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时间:2021-03-13 12:57: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数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基本理念为我们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指明了方向。
        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标准》中的这些先进理念?笔者认为,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就是很好的手段。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作以浅谈: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的重要工具。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独立性
        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要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具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确定了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要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最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
        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
        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