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时间:2022-03-09 10:03:4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篇1

  论文关键词:散文热原因解析时代环境公民文化素质消费市场文体特征

  论文摘要:“散文热”是世纪之交的文坛盛事,散文热的原因何在?首先,改革开放的时代为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散文培养了众多作者和读者;再次,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为散文提供了广阔市场;最后,散文的特征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最合适的文体。

  世纪之交的散文热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的文坛胜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很多。但是最首要的问题是,散文热发生在当今之世,有什么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它“热”起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文学体裁的“热”与“冷”与众多的因素有关,不仅有文学的因素,更多的是非文学的因素。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之。

  一、改革开放的时代为散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九十年代的散文之所以兴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大环境。宽松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发展,对散文的兴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它背后毫无例外地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依存于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世纪之交的散文热也是如此。新时期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进行了重大理论问题上的正本清源。其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真理标准的讨论。这些都给长期思想禁锢中的人们以二次解放之感,获得了思想上的如沐春风之感。既然大家生活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思想自由和民主的空气大大加强,大家便产生了倾听和倾诉的欲望,产生了直抒胸臆的激情,自由环境允许大家自由地倾吐;有了感慨,可以自由地抒发;有了不平和意见,可以自由地表达;有了思想的火花,可以自由地点燃。

  我们应该感激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叙事的时代,上一个世纪的很多年份,苦难的中华民族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历经战争之后的人们分外珍惜宁静和安详,大家享受着和平,享受着丰衣足食。因此振臂高呼、痛心疾首已经不是我们经常需要的表情。在表达时也不再以呐喊为倾吐的唯一方式或主要方式。只有外部环境的安宁,大家才有时间和心情检点内心世界,挖掘对自身的发现。因此大家选择了散文,用以表达自己自由的内心。可以说,是社会环境孕育了新时期的散文,催生了散文繁荣兴盛。换言之,新时期就是一个散文的时代。

  社会环境对散文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表现:

  1、写作主题多样化。

  思想的解放,人性的高扬,社会的进步,舆论的民主,对探索的鼓励,文化政策的适宜,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比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经常唱了主角。

  知识分子价值的重新发现。十年内乱带给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补的。而一旦暗夜过去,光明来临,知识分子的身心得以彻底解放,这无疑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鼓舞着广大的知识分子唱出一曲曲心灵的慨叹:既有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古老文明的眷顾,更有对新生活的礼赞……这是一支支生命之歌。作为1999年散文排行榜的首推篇目,季羡林先生所作《站在胡适之先生的墓前》一文,把这一切写得很透彻,他写道:“改革开放之风吹绿了中华大地。知识分子的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身上的枷锁除掉了,原罪之感也消失了。泼在身上的污泥逐渐清除了,再也用不着夹着尾巴过日子了。这种思想感情上的解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性。愿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见《散文选刊》2000-1)这既是季老在胡适先生墓前的真挚心声,也可以看成是对散文多产原因的一个注脚。

  忧国忧民意识的高扬。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以自己的良知和责任感对历史、民族、人类命运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写出了许许多多内容厚实、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气势磅礴的优秀篇章。世纪之交的散文创作,将这样的大胸襟、大关怀推向了极致。他们往往以重大的政治事件、历史伟人、英雄悲剧为题材,写出了一篇篇视野开阔、意境高远、分析透彻、气魄雄浑的大散文力作。典型的代表作有: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在何处》,林贤治的《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夏中义的《渴吴晗书》,邓琼琼、张建伟的《第十二座雕像》,卞毓方的《凝望那道横眉》,李存葆的《沂蒙九章》等等,他们无不以独具的情感,独特的文化视角,透辟的理性分析,将主人翁的精神高度,人格风范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对往昔人物的景仰、赞扬、惋惜、浩叹。在对逝者人格精神的追忆中凸现出作者的大情感、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将读者引入历史的深层,共同关注人类的命运,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体现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所肩负的重任—引导读者面对人生,面对历史,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共同思索,共同奋进。这是传统赋予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襟抱、大气魄。也是普天下的芸芸众生以为参照奋勇向前的典范。

  人间情怀的淋漓挥洒。很多散文的主题是对生命本体本质意义的求索,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探寻。也是当代人个体生命意识自觉和强化的表现。这类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哲学意味的散文,往往是作者生活中有着无法弥补的人生缺憾,因而在孤独、寂寞和困苦中经历了艰难的精神跋涉才抵达心灵彼岸的结晶。作者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缺憾而不懈地追求着完美,又因人生的种种局限,而幻化出对生命远离功利、超越利害的欣赏态度,最终超越了悲剧,获得了自由。这是对人类命运、人性深层意识的另一种关怀和思索。这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表现最为突出。而在近几年的散文创作中庞培的《西藏的睡眠》、徐治平的《仰望布达拉》周同宾的(文化的乡野》等篇什中也透出几丝与之相近的气息。

