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

时间:2021-12-14 12:04:25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

  水滴石穿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教育意义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现在很多孩子信心不足,很容易放弃,我们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持之以恒。

经典成语故事2

  【成语】:车水马龙

  【拼音】:chē shuǐ mǎ lóng

  【解释】: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旭。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旭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者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经典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曹刿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刿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鼓,敲战鼓;作,振作。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

  “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经典成语故事4

  东窗事发成语故事--宋朝

  宋王朝逐渐衰落之时,北方的金兀术趁机向中原大举进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盘。岳飞率领岳家军对金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秦桧主张议和。秦桧抓住宋高宗懦弱胆小、优柔寡断的弱点,竭力宣扬议和的好处。宋高宗同意了,可是岳飞和许多大臣、将领都不同意。秦桧一心要将岳飞除掉,可这并非一件易事。

  一天,秦桧坐在家里东窗下,仍为此事发愁。夫人王氏为他出主意说:“岳飞手下的王贵,在一次战斗中胆小怕死,按法当斩,经众将求情岳飞才免他一死。他肯定怀恨在心,你何不让他告发岳飞呢?”

  秦桧派人找到王贵,引诱他诬告岳飞“谋反”。没想到王贵不肯。秦桧一伙就对他施以酷刑,并以其全家性命相威胁,王贵无奈屈服。

  秦桧终于杀害了岳飞。

  后来,秦桧游西湖时,得病死去。他死后七日,王氏请来道士为他做道场,超度他的亡灵。道士痛恨秦桧杀死了国家忠良,就装模作样做了一阵法事,然后对王氏说:秦桧正在地狱里受拷打之苦,阎王小鬼.们正在审问他。道士说:“秦大人对我说:‘麻烦你转告我夫人,东窗事发了。”

  东窗事发,比喻阴谋已败露。

经典成语故事5

  一只大老虎肚子饿了,想找什么小动物当一顿点心,正巧遇见一只狐狸。

  大老虎刚要扑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喝一声,说:“哼,你敢吃我!天老爷派我来掌管大小野兽。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爷可不饶你!”大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话,可是听他这么大的口气,又不敢不相信。大老虎这样疑惑不决,早让狐狸给看出来了。他冷笑一声,说:“嘿嘿,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真个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野兽见了我就得逃跑。”大老虎想:“这倒真得瞧一瞧。”于是狐狸大模大样地在前头走,大老虎紧紧地跟在后头。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看见狐狸后头跟着大老虎,都吓得撒腿就逃。大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真害怕狐狸,没想到他们害怕的正是他自己。

  “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假”是“借”。有人仗别人的势力欺负人,可以说他是“狐假虎威”。故事中说狐狸借大老虎的威风,反过来欺骗了大老虎,后来用这个成语并没有这层意思。

经典成语故事6

  【释义】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

  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

  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

  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

  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

  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

  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

  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

  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

  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经典成语故事7

  汉朝时,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国的发生战争。公元前68年,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占领了车师国,匈奴于是派骑兵袭击车师国。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的皇帝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国,使他们不再骚扰车师国;而宰相魏相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国再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

  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接着,魏相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后果:“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因为如果仗着国家强大、人民众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就是骄横的,而骄横的一定会灭亡的。(原文是:‘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我们汉朝的应该做一支文明而威武的,而不是骄横的啊!”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出兵去攻打匈奴。

  后来,人们便用“骄兵必败”来比喻自负强大而轻敌的必会打败仗。骄,骄横;兵,。

经典成语故事8

  【成语】:恶贯满盈

  【拼音】:è guàn mǎn yíng

  【解释】:贯:穿钱的绳子;盈:满。 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经典成语故事9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据说他刚生下来时,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的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

  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

  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

  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传》中亦有“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的说法。

  后来,人们据此引申出“安居乐业”的成语。

  ——《老子》

  【求解驿站】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表示生活美满、安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活学活用】一个国家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让百姓~才是硬道理!

