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成语故事

时间:2023-05-05 17:46:11 赛赛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司空见惯成语故事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空见惯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司空见惯成语故事

  司空见惯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成语接龙

  司空见惯成语解析

  【汉字书写】:司空见惯

  【汉语注音】:sī kōng jiàn guàn

  【成语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刘(禹锡)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因见惯而不奇;常与“不足为奇”连用。

  【司空见惯的意思】:司空:古代一种官名。司空经常看到,不足为奇。指某种事情经常见到,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的近义词】:屡见不鲜、见怪不怪、数不见鲜、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家常便饭、无独有偶、层出不穷;

  【司空见惯的反义词】:绝无仅有、鲜为人知、盖世无双、少见多怪、千载难逢、闻所未闻;

  【司空见惯的故事】

  唐朝时期,刘禹锡和李绅,都是唐代的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李绅做过“司空”的官职,刘禹锡做过苏州刺史。他们两人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情谊很深。刘禹锡因为政治革新被贬职,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席间命歌妓着霓裳羽衣以歌舞劝酒。酒过三巡,刘禹锡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即席赋诗一首。诗中写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见惯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安公子是前度刘郎,何小姐是司空见惯,倒也用不着十分羞涩,便举案齐眉,同吃了一顿饭。”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张扬《第二次握手》:“这种场景在她来说虽早已司空见惯,然而,这是一朵在中华民族的广阔的土地上首次升起的蘑菇云。”

  【司空见惯造句】

  这种乐此不疲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才气无双的英雄,我行我素按自己方式行事的人越来越司空见惯。

  周围的人对他得意忘形地在闹市区附近招摇过市全部都无动于衷,看来这种场面是司空见惯的。

  司空见惯的成语典故

  成语释义:指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很常见的样子,不觉得奇怪。

  司空是从西周就已出现的古代官职,它具体管啥呢?《后汉书·百官志》说,凡国家有大建设、大活动,都归司空管。司空的职责几经变动,到唐朝就成了一种崇高的虚衔。但能得到这一虚衔者,无不历尽宦海沉浮,见惯世面。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与唐朝著名诗人、洛阳人刘禹锡有关的典故。刘禹锡出自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中进士后,在京做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不久又奉诏还京。

  刘禹锡的性格放荡不羁,回京不久,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又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了严重水灾,他上任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并建了三贤堂。

  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时,当地曾任司空的李绅仰慕他的名声,邀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作陪。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在酒席上做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让歌妓作陪)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他却觉得是断肠刻骨之痛,不能不大发感慨。据说李绅为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女色之徒,很快将歌妓送给了刘禹锡,但刘禹锡的诗却流传开来,李司空的个人作风的问题也就成了历史定论。

  说起这个李绅,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过,他的两首《悯农》诗却无人不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是唐代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进士及第,初为国子助教,后为右拾遗、翰林学士,曾因触犯朝中权贵受贬,坐过牢。唐武宗时他居相位4年,后以足疾辞位,公元846年终于淮南节度使。能写出这样诗句的李绅,应该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

  而刘禹锡呢?无论从其一生为官屡次被贬而不弃的坎坷经历,还是从其创作的大量或轻快或讽刺的民歌体诗歌来看,都不像是一个会因嫉妒而陷害别人的小人。写那首诗可能只是他一时酒醉,心生感慨,本想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却无意中害得李绅背上了沉迷歌舞声色的罪名。也许,这原本不过是一个历史误会而已。

  成语出处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孟荣《本事诗·情感》,又见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

  刘禹锡,字梦得,唐时中山(今河北定县漂水的“中山”)人。他考上几进士,后来又考仁博学宏词科,做官一直做到集贤殿学士,他写的文章深刻,诗文流传至今。当时大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都是他的朋友。

  他到苏州做刺史的时候,当地有一个贵族叫做李司空的,因为仰慕他的才学,请他到家里去喝酒,并且把家里的歌姬都叫出来当场表演歌舞,又一个个地轮流给他敬酒。刘禹锡看着优美的舞姿,听着美妙的歌声,喝着芳郁的美酒,心里非常高兴,就马上写了一首诗,描绘当时的动人景象,并表达了自己沉醉的感情。那首诗为:

  “高髻云鬟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司空被这首诗的后两句所感动,当即挑选了两个长得最美、唱得最好的歌姬送给刘禹锡。当时的人都把这件事当做新鲜有趣的故事,互相传说。

  后来人们就用“司空见惯”来形容对某种事物见得次数特别多,不足为奇。

【司空见惯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司空见惯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09

成语故事07-22

经典成语故事08-18

经典成语故事11-07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7

睡前成语故事04-03

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03-08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03-10

成语故事作文03-10

爱国的成语故事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