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时间:2022-11-29 07:42:3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析《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摘 要】《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明争暗斗,是小说的精彩部分之一。打斗只是神与魔对立的外在表现,蕴含在其中的是心灵的对立、契约的对立、面子的对立。

  【关键词】神佛;妖魔;对立;心灵;契约;面子

  引言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小说以唐僧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为主线,其中穿插着神佛与妖魔的斗争。

  在《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斗争就贯穿整篇,神佛与妖魔的明争暗斗,是小说的精彩部分之一。

  神佛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界:“玉皇大帝”为尊,以下有“太上老君”、“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四海龙王”、“十殿阎君”乃至“山神土地”等神仙系列。另一类是佛界:“如来佛祖”为尊,以下有“观音菩萨”,“普贤、文殊菩萨”,“五百罗汉”等众菩萨众尊者的佛界体系。神佛界彼此循着神圣不可侵犯的“仙规”、“天条”和绝不可僭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而又严密的统治网,有效地维系着整个神界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妖魔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生土长的妖怪,就是靠自己本身修行而得本事的妖怪。比如女儿国里的蝎子精,黑风山黑熊精,木仙庵的树精等等大都无甚本事不是被悟空一棍打死就是被八戒一钯筑死,当然也有菩萨看上眼的拉去看门守院。

  第二类是:神佛的坐骑或宠物。比如通天河灵感大王鲤鱼精(观音菩萨莲花池子里的金鱼),金兜洞独角兕大王青牛精(太上老君坐骑),比丘国鹿精(寿星坐骑)等这些动物都是神佛家看管不严逃往下界成精。所谓有后台,本事大,为非做逮也不用死在孙悟空棍下,最后都让主人收回去。

  第三类是神佛的童子或亲戚。比如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太上老君的烧火童儿),黄眉大王(弥勒佛身边的敲磬童儿),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木狼(玉皇大帝臣下)等妖魔。只因他们和神佛沾亲带故,虽犯错误,但最后也保得性命被主人收回。

  然而神佛在天上,妖魔在人间,怎么会有对立,又因何对立呢?

  一、“心灵”的对立

  所谓心灵的对立,可以先这么理解为“魔由心生,佛即心兮心即佛”。[1](63)也就是说菩萨、妖魔,总是一念之差,心存善念即是佛,心存不正即是妖。在《西游记》中可以说处处可见。

  以《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为例:“玉帝道:‘奎木狼,上界有无边胜景,你不受用,却私走一方,何也?’奎宿叩头奏道:‘万岁,赦臣死罪。那宝象国王公主,非凡人也。他本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欲与臣私通。臣恐点污天宫胜镜,他思凡先下届去,托生于皇宫内院,是臣不负前朝,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被孙大圣到此成功。’”[1](123)黑松林黄袍怪原是天宫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星,只因思凡,才逃亡下界作怪。奎木狼掠走宝象国公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了报答公主前世对自己的情意。但奎木狼的做法却触犯法了天条,是与天规相抗衡的,是与天宫集团背道而驰的,是与神佛原则相对立的。再加上阻碍天上地下世人皆知的西天取经大业,所以奎木狼到最后也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奎木狼明明是神仙,有了思凡之心,也就是心生邪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由神变魔。这里可以明证的一个观点就是神佛也有人情世故的情爱,也就因有了这种东西,才有了《西游记》中的妖魔与神佛的对立。奎木狼是神仙,是“情”触动了他的芳心,或是“义”让他逃亡下界报答思念之情。总之,由于心灵的一刹那间转变,普渡众生的神变成吃人如麻的妖。这应证了“魔由心生”的观点。

  然而,作为凡人的唐僧,西天路上魔障重重,却没能阻挡他取经之志。唐僧在女儿国的经历,和奎木狼如出一辙。在受到美色的诱惑时,唐僧也不为所动,而是更坚定了他的取经之志。如《西游记》五十三回。女儿国王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匹配夫妇去来。”[1](201)唐僧为了倒换官文出入方便,依从孙悟空之意行“假亲脱网”之计,强整宽容,共坐龙辇。得官文后刚要离开女儿国。不料,被蝎子精变妖风掳去,强逼做夫妇,幸得徒弟请的卯日星官来降伏,方脱离苦难。

