尖椒大棚里,只见尖椒上方悬挂着一排自动滴水灌溉设施,每天会滴水下来浇灌尖椒,而水肥也包含在里面,节水又省力。

  在胡晓海看来,机械比人力可控多了:“现在的人工费贵,而且逐年上涨,效率远远赶不上机械。”

  而胡晓海的梨园跟普通的梨园相比完全不一样。他的梨园里不但套种了毛豆,梨树之间还杵着一根根高2.5米左右的水泥柱,水泥柱之间绷着铁丝网,每个铁丝网格中间都有一棵梨树,看上去无比整齐。

  利用这铁丝网,胡晓海对梨树进行“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将梨树高度控制在1.8米和2米之间。

  这样“标准化”的梨树,不但方便修枝、除虫和采摘,还可以节省肥料。

  “美国一个农场主就有几千亩土地,但是雇佣的帮手并不多,我们也可以这样。”胡晓海解释。专业化和标准化带来的是高效率,可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做产业,大众市场

  产品种出来了,但如何将常规农产品卖出去,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记者尝了个园区里新摘下来的梨,看上去和嘉兴本地梨差不多,但个头大一点,口感甜一点,水分多一点,价格也贵一点。

  市场上的毛豆卖2元钱/斤,这儿的可以卖到2.5元。一般好点的大米4元/斤,这儿的5元/斤。

  原来,经过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田间管理,胡晓海园区里的农产品,和同类产品比起来确实有那么一点不一样。而这点不一样,让产品价格比普通的高出了20%。

  最近,园区的食品加工车间正在赶工建造中。胡晓海设计的图纸上,农产品的分拣、清洗到包装,这些步骤流程都一一被他规划在了图纸上。他要打造一个食品工厂般的加工车间。

  “你看国外的‘净菜’都是这样包装的。从地里直接到消费者手中,我也打算这样做。”胡晓海打开办公室里的柜子门,从里面取出了几个国外的蔬果包装盒。

  虽然打定主意做一个“土农民”,在胡晓海的办公室里,还是能轻易地捕捉到“海归”的气息。墙壁上挂着标注英文的植物装饰画,书架上摆放着不少英文书籍杂志,桌子上摆着咖啡和红茶,就连他办公桌上的电脑,操作系统也是英文的。

  两年时间,投入1600万元,胡晓海的田园梦,才走出第一步。从选种到种植到销售,胡晓海要打造出一条自己的产业链。

  胡晓海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新理想农业开发公司”的规划图,窗外一片水泽,远处梨园里的果树和毛豆郁郁葱葱,就像胡晓海正茁壮成长着的田园梦一样,满是生命力。

  创业故事 2

  放弃在广东中山不菲年收入,毅然回乡打造"花果山"。4月12日,业州镇当阳坝村"80后"女性创业者秦娥站在罗家坝村的桃园里,心中充满豪情:将来这片绿水青山要变成带动贫困户就业和致富的"金山银山"。

  好好的老板不当 她犟着回乡创业

  10多岁时,秦娥就跟着父亲在家里学做生意,卖些日杂用品。2004年,秦娥随打工的人潮来到广东中山,她头脑灵活,肯吃苦耐劳,进工厂做工,搞百货批发,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来她又专门去学习美容美发,在中山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由打工妹变成了真正的老板,年收入不菲。

  出门多年,但她始终挂怀家乡的那座座青山和那里淳朴的乡亲们。"我家乡相邻的几个村是最典型的山区,山连着山,山脚下是一片片肥沃的土地,而且就在城郊,区位优势明显。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没能使大家脱贫致富,村民们还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很多田地都荒芜了,令人心疼!"

  "在我的店旁就有个有机蔬菜专卖店,他们的价格是别处的两倍,但他们的蔬菜却供不应求,好远的人都跑来买。现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绿色有机食品根本不愁销路!"秦娥慕名去参观了他们的有机蔬菜基地,她感叹道:"我一想,我家乡那么好的条件,那些田荒了怪可惜的!而且我们那硒含量特别高!"前年,秦娥经过反复考虑,把店子转让给亲友打理,火速赶回,准备自己创业。

  "还听说建始正大力发展精准扶贫产业,我有了一些积蓄,也有比较广阔的.人脉资源,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成了我最大的理想。"她的理想,是在小李线沿线几个村开拓一片"世外桃源",发展综合种植旅游产业。

  不顾别人冷嘲热讽 她默默培育出"引窝蛋"

  "我反对!我们这儿祖祖辈辈,哪有种田种发财的!都是些山田,又不是平原,不可能搞机器操作,绝不可能赚钱!"最疼爱她的父亲当头给她一瓢冷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你要种你自己种,亏了赚了我不管!"母亲保持中立态度。

  "没得搞头,种了卖不出,变不成钱!""那个秦娥是吃多了!"乡亲们个个冷嘲热讽。

  秦娥没有灰心,她挨家挨户地串门,说明自己的想法,寻找合伙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几个思想开放些的年轻人愿意和她一起发展。

  说干就干。她带领公司几个人赴山东、河南、重庆和湖北公安县考察学习有机蔬菜、精品水果种植技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河南省商丘的王飞家庭农场,他的百亩四季采摘园,年净收入百万元!四季来财,游人一年四季来都有水果吃,生意火爆得很。"

  考察回来后,秦娥找村民租来200亩田,利用在外打工的人脉关系,种植订单辣椒,给村民示范,让他们看看到底种了卖不卖得出。等到销售时节,一车车辣椒从村里运出,一叠叠钞票装进了秦娥的手提包,村民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潜心发展特色种植 她甘做脱贫致富引路人

  一年示范,村民们看到了种植订单辣椒是一个不错的致富门路。趁热打铁,秦娥走乡串户地讲政策,谋发展,村民们积极响应。有劳力的,自己种,秦娥负责提供种子、肥料、技术,包回收;没劳力的,把田地租给秦娥种。

  去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加上高温高湿天气,对辣椒生长期造成巨大威胁,但小垭门村种植的辣椒每亩纯收入还是达到了2000多元。该村精准扶贫对象孙国斌,腿脚不便,生活贫困。秦娥找到他后给他发放物资,要他全部种辣椒。他说:"先种几分田试试,怕不收!"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了6分田的辣椒。等到辣椒采摘时节,秦娥上门收购,摘了四次之后,孙国斌得到了1700多元。第五次来,孙国斌没有去摘辣椒,他说,已经有这么多钱,够了!秦娥告诉他要摘完。今年,孙国斌家将全部种上辣椒。

  在发展辣椒产业的同时,秦娥发展的四季水果采摘园也初具雏形。近段时间,来她的草莓园里采摘草莓的人络绎不绝。周末,来自长梁天生的张先生和爱人专门带着孩子摘草莓。张先生说:"我也是朋友介绍来的,说这儿的草莓特别好吃,有几个品种,味道各不相同,我尝了一下,果然名不虚传!"转眼间,张先生一家已摘了一小筐。在秦娥的果园里,还种有杏子、葡萄、李子、韩国梨,初具规模。今年,秦娥还发展了500亩黄桃,预计14个月就可以挂果。

  如今,有100多村民跟着秦娥做工,多数是5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还有聋哑人和残疾人。每天能在家门口挣60元工钱,他们很开心。

