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家庭系统的“价值伦理”

时间:2023-03-07 20:19: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家庭系统的“价值伦理”

论文摘要:家庭是以婚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构成的总和。家庭的价值伦理说明,在家庭系统中,行为的原因是价值,目标是善。家庭的和谐与成长是善的终极方向。家庭对价值杠杆有灵敏的反应,要用好价值杠杆,必须建立良心支点。在应用价值伦理过程中,调适的方针是:启发良心,注入善知;明确大利,推动善行。 
  论文关键词:价值伦理 家庭伦理 价值解析 价值的作用与条件 
  众所周知,因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核心家庭冲突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这样一种迹象:华人家庭中,小辈婚后,父母特别关注,并要去维护自己的儿女。这些“维护”的解释是“为了他(她)好”,为了小辈的幸福,动机应该是善良的,没有恶意。 
  还有,在华人家庭中,婚后的小辈要尽孝心,这也是常有的事。当为尽孝而夫妻意见不一致时,一般都是以所谓“血浓于水”的理念,先满足父母,后考虑夫妻,宁愿得罪配偶,也要尽上“孝道”。这种“孝举”也是为长辈的幸福,动机也是善良的,没有恶意。 
  再有,在华人家庭中,父母特别关注孩子,甚至形成了所谓“中国妈妈”现象。一切为了孩子成长,置婚姻以及别的都不顾,这些父母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动机更应该是善良的,没有恶意。 
  然而,家庭中的“善举”不一定都有“善果”,甚至适得其反。为什么为了“价值”的行为会导致无价值呢?为什么在家庭系统中,百般的努力常常是事与愿违的呢? 
   
  一、价值伦理的理解 
   
  (一)价值 
  “价值伦理”的核心,就是人的伦理需求。伦理需求具体表现为对“利”获得的需求,它以“满足”为目标,其中包括动机、过程与结果。 
  利己是一种价值需求,利他也是一种价值需求。在一般道德批判中,会把利己与利他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 
  “己”的满足是“满足”,“他”的满足也是“满足”,如果把“己”与“他”放在人类共性上来讨论,都是每一个“己”的“自我满足”。因此,可以定义“伦理价值”的内涵是“自我满足”。 
  利己的“利”是“利己”,利他的“利”也是“利己”。一个是在“利己”中得到“自我满足”,另一个是在“利他”中得到“自我满足”,如果失去“自我满足”这个核心,“利己”与“利他”都不存在。 
  无论是生理性的“自我满足”,还是精神性的“自我满足”,“利他”是施于者给予受于者“自我满足”,是施于者成全了他人的“利己”,同时是施于者在另一个“自我满足”的层面上成全了自己的“利己”。 
  “价值伦理”的“自我满足”不是个人性的,它是考量与推动群体的“利”实现,以至指向一个终极性的“利”,即人类共通性的“利”的获得,这就是“善”。 
  一般伦理的价值解释是“善”。“价值伦理”是要表明,真正价值的善一定与“利”有关,抽去了“利”的具体性,谈善是空洞的。 
  (二)价值观 
  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就是“自我满足”,这是讨论伦理价值的前提。 
  人的许多行为的差异,是来自对“自我满足”的不同的认知、经验,以及不同的稳定了的对“自我满足”的解释。 
  人对“自我满足”的不同的认知、经验,以及不同的稳定了的对“自我满足”的解释,就形成了对“利”的观念,其中包括了“什么是利”、“怎样获利”等等,这就是所谓“价值观”。 
  人的行为反映了人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人的行为的差异。 
   
