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文化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

时间:2020-07-08 19:44:15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仁文化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

  1我国校园建筑景观现状

仁文化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

  我国当代校园建筑景观对情感道德的感召力普遍较弱,整体呈现以下特征:

  1)缺少对人与自然的尊重与关怀.这体现在校园建筑景观更多地追求气派豪华,而忽略了人的生理心理感受,以突兀的姿态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

  2)空间设置的精神追求不足.体现在空间设置或停留在追求使用功能的满足,或失于浮华;

  3)景观要素雷同肤浅,且其艺术语言失当.这主要体现在要素题材选择千篇一律,出现快餐化符号化倾向,或者一味追求高大光辉的楷模形象;而且艺术语言要么难以解读,要么过于直白.人们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非但不能受到熏陶,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仁”文化内涵的缺失或未能有效地传递给观者与使用者.

  2“仁”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在春秋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学思想由此产生.“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从春秋时期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综合,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2].“仁”文化看似古老,但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容小觑.去除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分之外,它对于当代社会,从个人层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家庭层面,有利于培养稳定的亲情关系;从国家层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校园建筑景观传递“仁”文化内涵的措施

  3.1校园建筑景观应当尊重人与自然

  校园建筑景观设计首先应当尊重人.“仁”文化的表现方式体现在以人为研究和关注对象,以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校园建筑景观在满足使用功能并追求各种理念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才能潜在地影响身在其中的人们对他人的关怀意识.应注意以下两点:

  1)在使用中避免产生功能上的障碍,如路线的迂回或相关功能的分离等,还应深入地了解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施与空间;

  2)建筑景观的设计要素以中庸平和为宜,以亲切宜人为准则,不要过于夸张,避免巨大空旷的建筑中庭、大草坪或其他场地,以免人在其中产生压抑、冷漠、疲劳等不适感.建筑景观的线条、色彩、质感、明暗等也应遵循适度原则.校园建筑景观设计还应当尊重自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基地的改造往往无可避免,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最大程度地保留基地植被;

  2)最大程度地尊重基地地形;

  3)最大程度地尊重水体的自然形态与驳岸构造;

  4)注意建筑的天际线与尺度,使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5)建筑应当与自然景观要素充分呼应,如开辟景观视廊,确定建筑的良好景观朝向,景观分布利用尽量照顾整体而非局部,利用建筑的`半室内半室外的“灰”界面使建筑与外环境之间自然过渡等.正如王澍的象山中国美院建筑,以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准则,把学校建在稻田的边缘上,四周有开阔的空间,使“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得到了生动地体现.

  3.2校园建筑景观需设置精神性空间

  凡能触动并提升“仁”之情怀及理念的校园建筑景观,其中精神性的空间不可或缺.如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皆设有对圣贤顶礼膜拜的空间.这类空间的设置,会对身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由行为的“礼”生发情感的“敬”,直至升华为内心的“仁”.首先,应以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实现多元化的人文交流,以新的建筑景观形式实现对公众空间的关注[5].这类精神性的空间,若用地所限,可与走廊或集散空间(如门厅、中庭等)、亭廊、步道等合二为一,但要注意赋予其足够的宽度.如果单独设置,则要满足以下原则:须设置在重要的路径节点上,可以被穿越通过;还应适于停留驻足,即留出足够人们观看和思考的空间.其次,应使校园建筑景观的精神性空间成为富有节奏韵律的空间序列.任何优秀的建筑景观,其空间都如完美乐章中的片段,有铺垫华彩之区分,起承转合之关联.校园中承载“仁”文化内涵的精神空间亦应如此,使人们能为之所吸引感动.最后,精神性空间在空间感的建构方面,不能只满足其作为人与展品的容器的作用,还要在空间形式上予以精心推敲,如空间的光线运用、形体运用及材质运用等.

  3.3校园景观要素应挖掘“仁”之题材

  要有效承载传递“仁”文化,应深入挖掘校园景观要素题材,使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首先应避免符号化、快餐化景观要素的运用.相对于架上绘画及传统的文人画而言,在公共场合耸立的雕塑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现实的标识和符号,比其他艺术门类的样式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6].设计师应将题材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到更深厚的历史、更广阔的天地、更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关于“仁”之题材,并对什么样的题材能够真正触动人之内心进行充分揣摩(避免题材符号化、快餐化),使其充分包含令人感动、深思与奋进的力量.同时,校园景观要素欲追寻“仁”的内涵,应当更加深入关注修养与品格、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等领域,使得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事,也能够折射出“仁”的光辉.

  3.4校园景观要素应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

  除题材的挖掘甄选外,校园景观要素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也是决定要素“仁”之内涵能否有效传递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注意艺术语言不要过于抽象.以校园雕塑来说,先不论及那些抽象雕塑的内涵,就其抽象形式本身,也是难以为人所理解的,尤其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经过造型艺术训练的师生更是如此.当然,校园景观要素避免绝对的抽象并不代表只包容具象的艺术语言.无论采用何种程度的具象或抽象的语言,只要不妨碍师生对其题材与内涵的理解即可.同时,艺术语言既要做到容易解读,也应留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因为,要想真正使景观要素题材与内涵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除了容易解读之外,必须通过更深入的艺术语言,使观者回味其中的内涵,而非宣传标语般让人一目了然.另外,景观要素是否容易解读,与时代或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譬如,若将古代的辟雍环水或府学泮池之类,隐喻与君子美德密切相关的玉的景观符号放在当代校园中,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就很难被充分理解和接受,与之相比,校园的植物要素则更容易被观者解读.因为中国文化向有“比德”之说,尤其植物与人的“比德”关联,一直流传范围较广,如以梅兰竹菊松柏荷花等隐喻君子人格,即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校园景观要素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是有效传递“仁”之内涵的关键.

  4结语

  “仁”文化并非属于抽象的范畴,它体现在许多具体的事物之中.同样,在包括校园在内的许多场所中,对“仁”文化的表达,也可以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法和措施,落实在建筑景观的载体中.对“仁”文化的承载与传递不仅仅是校园空间的使命,也是更多城市公共空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仁文化在校园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论文】相关文章:

1.铜币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论文

2.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3.谈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

4.视觉符号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及应用论文

5.建筑文化的论文

6.文化修养在声乐中的重要论文

7.财务在医院营销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8.中药处方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论文

9.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