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以国学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手段

时间:2024-05-28 05:20:2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简析以国学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手段

  全球化对于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确实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与挑战。而国学是我们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也是我们培养社会精英的最佳途径之一。

简析以国学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手段

  论文摘要:德育之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而国学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将国学引入德育课堂,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德育教育;国学;思想精粹;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和主体,兼容诸子百家的传统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形成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的根本的“国学”。所谓“国学”,乃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一般来说,国学作为传统精神文化的信息载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韬略,更是教化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国学精粹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越来越显现出国学的巨大优势。

  德育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政治、经济要求在思想意识中的反映。作为职业技术学院这一特定校园内的德育教育,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德育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观的形成,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态度、怎样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技能、身心的健康成长,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领导多次就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所以,改进和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国学中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息息相关的内容有机地引入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以国学为载体,弘扬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注重互动式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之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而国学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将国学引入德育课堂,不仅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富含哲理,更让学生了解到国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要素,如《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孟子》中“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小人去之,君子存之”,众所周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木兰从军”、“囊萤映雪”、“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众多典故中折射出的励志爱国、忠孝节义、勤奋好学、尊老爱幼的淳朴风范,它们既是国学的精髓,又是当代中国最有说服力的德育教育题材。更为重要的是,国学思想精粹与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一般来讲,国学主要包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而儒家文化以“礼义”为基本核心,提倡“乐道安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注重个人的修养,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是真、善、美的理想体系,也是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这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谋而合。“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人格追求,“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的善恶观,“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的诚信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仁者爱人”、“成人之美”的处世思想,“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等,不仅含有崇高的义理,而且具有切身实用的为人处世的各种方法和道理,这些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人生哲理、社会价值、人格特质的培养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又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文化,特别是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挑战,我们更应该以国学为载体,弘扬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全球化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现代物流为基础,以高速信息流为媒介进行的全球一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它带来经济发展的全球机遇,使全球资源的配置向效益最佳的地区、集团集聚,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带来全球文化价值观的逐渐确立。这一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呈现出愈来愈快的趋势。但全球化对于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确实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与挑战。例如:商业价值凌驾于其他一切价值之上,人与人之间完全变成了利害关系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高度膨胀,导致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冲突。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常常强调自身的权利而忽略义务和责任,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婚姻家庭破裂、解体,老少失养,情感扭曲,人格分裂,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向纵深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美文化对中国新生代,即80后、90后影响更直接、更全面,渗透更为便利。集全家之爱的独生子女通过电脑、互联网、影视作品,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观念、追求个人目标的极端利己已成为社会现实,这对各个层面的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垃圾文化和病态时尚直接冲击当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些学生羡慕在网络上一夜走红的“凤姐”、“犀利哥”,而对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报以冷笑;认同“宁愿坐在宝马车内哭也不愿骑着自行车笑”的价值观念,只要能获取极大的物质享受,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学校图书馆内的中国名著、世界名著无人问津,反而对网络文学中那些具有怪异性格、处事荒诞、语言粗俗的公主、帅哥情有独钟。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仅以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为基点来实施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而以国学为载体,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渠道、全方位进行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首先,以儒家文化为主线的国学哺育了整个民族,是形成民族精神和道德的本源;其次,在构建中华文明大厦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以道德的先导性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形成了直到现代仍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道德教化的主旨蕴含于诗词曲赋、风土人情中,蕴含于怡情养性之中,蕴含于日常生活中,对我们今天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再次,历代优秀的图文典籍、诗词歌赋在为人们提供文学滋养的同时,也把融会在诗文中的睿智、风骨、胸怀和操守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能够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播下道德的种子,产生“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国学是我们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也是我们培养社会精英的最佳途径之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我们不强化弘扬和发展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我们将逐渐失去心灵的阵地,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迷失方向,中华民族的精粹国学将日薄西山。

  三、把国学引入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要把握好分寸

  道德修养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国学为载体,升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而给大学德育教育以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氛围。

  首先,以国学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人格情感。因此不能把德育课堂变成古文欣赏课。

  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丰富多彩,切忌古文堆砌,把德育课堂变成古文欣赏课。必须根据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向性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精选内容。如伦理道德教化、人格培养要求、立身处世道理的经典有:《弟子规》、《论语》、《道德经》、《菜根谭》中的有关章节以及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把原文、译文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理解、自省。以目标指向明确的经典及诗赋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

  其次,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教学氛围是关键。构建诗化的德育教学课堂,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发挥国学教育实效的关键,“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氛围中,才能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的成长历程。因此,应以多元化的途径精心营造教学氛围,诵读、演讲、内心反省、表演小品都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国学典籍中灵巧的修辞、铿锵的声韵、优美的辞章,可以夯实道德教育的基础,在开发学生智慧的同时也能陶冶完美人格。

  再次,以国学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尽可能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儒雅精美的特点。如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收集励志劝学名言,要求反省自己是否“志存高远”、“正心博学”,在课堂上进行名言警句的接力赛等。同时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唱、传、讲、读”形式,唱红歌,传箴言,讲故事,读经典,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美、儒雅。人境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道德修养与成才的互助性。

  最后,要深入持久地发挥以国学为载体进行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促成德育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多年的教学让笔者体会到,当国学中的道德养分在学生的意志、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时,要深入持久地发挥其影响,必须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唯有内化才能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日常生活道德的自主发展,形成基本稳固的道德素质。例如引导学生以中国名人为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认识和吸纳他们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以“我心中的伟人”为主题撰写心得;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回家给母亲洗一次脚;组织为老人、残疾人服务的社区活动等。这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成为发挥国学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学是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它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广泛运用在各种德育教育的环节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强化国学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坚决摒弃陈腐的内容,对国学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的需要用现代语言、手段和形式加以阐发,才能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乐意接纳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从而回归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认同。

【简析以国学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手段】相关文章:

简析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11-18

简析文化营销06-10

简析组件机制和操作系统的实现11-17

简析连带责任02-28

简析成语的哲学意蕴11-26

简析“人肉搜索”和隐私权保护的冲突12-11

简析大学特色的本质03-28

简析粮价上涨原因11-19

简析白居易的讽喻诗06-2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