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浅析

时间:2022-11-16 02:06:02 硕士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态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浅析

  摘 要:对生态道德的内涵及其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定义进行阐述,着重指出目前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三个问题,并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三条途径。

生态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浅析

  关键词:生态道德;环境问题;道德教育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甚至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且也损害了人类切身利益,如威胁人体健康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人类不合理环境行为产生的,它的解决除依靠人类的科技、经济、法律制度外,还可从引导人类行为人手。社会道德价值观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软约束”对生态环境保护可起到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价值观的树立,大众行为的互相监督等。从日常生活行为中保护生态环境。目前的社会道德体系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人与自然之间的还未涉及,生态道德是对传统思想道德的升华,包含新的道德理念— — 人与自然的道德观念。

  一、生态道德内涵与重新定义

  (一)生态道德内涵有学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具有道德意义,是因为这种关系最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人类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迫切需要思想武器——生态道德的辅助。生态道德就是把人类的道德认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延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因此,概括地说,生态道德是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

  (二)重新定义

  1.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价值观转变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首先体现在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环境道德观也处在在不断的演变中,有学者认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于工业革命前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形成于工业社会中;生态系统协调环境道德价值观则形成于后工业社会中。

  早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人类对自然拥有利用、改造和掠夺等等全部的权利,人类主宰和掌控自然。是自然的主人。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自然成为人类可以任意索取资源的场所,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开始出现。现在人类开始认识到这样的观念是不对,意识到人类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使其发挥正常的功能和作用,自然才不会报复人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类还是摆脱不了人类作为主体的狭隘,仍然按照有益于本身发展的方向进行生产、生活实践。而生态道德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犹如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伦理关系,应该是相互尊敬、相互平等的。自然除了有为人类提供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外,本身还拥有内在价值,自然不是依附于人类的附属品,它具有独立性,拥有不可漠视和剥夺的权利。生态道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有助于人类转变狭隘的价值观,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

  2.人类道德范畴的扩大— — 行为得到监督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确定是对传统伦理关系的重要补充。要求人类在同自然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应该要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道德是指人类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对人对人、人对社会行为正当与否的判断。生态道德将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大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直至人与自然,使得人类道德范畴得到扩大。

  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调节,实现该功能可通过多种方式,如评价就是一个重要方式,道德行为通常会受到社会大众的监督。因此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纳入人类道德范畴,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也会得到全社会的评价,当个人行为受到集体共同监督,大家互相约束,那么行为规范也更容易实现。假如上述得以实现,那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禁止乱砍伐树木会像禁止乱扔垃圾一样成为人们文明行为规范里普通的一条。

  3.人类道德境界的升华— —伸张环境正义生态伦理学认为,所谓的“环境正义”是指人类社会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各群体、区域、族群、民族、国家之间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环境正义”强调不同环境利益主体之间在环境保护义务分配上的公正与公平。伸张环境正义是人类道德境界的升华,它的提出有助于调适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中权利与义务分配不公现象,促进人类本身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里主要讨论代内两个层面的环境正义: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环境正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

  (1)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环境权利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是由于环境保护的义务责任分配不公平所产生的。强势群体由于拥有更多的财力、权利或社会机会利用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多的影响。但目前的部分强势群体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责任主体难以判断,或投机取巧甚至触犯法律使得承担的义务与他们获得利益极不成比例。弱势群体是指在环境资源权益和义务分配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社会人群,他们往往被迫要共同或是承担更大部分强势群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学者开始关注农民环境权利,目前由于社会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关注度的差异,大量污染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环境权益都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社会对环境弱势群体的关心度的提高,将来对不同环境利益主体的研究也将越来越细化。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全球化,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问题等受到全球的关注。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环境公正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国家环境公正要求一国在满足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等的环境资源需求。应该建立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利益前提下。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公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做出对未来发展的承诺。

  二、生态道德教育主要问题剖析

  