  秦娥的房前屋后,一片片油牡丹开得正艳。"油牡丹是高价值经济作物,我还要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秦娥指着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说,她要不断开垦荒山,大量种植花果,把荒山变成金山。

  秦娥设想,未来几年,要在小李线沿线几个村的荒山荒田里种下大量花果树,并发展采摘体验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乡邻乡亲共同致富。

  创业故事 3

  五月份的一个下午,新租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朋友,小黑。 小黑是一名设计师,我们认识有六七年了,他比较了解我们创业的过程,偶尔也会帮我们一些忙。我们很快聊到了创业。

  我是和另外的四个朋友孝峰、继辉、小龙以及老孟一起创业。那段时间我们已经确定创业的方向,但是没有想好合适的品牌名字,确切的说还没有找到品牌的理念在哪里。

  听完这些,小黑给我们分享了一段经历。小黑老家是山东招远,地处胶东半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在那儿盛产一种小米。这种小米形体金黄,味道很香,是好米,当地十里八乡的人都爱喝这种小米粥。但这种小米有个特点:耐煮。很费火,不爱熟,一般要熬一两个小时。

  每次从老家回来,小黑都喜欢带一些这种小米,分给邻居朋友们品尝,也会多嘱咐一句这种小米需要多熬上一两个小时。尝了后,朋友们都说这种小米粥真香,纷纷打听哪儿能买到。以后每次回家,小黑总要尽量多带些回来。小黑说,其实每次开车驮着那么一大袋的小米回来的时候,媳妇总是会埋怨一番。但他觉得让朋友们吃到这种小米,他会有种带着点感动的高兴。他很喜欢攥一把这种小米,在手上有种糙的感觉,会让他想起自己家里种谷子的情景,会想到小时候田地里飞奔的野孩子。

  小黑说,这也许就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可能和我们做酒要表达的相似。阿郎是我在易到用车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哥哥,北京人,一家叫埃蒙小镇的云南餐厅的老板。阿郎对易到的创新业务模式非常感兴趣,所以后来签约成了一名易到的服务司机。我当时正好是做线下产品工作,就这样认识了他。

  很喜欢听郎哥聊天。郎哥热爱旅行,特别喜爱去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去感受跟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他的足迹踏遍西藏、甘南、贵州、云南等地,不乏一些冒险的经历,甚至还曾偷渡出境去了缅甸,只为体验当地佤邦的真实生活。

  郎哥说,旅行路上也有很大的孤独感,也会经历很多危险,是天堂,也是地狱。但在他的世界里,旅行本身比生命还重要。

  郎哥餐厅的服务员,全部都是一群来自少数民族的年轻的孩子。有很多人都是生长在山区,想出来看看,郎哥就把他们带到了北京,安置在自己的餐厅。

  这些孩子们喜欢唱歌。每当餐厅打烊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就喜欢在路边围成一圈,喝着烈酒,弹唱着来自深山里的歌曲,时常引来城里的路人驻足。郎哥说,虽是在城里,这些孩子们依然简单,快乐。

  十年后,而我终于决心打破我理性的束缚走上创业的路的时候,却发现这条路也充满着虚幻和荆棘:在媒体的渲染下,“九死一生”放大成了“九生一死”,梦想的创业者们在用他人的.、与己无关的成功来让自己血脉偾张,定义名利的成功,忘记了因何出发;在 bat的背景标签参照下,创业者也暗含着不同的阶层,高富帅总是比屌丝更受欢迎。而我也差点掉进了创业陷阱中,草根创业并不容易。

  创业本是源自内心的理想,是一次生命体验的旅程,可以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而如今,也会演变成了现实的名利场。

  可是万事总怕信仰。十年的时间已经给了我很多的历练,我信仰草根创业者有自己的顽强。每天醒来,我总以“创业可能还是会失败”来提醒自己,做好每一天。在我的内心总保留着那个诗性情怀,这个情怀催人向前:今天的事,原本没那么复杂,只是想去做好;一切起于初心,归于实践,无需假设,无关成败。

  一个人,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会明白:梦想,现实,原本就是谁也不欠谁的。

  创业故事 4

  媳妇的朋友,陈,听到我们现在开始经营包包,一向“懒惰”的她迫不及待的就要过来好好聊一聊。当天同媳妇通完话,就想下午过来,一听就是个做事立竿见影的女人,见面一聊天更不是虚言。

  陈,是地道的东北人,呵呵,她解释说她可是地道的黑龙江人,祖籍上是满族人。京漂十余年,最近有四年都没回老家了。同媳妇认识只是开始于10天的同事关系,据说当时就是照着宏图三胞的经理去面试的,面试通过后,一上岗没想到就是天天站柜台作销售,还隔三差五的被上司开会,当即就要离开,放下一句话,我过来是要做管理的,是天天给人开会的,怎么能天天做这些? 据她说当时之所以找工作,是当时自己的事业走到了一个低谷,经营的事业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合作伙伴突然卷着钱失踪,她不得已想换个环境想调节一下心情,没想到一做,原来怎么都不适合自己的心境。可她次提到她曾经自己经营的生意时,无论是成败,两眼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要她自己的'话说,骨子里天生就有投资创业的激情的冲动,曾经脑子一发热就将新开盘店铺,每月1万零200元的房租定金交上,好在她大姐左劝右劝,才将她拦下来,5000定金,要回3000,到如今看看,那边的店铺的人气从来就没起来,天天写着转租的牌子,这还真是让她躲过了一劫。她大姐还常为这事在她面前沾沾自喜呢,她却想的是,当初就觉得自己足矣独挡一面,什么货源,什么销售,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没想到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但这一女张飞足矣让自己暗暗敬佩了,呵呵。

  说道自己刚刚放弃的生意的,虽然又以放弃告终,但也让她感慨良久,最大的感触是身心疲惫,一人忙的把拿货的4000元落在洗手间,又曾经把一万多元的摊位费不明不白丢的一塌糊涂,后来还解嘲的说,回家一看是把财神贴到了门外,财神进不了屋,难怪要破财呢。

  她说最近就是在“蜗居”,什么也不干就是想“蜗居”了。撇开沉重的话题,给她看玩笑说:“陈姐要不帮你找个人,嫁了吧?”

  她这还到来精神,满口允诺:“正想呢,呵呵,不过条件得是我学习的榜样了。”

  晕,看出来,对投资创业的激情她真是“死心不改的”,学习的榜样就是事业上的榜样。随口问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有什么新的打算,她的回答是:“过几天就要去广州转一转,回头回来重新开始。” 真是个要强的女人,虎年了,一起祝福她。

  创业故事 5

  汪小燕,33岁,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人,UM酸奶冰淇淋创始人。汪小燕的酸奶冰淇淋店开在市区一家新开业的美食广场里,经营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尽管划分了厨房,柜台之后,经营面积并不大,但是在她操办下,有一种文艺小清新的风格,小小冰淇淋店也别具一番风格。和其他冷饮店相比,它的特色在于,店里主营的大部分食品都是酸奶类产品。

  汪小燕认为,市区商场的房租很贵,做一家小小的餐饮店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专注做一样把这一样给做好,才能在消费者的饮食记忆里留下印象。“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可以说是‘小而美’,或者说是‘匠人精神’,我的这个品牌是专注做酸奶冰淇淋的。”汪小燕说。

