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保健

时间:2022-08-09 05:52:3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保健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对于辅导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广, 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保健
  
  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辅导对象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当前,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辅导员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问题,给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诸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因此,更多地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辅导员的心理焦虑,使其成为一名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思想工作者,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收集有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郑州市、开封市和信阳市几所高校的部分辅导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3%。同时,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与20多位辅导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工作职责不清导致多种角色冲突
  高校不仅要求辅导员是位思想的引导者,更是生活中的服务者、教育者、管理者,甚至是心理咨询师,要求辅导员处理学生事务不分巨细。因此,辅导员自身很难进行角色定位,也就很难在众多的角色中获得平衡。调查结果中,在“我感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过多,工作压力较大”的问题上,37.5%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辅导员既要成为学生集体管理者,又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使我难以把握”的问题上,8.3%的人选择“从未如此”,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45.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16.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集诸多角色于一体,多角色期望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
  (二)对前途的担忧导致困惑与迷茫的心理存在
  虽说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序列,但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辅导员在科研、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一位辅导员曾无奈地说:“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一样要求,无论你工作是否突出,成绩是否优异,即使是连年的校级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也不抵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尤其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学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也不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着这些问题,辅导员时常为个人前途焦虑和烦。调查中,有35%的辅导员在工作过程和生活中时常感觉“困惑和迷茫”,尤其是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认为感觉迷茫的占51%。
  (三)处于“夹心层”的心理挫败感
  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极其辛苦,但他们既无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亦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可以说处于一种尴尬的“夹心层”境地,这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和自卑。不少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工作替代性较大,不少高校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晋升、职称评定、效绩考核等问题上无具体措施与科学的衡量标准,造成了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性,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作缺乏创造力的事务性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沮丧,对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四)工作强度大,导致厌烦心理的产生
  按理说,辅导员主要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超级保姆”,既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干部培养,又要时时不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还要组织学生活动,抓日常管理和事物性工作,迎接频繁的阶段性工作考核,此外还要经常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辅导员工作的另一特点是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在调查中,辅导员选择“经常加班”的占71.05%,有时加班的占28.95%,周末一般加班的占63.16%。琐碎的工作使得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进一步还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善于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五)自身素质不够导致焦虑感
  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学历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相当一部分高校辅导员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难以形成“学术有专攻”的优势。调查结果中,在“我感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在解决深层次的学生心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上4.1%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4.2%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1.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我觉得自己像被淘空了一样,只是在机械地工作”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25.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
  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8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8个因子(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都与全国常模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同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也较高,总体检出率为4.1%,检出最高的两个因子是抑郁和敌对,检出率均为8.1%。由此得出,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