  (一)受众群体狭小生态道德教育主要以学校为教育载体,开展教育范围较小。受众群体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居多,社会主要劳动力接受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机会和途径较少,但对社会生产群体的生态道德教育有其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及促进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 发展观念急需转变,而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从三个方面促进转变发展理念。1)在以往的生产活动中,重点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甚少,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多加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更多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的发展。2)生态道德教育扩大了人类道德范畴,把人对自然的行为列入社会道德范围,通过社会舆论实现对生产者生产活动的监督。3)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人类道德境界的升华,培养生产者环境正义感,减少因为生产导致污染而引起社会成员间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转型时期社会生产群体的生态道德教育尤其重要,拓宽受众群体。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学生教育成为新时期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二)学校教育存在局限性上述提及,学校是目前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但是在学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表现为教育流于形式,深度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视不足。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生态道德教育属于更深入的思想教育,受教育者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思想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在以往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上,由浅入深,传达生态道德精髓,并结合实践活动,促进受教育者生态道德理念的树立。但是目前较多学校的教育更多仅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没有对生态道德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解析。其次,学校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有限, 目前还没有适用于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门教材,学校相关教材中关于生态道德的内容单薄,未成体系。再次,学校相关实践活动较少,大部分学生参与过程中更多是寻求活动乐趣。而对于活动的意义知之甚少。

  (三)社会推广教育力度不足生态道德教育以实现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内化和生态道德行为的外化为目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公众。目前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推广教育力度还不足,公众对生态道德的认知很有限,但公众在社会生活中,行为涉及面广、影响大。以公众消费为例,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对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生态道德有助于促进公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和行为的养成。目前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教育只是在日常环境保护宣传中略有涉及,还不成规模和体系。因此加强社会推广教育也是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受众群体狭小、学校教育存在局限性及社会推广力度不足,本文认为应该从下面三条途径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一)抓住社会转型发展机遇,普及生态道德理念目前中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发展理念和思路都在发生转变。会议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握社会转型发展机遇.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中普及生态道德理念,重点开拓社会劳动群体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受众群体,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借助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契机,经济由粗放、直线型向集约、循环型增长方式转变中,在整个社会日渐重视生产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氛围中及时对生产劳动者宣扬生态道德理念。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趁低碳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日渐勃发之势,在新兴行业发展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二)完善学校教育学校是各种教育的主场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关键要完善学校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1)建设生态绿色学校。主要表现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生态化,营造校园良汞离子在EDTA.ATT 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良好氛围。2)师资力量的组建。生态道德教育首先要从教育者抓起,教育者要从心里认同、接受、吸收、赞扬、推崇生态道德精神,才能在传播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言传身教。3)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包括生态道德教育与现有德育课程相融合,加快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生动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注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除了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也拥有促进生态道德教育的强大力量。家庭是各种社会生活实践的集中营,加强家庭生态道德教育必须融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家庭生态道德教育中父母与子女是互动平等关系,包括父母对子女“以身作则”的引导,子女对父母的“信息回播”。因此家庭生态道德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子女与父母间的相互影响与监督,通过生活细节实现生态道德理念的树立。

  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尤其重要,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促进教育效果。1)生态危机意识培养。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让全社会成员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使公众意识到不加改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2)人类责任感培养。通过宣传,使公众认识到大部分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起的,人类基于聚类的医疗诊断系统的研究应对此负责。3)鼓励大家发挥主人翁意识,使公众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努力会影响现状的改变,促进公众树立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社会生态道德教育还要注意加强一些重要社会成员的教育,如加强企业生态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挥社会的舆论作用,实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同时要克服形式主义,真正把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从而促进全民树立生态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J].道德与文明,2007(2):63—66.

  [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298.

  [3]刘经纬,黄超.生态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91.

  [4]宣兆凯.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阶段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109—112.

  [5]郗春梅.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理论架构的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9-13.

【生态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浅析】相关文章:

浅析普通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08-28

浅析建设生态住宅关注人类健康06-11

浅析普通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08-07

浅析先秦儒家天人观的生态伦理思想08-03

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浅析论文05-08

信用证开立若干问题探讨08-28

水文地质勘查的若干问题论文04-29

完善城市水价机制的若干问题论文05-05

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08-2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