  除去只占去半页纸的鸡蛋仔,马卡龙,冷饮,热饮,这家店的菜单里其余三页半纸里都是不同口味的酸奶冰淇淋,以及可供选择添加的辅料。各种餐具、水果、干果、甜品搭配成了不同风格的酸奶冰淇淋,汪小燕给它们取了诸如绿野仙踪,蔓香浮动这些有情调的名字。

  “店里大部分的销售额都是酸奶冰淇淋提供的,尽管价格和普通的冷饮,冰品比起来较高,但是差异化的口味在年轻群体中很受欢迎,年轻白领、学生是酸奶冰淇淋消费的主力。”汪小燕说。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口感,跑到北上广尝冰淇淋

  那么,这种据说低脂的酸奶冰淇淋的口感到底如何呢?品尝后发现,和网上说的大体一致,酸甜、清爽,和普通冰淇淋相比,奶油的油腻感少了许多,相比冻酸奶的硬梆梆,它更具软绵感,更容易入口。不过,在这酸酸甜甜的品味中,捕捉到了浓郁的奶香味,这是日常所吃奶味冰淇淋很少有的。

  汪小燕透露,酸奶是她和员工用鲜奶自己发酵制作的,再混入了鲜奶作为原料主体加工成酸奶冰淇淋。“没有添加剂的酸奶,冷藏保质时间最多7天,与鲜奶拌在一起后,风味自然有所不同。”她说。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酸奶冰淇淋已经分布较多,口味与做法也多种多样。汪小燕制作的冰淇淋也有自己的秘方,甚至冰淇淋挤出的形状都有讲究。为了寻找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口感,从2年前打算要做酸奶冰淇淋开始,她就开始在全国几个酸奶冰淇淋分布较多的城市去尝口感。

  “前前后后尝过的店有几十家了,有的味道大同小异,也有的别具一格,在这些细微的差别中,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口感。做法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找到一个自己满意,又适应市场需求的口感。”汪小燕说。

  开店要当事业来做

  如今,汪小燕自己的酸奶冰淇淋已经在临海和椒江各有一家,在她看来,她经营的不仅仅是个酸奶店,而是一个餐饮品牌。她说:“一个有自己特色,有自己文化的品牌,在品类供应,原辅料上我有自己的原则,比如配料水果只用当季的,非当季水果有也不用,糖的比例也有控制,不会让顾客摄入过多糖分。”

  “鲜奶原料的把控尤为重要,我要开一家健康的`餐饮店,食品安全要从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个经营餐饮的商家做起。我的孩子即将出生,我希望他长大以后,可以生活在一个食品安全远比现在高得多的社会。”汪小燕说,这让她面对亲朋好友的加盟申请,也十分慎重。

  “有一些加盟申请者是希望投钱开家分店,然后招人来管理,这样我大多给婉拒了。”汪小燕说,在她看来,亲自动手去做事情才能以创业者的心态与她一起来经营这个初生的品牌,“即便怀孕到现在,店里我都是要自己来看着的,自己不去做,就很难有创业的干劲,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也难到位。”

  汪小燕透露,因为店面都开在CBD,投入比较大,但是两家店已经都走上了正轨,投入的固定成本正在逐渐回收,接下来她还打算再开第3家店。“至于加盟商,我希望他热爱这项事业,愿意自己亲手来经营一家店,这样我们才能持有共同的理念,做有生命力的冰淇淋。”汪小燕说。

  创业故事 6

  走进上林县大丰镇云蒙村风光旖旎的金莲湖,看到两名大学生创办的生态养殖场,带给我们许多的感动、感慨和启示。

  20出头的卢荣敏和林华锋是这个养殖场的创办人,他俩给人的印象都是成熟老练,格外健谈。2003年,他们一同毕业于上林县中学,卢荣敏考上广西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林华锋考上北京中医大学中医骨伤专业,今年7月硕士毕业。

  在别人眼中,两人天各一方,所学专业不同,人生道路多半会不同。然而,共同的爱好——养殖,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2008年,卢荣敏大学毕业,在桂林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条件比较优越。但卢荣敏总感到安逸的工作与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有着一定的差距,觉得应该趁着年轻,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荡、拼搏一番,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成就一番事业。

  2011年1月,当卢荣敏看到许多公司通过走“基地+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完整的循环发展链条,逐渐走上致富路时,他毅然决定离岗创业,自谋发展,回到家乡开办一个生态养殖场。

  当时,林华锋还在学校读研究生。在今年3月份的社会实践期间,他邂逅了阔别7年的老同学卢荣敏。两个年轻人相聚在一起,谈起了各自心中的创业梦想。

  激情让林华锋决然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同卢荣敏一起创办养殖场。

  说干就干,但启动资金的短缺成了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于是他们四处奔走,想方设法在亲戚朋友中借钱,好不容易筹到了10万元,,修建了几间简陋的养殖房,购买了1000只鸡和1000只鸭,开始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林华锋介绍,生态养殖场采取全生态养殖,按照鸡、鸭的生长、生理规律,食物没有添加剂,喂的是米糠、黄玉米等五谷杂粮;对于鸡、鸭的抗病能力及预防,采取中药碾成粉添加到食物中喂养,增强了鸡、鸭的抵抗能力;如果鸡、鸭染上了瘟病,他俩的解决办法是:不给染病鸡鸭打针,也不给它们喂食市场上卖的家禽药剂,而是通过中草药熬成药液喂给鸡、鸭。书上说鸭的生长规律一般要养80-100天,鸡至少要养140天以上。他俩就严格照书上做。结果,他们养的鸡、鸭肉质结实味道香甜,不像其他人用饲料喂养出来的`鸡、鸭,肉质松散且水分大。

  当我们正想问问鸡鸭的销路如何时,林华锋的手机响了。“喂,你好!要订10只鸭,好的,我马上送过去。”放下电话,他笑呵呵地对我们说:“我们养的鸡、鸭,不喂饲料不打任何激素,是真正的原生态环保家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他们纷纷打电话来订货呢。”

  创业刚刚开始,追求永无止境。展望未来,两位年轻人信心满怀。

  残疾大学生王福如:创业其乐无穷 追梦只争朝夕丁俊林:一位贫困大学生的创业路曾文頔:大学生葡萄酒品酒师的“爱与专”大学生创业两年赚70万大学生创业:种西红柿比农民好 销得比农民俏大学生开体彩店赚钱秘籍大学生创业三年销售额过千万 成阿里巴巴合伙人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分享:大学生种西瓜 一年获利60万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兼职创业?80后大学生分享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

  创业故事 7

  在1997年的那个5月,已经跳槽三次的丁磊对自己的前途整整思考了5天,最后决定自立门户,干一番事业。后来丁磊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未来该靠什么赚钱,只天真地以为只要写一些软件,做一些系统集成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后来几乎使公司无法生存。”

  丁磊创建网易的50万元资金有一部分是几年来一行一行写程序赚钱攒下来的,其余部分是向朋友借的。

  经营Internet业务最好能够有一台Internet服务器放在电信局里,如何能不花钱就将自己的服务器架到电信局机房里去?为此,丁磊费尽了心思。最后,他向广州电信局呈上了一份“丰富Chinanet服务,吸引上网时间”的方案,该方案指出:现在Chinanet上的服务非常少,因此无法吸引用户上网,就算用户上了网,如果没有好的服务也留不住,而网易所提供的BBS服务能吸引大批用户上网,并能让网民一泡就是几个钟头。

