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聋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及培养

时间:2021-04-24 13:32: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中专聋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及培养

    论文关键词:聋生 语文 阅读理解 问题 培养

    论文摘要:中专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其社会交往、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实际教学,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尝试,充分挖掘聋生所蕴藏的潜能。
  众所周知,聋人主要通过视觉了解世界,所以聋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聋生回归主流社会的成败,对聋生的社会交往、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以至于阅读能力较差。为此,作为一线聋生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行尝试。
  一、中专聋生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聋生经过了9年的聋校教育,经过激烈的中专入学考试,应该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的聋生在中专入学初期,阅读理解能力仍停留在只能读懂大概的程度,甚至于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主要表现有: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大多数中专聋生能认得并理解的汉字仅限于语文课本里出现的字、词,而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学到的字、词数目十分有限。笔者调查了某中专一年级某班的18名聋生,要求他们标出一篇小文章中自己不认识的字词,结果一篇800字的文章,有8名聋生标出了20个以上的词汇,程度较好的也有二三个标出,当我将“蔓延”、“饱尝”这样的他们并没有标出的词汇拿出来让他们解释时,又没有一个人可以正确理解。课文里出现的,不经常用到的词汇,也会忘记。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的表象,通过视听结合,输入大脑中贮存的为86.3%,而视觉输入的信息则只有70%。这也直接阻碍了聋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一个句子中即使不存在生字,聋生仍然很难完全理解句子。基于手语思维的聋生在在表达时经常出现语序颠倒的现象,而他在理解汉语言文字的时候,同样运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语序去理解,就导致了对句子理解的困难,表现在一些复杂句式上更为明显。以第二册《一段最古的长城》中的一句为例:
  下列四个句子与其它三句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一句是( )?
  A.敢于这样做的人,能说不是一个英雄吗?
  B.敢于这样做的人,怎能说不是一个英雄呢?
  C.敢于这样做的人,怎能说是一个英雄呢?
  D.敢于这样做的人,不能说不是一个英雄。
  正确答案是C。受测中专二年级40名聋生的答案中只有10个人答对。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聋人由于生理缺陷,很难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特别是在看书的时候,他们时常会下意识的利用此时唯一可以了解周围信息的器官眼睛去观察,这就大大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以至于在读到后面的时候,前面的已经印象模糊了,以至于对整篇文章丧失兴趣,就很难继续读下去了。笔者将一篇3万字的中篇小说给20名聋生阅读,最后,19人表示没有读完,不想读下去了,只有一名聋生最后全部读完,而且他也表示中间曾有想放弃的想法。
  4.概括能力差。在聋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说话啰嗦,即使是程度比较好的.聋生也一样。由于手语交流的局限性,聋人在交流时常需要反复才能够使对方理解,而与健全人沟通时,也要让健全人重复或加以解释,他们才能理解,造成了聋生的一些思维惯势。在中专聋生课程中有概要复述这一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聋生都无法在限定字数内将文章复述清楚。
  5.课外阅读少,语感差。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聋生经常看课外书的仅有16.42%,聋生整体阅读兴趣不高。汉语言基础直接制约着聋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聋生而言,听力障碍导致了信息吸收的封闭与狭窄,他们无法通过语音自然地接触汉语言,学习汉语言的主要途径被限制在课堂与文本接触上。然而由于师生沟通的困难与障碍,聋生课堂学习汉语言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直接导致了聋生汉语言能力的低下。他们因为理解的障碍,很难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因而聋生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积极性的不高反过来又影响了聋生汉语言的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二、培养中专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转换词语,比较辨析。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某个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思维,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原文: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问题: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是否可以?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又如:将“沿着荷塘”改为“通往荷塘”;将“背着手踱着”换成“走着”;将“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改成“淌在”;“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改成“飘起”。这一系列的比较使聋生在平时很难区分的词语从而显而

浅谈中专聋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及培养

易见的区别,并加深理解。这也使学生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对文本的阅读及理解产生兴趣。同时,也认识到写文章中用词准确的重要性。
  2.抓关键词,体味句子。方法就是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如《画里阴晴》中“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将“大概”“或者”去掉,表达效果就完全没有了。这样的练习可以使聋生对抽象的很难形象理解的虚词能够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3.记方法,化繁为简。对于聋生而言,理解双重否定句,反问句很多人存在误解。在教学时专门把这两种句式用简单的等式表示(不+不=是;难道=不;难道+不=是),充分利用了聋人形象思维上的优势,方便了记忆。对于比喻句更多的聋生对其困惑不已,我便开设专项课题,深入讲解,在一个个简单的练习里把比喻句的本质进行透彻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运用专业技能,加深记忆。聋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绘画。而中专语文教育中结合所学专业(如:计算机专业可以做动画,工艺美术专业可以画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品味词句的好习惯。如《清塘荷韵》一文中对于荷花瓣落下时,“池花对影落”的优美和意境,有些学生感受不深,我就让全体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再加以点评。在画与评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直观的图画,从而加深了记忆,体会也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