  二、 家庭的伦理认知 
   
  《大学》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基础,这个观点是目前我们公认的。 
  然而,《大学》进一步提出了“齐家”的要点在于“修身”,而“修身”的原因是“正心”,“正心”的根据在“诚意”,“诚意”的可能在“致知”,“致知”必须先“格物”。格物而致知,成了“齐家”的前提,这其间,身体力行、笃诚意志、端正心地,必须有全备的知识,而知识来源于对万物的考究。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齐家”这个环节,是为了终极的善,不是个别的修身之道;是为了显明人原来具有的清明的德性,并且人人都革旧从新,在群体中显出德行,以达至善。 
  《大学》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便可有“能得”的结果。“善”一定要有“知止”的宏大的知识来支持,才能安定思考,周全方略,得“善”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始”与“终、末”是因果,“先”与“后”是秩序,观万象而知先后,格万物而明本末、终始,知终极而能得善果,这是大学之道的精髓,是“齐”家的关键所在。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他认为,“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处在紧密的相互联结和普遍联系中,它们都服从或遵循普遍固定不移的秩序与规律,整个宇宙就是由这些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并遵循着普遍不移规律的部分所构成的有秩序的总体”。 
  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各种星系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系统。 
  地球的生态,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是太阳系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地球上存在着生物,然而这些使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却来自比地球更大的宇宙。 
  地球离开了太阳系统就无法运作,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也就在悄然中殆尽了,地球与太阳要保持稳定的距离,并且这个距离不能过近,过近而太热水就完全蒸发;也不能太远,太远而过冷了水就成了冰;地球质量刚好能将大气层保留,让我们安逸在一个防宇宙辐射的“璃”罩里,既享受阳光,又防紫外线等;月球的引力,让地球产生潮汐,让水流动;等等。 
  美善的事物,是彼此作用,又彼此扶持,这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这种和谐不是静止的循环,而是一种发展着、变化着的动态平衡。 
  家庭,是以婚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构成的总和。在家庭系统中,规律(因果的必然律)与秩序(先后的位序)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犹如天体运行的轨道一样,只有尊重因果律,明了先后秩序并忠实执行,家庭的“利”(善)才可能实现。 
  家庭关系建立的原因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建立的原因是“自我满足”,这种“自我满足”的利他性与利己性高度共存的关系,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发现与体会;同样,人类也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彻底表征伦理的完全的“善”。 
  一对男女从“自我满足”出发的“婚姻伦理旅行”,由于必须遵行“利己”、“利他”高度共存的定律,就揭示了关于誓约、爱、忠诚、信任、责任等等的伦理概念,成为家庭系统丰富的伦理内涵。 
  斯宾诺莎认为,“自由与理性,幸福与知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对于永恒的至善的欲望,才可以使人永远享受连续的、无上的快乐。”“求善的过程,也就是求知的过程,心灵薄弱或被动,是由不正确的或混淆的观念决定的,而心灵的力量或主动,则是由正确的观念所决定的。”要得到家庭的自由与幸福,就必须启动理性去“知”,从而得到正确的观念。 
  三、价值的解析 
   