  听了这个方案以后,广州电信局领导感觉有道理,而且这个服务也不会与电信局产生竞争,于是便给了网易一个IP地址,让他们将服务器放到电信局。后来,这种做法被叫做服务器托管业务,每个月公司要交给电信局许多钱,而网易只是到后来才交给广州电信局一些钱。至今,丁磊都认为自己当初的那个方案写得很好,“几乎可以打动任何一个电信局”。

  在1997年5月4日,网易公司尚未正式成立,网易BBS便正式开机运行了。因为丁磊是Chinanet上首个安装“火鸟”BBS的人,又常泡BBS,他个人的影响加上无为而治和宽容,网易BBS上的人数三个月便超过了资深的“一网情深”。

  丁磊用2万元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奔腾PRO,硬盘18G,这就是网易架在广州电信局的服务器。这么大的硬盘只用来放网易用于宣传公司的一个主页与BBS未免太浪费了,于是丁磊就决定免费向网友提供每个人20兆的个人主页空间,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个个人主页服务系统,包括计数器和留言本功能在内。

  不过,几乎没人来网易申请个人空间。那时会做主页的人非常少,网易的影响不够大也影响了网友将主页放在网易的信心。于是,丁磊就开始在网上四处寻找个人主页,发现好的个人主页便写E-mail告知网易可以提供资源更加丰富的个人主页空间。之后,网易还在北京在线和瀛海威等5个当时国内的`主力站点上连续做了3个月的广告,花了好几万元,终于让申请个人主页的人潮汹涌而来。公司还没有赚到钱,为何还要将钱花在不赚钱的个人主页上呢?丁磊的回答质朴得有一些不合逻辑:“如果我当初就考虑到做站点如何赚钱,可能就把路走错了。我受Linux影响很深,觉得服务就应该是免费的,根本没想到网站今后会有收益,我只是想硬盘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出来给大家用,我的目的大约就是想让网易变得出名一些吧,但没想到后来会这么出名。”

  BBS和个人主页非常热闹,但是办公司为的是赚钱。下一步做什么呢?丁磊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每天冥思苦想的丁磊在发现Hotmail时,眼睛亮了起来。网易打算借10万美元购买一套Hotmail系统,在中国建立免费的邮箱站点。Hotmail刚开始说不卖,后来答复280万美元一套,另加收每小时2 000美元的安装费。这样的天价丁磊根本无法承受,于是他找来自己的伙伴陈磊华一起研究Hotmail的结构,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月下来,两个人的知识大增。几个合作伙伴常为一个技术上的突破兴奋得手舞足蹈。

  丁磊边开发免费电子邮箱,边想域名。他认为,免费电子邮箱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域名。一天凌晨2点钟,丁磊突然想到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域名,中国数字的发音很干脆,而且163、169在中国已具有了指向Chinanet与电信局及Internet的含义,上网的人每天都要拨163,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了。想到这,他从床上跳了起来,拨163上网,查询了一下163.net与163.com这两个域名,谢天谢地,还没被注册。注册下这两个域名之后,他又去睡觉,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他愈想愈美,就又从床上跳起来一口气注册了188.net、188.com、166.net、166.com、126.net以及126.com等一连串域名。

  创业故事 8

  沈阳北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蒙公司)老总赵祥伟进入三好街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1982年赵祥伟就在太原街开广告公司,是个自认还算成功的生意人。1996年年底的一天,赵祥伟和闲聊时,谈起了当时正火的IT业。有个认为,在太原街能把广告生意做好,到了三好街却不一定能混出个样来。赵祥伟听了很不服气,当场与打赌,就这样,赵祥伟被“激”进了三好街。

  刚开始面对三好街这个陌生的环境时,赵祥伟心里也没底。很多IT圈内的人都告诉他,现在的IT市场比较激烈,想在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已不似以前那么容易,你进来的时机不是很好。

  赵祥伟觉得,对于创业者来说,任何时候机会都是平等的,而且天底下做生意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做广告与卖电脑一样都是“卖”思想,不同的只是手法问题。

  赵祥伟租了一个柜台,从销售散件开始做起。他对电脑知识一窍不通,对电脑配件一样也不认识。用户来选购配件产品的时候,他都要事先看一下贴在产品背面的标签,然后再给用户报价。站了一段时间的柜台之后,赵祥伟觉得这样销售不是办法,一个外行不可能在三好街干长久。于是,他集中3个月的时间,潜心学习电脑知识、组装电脑,琢磨如何经营一家电脑公司、如何才能在三好街立足。对电脑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电脑公司的营销策略有所领悟之后,他又开始广泛地与圈内人交流、,吸取别人做生意的经验和管理公司的思路。

  赵祥伟看到,三好街有些公司无论是产品定位还是企业定位都很大气,但做好的却很少。他发现,这些商家常用的营销手段有3种,低价营销、策略营销和方案营销,而多数三好街的公司最、也只会低价营销。他还发现,虽然三好街的公司都在喊“为客户服务”,但真正把为客户服务当成公司头等大事认真对待的`公司却很少。赵祥伟知道,低价营销很少能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世界级的企业不是低价,而是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和市场。于是,他心中有了这样一杆秤:公司要长远发展,一不能低价策略,二要真正为用户服务。

  有一些从业者早就进入了三好街,占据一块地盘,或门市或柜台,做起了电脑散件生意。可七八年过去了,门市还是那个门市,运输工具还是以前的小摩托车。赵祥伟分析,公司做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没有带着脑袋去经营企业,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什么快就销售什么,对产品回报率却算不清楚,所以尽管销售情况比较好,但没挣到什么利润,辛辛苦苦都是在替别人做业绩。”赵祥伟心中又有了一杆秤,做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公司持续的发展。

  北蒙公司的经营渐渐步入正轨,营业额及利润连连攀升,最终成为三好街上装机量最大的公司之一。赵祥伟并没有被成功的喜悦冲昏头脑,他心里还在琢磨,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小公司怎样才能做大。

  创业建议

  赵祥伟为那些想自己开创的人提出的建议是:

  1、不要总抛出大目标,应该将公司的各项业务尽量细化。

  2、做企业一定要经常运用逆向,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企业才会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

  3、与人为善,做生意其实就是做人,这是做生意的真谛。“人做好了,关系处到了,没有达不成的目标,公司也不愁做不大。”

  创业故事 9

  5年前,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将三个青年人的创业史拉到了观众面前,故事取材于真实创业生活,展现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在今年十月,国内首部创业纪实大电影《燃点》将正式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与《中国合伙人》不同的是,《燃点》没有改编没有剧本,一切都由创业者本人真实出演。

  这部由北京细蓝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国内首部创业纪实电影,通过长达一年的跟踪拍摄,记录了14位创业者的奋斗生活,首次通过纪实电影的方式告诉观众——什么是真正的创业?

