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28 08:12:42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经典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成语故事汇编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

  【注音】náng lǐ shèng zhuī

  【出处】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释】指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锥处囊中

  【同韵词】身大力不亏、色若死灰、织白守黑、精细入微、登庸纳揆、国是日非、势高益危、风木之悲、归了包堆、人人自危、......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平原君前去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见他平时没有名气,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说他愿意得处囊中才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允许他去,结果终于说动楚国出兵抗秦救赵

  【成语示例】问了三声道,有好男子跟的孙孔目哥哥往泰安神州烧香去,你正是囊里盛锥,尖者自出,我便道我敢去。 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

经典成语故事2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经典成语故事3

  【成语】:改弦更张

  【拼音】: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又见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下面故事从《汉书》。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改弦更张”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

经典成语故事4

  【注音】wú niú chuǎn yuè

  【典故】臣犹见牛,见月而喘。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太平御览》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卷四引《风俗通》

  【释义】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因疑心而害怕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喘月吴牛

  【同韵词】养虎自齧、云扰幅裂、一解不如一解、兽穷则啮、河沙世界、杀人如芥、坚持不懈、玉圭金臬、八花九裂、身名俱裂、......

  【年代】古代

  【谜语】最爱对月吟咏的骚客

  【成语故事】晋武帝对吏部侍郎满奋特别器重,经常召见他。晋武帝故意装一扇透明的.屏风让畏寒的满奋坐在附近,满奋以为空屏风不能挡风不敢上前,见到是透明屏风后自我解嘲说:“臣简直就像吴地的水牛,夜里见到月亮也怕得直喘气。”

  【成语举例】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唐·李白《丁都护歌》

经典成语故事5

  【注音】lù sǐ shuí shǒu

  【出处】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晋书·石勒载记下》

  【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用法】作宾语;用于比赛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相反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同韵词】白云苍狗、执箕帚、羊羔美酒、嘤鸣求友、得未尝有、旧瓶装新酒、余香满口、淮王鸡狗、金龟换酒、指槐骂柳、......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有一次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徐光答复为汉高祖刘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刘邦的部下,但与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成语举例】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经典成语故事6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出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押韵词】翻唇弄舌、以手加额、椒焚桂折、不挠不折、举笏击蛇、量力度德、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楼台亭阁、人言啧啧、君子爱人以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经典成语故事7

  以古非今

  【拼音】yǐ gǔ fēi jīn

  【成语故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摆酒贺寿。70位博士前来拜寿,丞相李斯当众宣布:“今后必须把《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统统烧掉,再谈论者处死,以古非今也要处死,甚至满门操斩,秦始皇当众下诏通告天下。

  【典故】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

  【释义】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用历史故事非难当今

  【近义词】以古讽今

  【造句】

  1、说这部历史著作是以古非今,那是毫无根据的。

  2、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3、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4、有敢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判黥刑。

  5、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6、科学地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成就,并不是以古非今,也不意味着贬低外来的'有关历史发展及史学自身发展的理论。

  7、罪在以古非今!朕就是要把你们这些腐儒引以为据的子史经书统统付之一炬,永远断除祸根!

  8、正确的做法是“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经典成语故事8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一天,楚国某县尹问孔夫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夫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夫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夫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冉求是孔夫子弟子,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夫子请教,孔夫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夫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夫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夫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当时孔夫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夫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夫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夫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夫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子路,孔夫子的弟子,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夫子的大忌——仁。孔夫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夫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经典成语故事9

  【拼音】:gǎn ēn tú bào

  【解释】: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经典成语故事10

  【成语】:高山流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经典成语故事11

  【成语】:纲举目张

  【拼音】:gāng jǔ mù zhāng

  【解释】: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成语故事】:

  吕不韦(曾在邯郸经商)曾为秦朝的相国。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他在“用民”一文中说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义服人,其次是以赏罚治人。”

  他接着写道:如果“义”不足以让人民为国家效力而死,“赏罚”不足以让人民弃恶从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吕不韦说,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人民的关系。