  女性意识的新觉醒。关注女性是关注人类生存、关注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时期散文中有一道惹人注目的美丽风景,那就是当代女性散文和女散文家群的出现。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写作,至90年代渐趋成熟。王安忆在散文《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中认为:“男人的理想是对外部世界的创造与责任,而女人的理想则是对内部天地的塑造与完善。就在男人依着社会给予的条件全面地发展的时候,女人只有一条心灵的缝隙可供发展,于是女人在这条狭小的道路上,走向了深远的境界。”这种见解有一定合理成份。如果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上说,散文是最适合女性的一种文体,当不为过。“相对于男性来说,女人的情感世界更封闭因而也就丰沛。这就像江河截流后修筑的水库,只要给她一个缺口,就会看到她积蓄的能量是多么的强大,和多么地渴望倾泻。”(见何大草《世界的两个春天—我眼中的新生代女性散文》(《当代文坛》1999一5)

  为这种繁荣提供了充分自由和题材的时代,则无疑是鼓励女性搏击风浪的大舞台。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化,人性高扬的旗帜在女性散文的写作中成为其行文的实质和精髓。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们的精神处境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体现在作品中,有对自然、人生、爱与美的讴歌,对生活对艺术的炽热真情,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对人生意义的探询……这在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散文中表现突出,如斯好的《心的形式》、筱敏的《下雨的时候》、苏叶的《素笺》、叶文玲的《寂寞城池》等。她们无不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或低诉、或浅吟着一支支心曲。陈染和林白在90年代的女性散文写作中较为突出。她们更加偏重于倾诉一己的喜怒哀乐,个人感触。可以说她们的写作是处在极端孤独状态下的写作,是自我封闭、自吟自唱式的写作。如陈染的《重返旧时光》、《独自在家》等,让我们在冷寂、幽怨的氛围中体味到她追求孤独、逃逸现实的无奈。也许她们的艺术生命将在艰难的跋涉中延续,但这别致的一处风景毕竟可以反衬出时代所具有的宽容和豁达。

  2、写作素材多样化。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域外信息以多种方式传人,多种思想观念交汇融合,随之而来的是多层面的思考和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再加上人心的浮躁,欲求的增长,人心的内视,为许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物质文明程度提高了。它一方面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在导致一部分人走向堕落。与之同步的社会问题也与日俱增:环境污染、人情冷漠、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信仰泯灭、道德沦丧……散文作为与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一种文体,从不同的角度使之得以充分体现。如李存葆的《祖槐》一文中写道:

  我叩问炎黄子孙的始祖女祸:

  ……你的传人们头顶的昊天上,果真出

  现了两个偌大的黑洞,足以使一切生命面临

  灭顶之祸,你炼的那些美丽的五彩石,还能级

  补得了吗?

  我恭问天下为公的唐尧、虞舜:

  你们……面对当今那‘玩的就是心跳’、

  ‘过把瘾就死’,只顾‘潇洒走一回’的人流,面

  对愈来愈奢华的物欲世界,你们会用何种方

  法开顽启蒙,施以教化?

  我敬问冰肌雪骨兰心葱性的巢父、许由:

  ……倘若你们再世,面对物化的浮嚣之

  气,你们能耳不杂听,目不旁鹜吗?……

  我还要顺便问一声歌唱家郭兰英大姐:

  ……面对污染断流的汾河,你还能吟唱

  出‘人心就像汾河水,你看那滚滚长流日夜向

  前无牵挂’吗?……

  这几乎包括了当前社会的几大重要问题,其立意之高,笔锋之利,令人震动。又如,韩春旭在《谁为自己的生存方式负责—关于肉体与精神的一点沉思默想》一文中指出:“人活得什么都有,但却没有幸福”;“这是一个真真实实的集体无意识的众人类的存在。”“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生存应有的规则。”“我们在肉体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当代人生存方式的深沉思索。体现出作者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困惑和忧虑。其他还有于坚的(争先恐后》、匡文立的《河声人梦来》、周晓枫的《鸟群》、张念的《我们一代的痛和爱》等等,都无不从各个角度反映出当前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都可以让我们以一斑窥全豹。