  《燃点》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第三代创业者生存状态的电影,主角全部由当下最具话题性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本色出演。其阵容包括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papitube创始人papi等。一年来,《燃点》的镜头记录了他们的雄心勃勃的起步、巅峰时刻的辉煌、也记录了他们低谷时分的徘徊,十四条不同的创业人物线,讲述着不同的创业故事,他们是这个时代想要改变命运的年轻人的缩影。

  “记录正在发生的创业史”是《燃点》的slogan,这部即将在院线上映的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14位创业者的创业日常,展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有的创业者为了几毛钱的电费跟女朋友发生争吵,有的创业者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早上还要给别人打气,有创业者几乎抽不出时间来陪伴家人以至于亲子关系若即若离……这些别人眼中的佼佼者们,为了创业似乎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割舍,他们到底为了什么?——这不仅仅是一群创业者的现实题材记录电影,更是对这个时代所有年轻人的一次追问。正如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电影中所说,“不被嘲笑的.愿望是不值得去实现的。”

  电影《燃点》将于2018年10月登陆院线与观众见面,导演关琇希望,这部记录了最鲜活的创业故事与最真实的奋斗人生的电影,能够给更多年轻人带来对未来的思考和改变生活的勇气。40年前的改革开放,第一批逃离舒适区、“下海”的创业者为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一批想要通过创业成就梦想改变未来的年轻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燃点》为你注入下一次出发的力量吧!

  创业故事 10

  一个刚满14岁,只有小学文化,而且是来自贫苦的农家小姑娘,她独自出去闯荡谋生该有多么的艰难,这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既没多少文化,又没有什么技术的农家姑娘。居然为自己闯出了一条创业的路子,而且取得了成功。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由衷的钦佩!

  申友娣,1975年出生于湖南邵东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家里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亲是一个只有三根手指头的半残疾人,家里穷得有时连饭都吃不上。申友娣5岁的时候,父亲甚至把她一度送给舅舅去抚养。申友娣13岁那年,父亲因病无钱医治而去世。家里东借西凑好不容易弄来1000块钱把父亲给安葬了。在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的情况下,14岁的申友娣只好在亲戚的帮助下。离家外出打工。

  最初申友娣在一个基建工地上挑砖担灰浆,这是最苦最累的活,她一个才14岁的小姑娘根本就无法承受这么繁重的体力活,做了仅3个月时间,她便辞去了这份工作。随后,申友娣只身来到了桂林。在举目无亲的桂林。申友娣只好在一户开发廊的老板家里做保姆。这位发廊老板见申友娣为人诚实,做事勤快,便让她先学洗头,然后再学理发。虽然申友娣并不愿意做理发这一行,但是她知道,一个人没有手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勤学苦练一段时间后,申友娣学会了理发,短短的几个月后,她还成了一个技术熟练的师傅。于是。申友娣不再做保姆了,而是到了另一个发廊当起了理发师傅。在这家发廊打了2年工之后,18岁的申友娣想自己开一家发廊。她向大姐借了3000块钱,在桂林的一条小街上开起了一家发廊。由于申友娣手艺好,服务态度又特别热情,所以,前来理发的顾客特别多,发廊的生意非常红火。一个月下来。申友娣的发廊能有2000余元的纯收入,这在当时收入算是非常高了,因为一个普通职工的收入还不足200元。虽然当了几年发廊老板,赚了一些钱,但是申友娣却并不喜欢干理发这一行。当她听朋友们介绍说,温州那边的钱很好赚,打工或者做生意都很不错的。于是,申友娣和朋友们一道去了温州。

  来到温州后,因一时找不到好的事做,申友娣便在一饭店当服务员,一个月有1000块钱的工资。做了没多久,申友娣想,当服务员还不如自己重新开一家发廊实在。她拿出打工的收入租了一间10余平米的房子,再买来一些理发工具,于是。申友娣的小发廊又开张了。当时在温州打工和做小生意的人很多,他们都舍不得花高价去高档发廊理发,所以。申友娣发廊的`生意如同在桂林时一样好,每月仍然可以赚到2000多元。

  申友娣满以为自己可以就这样在温州平淡地生活下来,但是一个男人的闯入,改变了她此后的生活。这个男人的姐姐是做五金生意的,专卖振动棒。她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生活后,他的姐姐便对他们说,你们俩人自己想办法做振动棒吧,反正她的店子要卖这种产品。振动棒是用于建筑行业的。用途是振捣混凝土,产品要求坚固耐用。由于这种产品都是由小作坊生产的,所以产品质量都不太好。如果能够把产品质量做过关,前景是非常不错的。申友娣刻苦地钻研振动棒生产技术,并自己反复实验,不断改进,终于掌握了振动棒的整个生产过程和一些技术要领。她和这个男人共同奋斗两年多时间。就靠生产振动棒赚了10多万。正当美好幸福的时光就要洒向申友娣时,不料,这个男人突然变了心,以种种借口一脚把申友娣给踢开了,只丢给她6000块钱。

  申友娣离开这个男人后,忍着悲愤决心自己创业。她深知振动棒是建筑行业的易耗品,既然建筑行业那么景气,那么振动棒的前途就非常大。她先是向家里求助。希望得到支持,谁知家里拿不出多少钱来支助她,也不太赞成她冒风险办厂。申友娣反复思考后。决定向她的一些老客户求助,希望合作办厂,由她出技术,客户出资金,利润四六分成,她只要四成。永康的一个老客户深知申友娣的技术好。做出的产品质量过硬。所以一口就答应了申友娣的要求。

  合作办厂后,申友娣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每天辛苦工作10多小时,几十斤重的振动棒搬来搬去,还要抡几斤重的大铁锤,就是一个男人都吃不消,但申友娣却硬是咬牙挺过来了。厂子产品质量好。销路不错。效益也就非常可观。然而,出资办厂的这个客户却做了过河拆桥的事,他找借口说申友娣这也不是那也不行,最终双方因分歧而造成合作办厂破裂。申友娣只分得了5万元。

  合作办厂失败的教训。让申友娣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要靠自己,别人是靠不住的。2005年8月1日。申友娣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在永康办起了“申鑫振动棒加工厂”。

  工厂是办起来了,产品质量也有申友娣亲自把关。所以生产方面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销售却是个难题。因为,申友娣的工厂一没有名气。难以取得人家的信任;二缺乏足够的资金,不能给经销商铺货;三是社会关系不足,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面对这些困难,申友娣觉得只有靠产品过硬的质量去敲开市场的大门。于是申友娣亲自把产品送到各五金店试销,还送到一些施工单位去试用。等销售出去了。用了觉得好,再付货款。经过申友娣一段时间的东奔西跑之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些客户在用了申友娣的产品后。都对五金店的老板说,这种产品振动力大,耐磨时间长,质量确实非常好。五金经销商们纷纷改从她这里进货了。一下子,申友娣的产品销路打开了。第一年,她的厂子销售收入就突破了80万元。

  2007年申友娣将申鑫振动棒厂改成了申鑫振动棒有限公司。在努力开创经销商渠道的同时。申友娣加入了阿里巴巴。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的会员。利用阿里巴巴的博客、论坛这个平台,申友娣广发信息。把生意做到了全国。短短的时间里,全国就有上百家经销商纷纷给申友娣发来请柬,愿意做她的产品代理商。也只是半年的时间,申鑫振动棒有限公司的销售业绩就从100万迅速提高到600万。在2008年第五届全球网商大会上,申鑫振动棒有限公司获得了内贸30强。如今申友娣的愿望是,要把她的振动棒做成国内一流的产品,以开拓全国更广泛的市场。