  吕不韦又说,人民不听君主的话,不受国家的.使用,是因为赏罚不严。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

  吕不韦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纲,指网上的大绳;目,即网眼。意思是说,提起网绳网眼就会全部张开。人们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

经典成语故事12

  【注音】xù fú duàn hè

  【典故】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

  【释义】比喻违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损。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断鹤续凫

  【同韵词】功在漏刻、秋风扫叶、赏善罚恶、钟鼓之色、大辩若讷、救人救彻、倦尾赤色、褒贤遏恶、问寒问热、变颜变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经典成语故事13

  成语名称:剪须和药

  成语拼音:jiǎn xū hu yào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须:胡须;和:混和,拌。剪掉胡须拌药。比喻上级体恤下属。

  成语来源:《新唐书·李勣传》:“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成语造句:

  剪须和药的成语故事

  唐朝初年,李勣忠心效力朝廷,皇帝认为他是一个可托付大事的人。一次李勣生了重病,医生说要用胡须作药引。皇帝立即自剪胡须给他当药引和药,不久李勣病愈入朝拜谢,磕头磕到流血。皇帝说:“这没什么,我是在为江山社稷考虑。”

  剪字开头的`成语

  剪须和药

  包含有剪字的成语

  剪须和药

经典成语故事14

  【注音】xī qíng bǔ yì

  【出处】……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庄子·大宗师》

  【解释】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窥间伺隙、撑天柱地、神工鬼力、上天入地、汉贼不两立、重足而立、华亭鹤唳、正其谊不谋其利、小里小气、膏梁子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去拜见许由,许由问尧为什么会帮助他。意而子回答说:尧要我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又问他尧是怎样教他明白仁义与是非的。意而子回答道: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成语示列】策蹇磨铅,少答非常之遇;息黥补劓,渐收无用之身。 宋·苏轼《登州谢两府启》

经典成语故事15

  乐不思蜀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话说刘备死后,传位于他的儿子刘禅。说起刘禅可能诸位有人不是很熟悉,但他的另一个名字各位一定印象深刻,各位可曾记得,赵子龙长坂孤身闯敌营单枪匹马救下一个孩子,对猜的没错,刘禅就是那个差点被亲爹摔死的倒霉孩子,阿斗。

  作为一个亲爹,刘备大概也知道自己儿子得斤两,所以临死前将刘禅托孤给非常靠谱的丞相诸葛亮。觉得有诸葛亮的尽心辅佐,即使自己儿子不大聪明的样子,也略安心了,刘皇叔也就安心的驾鹤西归了。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刘禅小哥哥真的是干啥啥不行享乐第一名,每天吃喝玩乐,一统江山什么的都成了浮云。政务军事打包丢个孔明先生,当起了甩手掌柜。

  诸葛亮虽水平卓绝将蜀国治理的很是妥帖,也在军事上稳稳顶住其他两国的压力,可谓是鞠躬尽瘁肝脑涂地。

  无奈岁月不饶人,当80多岁的诸葛亮终于也撒手人寰以后,魏国带大军兵临城下,刘禅无力对抗只能上表归降了。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曹家表面上并未苛待,封其为安乐公,刘禅依旧锦衣玉食的活着。没有了国事烦心的'刘阿斗彻底放飞自我。吃喝玩乐斗蛐蛐遛鸟小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

  某一天,司马昭请刘禅饮宴,酒足饭饱遇到一群来自蜀地的群杂耍艺人,司马昭故意奚落戏耍这些艺人,想借此羞辱以前的蜀国国君,没想到刘禅只在一旁拍手叫好,并无二色,司马昭便故意问刘禅,在这里过得好不好,想不想家。刘禅听后没心没肺的笑了并痛快的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11-14

经典的成语故事10-20

成语故事精选12-12

经典成语故事08-18

成语故事经典11-21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2-05

经典成语故事11-07

成语故事07-22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7

若隐若现的成语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