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

时间:2023-03-04 12:35:4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模式的转换等使当代高校师生关系遭到异化,呈现出师生关系物化,师生关系单向度化,师生关系利益化的特点。对此,主体间性教育重新将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定位为主体间性关系,倡导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与碰撞,共同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高校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作为高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不但直接影响高校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效果,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全面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中,“民主平等、真诚互动、和谐友爱”是师生关系建构的基本准则和核心范式,这也是当代高校师生交往追寻的理想模式和终极价值。然而,面对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高校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当代高校师生关系日益遭到异化。复杂的社会环境、新兴的教育理念都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产生了巨大冲击,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已在“社会化”、“技术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物化、师生关系单向度化、师生关系利益化三方面来分析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主体间性教育就是重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它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交往、有效沟通、真诚互动,最终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状态。

  一、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

  1.师生关系物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网络的普及,师生关系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人与物的关系。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电脑等机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致使学生上课仅仅就是为了拷贝教师课件,教师通过课件授课与学生的交流也大为减少。甚至学生即使逃课,通过课件也可自学,这种现代化授课方式的可复制性减少了师生之间真正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师生关系的稳固。另外,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提升,打破了传统学生通过教师获得知识的简单模式,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教师的神秘感遭到破坏,权威地位也有所下降,其神圣性得到削弱,深刻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育技术不断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和学生两主体之间正面、直接的交流逐渐被教师—机器(网络)—学生的三角关系所取代,已经形成从教师到机器(网络),或从学生到机器(网络)这样单线传递的行为模式。但事实上,电脑和网络都是双刃剑,关键还在于教师和学生怎样利用好它们来巩固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依靠网络传媒的力量去强化,异化的师生关系也同样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日益恶化。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开拓新局面。
  2.师生关系单向度化
  在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中,教师将自己视为“施教主体”,将学生视为“受教主体”,但这种主体关系间形成的并不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此,教师视自身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单向度地向学生输出各种思想、观念,完全不顾及学生的状况和感受;教师片面地将受教育的客体——学生视为被动、消极、受摆布的对象。其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缺乏知识、浅薄的人,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知识所控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灌输思想和理念,而学生则是阅历简单、思想不成熟的人,只有消极、被动地接受思想和信念,为教师所控制;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以教师的活动和意愿为转移,教师居于强势,学生居于弱势。“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思想、观点、语言和行为代替了学生的思想、观点、语言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有一种‘强加于人’的倾向,这种课堂教学交往极易发展成为一种单向的演讲或‘独白’,缺乏教育主体之间真正的双向交流、沟通和对话。”这种单向度的交流、交往方式,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始终处于被教育、被训练、被命令的地位。教师的职业权力和身份权威要求学生服从、接受施教主体,这种被动的角色定位极大地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在这种单向度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仅仅作为具有传授知识和发号施令的功能人而存在,而学生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消极接受指令的机器,师生关系变成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师生关系失去了自由而全面的人与人之间主体间性的意义。
  3.师生关系利益化
  在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已不是作为自由、独立的“人”在交往,而是将对方视为实现自己某种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视为晋升职称、取得成绩的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人本,不顾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观体验,不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将教师视为评优、获奖的捷径,学生以获取实际利益为动机与教师进行交往,这种带有明显目的性、功利主义倾向的交往模式异化了师生关系。特别是在“重科研、轻教学、更轻思想教育”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中,这种利益化的师生关系愈演愈烈,致使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基本处于边缘化或被忽略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以各自的利益为最终目的进行交往,师生关系就变成了等价交换的关系,将教育、管理工作也贬低为等价交换商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以各自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完全忽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无视师生间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锋。这样,师生关系也在利益化的过程中变得庸俗化。