  【妙语点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人们一直为安居而沸沸扬扬。在高房价成为人们不能承受之重的情况下,政府建设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让百姓“安居”,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措施又着眼于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让百姓“乐业”。事实上,只有在权利的相对公平及公正的目标下,寻求并从事自己所需要、所忠实的职业、事业,才是人们所希望的、真正的乐业。真正的乐业并非由某个伟人或某个“既得利益集团”施舍这么简单。

经典成语故事10

  三皇五帝

  成语解释: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指遥远的古代。

  成语出处:先秦庄周《庄子 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是神农炎帝的故里。高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羊头山山麓发现的李家庄旧石器晚期遗址考证,远古时期高平就有人类定居。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尝百草、育五谷、教农耕,实现了从游牧狩猎到农耕文明的重大转折。高平炎帝陵周边的古地名口口相传,沿袭至今,几乎每一处地名都有一个典故,记载着一个个感人的历史传说。仅高平境内就遗存祭祀炎帝的祠庙五十多处,羊头山上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山下有炎帝中庙、炎帝行宫、炎帝陵等遗迹。这些遗迹表明,这里曾经是炎帝尝百草、种五谷,首开农耕文明先河的圣土。

  近年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华人前来祭祀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高平炎帝陵先后被国台办、中国侨联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神农炎帝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和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这里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瞻仰朝拜和旅游观光的圣地。

  黄钟大吕

  成语释义: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一律。后遂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成语出处:《周礼注疏》卷二十二的“春官宗伯·大司乐。”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羊头山所产的秬黍。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有“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钢琴理论鼻祖”之美誉。他一生三上羊头山,考察始祖炎帝培植的秬黍,并以羊头山黍定黄钟大吕。

  在我国古代,音律学与度量衡互相关联,乐尺和常用尺是相等的,一尺的长度是以农作物“黍”的排列法进行确定。为了获得标准的黍粒,朱载堉三上羊头山考察、选黍。

  谷物种植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基于对黍的感恩与尊崇,炎帝以羊头山黍定黄钟,制定了度量衡与乐律。相传炎黄时期度量衡与乐律之典名为《调律历》,只是现已佚。在尧舜禹时代,律历之策已成为当政者之重务之一。目前,制定乐律和度量衡的依据,有籍可循的最早记载在 《汉书》,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禾巨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分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通俗地讲,就是用计算黄钟长度的方法,以羊头山黍谷的中等颗粒为最小单位,横排一粒为一分,10粒为一寸,100粒为一尺(纵黍81粒为一尺),1000粒为一丈,10000粒为一引。把这个长度刻在木板或竹板上,就是度的基本工具。这即是产生“度”的基本方法。《汉书》也同样记载了乐律的制定:“五音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以子谷柜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也,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之为尺,以定黄钟。”是说用羊头山产的黍谷中等颗粒者,横排90粒,其长度为9寸。9寸长的竹管(孔径3分)吹出来的声音就是黄钟之音。相当于简谱 “1”(dao),黄钟的低音调相当于C调。按照古人所说的三分损益法,依黄钟9寸之长度,可计算出十二律的六律六吕之分别长度。

  可以想象,远古时代的炎帝部落在羊水河畔、羊头山下耕种收获,用羊头山黍粒定长短,或丈量土地,或建造窝居,或裁衣缝纫,用竹管吹奏精准的黄钟大吕之音,踏唱起舞。丹水滔滔,从古至今奔流不息,山清水秀,田园牧歌,文明的薪火随流水一路相传,绵绵不绝。

  日中为市

  成语解释:日中:太阳当头,指正午;市:做买卖。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立市廛,首辟市场是炎帝的十大功绩之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传说炎帝神农教人们树艺五谷后,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有的种五谷,有的狩猎为主,有的捕鱼为主,有的制陶为业。有一天,炎帝神农问大家,你们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有位长者说,现在生活虽然好多了,就是有些单调,有肉没鱼,有饭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换些东西就好了。于是炎帝神农让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时间定在每天太阳当顶时,由此形成集市。

  “日中为市”影响深远。在我国一些地方,日中为市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高平称之为赶集,或过会,每个村庄都轮流设集市或会期,这个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

  精卫填海

  成语解释: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成语出处: 晋·陶渊明《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文中的“发鸠之山”,即是长子县和高平市之间的发鸠山,属太岳山系,2009年5月11日,“精卫填海”神话传说正式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山海经》的这一段记载,演绎成了多种动人的民间传说。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炎帝十分喜欢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女娃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坏了,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女娃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女娃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女娃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神农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女娃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女娃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女娃说:那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女娃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永远不回来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

  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根根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与西山和东海之间。

  可是那咆哮的大海嘲笑她道:“小鸟儿,算了吧,就算你干上百万年,也别想将我填平!”

  但是翱翔在高空的精卫坚决地回答说:“就算需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直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将你填平!”