  创业故事 11

  根岸是一家成立了34年的牛舌餐饮店。非常有意思的是,从成立起初到现在,这家在东京和横滨都非常有人气的牛舌专卖餐饮店却每年只开一家店。这对于已经习惯于成功必定扩张思维下的小蒲百思不解,既然成功就要复制么,不快速如何占据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呢?可是,当小蒲开始深入这家“奇葩”企业的时候,才发现,真正的连锁不应该简单的追求快和数量,更要注重店铺的经营质量。只有质的连锁,才能形成真正的行业壁垒,从而成为顾客心目中不可缺少的需求。

  小蒲虽然没有从事过餐饮店的经营,不过在日留学期间,和所有拮据的留学生一样。都有过在餐饮店打工的经历。5年的餐饮店打工经验,让小蒲觉得,餐饮业态虽然是高频刚需业态,但是,因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

  在这个古老的行业当中,痛点已经不复存在。想在这个行业异军突起,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快速扩张,点餐外送,营销噱头,似乎除了这些办法以外,很难有更好的方法让一个企业在这片红海中能够长时间的存在于大家的视线当中。

  可是,根岸却用独特的对于经营的理解,做到了,34年,一个爆款商品,和一年只开一家店,还能在竞争激烈且喜新厌旧的餐饮界,一直独树一帜,人气不减。

  终极经营战略“亲切”的三大法宝

  餐饮,美味是命线

  最近,伏牛堂的创始人张天一,以一句“只要正宗,拒绝好吃”彻底颠覆了我对饮食界的认识。怎么一不小心,餐饮界都可以以拒绝好吃成为口号了呢?还好,这只是一个“90后奇葩”事件,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我还是希望吃“传统餐饮行业”的饭。好吃还是我决定是否去光顾这家店最起码的底线。小蒲的“蒲式价值”观是否正确不予评论,但是根岸确实首先抓住的是顾客的味,然后才抓住了顾客的心。对于味道的坚持,从处理牛舌时中央厨房的手工去筋,到店铺对于烧烤师制度的建立。都无不体现着一家餐饮企业对于美食的敬畏。不仅仅是在主菜爆款上的用心,在副菜的搭配上,以及主食的选择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实,除了片中介绍的牛舌料理,根岸也会定期提供牛肉、猪肉、鸡肉的烧烤菜品。增加顾客的选择感,提高顾客的来店频度。

  神奇的亲切奖

  其实很多餐厅都会提供顾客意见明信片,也真的会有很多顾客会认真的给予填写。但是很可惜,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特别重视顾客写的内容。不重视的原因无外乎,公司的经营者认为顾客写的内容可能是某些顾客的恶意所为或者是某位店员亲友的故意为之,所以有失公允。看吧,这就是我们和顾客之间建立起的关系。其实,小蒲研究了这么多的案例,发现很多企业做的事情,并没有多么奇特之处。就是我们平时听说过,甚至尝试过的事情。之所以这些改善工作在很多企业做了以后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信。很多企业为自己能想到这些漏洞的聪明而感到沾沾自喜,然后因为压根就没信让这些改善方案而最终无法彻底实施。而根岸和大多数企业的区别就是,他“傻傻”的相信了顾客所有的反馈,对于顾客回馈的意见会认真处理。不但会给被顾客表扬的员工发亲切奖,并且会把好的案例进行全店共享,形成新的亲切气场。让亲切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感觉更加具象化,更容易传播。

  人才优先的开店战略

  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当自己的事业出现局部成功的时候。快速扩张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于是在扩张中迷失方向,忘记当初为何创业的人也不占少数。根岸就是一家对于欲望控制的非常好的公司。社长根岸荣治认为,现在的餐饮界,大家对于美味的追求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了。仅仅美味,已经不能成为顾客心目中的首选了。于是,他得出结论,“亲切”是企业的终极战略。根岸荣治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在开店战略上也充分体现了自己对于“亲切”的坚守。没有“亲切”的人才,就不开新店是根岸的坚持。也因此,81年创业的根岸,平均每年只开一家店,34年只开34家店。这种“奇葩”的开店方式也真是让人敬佩啊!

  把经营理念和群策群力

  相融合的三步骤

  家文化的`核心关爱与沟通

  每一个有过留学经验或者在异乡奋斗的人,都多多少少的体会过融入当地社会的艰辛。其实,身在异乡,每一个人都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感和内心的归属感。牛舌根岸在这一点上是非常的用心。想让员工参与到自己公司的经营,让他们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在亚洲范围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家”文化。而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关爱与沟通。不过,关爱谁都明白,怎么关爱,关爱谁可能是因企而异。通常,关爱与沟通最好是公司内部相对强立场的人群和相对弱立场的人群去进行互动。牛舌根岸就是让身在异乡的外国员工和本国员工进行各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团队内部问题,也因此产生了口碑效应。以至于,很多其他人才也会慕名而来,直接降低了HR的招人压力。

  一线店长组成经营团队

  企业的家文化,可以聚人。但是,难以留住有理想的人才。因为,通常有理想的人才不单单希望得到温暖,更想得到空间。根岸社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因为忽略了成长型人才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而酿成大错。牛舌根岸内部有一支店长经营团队,根岸社长把这个团队分为5个小组。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评比方法、晋升条件都是由这5个小组通过1年的时间反复讨论实验以后才进行实施的。既然,店长自己参与了制度的设定,自然对于制度的理解更深刻,执行也更加的到位。

  共同制定公司战略

  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并不是特别的困难,困难的是公司的经营预算以及经营方针也由一线的店长们参与决定,这样的勇气是非常让人刮目的。传统意义上来看,经营战略通常是董事长或公司的最高决策人来进行拟定,而公司的中高管以及一线店长基本上是在执行层面。如何让老板的想法能够落地,可能是每一位管理层都会苦恼的问题。为何不能在战略层面就让一线员工参与进来呢?小蒲觉得,可能是大多数企业认为,这样沟通成本过高。并且,老板通常认为员工会选择相对容易的战略目标,会让企业无法实现快速成长。不相信一线员工参与到战略层面,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益处。相信,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似乎是天使,也是恶魔。很多企业因为相信员工而崛起,也有很多企业似乎因为无原则的相信而走向衰落。根岸社长非常有勇气的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员工。并且,每年的经营发表大会也会由一线工作的店长来完成。至少到目前为止,根岸社长的相信换来了企业坚实的成长。

  其实餐饮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也是顾客最喜欢喜新厌旧的行业。特别是今天的消费者,已经对美食非常的挑剔。所以,只有像牛舌根岸这样,改善员工意识,让员工参与到自店的经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留自己应有的地位。谁都知道,提高一线员工的士气是服务业的命脉,但是能做到的企业确实不多。根岸社长正是鼓起巨大的勇气,向店长放权,并且给予充分的时间允许店长成长,才造就了牛舌根岸独特的经营体制。这个经营体制的核心就是相信。

  创业故事 12

  出生在长白山下,从小就跟父辈一起上山挖参,来自吉林的武汉理工大学生鹿子庆,尝试以“人参月饼”项目创业,不料却举步维艰。

  18日,记者在理工大见到大二学生鹿子庆。一见面,他就拿出自己做的人参月饼样品,给记者品尝。这些月饼跟市面上卖的月饼相似,口感有点人参的苦味。

  鹿子庆说,自己从小就常跟父辈一起上长白山挖参,多年来学到不少人参知识。去年他来汉上大学,经常到超市、药店、保健品专卖店了解人参销售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他认为武汉的`人参市场潜力比较大,于是他空运了几十份人参样品,抱到十几家酒店、药店、专卖店低价推销,但对方却不相信低价产品的质量。他失望而归。