  一个是大罗神仙(奎木狼),一个只是凡人(唐僧),鲜明的对比。所以书中描写神佛与妖魔的对立,不光是简单的表面上的正与邪的对立,作者高明之处是赋予故事另一种内涵,即神佛的妖魔对立点就是心灵的问题,也即证了那句:“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如来法身佛。”[1] (200)

  二、“契约”的对立

  《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其实他们是立约与签约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说到契约我们先来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不是出生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2](8)上的。”笔者认为这句话的可以这样理解,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就是契约的内容,这个契约赋予了神佛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利,它不是自然的,需要互相遵守。谁要破坏了这项社会秩序公共的约定,就是与集体做对,其后果就是要受到惩罚。举个例子说明,孙悟空大闹天宫,破坏的三界的社会秩序,所以玉帝得围剿,如来得剿灭,目的是为了维护三界的社会秩序。又一例子,神佛童子下界为妖,造成了取经团这个秩序混乱,因为取经团是社会的共同秩序,所以各路神佛也得共同为护这个社会秩序,不惜一切剿灭妖魔。

  可以说《西游记》中妖魔与神佛的对立,其实就是单方面想撕毁了这张社会契约。神佛统领三界就好比一个大的公司集团,立下约定为所有神、人、魔所必须遵守。而当时的南瞻部洲(即中华大唐),凡人多杀戮,浑浑噩噩;鬼怪多冤屈,沉沦地狱。佛家宗旨是“普渡众生”,佛家大乘佛经可以教化凡人,度一切苦难。于是观音菩萨奉如来法旨找取经人,让唐僧取回佛经“普渡众生”。契约就从这里开始,西天路上的重重困难,就是契约里的条件。只要坚定意志,困难到最后就能迎刃而解。

  古添洪先生说:“契约的实践带来实践后的结果——偿酬与惩罚。偿酬与惩罚与契约的品质是不可分的。如果契约是最高的,自然的,公正的,其建立与完成,自然是得到偿酬。相反,如果契约是权宜的,邪恶的,那契约的建立与完成,虽然暂时地带来偿酬,而最后却带来惩罚。[3](326)那么《西游记》中是怎么来印证这句话,契约又是如何让神佛与妖魔对立的。

  如来佛祖立约,派遣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如来佛为了保证大乘佛法传遍中华,所以在取经团人选中,要求所选人自始至终以“普渡众生”为宗旨。于是选了一个无欲无求,看破红尘,毕生只以弘扬佛法之凡人。但凡人何其容易做到这点啊,于是契约签署之前,事先安排好。《西游记》九十九回记载:“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1](63)把唐僧的命运从小失去父母,被和尚收留,入沙门,让他从小受佛法熏陶。但又恐三界诸天神佛大集团多有意见,于是唐僧的身份,前身是如来第二弟子金蝉子转世,更诱惑的是吃他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这样一来就减少神佛的社会压力。

  《西游记》六十五回,师徒四人经过小雷音寺,行者劝说无效,唐僧执意进入寺中,小雷音寺是黄眉怪假设,赚取唐僧师徒。孙悟空几番波折,请二十八星宿、五方揭碲、鬼蛇神将、小张太子等都无助于事,最后弥勒佛来收回妖怪。

  其他的妖怪都是冲着唐僧肉来的,然而黄眉妖怪不同。《西游记》六十六回有这么一段话:“弥勒佛祖道:‘他(按:指黄眉妖)是我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三月三日,我因赴元始会去,留他在宫看守,他把我这几件宝贝拐来,假佛成精。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唤做人种袋。那狼牙棒是个敲磬的槌儿。’”

  [1](326)原来黄眉怪是给弥勒佛敲司磬的童儿。上段文中弥勒佛说道,此事他并不知。其实并不是如此,在《西游记》六十六回这样记载弥勒佛能力:“弥勒笑道:‘我[1](346)为治世之尊,慧眼高明’”。《西游记》五十八回也有记载:“如来对众神