  还有一类可称为“回归散文”。这是善于思考的一群在现实面前的困惑、疑虑,是一种心灵飘泊的无归宿感。如刘齐在《想家》一文中提出了最直白的质疑:

  二十世纪即将逝去,新的千年就要降临,环顾宇内,风烟滚滚,物欲汹汹,人类到底向何处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又如李存葆的《祖槐》中说:

  在物质世界中跟跄满珊的人类,一起在

  寻求精神的华殿。哲学家……,文学家……;

  庙宇中……,教堂间……,禅房内……,道观

  里……这些或高尚或有趣或无奈或乏味的精

  神建构和活动,都试图安顿人类那扯碎了的

  梦中惊魂,人们也想从中觅索一方精神的守

  望之地。

  这些都是我国飞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反映。

  3、鼓励手段多样化。

  空前多的发表园地和评选活动的推动,也是“散文热”现象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散文热潮”轰轰烈烈的推进,许多报刊、杂志相继在改版或扩版的同时,纷纷为散文开辟一席之地,热情接纳这个文学新宠。而散文类期刊则更是异彩纷呈,不胜枚举。如《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在1998.1999年相继改版,增大容量,更新版式,调整栏目,确实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散文选刊》,在1999年加大了“散文新家”、“散文新现象”及校园、社团方面的选文,并根据散文发展态势,不断推出新栏目,足以显示出其办刊的严谨和提携新人的宽厚。来到新世纪,原来的综合性文学期刊《海燕》干脆改为《都市美文》,成为专门化散文杂志家族的又一个新成员。至今,除去以上所提到之外,还有最老资格的《散文》及其孪生姐妹《散文·海外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华散文》,花城出版社的《随笔》,三联书店的'《读书》,贾平凹主编的《美文》,福建文联的《散文天地》等等。家族逐渐扩充成员,逐渐蔚为大观。

  与此同时,各种散文创作评奖活动及创作研讨会的频繁开展,确实为筛选散文精品和今后的散文创作做出了很多工作。如1998年举办的首次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全国性文学大奖专设散文奖,百花文艺出版社举办的“韩愈杯散文大奖赛”,《散文选刊》组织相关知名人士推选出的“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等等,这些都是呈现当代散文繁荣景象的重要表征。

  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散文培养了众多作者和读者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提高全体公民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公民的文化水准在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追求科学、崇尚文化、向往文明的风气在神州大地逐渐形成。这样,有文化的人群逐渐壮大。他们既是现实的散文读者群,又是潜在的散文作者群。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作队伍培养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与封建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受教育者已无阶级、门第之分,有教无类,不存在“士人”与“平民”的区别了。随着“提高全民素质”的提倡,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纷纷投人学习知识的热潮。青少年,初生牛犊,蓬勃向前;中老年,老当益壮,不减当年。在这个崇尚知识的年代,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可想而知。与之相伴而生的文学创作事业亦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大家首当其冲选择散文表达自己的心声。正如南丁在《致<散文选刊>》中所说:“近些年来散文创作持续热闹火爆,男女老少都写散文,学者教授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艺术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多有兼写散文者,或人约黄昏后,或大河落日圆,或轻拉浅唱,或议论风生,或家长里短,或思索深沉,或花前月下,或金戈铁马,题材多样,品类齐全,叙述各异,风采纷呈。”(《散文选刊》2000-1)“统一战线的加强使散文队伍发展壮大。许多知名的学者、小说家、诗人、甚至科学家加人进来,上学的、下岗的、犁田的,围着锅台转的也拿起笔来,一些人不满足于枯燥的著书立说,不满足于玩虚的弄假的‘作’给人看,他们愿意在散文堆里,道道心曲、剖剖灵魂、解解苦闷、泄泄怨气,以求调整状态、平衡心理、陶冶性情。”(见《散文选刊》1998-10)

  为什么形成这样的繁荣景象?究其实,还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散文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

  在曾有的一个时期里,文学曾经是社会的一个最热点,被大家称之为“文学的轰动效应”时代。因此他们更多地是在文学中寄托政治理想,寄托喜怒哀乐等共性化的感情。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就是单纯地爱好文学,爱好散文。就以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新概念作文大奖赛”为例,就可以看出散文的潜在创作队伍是多么大!报名参加新概念作文竞赛的学生人数,一届比一届多。这些被称之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一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读书更多更广泛,更加勇于选择,更加勇于扬弃。2001年的参赛者中甚至有1/3是理科班的学生。他们写散文不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功利,甚至不是为了最直接的目的—高考。他们就是喜欢!喜欢散文,喜欢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参与生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们就是未来的散文作者。未来的散文可能因他们而继续繁荣、继续辉煌。因为他们已经自觉自愿地把文学和自身的生活混为一体,成为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已经为大众所公认。当相当多数量的人认为,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自由地抒写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时,散文的春天就来到了。