试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



  二、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

  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从表面的沟通开始,进而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由于双方在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所处的时代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对等,甚至导致师生关系出现冲突、停滞、破裂等极端情况。而主体间性教育是以“人本、平等、对话”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它倡导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以有效的沟通为手段和途径,建构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的交往模式,这恰好是对异化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是对断裂的师生关系的弥合。
  特别是面对当代高校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理想信念的树立,也是师生间情绪、角色、身份、态度、价值观等多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共同对师生关系的建构产生影响,不断推动师生关系发展的过程。主体间性教育注重师生共同努力发挥创造性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重视师生各自的成长境遇、主观体验、价值取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共同影响,这是具有后现代特色的教育思潮,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范式转换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1.主体间性教育以主体与主体之间——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前提,旨在建构以真诚的沟通为桥梁的关系模式
  在主体间性教育的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就打通了师生间“主—客”对立的壁垒。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管理工作共同协调、共同创造的双方主体,共同作用于师生交往的过程和结果。在此期间,主体间性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师生间每个生命个体的主观感受、情绪体验,要求充分理解师生主体双方以各自丰富、生动、真实的人性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基于此,师生间的关系建构就是对人性的充分展示,是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思想观念的主动交流与沟通。由于这是从师生各自灵魂深处迸发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师生双方的个性得以发展、人性得以彰显,因而师生间能够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
  由于过分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对思想政治教条的灌输,忽视师生间真诚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没有把师生关系看做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表现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间真诚的沟通作为教学、管理工作本身而富有的意义和价值——富有成效的教育结果始终是建立在师生间真诚沟通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教育就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间性关系,就是要以真诚、有效的沟通为桥梁。主体间性教育力主师生知识共享、情感共鸣、体验共通,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创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即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封闭性,使师生关系走向开放、民主,打破师生间囿于简单的知识文化传承的垂直关系,使师生各自的主体人性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和超越。
  2.主体间性教育以推行师生间平等、民主、开放的对话模式和交往模式为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意识日益觉醒,其自主、自觉的意识日益增强,要求与教师共同作为主体参与教育、管理工作,要求与教师在人格、尊严、地位等方面都是平等的。对此,主体间性教育就倡导师生交往以语言、符号为载体,以民主的、开放式的对话和有效的沟通为途径,旨在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以民主、平等、和谐、真诚为基础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对话交往关系。换言之,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就是要通过师生间对知识、情感、体验、思想、信息的交流,自由地、创造性地发挥主体性,创造一个师生共建、师生共享,最终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交往模式。由此可见,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民主”,其本质属性在于“平等”,“对话互动”是其必要手段。
  主体间性教育为受教者充分展示个性、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平台,充分尊重受教者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也促使施教者和受教者不断逾越自我的主体性。在主体间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共时态的主体而存在,逐步达到思想相通、精神契合,为着共同的既定目标付出一致的努力。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可以说是对如下问题的解决:多个行为者的行为计划如何才能相互协调起来,从而使他者的行为与自我的行为相互联系起来”。[3]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主体间性教育的引领下,师生双方的主体人格在共同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际遇中趋于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向着更深层次推进。这意味着师生关系从旧有的主体性关系向主体间性关系的范式转换,不仅革除了旧式师生关系的诸种弊端,也跳出了师生关系异化的藩篱;这是面对当今时代环境的现实需要,是对大众化教育模式的适应性选择,是对师生关系的重新界定,是当代教育观的重大转变。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价值认同的多元化,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众化教育模式的推进,高校师生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教师神圣地位的下降,学生主体意识的高度增强,这些主、客观因素都促使师生关系异常复杂,甚至遭到异化。当代高校师生关系被物化,从性质上说是具有功能性的利益关系,从模式上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度关系,这对新时期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对此,重新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关系的定位,要求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中,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完整的人的存在方式进行交往,以教师和学生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情感进行交往,在本源性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这不仅为教师的价值观引导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自主建构寻找到了契合点,也推动着师生关系更深远、更长久、更丰富、更广阔的和谐发展。

上一页  [1] [2] 

【试析主体间性教育对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重构】相关文章:

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08-21

体育教学要注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06-13

试析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06-12

试析高校班主任的自身塑造08-19

试析高校数字校园中的信息集成08-26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08-26

试析高校法律英语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08-30

试析我国高校学院制实施的问题及对策08-19

试析高校网络教育路径优化的思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