  (一)价值是“矢量” 
  “善”是伦理价值的所在,“善”的因果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善”先后是一个程度性问题。因此,价值是一个“矢量”,因为它“方向”与“程度”同时存在。 
  1. 价值方向 
  家庭的“善”的核心是婚姻的“善”,而婚姻的“善”,应该是“自我满足”在进展中的高度重合,这种进展的重合会反映出两个要点:家庭的和谐与成长,这才是“善”的终极方向,才是衡量家庭“价值方向”的指标。具体说,就是以相关家庭成员对当下的“和谐自我满足度”与“成长自我满足度”来考量。 
  家庭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平衡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平衡的成长关系。什么是家庭和谐?就是家庭成员价值方向的重合;什么是家庭成长?就是家庭正在利于家庭成员的终身发展。 
  婚姻是家庭的“因”,一切的家庭关系的建立,皆因“婚姻”。一对男女婚前与婚后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两个人”成为了“一双人”。本来两个独立的人,所具有的亲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同事关系,还有其他亲友、连理关系,因为婚姻,就带入到婚姻里了,就生成了翁婿、姑嫂、婆媳、妯娌等等许许多多的关系。婚姻关系的重合度,影响了夫妻双方原先个人所有关系在婚姻里的重合度。如果混乱了婚姻关系,所有的关系都会紊乱。 
  2. 价值程度 
  “价值程度”是“善”的动机、行为、结果的动态比较。 
  家庭在衡量每一个“价值项目”投入的比重关系或者是同一个“价值项目”的主次关系,一般用重要与次要来反映。 
  “价值项目”是指被限定在某一个具体范畴内的价值。如在感情范畴内,我们可以表述小“利”与大“利”,近“利”与远“利”,私“利”与公“利”的分别,这些都是程度上的比较。 
  举例来说,家庭认为,培育孩子是当务之急,虽然老人需要照顾,他们也会把“孝的善”排在“育的善”之后,如果他们认为希望是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老人也认同,那么,他们两代人都会放弃“孝道”,为孩子竭力。这是这个家庭在“家庭未来价值”项目上,他们的排序是把孩子排在了老人前面,他们的价值认同是:孩子决定了家庭的未来,其他都成了次要的。 
  可以这样说,“价值方向”是在因果必然律范畴考评,而“价值程度”是在先后的位序范畴内考评。 
  3. 应用 
  从价值的矢量性质,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家庭系统中“善举”没有“善果”的原因是只去追求“价值”,却忽略了“价值方向”与“价值程度”。 
  在家庭系统中,长辈维护小辈,必须先维护小辈的婚姻,儿女看似亏的事要先搁置一边,要让婚姻和谐,让婚姻成长;小辈孝敬长辈,也必须先维护婚姻,婚姻把“一个人”的父母变成了“一双人”的父母;同样,孩子的成长也要在维护婚姻的前提下进行。 
  家庭善举不能破坏婚姻的和谐关系,更不能阻碍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以“善”为出发点的行动,都必须放在家庭成员共同的“自我满足”上来考量。如果家庭行为正在逐渐破坏“自我满足”,所有的“善举”都将让家庭走向崩溃。 
  由此,我们看出,家庭干预的目标是:家庭的“价值矢量”的方向性整合。 
  (二)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 
  既然价值是一个矢量,就一定有它的连续性与相关性。 
  宇宙是连续的,宇宙间各个星系是相关的。同样,家庭是连续的,家庭也是相关的。 
  家庭系统以“婚姻”这条纽带连接着一代又一代,由这条纽带衍生出多少相关的血缘、族群等等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婚姻”中的纵向的连续与横向的关联。 