  佛菩萨笑道:‘汝等法力广大,能普阅周天之事’”。[1](240)可知弥勒佛慧眼高明,法力周天。不可能不知道黄眉小童下界之事。所以说,弥勒佛自始至终就知道黄眉怪在此为妖。那弥勒佛目的是什么?《西游记》六十六回:“那妖王道:‘我名乃是黄眉老佛,这里人不知,但称我为黄眉大王,黄眉爷爷。一向久知你往西去,有些手段,故此设像显能,诱你师父进来,要你打个赌赛。如若斗得过我,饶你师徒,让汝成正果;如若不能,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见如来取经,果正中华也。’”从上面的话可以了解,黄眉怪要替代唐僧取经。一个小童不可能有如此本事和胆量。其实前面说到以如来佛代表的神佛大集团,派遣唐僧取经的始终,就是一份社会契约。不仅是取经集团遵守契约的条件,三界神佛都得共同遵守契约的条件,共同维护契约最终完成。所以笔者推论黄眉小童下界这是弥勒佛心中默许佛祖安排,在西天路上考验取经集团所设的关卡。至于文中没直接说是黄眉怪是弥勒佛派遣为妖,正是作者的妙处。作者在文中至始至终给我们表明观点,佛家宗旨是“普渡众生”,所以即使是弥勒佛亲自派遣黄眉小童下界为妖,也就变成了师徒魔障未完。

  正如古添洪先生所说,契约是最高的、自然的、公正的,其建立与完成,自然是得到偿酬。唐僧师徒取经团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个契约,是维护今后的社会秩序,所以说他的行为是最高的、自然的、公正的,最终得到偿酬。契约是权宜的,邪恶的,那契约的建立与完成,虽然暂时地带来偿酬,而最后却带来惩罚。黄眉怪暂时得到了为怪这些年的偿酬,最终还是受到惩罚变回原形。对弥勒佛来说也是如此,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最终还是把自个的徒弟收回去。《西游记》六十六回中弥勒佛说:“你师徒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有难”[1](214)这正道出了弥勒佛这样做的目的。

  可见,妖魔与神佛之所以形成对立,是一张隐含的契约,本是神佛的童子却成了“契约”的权宜,实践了“契约”的不好面,成就了“契约”的最高面。

  三、“面子”的对立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却充满了人情世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对《西游记》有这样的评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4] (38)所以神魔也有人世间的“面子功德”这一说法。“面子是抽象不可捉摸的”[5](187)。《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也有面子方面的原因。

  《西游记》第七回,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后被捉,刀砍火烧雷劈不死,太上老君毛遂自荐放进自己的八卦炉中,《西游记》这样记载:太上老君在边上听了,说:“这猴子,吃蟠桃,喝御酒,又偷仙丹。我那五壶仙丹,有生有熟,都被他吃到肚子里。他运用三昧火,煅烧成一块,所以,已经是金钢不坏之身,谁都别想伤他。不如让我带走,放进八卦炉,以文武火煅烧。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1](240)本想炼出仙丹,把孙悟空化为灰烬。却练就出火眼真精,反而大闹天宫,请得如来佛来降伏。这就埋下了太上老君要想方设法争回面子的伏笔。

  在《西游记》三十五回,孙悟空在平顶山遇见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他们本事平平,但诡计多端,又有宝贝。所以唐僧师徒在此也颇受困难。后来孙悟空将计就计骗取宝贝,最后打败妖怪,救出师徒。孙悟空找老君问妖怪的出处,他俩有这样一段对话,“老君道:‘葫芦是我盛丹的,净瓶是我盛水的,宝剑是我炼魔的,扇子是我扇火的,绳子是我一根勒袍的带。那两个怪,一个是我看金炉的童子,一个是我看银炉的童子。只因他偷了我的宝贝,走下界来,正无觅处,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大圣道:‘你这老官儿,着实无礼,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老君道:‘不干我事,不可错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1](236)

  原来他们师徒这一劫是观音菩萨跟太上老君借的怪。按道理观音菩萨出面借一次即可,可还要借三次,难道是老君与悟空有交情,不忍心在此为难吗,恰恰不是。事情追溯到五百年前,太上老君和孙悟空已结下梁子。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自作聪明用火炉锻烧孙悟空,不但没烧死孙悟空,还踢翻锅炉。这样的;

