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时间:2020-11-09 13:07:50 外语 我要投稿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那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是怎样的?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高潮。据统计,自1582年至1773年,共有352种西方著作翻译到我国,其中天文学类71种,数学类20种[1]。在西学译著中,《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泰西水法》、《火攻挈要》、《远西奇器图说》等被邹振环选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以下特点:

  一、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产物。

  受当时历史的影响,为了殖民地的扩张,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作为中国耶稣会士的首任会长,利玛窦了解到这种情况并发觉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后,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巨著。1601年初他到北京朝拜神宗,贡品有报时钟、《万国图志》、天主经、西琴、珍珠镶嵌的十字架。神宗及其称赞,给予他优厚待遇。这样他建立起了教堂,开始与中国士大夫合作开始传教活动。徐光启在论及《崇祯历书》 编译工作的奏折中说:“臣等借(西洋)诸臣之理与数,(西洋)诸臣又借臣等之言与笔,功力相倚,不可相无。”而从利玛窦记述自己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中的一段文字:“……徐太史先生来,太史既自精心,长于文笔,先生就功,命余口传,自以笔受焉。” 我们可看出《几何原本》这样的科学著作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而成。除了上述的合译方式外还存在以下一些中外人士合译方式:《同文算指》、《圜容较义》:西海利玛窦授,浙西李之藻演;《浑盖通宪图说》:利玛窦口授,浙西李之藻振之演,漳南郑怀魁辂思订。

  二、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不具备翻译的专业性

  众所周知,一所好的翻译机构应该具备专业的翻译人员,完善的翻译理论,广阔的翻译内容。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在这里,徐光启和李子藻,李天经等人以及一些传教士共同编译了大量的西方天文学历书,图表。但受當时历史的影响,首先就其翻译内容而言,虽然内容多,举凡天文、历算、地理、数学、医学、音乐、建筑,斑驳陆离,目不暇给 [2]。但为了投帝王和官吏所爱,所翻译的核心是天文学,历法和数学,其他方面涵盖的较少;其次就翻译思想而言,主要是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以及李子藻所言的“创译”思想。尽管他们的翻译思想有其先进性,但最终却没有上升到系统翻译理论的境界;最后就翻译专业人士而言,参与这次翻译活动的人员西方主要是传教士,而东方主要是士大夫。他们在翻译之时根本就不具备现在专业翻译人员的条件:一定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经历,牢固的双语知识以及灵活的翻译策略。

  三、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局限性

  明清之际,虽然在“西学东渐”进行的过程中,“东学西渐”也逐渐发展。

  由于明清之际的翻译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传教士引入科学文化知识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和宗教目的,并且传入之后是在社会的上层文人学者中传播。这在知识的`本身和产生的影响上都有很大局限,这种局限使已经传入的知识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只是在天文,数学和地图方面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明清这次翻译高潮并没有在全国自上而下形成气候。

  四、明清科技翻译对当今MTI的启示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科学鼻祖徐光启。他是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与李子藻,杨廷筠并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他和传教士翻译了许多文献例如《几何原本》,《测量法义》,译作质量惊人,所译的几何原本受到梁启超美赞。徐光启是能救明朝不亡的人,修历、造炮、练兵全靠他,他去世后,明朝就没救了[3]。

  徐光启的精译与他的反复推敲,好学的学习精神以及为“富国强兵”“裨益民用”的爱国精神息息相关。徐先生的儿子徐骥在《文定公行实》中对父亲有这样一段评述:“考古证今,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他强国富民的愿望使得他在农业、军事、天文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另外他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勤奋不辍紧密联系。张薄在《农政全书序》说到:“公精默好学,冬不炉,夏不扇。予在长安亲见公推算纬度,昧爽细书,迄半夜乃罢。”这种勤奋精神使他在几何原本里的“三角形”“对角”“直角”“钝角”等中文数学术语,不仅沿用至今,而且还影响了日本等国的相应译名。晚年编写崇祯历书时,即便卧病一个月也“力疾倚榻,长官隶属”。

  徐先生的翻译思想力争“超胜”,因此徐光启当年所取翻译策略也颇值得借鉴。在1631年上奏的《历书总目表》中,他曾说:“翻译既有端绪,然后令甄明《大统》,深知法意者,参详考定,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好一个“熔”字!它一下便把所谓的信译甩开老远。顺便提一句,即便对“盖世钜典”(the greatest textbook ever written)《几何原本》的翻译,徐先生在也没有唯原文是从,不仅改了书名,正文中也有“操控”情况,如第1卷“界说三十六则”及第5卷“界说十九则”。

  译作流行的因素除了有翻译方法,翻译策略,文字境界,原文潜质外还有受众基础,徐先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声誉,也在于他翻译的选材。他选材注重实用,1612年,徐先生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这次翻译恰如他人所述:“他翻译时,是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或确实属于先进方法者,经过制器和试验,才编译入书的。”

  被本书誉为“巨人的一代”、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们以及他们的中国朋友们造就了两大文明第一次全面碰撞、交流和相互吸取营养。当今MTI专业学生应该像徐光启先生那样,在科学技术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从事科技翻译活动。徐光启在科技翻译活动如翻译《泰西水法》和历法中本着科学,不盲目相信的态度。作为专业译者,更应该利用好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各方面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各大译作,力争通过翻译,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一名优秀的译者,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相关文章:

1.浅谈道家哲学对设计教学的启示

2.浅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化研究论文

3.浅谈对话哲学对超声影像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启示论文

4.浅谈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

5.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浅谈志愿服务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论文

7.浅谈历史研究方法对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意义的优秀论文

8.探讨银行会计对教育的启示论文

9.开放教育对远程教育的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