  今年6月,一次大学生创业讲座触动了他。他决定找企业合作生产人参食品,进而自己成立保健品公司。中秋前夕,鹿子庆和几位同学带着人参月饼的配方和原料,四处找大酒店合作,未果。随后,他们将目标转向糕点店,这次果然有了成果——三家糕点店表示愿意合作,由鹿子庆等人向店方提供配方和原料,店方自行产销,然后分红。

  520西饼屋是鹿子庆的合作伙伴之一。记者在该店看到,店里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可代为生产、销售。但店方仍有些顾虑:担心人参月饼价太高的话难卖,价太低的话则亏钱。

  据悉,三家合作糕点店共生产人参月饼70个,定价最高的100元一盒(8个),但截至目前还未卖出一个人参月饼。

  目前,该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投入了8000多元。“月饼做成功之后,再转向其他食品。稳定下来之后就成立保健品公司。”面对眼前困境,鹿子庆还在憧憬最初的创业梦。

  缺乏生产许可证

  只能纯技术合作

  洪山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协调科科长金昊表示,人参属于“药食同源”,可添加入食品,但建议鹿子庆对原料和月饼做质量鉴定。

  洪山区工商局南湖所孙黄君副所长介绍,有生产月饼资格的糕点店可生产和销售人参月饼,没有相关资格的创业者,只能纯技术合作或者以店方员工身份参与经营。

  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胡运莲教授提醒,人参是补品,也属于药,要慎重食用。普通人日常食用野山参不能超过10克,以免上火、燥热。阳盛和脾胃湿热体质、消化不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人群要慎食月饼,禁食人参。食用人参上火可以选用牛黄解毒丸等药品清火。

  创业导师:风险很大

  “你们这样搞不行,风险太大!”20日,市创业办导师程战淮一早来到武汉理工大,为鹿子庆的创业项目做现场指导。

  程战淮说,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很大,想法比较大胆,很值得鼓励。但是人参月饼创业风险很大。“人参是一味比较猛的药,和食品混在一起做,不专业的人难以控制其安全性。九个人吃了没事,一个体质差的吃出问题,最终都会让你的企业垮掉。”而且,鹿子庆团队起步太晚,做月饼至少要提前半年准备。

  程战淮建议,暂时停止做月饼的创业冲动,改为推销人参、雪莲、虫草等高档保健品。

  鹿子庆表示,他会重新整理思路,作出新的创业规划。

  创业故事 13

  王健林——中国首富的传奇创业故事王健林,是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也是中国商业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创业故事被人们讴歌为中国商业界的传奇。

  王健林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曾在部队服役,然后考取了部委的机关工作,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这种工作并不感兴趣。于是,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投身于创业的道路上。

  200万创业,生死一瞬

  在1988年,王健林投资200万元创建了万达集团,开始经营房地产业务。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商业环境不太稳定,这样的投资对于一个毫无商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在创建之初,万达并不是一个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而是一个小规模的销售公司。由于经验不足,公司首批的房地产交易业务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王健林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有误,于是决定改变经营策略。他没有再去依靠大型房地产公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样,他便可以大力推销自己的产品。经过几年的刻苦奋斗,王健林终于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足够的认可,万达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公司的业绩也开始取得了成果。

  磨难不断,转型与增长

  1998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低谷期,这对万达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此时期,王健林毅然决定在万达集团的基础上推进全面转型,将公司从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转变为综合性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万达逐渐涉足了影视、体育、旅游等行业,并不断扩大了其业务规模。

  在过去的20年里,万达集团的业务已经超越了房地产业。它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运营商,也是全球第三大电影公司。

  对于王健林而言,磨难并没有结束。2017年,万达宣布退出传媒和文化业务,并重点发展线上商业。然而,这一举措却在市场上引起了质疑,其股价也一度过山车式地波动。如今,王健林依然朝着扩张的目标前进。2018年,万达集团宣布将与IBM合作推出区块链系统,以推动其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提高运营效率。这是一次战略性的举措,是王健林不断探索新业务领域的一种表现。王健林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商业的道路上,信仰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寻求创新,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坚定的领袖,懂得如何逆境求生存,如何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

  创业故事 14

  跳下皮卡车,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邹子龙,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肥硕的牛仔裤挽着裤脚,破旧的运动鞋布满了泥土。邹子龙扯了扯裤腿说,“这身着装方便随时下田干活”。

  这位人大的硕士,北大和人大的双学士,7年前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创业,开荒种菜,创办有机农业园,如今是300亩地的农场主,常年为上千个家庭餐桌提供有机菜。

  开荒种菜收获了爱情

  从珠海市区驱车到高栏港平沙镇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要1个多小时,这是邹子龙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双学位的邹子龙,还没毕业就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作为合伙人来到珠海开荒种地,其中一位叫陈羿好,这位重庆姑娘在人大是学艺术的,读书时是出了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山过程中与邹子龙相识并成为好友。

  2007年,邹子龙以韶关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人大,他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他别的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邹子龙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现代农业梦。

  陈羿好毕业前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同样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邹子龙的游说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另一个被邹子龙游说来的是大学的好兄弟冯永久。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虽然邹子龙是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但毕竟没有种植经验,“种植标准由我制定,但有些实际生产我也需要向当地老农请教”。刚到珠海,没有现成的农耕地供他们租种,租种的山头不仅仅要开荒,而且不通水,灌溉成了问题。但这并没难倒他们,他通过大量实验,最终从很远的地方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引到山上实现了自流灌溉。没有电,他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用完了再拉到村里面去充电。开荒的日子,每天差不多花10小时泡在田间地头。

  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他的执着、勤劳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征服了陈羿好,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其间,冯永久选择离开,投奔了珠海一家地产公司,此后邹子龙负责农业园的管理并带员工生产;陈羿好每天开着一辆破面包车满珠海跑,负责送菜。

  2011年9月,邹子龙重返人大读研,一段时间,陈羿好挑起了农场的全部重担。在北京读研时,一是心疼陈羿好太累,二是心系农场,邹子龙说自己做梦都在想农场,有三天以上的长假,他连夜都要飞回珠海。

  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今年29岁的邹子龙目前的身份是珠海绿手指有机农业园的董事长,由于多年的体力劳动,日晒露宿,风吹雨打,邹子龙没有大学时代的斯文,体型非常健美,皮肤黝黑得像古天乐。一身土不啦叽的着装,与记者交谈时有些腼腆,时不时摸下鼻子,憨厚的样子更像农民小伙,丝毫没有董事长的气派。邹子龙的父亲说,邹家世代务农,好不容易在儿子这一代跳出农门,结果儿子虽读了名校,却又回来当了农民。谈起儿子返乡务农,邹妈妈直摇头,“上了那么好的大学,还读了研,也没找个体面工作。”虽然有抱怨,但当儿子农场有困难时,老两口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支持儿子创业。

  邹子龙的办公室是建在农场田间的一间简易板房,推开办公室门,除了堆放了些农具和健身器材,在他办公室里没有老板桌椅,没有电脑。邹子龙说,自己除了偶尔进办公室放下工具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几乎不坐办公室,以至于办公室里有老鼠出没。