  “你为什么恨我这样深呢?”“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填吧——填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填!我要填!我要永无休止地填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尧天舜日

  成语解释: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天、日指尧、舜在位的时期。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世道。

  成语出处:

  1.《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谓尧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2.宋代文珦《潜山集.卷九.梅雨》诗:“尧天舜日远,怀抱若为舒”。也作舜日尧年。

  3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北部的一座名山——丹朱岭。此山和五帝之一的尧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古代许多学者都认为《山海经·北次三经》所记之“丹林”,就是今长子县与高平县交界的“丹朱岭”。“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但他们一般却认为“丹朱岭”是“丹林”之讹。如《一统志》的编者就认为“丹朱岭即《山海经》所云丹林,既讹林为岭,又讹加以朱,转晦其本。”又如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二十二所附录之《羊头山新记》亦云:“(羊头)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岭。其古之丹林欤?盖本丹林,年久伐尽,不复有林矣。遂讹为丹岭,朱乃后人妄加耳。”窃以为,“林”、“陵”、“岭”这些字古音极接近,易相混,其实是口传音误。

  《路史》卷二十说,“(帝尧)使(子朱)出就丹……舜封丹朱于白水”,也颇值得注意。这白水其实是丹水的一条支流,也可以看作是丹水的一个源头,所以才是一河两名。而这条丹水还不止白水一个别名,历史上还称泫水,又称绝水(详见《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那么,《路史》的记载,也是丹朱封于丹或丹渊的又一个证明。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史记·高祖本纪》正义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古代人眼里是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

  帝尧向来称为“陶唐氏”,无论怎样解释,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何以在“唐”的前面加一“陶”字?我们再往上联系炎帝神农氏尝百谷、始造陶器两件关键的历史记载,作一下综合思考:羊头山这一带到处都有与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育五谷的传说。高平县与长子县交界处的羊头山恰是神农氏的发祥之地已经为古今学术界确认,而五谷成为食物,是离不开器皿的,所以,农业生产与制造陶器就必然是相伴相随的。既然农业生产的发祥地在晋东南,那么,晋东南的高平、长子、长治这一带,起码是最初生产陶器的地方之一。尧最初在羊头山,丹朱岭周边的“陶”地活动,然后迁到“唐”地,即尧都平阳,以地名作氏,即陶唐氏。

  完璧归赵

  成语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成语出处:《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泽州和高平交界处有座小山丘叫全玉岭,以及莒山上有蔺相如祠和衣冠冢。坛岭头村,位于泽州县北义城镇和高平河西镇的交界处,莒山东面,是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村。坛岭头这个名字既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也是全玉岭的特称。如《晋城县志》介绍山脉时云:“北支包括吾山、香山、紫金山、石室岭、界牌岭、莒山、坛岭头、楼头岭、虸苔山及固山”。这里就将全玉岭用坛岭头来代替,可见坛岭头亦称全玉岭。志书记载,当初蔺相如派舍人怀壁潜回赵国,途经此地后,感觉才安全了,后随被称为全玉岭。为了纪念蔺相如的功绩,高平和泽州两地居民在莒山为他修建了祠庙及衣冠冢。

  《山西通志/祠庙》载:“蔺相如祠在泽州东北四十五里莒山上,宋政和年间建,国朝永乐五年修。”这是目前能查到的有关祠庙的最早记载。“宋政和年间”是公元1111年至1117年,“国朝永乐五年”是明成祖在位的1407年。距祠庙东南约30米处有蔺相如墓,墓堆呈宝顶型,高3米,直径8米,周长约25米,墓身原为砂石条砌就的八卦型平台,外封以土。墓前石碑为石灰岩质料,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高90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有二龙戏珠浮雕,中央篆额19×5平方厘米,为“奉旨重修”四字。碑身高248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书正楷阴文“有周赵国上卿蔺相如之墓”,每字17×14平方方厘米。右上首为“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季春月(1732年阴历三月)”,下款为“后学南昌曹茂先敬书”。周边有龙凤、太极图等对称浮雕及“福、禄、祯、祥”四个小篆字。碑座长90厘米,宽52厘米,厚30厘米以上(下埋土里)。墓地原有花墙、石狮、石柱、石桌、石供,占地约亩许。上述与《泽州府志陵墓》“周蔺相如在莒山南”,《坛庙》“蔺相如庙在莒山上”,完全一致。关于陵墓始建的确凿年代,目前尚未查实。金初,田天泽在拜谒了莒山的有关遗迹后,曾写了《蔺相如如墓》一诗:“翠迭峰峦步幛新,上卿庙貌万年春。可怜完璧归来后,帮里萧萧也入秦”。

