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时间:2022-04-12 13:19:28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1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2

  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韩信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自带队伍去与刘邦争天下。可韩信不听他的建议。刘邦打败项羽后,由吕后矫诏设计擒住了韩信,说韩信谋反,一心要除掉他。

  韩信受刑前后悔极了,说:“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才会有今天!”杀了韩信后,刘邦下令抓来蒯通,也要治他的罪。临刑前,刘邦说:“你让韩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杀了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蒯通一点也不害怕,十分平静地说:“狗都知道要忠实于自己的主人,我那时是韩信的手下,当然不会忠实于你。再者,秦朝已近颓势,天下英雄并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权,谁力量大就会得到它。与你争夺天下的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如果你要杀我那就杀吧。”刘邦听后,觉得蒯通很有胆识,十分欣赏他,就把他放了。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3

  逐,很简单嘛,追逐,捕捉;鹿,在这个词里面就说百姓,人口等等的资源;中原,指的是原来的黄河中下游一代的中原地区,其实就是说的天下,也就是皇帝的位置。

  这个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当年汉高祖刘邦知道淮阴侯韩信死了之后,问他死前还有什么遗言,吕后回答他后悔没有用辩士蒯通让他谋反的计谋。然后刘邦就把这个辩士给抓回来了,还想把他煮了。蒯通听了这个肯定要狡辩一番,他说:“当年秦国的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整个崤山以东地区都乱成一片,一大堆不同姓氏的人站了出来,天下英雄像是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秦朝失掉了霸主地位这头鹿,全天下都在追着想要抓住它,于是那些才智高超,行动迅速的人就先得到了它。有个叫做蹠的人养的狗对着尧吠,并不是因为尧不是一个好人,只不过因为他不是那条狗的主人而已了。那时候我就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还有个陛下您。况且当时天下拿着锋利的武器,想要做陛下您所做的事情的人那么多,只不过能力都不如你罢了,这些人你能够把他们都煮了吗?

  也不知道刘邦是真的被说服了还是实在被绕晕了,他最终还是放了蒯通,从此,“逐鹿中原”就被用来形容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造句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还有名义上的周天子,但是实际上各国国君都在逐鹿中原,想要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4

  成语逐鹿中原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蒯通传》。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蒯通传》。

  蒯通是齐王韩信身边的谋士。他见韩信的力量已很强大,便劝韩信背叛刘邦,自己去夺天下。可韩信一直不听他的建议。

  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又用计将韩信抓住,以谋反的罪名要杀他。临刑之前韩信叹息说:“我不听蒯通的话,才有今天!”刘邦下令抓来蒯通,要治他死罪,对他说:“你教韩信反叛我,我今天杀死你,你还有1何话可说!”

  ·蒯通面无惧色,十分镇静地说:“狗还各为其主呢,那时候我就知道韩信,并不知道有你啊!再说,秦朝将鹿失掉了,天下人都来追逐它,谁有本事谁先得到它。与你争天下的人,因为力量不够而失败,你尽可以杀他们!”

  刘邦听了蒯通的这一番话,觉得也有道理,便赦免了他的死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指“帝位"。魏徵《述怀诗:“中原还逐鹿,投笔亊戎轩”。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逐鹿中原成语故事12-17

成语典故故事:大材小用01-22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12-24

投笔从戎成语典故12-19

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12-25

成语典故:别开生面01-17

成语典故:天道酬勤12-18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15篇10-26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3篇12-18

三人成虎成语典故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