  1. 连续性 
  人的“自我满足”是连续的。从婴孩到成人,我们看见他的“自我满足”的外延是在不断扩大的,如从“母亲的怀抱”到“独立行走”。因为“自我满足”是连续的,“价值”也就具有了连续性。 
  2. 相关性 
  相关性是描述人“自我满足”的“价值项目”之间的关联。 
  ⑴ 项目与项目之间可以有价值兼容,也可以有价值排斥。例如,“情感价值”与“认知价值”可以兼容为“成功价值”,也可能在经济利益获得界面上互相排斥。人的“自我满足”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的“自我满足”可能抑制另一个人的“自我满足”,也可能提升另一个人的“自我满足”;个人引吭高歌的“利”可能是众人不得安宁的“弊”,部分人富足的“善”可能是使许多人贫穷的“恶”。 
  ⑵ 单一项目中的“价值程度”是可以提升的。人的“自我满足”总是从个体走向人类的整体,从关注自己慢慢会开始关注周围的人,把别人的“自我满足”发展成自己的“自我满足”。 
  3. 应用 
  在家庭系统中,长辈维护小辈,小辈孝敬长辈,父母关爱孩子都是善的,这些行为不但可以从动机发现,还可从过程与局部的结果看到“善”。然而,从“伦理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来看,其中的“善”是不完全的,如果不注意它的“价值兼容”,忽略了“价值提升”,维护可能成了干涉,孝敬可能成了繁文缛节,关爱可能成了压力。 
  当家庭以“自我满足”展开活动时,会引发一系列关于“价值”的冲突,这些冲突不外乎是关于“利与弊”、“善与恶”,在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上来看,“弊”仅是“不利”,“恶”仅是“不善”,是相对的,“远利”可视“近利”为“弊”,“大善”会视“小善”为“恶”。 
  由此,我们看出,家庭干预的手段是:调适“价值兼容”,提升“价值程度”。 
  (三)价值的固化与开化 
  1. 固化 
  人在求得“自我满足”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对价值方向、程度、连续性、相关性认识不足,也缺乏为此而推动的实践,使得关于“自我满足”的知识与体验是狭隘的、片面的、局部的。然而,这些不完全的知识与体验会被人以为是广阔的、全面的、整体的,这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满足”知识与体验,我们称为价值在内心“固化”。 
  2. 开化 
  “价值开化”就是让人的“自我满足”进入正确的方向,不断被注入更新的知识,不断被推动有更新的体验,让“自我满足”格物而致知,知本末与先后,知其止,明了因果的必然律,懂得先后的位序,让“自我满足”进入到如斯宾诺莎所说的“对永恒至善的欲望”,以至“永远享受连续的、无上的快乐”。 
  3. 应用 
  固化如果不断向内蔓延,就会形成僵化的内心价值体系,它就是家庭系统中最严重的“癌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的变异,是局部细胞快速自我增长,而这种增长极大破坏了机体健康,导致死亡。价值驱动是好的,是推进家庭成长的动因,但如果这个“价值”已经在连续性上停滞并相反,不求家庭和谐与成长,只求“自我满足”,它就要在相关性的作用下,对家庭起反向的作用了。为个别价值而破坏了家庭的整体价值,是以“价值”为目的的无价值运作,是机体癌变的特征。 
  家庭机体的“癌变”特征值得警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防患于未然。“价值固化”就是“家庭癌变”的信号。 
  “价值开化”也可以看成是价值观改变的核心手段。价值观的改变不是价值解释的“同质”的是非对抗的结果,而是在价值的连续性与相关性上的“开化”过程。 
  由此,我们看出,家庭干预的内容是:输入“价值开化”信息,防止家庭的“价值固化”。 
  四、价值的作用与条件 
   
