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2-11-30 23:11:2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训练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拓展适应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塑造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培养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意识等作用。针对目前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从学校和社团自身两个层面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完善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化;作用机制;建设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所畅行的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不难看出,大学生社会化应该包括掌握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培养能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培养造就社会角色等几个方面内容。在高校校园内,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群众性、自愿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组织属性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

  1.训练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过程中,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是“主阵地”。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它需要运用、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而加入某一类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科技类、专业类学生社团,通过亲身参与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能使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检验和巩固,可以较好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发现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返回到第一课堂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完善,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将来较快适应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立足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许多高校在积极扶持专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大力开展专业文化活动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拓展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不仅要具备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有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较多类别,每一大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种类数量繁多的学生社团对于青年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其次,社团的成员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一个学生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成员受益匪浅;再次,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其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广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拓展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塑造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品质
  青年学生即将面临的首要人生课题就是能与他人、群体建立融洽的关系,能与社会和谐共融,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目前多数大学生人生经历简单,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但他们迫切希望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矛盾的认识,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社团在培养青年学生与他人、群体和谐共处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广泛,活动的开放度高、自主性强,学生参加社团就要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合作共处,要自觉遵守社团的运行规则,要与学校的相关部门、兄弟社团沟通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与群体和谐共处的品质会得到锻炼加强。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团非常注重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谋求社团自身的生存力与影响力,因此通过参与组织社团活动,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显著增强,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品质。
  4.培养适应社会角色变迁的意识
  从最终意义上讲,社会化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角色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求和职能。而且这种角色是不断发生着变迁,也要求着每个人能培养随着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社会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本身是一种社会角色,毕业后又要担当起新的社会角色,只有懂得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认真严格地执行其角色职能,才能和谐地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学生社团成员来源广泛,依靠章程和内部规范自主运行,学生参加社团都会担任一定的社团角色,必然承担一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随着社团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化,每个人的社团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迁。在这种变迁中,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着担任角色的合理期望值,执行好自己的角色职能,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在变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从而为今后走上社会,担任一名合格的社会角色以及适应社会角色的不断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社团整体发展不平衡。当前学生社团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有些社团在活动中形成了品牌与特色,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也有不少社团活动品位和层次不高,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社团类别结构的不平衡。目前文娱体育类社团仍然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类型,学术科技类社团偏少。三是社团成员结构的不平衡。低年级的学生占绝大部分,而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偏少。
  (2)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较薄弱。有些社团对成员管理过于松散,成员的进入与退出很随意,不少学生随大流参加了社团,对社团的发展漠不关心;有些社团负责人更替较为随便,往往由前任负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指定产生;有些社团财务管理缺乏公开、透明,活动经费尤其是以社团名义寻求的企业赞助经费使用混乱;有些社团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资料不注意保存整理,散乱缺失。
  (3)学生社团整体影响力较小。有些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持久性,经过一定时间或者遇到一些困难后就归于平淡甚至不了了之;有些社团活动追求活动表面的轰轰烈烈,而不考虑活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有些社团活动组织水平不高,随意性较强,出现了冷场、混乱、尴尬的场面,让参与者失去了下一次来参加的积极性。
  (4)学生社团生命周期较短。有些社团忽视自身的长期发展,成立之初大家蜂拥而至,组织了几个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活动后便处于停滞状态,出现虎头蛇尾、甚至名存实亡、销声匿迹的现象;有些社团负责人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政绩”,而忽视社团主要成员的持续培养,以至于一些核心成员退出后,使得社团陷入群龙无首,从此一不振,甚至走向终结。

