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想说爱你很容易

时间:2022-11-16 12:26: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想说爱你很容易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
关键词:语文;学生;兴趣
        如今有许多语文教师常抱怨学生难教,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生们经常不出声,“启”而不发,普遍认为教语文是最难、任务最重的科目。笔者认为,语文是基础科,国家教委选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好文章,如果学生对语文课都不感兴趣,语文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做教师就要做语文教师,因为语文课堂是最快乐的,笔者想说:“语文,想说爱你很容易”。
        一、导入——耳目一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把甲虫当“早餐”吃进嘴里,陈景润思考数学题目头撞电线杆,都是因为对学术有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催化剂”。
        导入得好,学生就会有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吸引人的导入。导入的方法有很多,那就要看每个老师是否有心思。如果每天只有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那老师的水平实在太“高”才行。如果你觉得你的教学水平不是很高,就必须花多点心思去导入。导入的方式有许多种,如影视导入;诗歌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实物导入等等。
        1.影视导入
        未讲《木兰诗》之前,笔者利用两节语文课让同学们在电教室观看新版电影《花木兰》,有电影看,学生的兴趣自然大增,在讲本课之前笔者也有想过,讲四节文言常识好呢?还是两节课电影两节知识课好呢?考虑再三,笔者还是喜欢后一个方案。实践证明我的料想是对的,虽然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人们只知道:“男扮女装”,却不能把人物精神体现出来,我觉得无论你老师怎样把文章和人物吹得天花乱坠,还不如一部有情有景的电影教育意义大吧。在讲课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学生很自然就分析得出木兰的勇敢,坚韧,机智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一“启”就发,课堂气氛迅速就能活跃起来了。
        2.诗歌导入
        有人说,这世上,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
        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和安适。
        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这是笔者看了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散步》学来的,记得同学们听笔者朗诵的时候,那种平静,很享受的表情,语文课就应该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自然就会提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把优美的课文上得“干巴巴”的,谈何诗意呢?有时需要加上配乐,多媒体来营造诗一般优美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自然学得快乐,教师也教得轻松。
        3.图片导入
        在笔者教丰子恺《竹影》之前,吩咐一位农村的学生砍一根有枝叶的竹子带来课室,笔者拿着竹子问学生:“竹子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答:“绿色”。又问:“你有见过黑色和红色的竹子吗?”学生说:“在画里见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画竹子的文章《竹影》,体验中国画的神韵,笔者还带来一幅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和现代画家启功先生的“朱竹”,自然,有实物,有图画,文章自然好理解,而且叫学生带根竹子来,他是很乐意的,那两幅画在市场2元/张,很多教师平时常抱怨乡村中学设备太差,资源不足,穷得只剩下粉笔了,其实,每个教师讲课的思路和方法都不同,很多道具是需要教师要自己准备的,而且以后还可以再用。
        4.故事导入
        在讲冰心的《荷叶 母亲》时,笔者用了一个故事:
        小男孩和苹果树的故事(The little boys and his apple tree)
        从前,有一棵苹果树。有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跟苹果树玩。他上树摘苹果吃,在树阴里打盹,他爱这棵苹果树,苹果树也爱他。时光飞快地过去。小男孩变成了大男孩。他不再跟苹果树玩了。一天,男孩回到苹果树身旁,他看起来很难过。
        “来跟我玩一会吧。”苹果树对他说。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会爬树了,我需要玩具,我需要钱买玩具。”小男孩说。 
        “对不起,我没有钱。不过你可以把我所有的苹果摘下来拿去卖钱。”苹果树回答他。小男孩打起精神来,它把所有的苹果摘光了,然后快乐地离去。摘了苹果后,小男孩再没有来看过苹果树,直到他长成一个男人。一天,回到苹果树这里。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眼眶都闪着泪花。苹果树象征着我们的父母,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荷叶  母亲》。 