  (一)价值是杠杆 
  “价值”导向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人都以“利”来推动自己行为的,除非人已经放弃了“自我满足”。 
  人不愿意拓展“自我满足”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完全失去了理性与情感,即思维已经无法对“利、弊”与“善、恶”作出计算,或无法体验更深层次的满足;另一是对“自我满足”作出了“不利”的解释。 
  一般情况下,“自我满足”的价值是一根灵敏的杠杆,启动后都会对家庭行为起到推动的作用。 
  幸福、自由、饱足等等,都代表着“利”,没有一个家庭不在为“幸福”劳作,为“自由”努力,也在为着“饱足”而辛苦,这些代表着“价值”的“利”,没有一个家庭不愿意获得。 情感的经营与幸福感的关系,金钱的多少与自由度的关系,稳定职业与饱足的关系,无时无刻不被关注,关注的目的就是为了家庭的“善果”。与情感、金钱、职业相关的商机,也应运而生。 
  因为商家对“价值”作了显性的“感官连接”,使得家庭反应更快。 
  商家说,知识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就行动了,把孩子送往补习班;商家说,音乐决定未来,家长就行动了,把孩子送往钢琴班,等等。商家用了一幅博士帽加白领加欧洲旅游的图像,或用了钢琴演奏被人簇拥的图像就够了,他们所打中的要害,不过是家长为孩子“善”的动机,他们也动用了“价值伦理”的杠杆。 
  “善”可以成为诱饵去训练强盗、杀手,“善”也可以作为借口去招摇撞骗。误解与滥用“善”,都会制造悲剧。以欧洲法西斯主义为例,当时都认为这一主义确实为人带来了“自我满足”,但最终导致灾难,让每一个人都处在“自我痛苦”之中,连它的“伟大首领”也在痛苦中离世,为什么?这就显明在人用“善”的时候,如果忽略了因果的必然律,忘记了检测这些“利”的方向,就僵化了局部的价值,使得这些价值的“实现”成了“癌变”的过程。 
  要正确使用杠杆,关键是要找对支点。什么是正确的价值杠杆的支点呢? 
  (二)良心是支点 
  没有支点的杠杆是无作用的,支点放错的杠杆是起不良作用的,正确的支点,是应该让杠杆的作用指向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价值杠杆”的支点,必须在杠杆使用时,让家庭系统和谐与成长。 
  价值杠杆的真正支点,就是人的“良心”,为什么呢? 
  “良心”是人性中客观存在的道德自我意识,表现为道德的自我控制等,属于“责任伦理”范畴。 
  如果我们仅用“价值伦理”的杠杆来启动人的行为,却失去了“责任伦理”支点,“价值伦理”方向就无法把握。 
  例如,要求孩子对老人有礼貌,如果他的“自我满足”没有良心支点,他的礼貌一定变成“功利”性的,而非“善利”性的。孩子都会问:礼貌有什么好处(“利”)?如果我们仅以“自己老了也要被尊重”的类比去推动孩子,那他一定会用另一种类比去否定“礼貌”,如,等我老了,这些老人早就不在了等等。 
  只有应用了价值的“方向”、“程度”、“连续性”、“相关性”所得出的原理,以不断“开化”的方式传递信息,当用“大利”去解释“礼貌”时,孩子才会去执行礼貌,如提示“一个懂礼貌、行礼貌的人,正在自我成全”,如此为“利”的信息,孩子才会接受。“自我成全”符合了价值的“自我满足”,它是正在被扩大并能输入正向“相关性”的“自我满足”,同时也使用了良心的“责任律”,即“对自己未来负责”。 
  良心的责任,将推动人面对现状进行反思,观万物而思家庭,找到家庭和谐与成长的更大空间,学无止境,情无限定。 
   