  蔺相如舍人持璧归赵经全玉岭到达高平米山郭村时,天色已晚,便在那儿休息了一夜,于是郭村也建有相如宫,现为晋城市文保单位。

  负荆请罪

  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有座历史名山——大粮山,山上建有廉颇祠。长平之战时,这里曾是名将廉颇指挥赵军的幕府,驻军屯粮的中枢。赵军曾在此驻扎多时,留下了以沙代粮、积米成山的历史故事。为了纪念廉颇老将,当地人于西汉时期在大粮山巅上建廉颇祠,后因战火毁坏,以后历代屡建屡废。2004年由著名营企业家程广瑞先生慷慨解囊,投入巨资,又得以重建。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山,因名。”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米山,在县东一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处。”明代嘉靖元年(1522)《创建大粮山碑记》云:“命将白起与赵争衡,屯兵于此,积粮于山。因之得名为大粮山焉。”

  登上大粮山,长平古战场一览无余,廉颇屯、营房岭、廉颇塚等景点尽收眼底。汉魏以降,直至明清两千多年间,众多文人墨客、良臣贤相给高平大地留下了不少凭吊那场惨烈战争的诗词歌赋,这些古碑石刻广泛的分布在大粮山景区,这是历史留给高平市独一无二的古代军事、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景观,既悲壮又宏阔

  战国时,赵国的两位重臣,武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皮。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胶柱鼓瑟

  成语释义: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中。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成语出处: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两千多年前那场骇人听闻的长平之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胶柱鼓瑟还来源于“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的故事。

  从前有个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纸上谈兵

  成语解释: 按照书本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长平之战中战死在高平的赵军最高统帅赵括。但事实上,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刻在竹简、木简或者写在帛等丝织品上。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值得讨论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才出现了,尽管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现在,一提到“纸上谈兵”,人们马上会想到赵括。实际上,这个成语的产生,可以说与赵括并没有关系。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在他的《列朝诗集》甲集第十三里收录了明刘三吾的一首诗《湘南杂咏》,里面有‘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的句子。这应该是‘纸上谈兵’这个词语产生的一个雏形,而它真正地现成一个成语,则是在清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至于说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赵括画上等号则是在1979年,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上下五千年》的第40节标题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和赵括。

  悬壶济世

  成语解释: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成语出处: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悬壶”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联是因为高平西南有座悬壶山。悬壶山原名云梦山,位于高平市河西镇悬壶南村北,悬壶南村因位于悬壶山之南而得名。

  据《高平县志》中“仙迹”一章记载,传说汉代有位名士叫费长房,常在高平云梦山修炼。一日进城,见一卖药老翁,把随身带的一个药葫芦挂于树上,一到傍晚时分,卖药毕便进入其中休息。费长房对此感到神奇,故拜卖药老翁为师。卖药老翁说道:“你与我有宿缘,孺子可教也!”于是把他引入壶中。费长房一到壶中,惊见别有洞天。悬壶老翁教授费长房缩地之功,并授予他一根竹枝,数千里之路,跨杖即可至。

  后来,卖药老翁与费长房均不知所踪。人们为纪念这位卖药老翁,便在高庙山修建了一座庙宇 ,名曰悬壶庙。因庙宇建在山之最高处,故又称高庙山。山阴有北齐石窟,为晋城市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经典成语故事11

  【成语】:才高八斗

  【拼音】:cái gāo bā dǒu

  【解释】: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故事】: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经典成语故事12

  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教育意义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告诫人们要懂得谦逊礼让。

经典成语故事13

  6、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经典成语故事14

  【成语】: 鸡鸣狗盗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 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平安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经典成语故事15

  晋朝的孙绰年轻时隐居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游放山水十几年,后来写了篇《遂初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在章安(在今浙江台州)做官时,孙绰写了篇《游天台山赋》,说置身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的天台山, 便会“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辞致新奇,绘景如画。文章写成后,孙绰拿给朋友范荣期看,并开玩笑说:“你把它扔到地上,应当会发出金石之声。”荣期每读到佳句,总是说:“就应该这么写啊!”

  当时人都以得到孙绰的文章为荣。

  “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出自《晋书孙绰传》)

  掷地有声的意思是: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经典成语故事(15篇)】相关文章:

1.儿童经典成语故事

2.中国经典历史成语故事

3.经典成语故事15篇

4.关于马的经典成语故事

5.儿童经典成语故事15篇

6.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经典」

7.关于狼的经典成语故事

8.三年级经典成语故事

9.五里雾中经典成语故事

关于我们|致应届毕业生|会员协议|法律声明|问题反馈

觉得【应届毕业生网】对应届生求职有帮助,记得分享给其他应届生,网址是“应届毕业生”的声母YJBYS.com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