  事情发生,太上老君身为道教始祖,麾下的弟子崇拜者何其之多,脸面何在。后来如来佛解围,更让太上老君失了面子,因为如来佛是佛教首领,他是道教首领。

  所以这次观音来借人,太上老君推脱三次并不是和孙悟空有交情,是想挣回自己面子。于是金银童子拿了宝贝,定能制服孙悟空,挣回脸面。按道理可以把以前丢的面子一起赚回来。但事与愿违,孙悟空诡计多端偷法宝。最后还是灰溜溜把自个的法宝收回去,再把观音那番话如此的说,也不至于丢了面子,丢人情。于是太上老君的面子功德又埋下了第二伏笔。

  之后,老君决定驳回这面子,但聪明的人驳回面子也要搞得名正言顺啊。于是面子功德就在《西游记》五十回至五十二回轰轰烈烈的展开了。那妖怪趁着孙悟空外出化斋的机会,变出了亭台楼阁,引唐僧三人进去。然后猪八戒看见了三件纳锦背心,和沙僧一起穿上,哪知一穿上就被五花大绑,三人轻松被擒。之后孙悟空回来了,青牛精首先和他大战了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然后就拿出金刚琢,一下就把金箍棒套了过来。金箍棒没了,自然也就无心恋战,只有上天庭搬救兵。这就是老君策划的面子功德第一步,其实这时候老君的面子上已有二分光彩。

  于是孙悟空上天搬救兵,玉帝先是把四天门、二十八星宿、三十三天等天庭各部门查了一个遍,看是否有偷偷溜号出去的。这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在三十三天之外,自然查不到。这会儿老君也来出场,因为五百年的帐还没算,面子还没挣够。

  后来玉帝得知,于是让孙悟空选几位天将下去擒妖,孙悟空请了李天王、哪吒和火德星君,结果青牛精的金刚琢轻松地收了哪吒的六件兵器,顺便将火德星君的火龙、火马之类的兵器一起没收。其实到这里,主要是给玉帝看的。哪吒是玉帝的心腹爱将,火德星君也是玉帝重臣。如果领导的心腹都拿你没办法,证明你确实有点本事。这样一来,太上老君的面子就挽回了四分。

  但这还没完,之后孙悟空又在晚上将兵器偷了回来,来日再战。但结果还是一样,孙悟空、李天王、哪吒、火德星君的兵器又轻松被收走。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第一次还是意外,但第二次就是实力的彻底比拼。到这时,太上老君的面子就挽回了六分。

  悟空没辙了,直接找到如来佛。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1](150)如来佛已经知道青牛精的来历,但没直接说,让十八罗汉带着金丹砂跟着孙悟空去降妖。同样如来的金丹砂照样也没有制伏青牛精。以如来佛祖的法力,他不可能对此没有清晰的判断。其实这正是如来佛的高明之处。取经一路上,神佛三界共同维护了这张“契约”,道教集团也尽心尽力,所以这次就顺便还一个人情,这也是面子功德的奥妙。对太上老君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如来佛收不服的怪,自己轻松收服了,这样一来,他的面子就已经挣回来八分。

  最后在降龙、伏虎罗汉的提醒下,孙悟空知道了青牛精的来历,直接去找太上老君。这太上老君先是打了一个圆场,说是看牛的童子不小心吃了金丹睡了七日才让青牛下界的,然后又将自己的宝贝吹嘘了一番——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 ‘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1](41)说扇子随身带,金刚琢没有随身带,分明是老君的伎俩。最后用扇子潇洒一扇,轻松降伏,面子已经挽回十分。

  小结

  《西游记》一个个除妖故事看起来各自独立成章、毫无瓜葛,其实都体现着一种联系,那就是“人情世故”、“社会秩序”,因为有这样一种联系,小说才浑然一体。吴圣昔有同样的见解:“《西游记》串串成珠,环环相扣,貌离神合,浑[6](169)然一体。”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发现,神佛与妖魔的对立,成佛成魔,关键是一念之差。心灵上造成的对立、契约背后的对立、面子上的对立都是其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吉林出版集团,2007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1

  [3]叶舒宪编选.结构主义神话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长安文艺出版社,2009

  [6]吴圣昔.西游新解[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简析《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相关文章:

简析职业教育中化学实验的作用08-23

简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06-10

简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08-04

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04-25

苏轼词成就简析05-21

简析连带责任08-15

简析讲解与示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8-07

简析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06-14

简析素质教育中应加强文言文教学05-04

简析高校设备维修经费预算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