关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研究


  2.原因分析
  从学校层面分析:(1)缺乏统一的思想认识。当前对学生社团的认识存在着两种片面性:一是由于传统僵化的教育思想作祟,偏重专业、班级等学生组织以及第一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主要载体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而忽视了学校在社团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缺乏充分的建设投入。学生社团活动由于受经费限制并缺乏指导老师指导,活动数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3)缺乏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学生社团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与激励,往往发展意识不强,社团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调动,工作热情往往难以持久。(4)缺乏科学管理与有效指导的有机结合。团中央、教育部中明确指出:“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在高校团委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社团客观上存在“管理多、扶持少”现象。
  从学生社团自身层面分析:(1)缺乏明确的社团定位。只有定位明确,社团成员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社团目标的真正结合。目前不少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对社团成立的定位缺乏理性思考,对社团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光凭兴趣爱好和一腔热情,甚至有些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只是追求“轰动”效果或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2)缺乏鲜明的社团文化。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包括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等主要方面。目前社团影响力弱、生命周期短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团忽视自身文化的塑造,仅满足“应付式”地开展活动,缺乏精心设计和整体策划,工作随意性大,以至于活动效果不理想,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3)缺乏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薄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当前大部分社团并没有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经验简单行事。即使有些社团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工作随意性大。(4)缺乏优秀的骨干和合理的梯队。目前社团骨干中低年级学生较多,部分社团干部以往很少或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工作;有些社团干部参加工作主要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缺乏为社团服务的意识;有些社团干部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非但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科学路径探索

  1.从学校层面
  (1)加强政治领导。一方面要建立社团活动的审核制度,对活动要严格把关、加强指导,不使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社团活动散布、传播。另一方面要探索和推进在社团中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社团自身的政治领导。使社团成员的群众性与党团员的先进性相互补充,使社团活动的专业性与团组织活动的普遍性相互补充,增强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加大建设投入。学校应尽可能单列学生社团建设专项经费,以满足社团发展的基本需求,并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要鼓励学生社团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推进自身建设;要出台政策、整合资源,解决社团活动场地紧张、设备缺乏的问题。同时要加强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要按照责、权、利相配比的原则构建指导老师工作机制,有效调动指导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提高管理指导效果。首先要加强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要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各重点环节进行明晰和规定,使管理有章可循,推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坚持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团的发展;又要鼓励社团结合自身特点,组织个性鲜明、格调高雅的活动。最后要坚持鼓励创新和讲求实效相结合,要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活动实效,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和活动。
  (4)构建综合评价、激励机制。要完善对社团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每个社团能够对照标准建设与发展,避免盲目性;同时也树立了典型,以点带面,促进社团的整体发展。同时要完善激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当前有些高校对于条件成熟的社团活动,将其开设为公选课,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通互融,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社团自身层面
  (1)明确社团定位和规划。社团定位是所有社团建设的核心和指导,社团成立之初必须要准确定位,社团成员才能真正接纳并真正融入到社团建设中,实现个人目标与社团目标的结合。同时要结合社团定位制定社团发展规划,规划要具有前性和可行性,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
  (2)培育社团文化。首先要重视社团形象的策划,社团的标识、活动展示等都要围绕社团宗旨和目标精心设计、倾力打造。其次注重活动品牌的确立,要创新活动形式,加强活动组织和宣传,提高活动效果,要形成活动的品牌化和特色化。最后要注重社团价值观和团体精神的培育,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培育广大成员普遍认同的总的观念和信念追求。
  (3)推动自身规范化、民主化建设。每个社团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社团章程和内部管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按章办事,避免随意性。同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成员一律平等的原则,重要事项的决策要按照广泛征求成员的意见,每个成员的权利都要得到有效保障,义务得到切实履行。
  (4)创新工作思路。首先要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传统的活动形式对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开展形式新颖,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某高校学生社团“清风社”开展的“廉政花语”活动,结合园艺专业特点,将各种植物花卉的品性与廉政文化宣传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避免了以往廉政文化宣传机械、单调的情况,取得很好效果。其次是社团管理的创新。学生社团成员众多、分布广泛,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不够的,有些社团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等改进管理手段,提高了管理效能,展现了社团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有些社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技术,有效促进了社团干部的队伍建设。

上一页  [1] [2]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研究】相关文章: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的作用08-22

关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路径研究08-08

高校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05-30

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的研究08-08

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研究05-11

谈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建设与需要08-09

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之概念认定及路径探析08-20

浅析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探索论文05-06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论文04-20

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