        二、正文——避俗趋新
        之所以有的语文课堂很枯燥,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教师讲不出趣味来,只是照本宣科给十来岁的孩子讲基础知识,这样当然没有学生爱听,假如换位思考,让我们教师去听一些只靠一只粉笔一张嘴的“死板”课,可能你也不想去听吧?
        1.趣味的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实现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课件等。在讲朱自清的《春》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常规串讲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几幅图讲下来,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影响教学效果。本来是那么优美的文章,却被我们教师传统地讲下来,实在是枯燥无味啊!笔者认为,以前的教师也应该是用这么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年轻一代是否还要把老一套模式延续下去呢?答案是否定的。时代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改变,电脑网络就是手段,笔者下载了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电视散文MTV《春》,那里有配乐、图片、人物、字幕,本人自我感觉朗诵还可以,但是和电视相比,还真是差距很大,而且效果出来截然不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在电视散文中有大量的图片,配上课文的朗读简直太完美了,太形象了。能利用那么好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在制作科技含量高、说明性强的《化石吟》、《看云识天气》课件时,笔者选用大量化石、云层图片,更从网络下载了一段关于恐龙化石的影碟片段,使课文一下子生动起来,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而且还留有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2.趣味的课堂需要“创设情境”来实现
        在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要树立一个在夜间埋头苦读的“书呆子”形象——红烛颂,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准备的道具有闻一多先生的胡子,有上须和下须,笔者在商店买了一些塑料假发来做胡须,做成和书本彩页一样的胡须,当学生一贴上胡须扮演闻一多先生,个个同学都笑得有牙没眼,讲到闻先生在点着烛光“漂白了四壁”时,笔者把灯关了,窗帘也拉上,点燃一根红蜡烛,那个在红烛下埋头苦读的形象深深印在同学的脑海里,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再要求一个女同学做闻先生的佣人催他吃饭,因为他是个“废寝忘食”的人,再一次催他早点休息,闻先生说:“我还要看书,没有那么快睡”。回想起那个情境,昏黄的灯光,闻一多点着烛光“漂白了四壁”,挺有诗意的,因为平时都是灯光非常亮的,那次同学觉得太新奇,太有意思了。
        3.趣味的课堂需要有些“新鲜”的活动来实现
        《记一节可以吃零食的语文课》,看到这一题目,可能很多教师都想来“轰炸”我了,作为教师,你怎么可以让你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吃零食呢?不急,请听笔者娓娓道来吧:在鲁迅的《社戏》里,其中写到迅哥儿,双喜,阿发他们偷豆吃,笔者在教育时问:“同学们想吃豆时怎么办?”同学们齐声答:“买”,所以,笔者要求同学们在课前买了一包5毛钱的蚕豆,在讲到“偷豆”那里时我们偷偷吃。“请问在座的老师们,我这样做错了吗?你们教这课时,你们是否敢这样做呢?因为我又没有统一收钱买,所以我也没有违背师德。而且同学们吃完豆后都自动自觉把包装袋扔到垃圾桶里。豆还是一样的豆,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吃,却特别‘香’,因为太有趣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就不用教师过多去解释,学生已经体会到“醉翁之意不在豆而在于乐”。
        教学要打破常规,大胆去创新,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必定能提高学习成绩,做教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4.趣味的课堂需要有“声”有色来实现
        很多教师都讲过鲁迅《社戏》,讲得好不好不敢批评,可是教师们想过没有,你讲了3课时的《社戏》,学生有没有听过一两句戏曲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你是否有觉得你的教学离题了?可能很多教师会反驳,做教师一定要会唱戏吗?如果会唱戏就不用做教师了。其实非也,教师不会唱可以放MP3,课文后都有戏曲《说唱脸谱》、《玉堂春》、《花木兰》选段,学生一听那咿咿呀呀的就是唱《社戏》了,笔者讲到当老旦出场时,在课堂播放《花木兰》选段,一下把学生带入戏曲的世界,学生们在台下骚动,好像听出“耳油”来了。虽然他们听不懂,但学生非常有兴趣,觉得很好玩,很喜欢上这么有趣的课。笔者还教学生唱了几句。借此搞了个小插曲,让学生也来过把戏瘾。笔者做了两个长长的袖子用来学唱戏人的造型,唱一两句戏,有个学生扮得很像。笔者还在一顶帽子上系了一条长长的辫子,让我们班最大块的龚俊鑫来表演“甩头”,当他甩辫子的时候,台下的同学拍手叫好,他也第一次受同学的称赞。很多同学也跃跃欲试“甩头”过把戏瘾,可惜下课铃响了,很多同学因为没有上台而露出失望的神情,遗憾自己没机会表演一下。那“甩头”的学生在转动头的那一幕永远停留在学生的记忆库里。       5.趣味的课堂需要用“课本剧”来实现