  邹子龙说,他喜欢跟果蔬打交道,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随着公司发展,他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公司,自己则负责园区设计和生产标准制定,并每天带领员工在田间作业。“我坐在电脑前就头痛,读书时我的电脑也长久不开机,都发霉了,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如今,邹子龙会带领队员们每天在田间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早上8时不到,他们要先到猪圈打扫,然后来到田里种菜、摘菜。白天里,他随时会出现在一垄田间,指导从当地雇请的老农按着他制定的标准作业,在他眼里,有机农作物种植要杜绝一切农药、化肥、激素。而这在被雇的农民看来完全是“死脑筋”。邹子龙说,“他们比较习惯用农药化肥,跟他们说不能用,他们觉得我们又没种过地,不愿意听我们的,最后换了几拨人”。

  搞有机农业,先要有养殖。除了养鸡鸭猪鱼,他们还养了几十头牛,邹子龙说,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粪便,白天一群牛被员工赶到湖边草地上放养,一只只白鹭和其他水鸟飞来,时不时地立在牛背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放牛的工作与坐在办公室里相比,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享受。

  最困难时整个农场就剩下他一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邹子龙说,从2010年在珠海扎根做第一个有机农场,直到去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这还不包括六年多累计的基础建设耗资一千多万元。

  做农业很难赚钱,做有机农业更难,一场自然灾害就会让农场颗粒无收。2012年,超强台风“韦森特”袭击珠海,绿手指农业园的蔬菜被席卷一空,养殖棚吹垮了,鸡鸭牛羊死亡殆尽,因为发不出工资,农场的员工全走光了,当时妻子陈羿好刚怀孕生子,整个农场只剩下邹子龙一个人在打理。邹子龙说,那一阵他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为帮助他重建农业园,在最危难的时候,人大的师妹钟倩琳带着10万元资金入股,共青团珠海市委也向农场提供了2万元的创业资金,并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农场道路的修整工作。此后,农业园又通过消费者融资筹到数十万元,终于逐步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邹子龙引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

  如今,通过这一模式,绿手指有了500多个家庭长期订单,另外还有近1000个间断性的订单,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既是绿手指的客户,也是绿手指的.合作伙伴。

  希望儿子长大再当农民不要被当成“稀奇”

  陈羿好生子后,为避免家族企业的嫌疑,邹子龙不再让妻子参与农场的事,专心在家带孩子。送菜的工作就全落在钟倩琳身上。“那时候可惨了,刚学会开车,边拿地图,边开车,还要边接客户电话,其实挺危险的!”钟倩琳说。

  有一天晚上11时多,钟倩琳送完菜回去。因为下雨,山路较滑,一不小心皮卡车就从山上冲下去了,一头撞到一块大石头上,车整个翻了过来,车尾卡在石头间,中间有个池塘,被悬空在水面上。“我也跟着翻了一圈,好不容易把车门踢开了,爬到那个石头上,当时就委屈得哭起来,然后才想到求救。”钟倩琳说,“接到求救电话,邹子龙爬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好不容易找到我”。

  向往这种山野生活的人多,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少。在人大学子邹子龙包山种菜的事传开后,一开始很多青年涌上这个山头。2012年一年来来去去累计就有两百来人,但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坚力量。

  除了请了一些当地老农参与种植,目前农业园有正式员工30多名,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总经理原是一家外资公司的总经理,因为对有机食品的热衷投奔了他们。佛山姑娘黄嫦仙会计专业毕业后已进入广州一家企业试用,看到农场的招募启事之后辞去工作加入了农场;山西阳泉小伙赵贺辉学市场营销的,也被CSA模式深深吸引来到农场。

  邹子龙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有学识的青年投身于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家庭吃上放心菜。

  “待儿子长大了,即使他有很好的学历,如果再回乡当农民,希望那时大家再不要当成‘稀奇’,不再像我这样受关注”。

  创业故事 15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历史传承的苏中大地正在崛起一家集朝阳产业与国际化加工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江苏菲达宝开电气有限公司。在总经理、党书记于笔钧的带领下,菲达宝开公司从小到大,与世界500强合作,走上了国际化大市场。

  为了应对产品结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1996年,于笔钧在集团会议上率先提出了“模块化、效率化”的经营格局和“5s”的生产管理理念,企业新设高压开关成套公司、低压开关成套公司、电气设备有限公司、高压开关公司、通用电器有限公司和母线桥架公司,在全国设立几个区域销售服务机构,推出12小时现场应急机制,拉近了用户与厂家之间的距离。一位外地的用户在接受服务后欣喜地说:我们购宝开的内销产品,享受的却是外销产品的制造水平和售后服务!”

  他针对开关产品营销特点,在业内首倡产品销售代理制、适当价格买卖制,让利于市场加速资金周转,有效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几个独立子公司的成立为宝开产品更新升级,不断推出新品,抢占国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产销规模逐年递增。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科技创新奖项,企业逐步成为国内电器行业中的佼佼者。20xx年,企业仅开关柜台架就销售了1280台、开关整机销售8000万元、电除尘器制造加工供货6850吨。

  面对国内外电器产品市场布局,于笔钧创造性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主张企业在进行国内电器产品制造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公司合资合作的机会,意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xx年,宝开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合作。经过历经半年的商务谈判、供应商能力调查、产品样品试制,终于如期交付了首批承接卡特彼勒fgw公司的发动机罩壳和电气控制箱外壳订单。为建立一支强大的外销产品商务技术队伍,他先对公司内商务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摸底,把具备涉外素质的人员全部调到商务技术部门,集中培训,跟踪培养。他自己还带头把丢了多年的英语重新拾起来,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阅读和回复国外发来的电子邮件,如今在接待外国客商时,他还能够用英语与他们对话。由于企业涉外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公司又与美国克瑞公司、日本爱默生公司、利莱森玛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新增订单3000万美元。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占地30余亩的厂区、万余平米的建筑,已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国内两条线的制造需求。为使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适应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洗礼。于笔钧从企业长期发展和职工利益的角度出发,与国内电除尘行业龙头企业——浙江菲达环保(机电集团)公司成功合作,走出了一条“嫁接发展”的新路子。

  在于笔钧的'倡导下,公司相继出台了涉及15个领域600余个条目、近20余万字的规章管理制度。使企业走出了一条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快车道。菲达宝开年采购总量每年达数千万元,为了关心爱护干部、维护企业利益,于笔钧在企业采购中实施了“阳光工程”。凡采购万元以上物品均要进行比价,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供应能力评估,并把对供应商管理从价格比价的层面发展到战略合作的层面。“阳光工程”阐明了采购过程,也还了干部清白,为企业的健康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来,企业没有一位干部职工为供应商打过一次招呼,物资部门也从未出现过人情采购、关系采购现象。

  于笔钧认为,企业要更好适应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要有一支“龙头”力量,而这个“龙头”就是党员的形象、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日常工作中,他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探索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新途径,企业党员队伍日益扩大,党员群体在企业各个岗位上的先锋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主力军。

【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的故事02-27

创业达人分享创业故事10-25

女性创业故事:11-19

女性励志创业故事:泡芙女王的创业故事02-27

生活创业故事03-04

淘宝创业故事06-08

大学创业故事05-28

失败的创业故事03-03

国外创业故事11-21

农村创业故事精选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