  五、实践举隅 
   
  (一)揪心的个案 
  最近,笔者接待了一位母亲S,她请求医治她女儿的心理创伤,原因是,女儿亲眼目睹了丈夫试图杀害她的残忍一幕。 
  S的丈夫被控杀人未遂,经审理罪名成立,等待宣判。 
  S进入受辅程序后,了解到她的决定是:⑴ 宣判后立即离婚;⑵ 好好工作,抚养女儿,忘记过去; 以后不再嫁人。 
  以下,列出几项可公开家庭事实: 
  ⑴ S丈夫的父亲前几年去世,母亲要求多陪陪她; 
  ⑵ S丈夫很听从母亲,要做孝子; 
  ⑶ S丈夫的母亲炒股,需要儿子资金支持; 
  ⑷ S丈夫在案发前一天,与母亲见面; 
  ⑸ S排行最小,婚后一直依赖母亲和姐姐; 
  ⑹ S与丈夫自孩子出生后,一直与S父母同住; 
  ⑺ S希望能像自己的母亲,掌管丈夫的工资; 
  ⑻ S与婆婆不和,夫妻为此常常冷战; 
  ⑼ S与丈夫同一个单位,S工作出色,晋升快;丈夫在单位表现平平; 
  ⑽ S丈夫无暴力倾向; 
  ⑾ S丈夫喜欢养鸽,为了鸽子会不顾其他。 
  以上11项不难看出,这场悲剧有着双方原生家庭的影子,有着工作的影子,有着金钱的影子,等等。 
  我们应用了“价值伦理”的要素进行了调适,达到了初步的成效:⑴ S改变了立即离婚的决定;⑵ S同意协同有关部门制订一个“杀人未遂罪犯感化计划”,准备入狱实施;⑶ S同意女儿加入“感化计划”。 迹象表明,S愿意重建家庭。 
  (二)分析 
  1、善的动机 
  以上个案中,儿子花时间陪母亲,动机是“善”的;儿子把工资给母亲炒股,让母亲高兴,排除丧夫的阴影,动机是“善”的;妻子努力工作,积极晋升,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是“善”的;妻子主动要求管理家庭经济,妥善安排积蓄,也是“善”的。 
  事实表明,家庭行为一般都是以家庭成员内心对“善”的认定所发生的。 
  2、善被固化 
  根据“价值伦理”,我们不是先去否定出发点,而是去探究在这个“自我满足”的实现过程中,缺了什么。 
  此案让我们看到两点:1. 家庭行为有“自我满足”的出发点;2. 家庭行为难以把握得到共同的“自我满足”的结果。 
  “价值伦理”让我们知道,家庭危机源于“自我满足”的固化。 
  此案的家庭成员中每一个人都在按自己的“善意”行事,没有能力顾及他人的“自我满足”,这是很明显的“价值固化”特征。 
  3、调适方案 
  a、应用价值杠杆,进行“价值开化”疏导; 
  b、应用支点进行良心启发。 
  由此设计的问题如下: 
  (1)假如你的丈夫换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你接受吗? 
  (2)离婚是否会加重你丈夫对你有外遇的疑心呢? 
  (3)你愿意刺激你丈夫还是帮助他重新做人? 
  (4)假如你在女儿面前原谅了丈夫,能让孩子更加敬佩你,你愿意吗? 
  (5)你的女儿将来也要嫁人,如果她能从你的失败中学习更多的夫妻之道,你愿意吗? 
  (6)你女儿需要爸爸吗?愿意亲生爸爸重新做人吗? 
  4、回应略记 
  随着协谈的提问和信息的给予,S开始建立关于丈夫和自己的新图像,并且把女儿也置入了未来的家庭成长目标;S的回应开始纳入正向:家庭和谐与成长;S回应了良心责任,思考婚姻中对丈夫的亏欠;S愿意拓展认知,阅读《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男人到底要什么》并作读书笔记;愿意继续携带女儿共同接受治疗;女儿已报名进入学生团队,S已进入成人团队。 
  六、小结 
  家庭的价值伦理说明,家庭系统中,行为的原因是“价值”,目标是“善”,然而,其善举无善果的原因是价值失去了方向,即“价值固化”。因此防止固化,拓展“善”的知识,让家庭成员都明白终极的“善”, 并学会判断“方向”,其方向就是家庭的和谐与成长。 
  家庭的价值伦理进一步说明,家庭对“价值杠杆”有灵敏的反应,要用好“价值杠杆”,必须建立“良心支点”。 
  在应用价值伦理过程中,我们确立的调适方针是:启发良心,注入善知;明确大利,推动善行。步骤如下: 
  1.不断扩大对“善”的认知,把局部的善推向终极的善; 
  2.观察到即将固化的“善”,分析“利”与“弊”,进行对比; 
  3.把不良现状与固化的“善”作出相关性分析,告知危害; 
  4.描绘下一步和谐与成长的美景,并提出与之相关的可行性方案。 
  我们以家庭生态群组与个别家庭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家庭关护,传达价值伦理所揭示的相关理念,局部的实践已取得初步收获,还望放在更大的操作平台进行考证。 

试析家庭系统的“价值伦理”

【试析家庭系统的“价值伦理”】相关文章:

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及其价值抉择探究论文04-26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04-18

家庭伦理剧的主流形态与大众心理08-09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精选5篇)09-14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伦理建设论文04-12

试析油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研究06-15

试析幼儿家庭性教育中父母的性素养问题论文05-06

试析法与经济的互动08-07

探析墨子伦理思想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