        课堂的精妙之处是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很多课文的故事都很优美,情节也很吸引人。笔者认为,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一样表演出来增强趣味性呢?肯定可以。在笔者的记忆里,当时我们的教师只演过一回课本剧《鸿门宴》,当时笔者没有参加,演完那天自己很后悔没有参加,挺遗憾,导致于经常幻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某角色,天天盼望教师能再次搞这样的活动,但教师一直都没有搞。现在的学生心情也应该是和笔者当年的心态是一样的。
        课本剧只要是教师要求去演,而且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道具,学生是非常乐意去演的,可能不像电视电影演得那样好看,可毕竟是同学们自己的作品,同学们最喜欢倾听自己同伴的声音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乐”,笑一笑总比枯燥地讲文学知识更有意思得多,而且“花费”课堂的时间只有5分钟或10分钟,但在课后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准备。但是学生们却乐此不疲。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七年级非常有趣的课文,故事非常吸引学生,情节滑稽、搞笑。那么这样的课文学生们愿不愿意在课堂上演一演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么有趣的文章学生当然非常乐意去演,只是不知道怎样去演罢了。在讲《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前一个星期,笔者就开始着手去“找”人了,笔者交给语文科代表一张《皇帝的新装》演员招聘当中……,学生们反应热烈,而且同一个角色有多个人报名参加。老师们,在农村学校都有那么多孩子想参加,笔者此时觉得,如果教师的语文课堂不活跃,至少教师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没有用“心”去引导学生,只是一味去讲基础知识。既然同一个角色有多个人争,笔者就在课后筛选这几位小演员,出些题目考他们演。终于全体演员定了下来,看到他们一个个快乐、欣喜若狂的表情,笔者忽然觉得挺有成就感。
        接下来排练的事情自然不用笔者去了,笔者早就选取了一个得力的“导演”安排。但是道具方面还需要准备,如皇帝的服饰,两个骗子的服饰等。皇冠是由一个学生用硬纸皮做的,效果还不错,笔者那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来办公室问这问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令人期待的表演终于开始了,无论他们做成什么样也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真是太有才了,改得很好笑,如当中的皇帝,书上说“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却变成了“各位爱卿,寡人这件衣服已经穿了三天了,有没有新衣服?”那种恳求、搞笑的神情真是让人一辈子难忘。有个大臣皇上叫唤他的时候,他竟然说了一句:“I am here”,实在太好玩了,所以一定要正规传统的表演吗?也不必要,学生能通俗理解就最好了。为了解决皇帝裸体演出,学生也和笔者探讨了这个问题,笔者给他们的建议是学生肯定不能脱衣服,因为这不雅观,而且表演艺术要含蓄,最后共同商量出了,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裸体”,既可以表达文中的意思,又可以很含蓄。当皇帝没有穿衣服去游行的时候,有个比较矮小的同学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此时全班的同学都笑了,笔者也笑了。本来按照情节,当时的人们是不敢笑出声来的,但是表演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信很多人都认识孔乙己,对于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描绘了那个迂腐可笑又可悲的孔乙己,孔乙己给人们带来许多欢乐,人们只会把他当成笑料。无可否认,大文豪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教师应如何把这节课上得生动呢?可能大多数教师都是先讲小说三要素,分段概括段意,按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最后分析人物性格,揭示主题就结束文章了。这样讲课难道有问题吗?肯定没有问题。只是节节课都是这样讲,学生容易犯“听课疲劳症”,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即使是好文章,学生也会“难以理解”。
        《孔乙己》这一课,笔者组织了课本剧表演。起先和我们班几个同学来揣摩如何去演这个人物。我们班的叶富成同学提议说要把它演成周星驰的搞笑版,最后又应该有悲剧结局。我们的意见不谋而合。叶富成同学也把孔乙己这个重要的角色“挑”了起来。该剧分为三个场景:(1)人们喝酒时嘲笑孔乙己;(2)孔乙己给小孩茴香豆吃;(3)孔乙己被打断腿爬着来喝酒。
        为了“孔乙己”,笔者亲自为他做了“靓衫”,当然是破破烂烂,打了很多补丁的古代衣服,因为烂衣服是没得买的,为了表演的效果,我们不得不拿“苦”来受,可笔者感觉花费一天时间很“划得来”。为什么呢?当“孔乙己”穿出他那件“乞丐衫”来,全场哗然。“人靠衣装”说得没错,不打扮一下是绝对不像孔乙己的。
        在小孩子抢吃茴香豆那场景,“孔乙己”边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嘴里还念着:“一人一颗,不多罗、不多罗”,然后再看看天说:“多乎哉,不多也”,那神情真是太迂腐,太搞笑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被学生演得惟妙惟肖。孔乙己被打断腿,用蒲包爬过来那情景也是非常感人。在他爬走的时候,笔者在背景音乐放起了香港粤语残片中“悲凉曲”,学生们的眼神充满同情。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专业也是我们的事业,应该要把它做得最好,最成功,笔者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很享受自己的教学。做教师都不享受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怎么会被你吸引住呢?
        三、延伸——推陈出新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在上《吆喝》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们自己去注意大街小巷的吆喝声,然后在课堂上吆喝出来,并自己体会吆喝声中的韵味。
        有些学生吆喝道:“收买烂铜烂铁烂胶鞋,鹅毛鸭毛换火柴”。
        有些学生吆喝道:“卖豆腐花咯”。
        有些学生吆喝道:“有靓嘢啊,行过路过唔好错过咯”。
        有些学生吆喝道:“要大买大,要小买小,无论大小都系一文一件”。
        ……
        这一声声的吆喝声勾起我们多少的童年回忆啊!
        学语文不能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主张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又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
        在讲完朱自清的《背影》,笔者想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文中浓浓的父子之爱。基于这样的延伸思考,笔者开始伴着一首略带忧伤的小提琴曲朗读课文,笔者一边读文中感人的部分,一边让学生们回忆着自己的父亲。当笔者略带哽咽地读完文章后,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在望着笔者,这时笔者说:“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我最想干什么吗?我想现在就回家,看看我的父亲和母亲,虽然相隔不远,我也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同学们,我们在这里上课的时候,我们的父亲也许正在田里劳作,他会在停下来擦汗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孩子正在读书而更加卖力,也许他正在工地上干活,也许他们正在准备着你们中午的饭菜,想到早上你们吃得不好,中午要给你们补一补,也许他们不管再干什么,都在想着你们,你们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与安慰。”说到这里,很多同学的头都低了下去。笔者继续说:“那么我们给我们的父母带来了什么呢?你们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都让他们感到幸福吗?现在,你最想对你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用书挡住你的脸,我们谁也看不见谁,我们把那句埋藏在心里很久的话说出好吗?”此时笔者播放了刘和刚的《父亲》,大多数同学都喊出了他们深埋已久的心声:“妈妈,我再也不和你顶嘴了”,“爸爸,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喊得最多的就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在同学们深情的声音里,笔者感到自己也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里深深地沦陷了。
        真正把语文教学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来加以思考,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完全可以的。今后,我们将结合本地实际、学生实际,继续开拓语文学习的空间,强化语文学习的力度,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走出课文,走出课堂,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语文教师要善教、乐教,必须在教学上注入“新空气”,学生们才能放出“新氧气”,才具有活力。学生对于那么有新意、有趣的课堂,肯定会说:“语文,想说爱你很容易”。

【语文,想说爱你很容易】相关文章:

本科会计专业最容易写的论文02-02

创设班级语文环境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08-02

浅谈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04-27

语文教学的思考08-08

教育语文开题报告11-1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08-29

加强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08-30

浅析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提高语文素养04-27

浅谈语文教学的特点08-17

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