  三、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为散文提供了广阔市场

  新时期整体思想观念的革命带来了文化观念的改变,也自然地带来了散文消费观念的革命。长期以来、尤其是十七年间,人们对散文功能的认识高度一致,所有的教科书上只提散文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很少提审美功能,即便提起时也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像审美天生就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就不配或者不屑谈美。这样的阅读评价标准虽然整齐划一,但是严重残缺,因而严重错误。今天,当人们扬眉吐气,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已经明白,美自身没有错!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谈论美,大张旗鼓地宣传美,大家需要张扬个性,开张视听,舒张血性,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由而舒展。所以,作为读者也好,作为作者也罢,大家形成了全新的阅读需求,这样的阅读需求必然带来新的阅读期待,必然形成散文新的消费点,必然带动散文的创作和消费。当一种消费成为时尚时,就是消费热点。散文近年来的兴盛与此有关。只要看书摊上的盗版书,不但余秋雨的散文大量被盗版,就是一般的散文选集、包括以什么“亲情”“友情”“爱情”为体例编选出来的散文集子都难逃厄运,就可以大体明白,散文的市场有多么大,散文的阅读和创作有多么热闹!

  在传统的载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散文发表的唯一途径是报纸、杂志。要想变成铅字,必须通过一审、二审、终审等步骤。有一个程序不能被放行,则文章的归宿就只能是编辑部的字纸篓,或者是作者的书筐。发表的困难自然连带产生了写作的惰性。很多真性情的文章终是难见天日。特别是一些所谓“不合时宜”之作,不但思想上的、而且形式上的。而大多数作者为了发表,就用心揣摩编辑的用心与好恶。向刊物的一贯走向上靠拢。这样就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了千篇一律,培养了循规蹈矩,培养了共性,而泯灭了个性。恰在此时,网络来了!网络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在网上发表文章是自由的,是无障碍的。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天地,是一个互动的世界,你的文章发表后还可以很快在网上听到回应,甚至轻而易举(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地产生反响。因此,作者可以尽情地释放个性,可以不拘形式地诉说,不必考虑编辑的喜欢与否,不必瞻前顾后,不必人云亦云。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写手,各种散文的样式,各种不同格调的语言,各种抒情达意的方式……这真是文体的狂欢,个性的狂欢,语言的狂欢,交流沟通的狂欢,总之网上诞生了散文的狂欢节。

  但是,网络散文中有许多糟粕,有思想上和语言上都不够健康的东西。在没有门神把守的情况下,更容易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正是这样的载体促进了新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散文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造成“散文热”现象是存在负面因素的,如商业化炒作。在商业化炒作和媒体宣传背景下,易于导致散文向实用性、时尚化、物质化、浮躁化、交换化发展。这时造成今天散文数量多、但是精品少的原因之一。虽然这是当代“散文热”现象中的一股支流,但是,在我们积极乐观地看待主流的同时,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努力予以矫正。

  四、散文的特征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最合适的文体

  促使散文热起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自身的优势。众所周知,散文是一种抒真情、表实感的文体,是灵魂的袒露,个性的抒发,真情的宣泄,也是一种人格的张扬,被称之为最自由的文体。

  从内容方面说,它与人们的内心世界、真实性情最为贴近,也与人们的生活最为贴近,它袒露生活的真实和表达情感的率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

  从形式方面说,它精粹而简约、篇幅享有最大的灵活、表达拥有最大的自由,这些都使它成为抒写心曲的重要手段,因而深受广大作者的喜爱。

  既然散文和人们的灵魂最为贴近,和人们的生活最为贴近。它就自然成为最没有架子的文体,是最平民化的文体。那个时代能开放言论,能解放思想,这个时代就是散文兴盛的时代。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搞活的时代,在人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之后,在人们能够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之后,大家都喜欢袒露性情,直书胸臆,张扬个性,放言高论。于是人们找到了散文这种最为合口味的形式,散文这种形式也找到了最执着的作者和最热诚的读者。文体找到了最合适的作者和读者,作者和读者找到了最合适的文体,二者可谓一拍即合!怎不顿生光辉?

  我国是个散文大国,从先秦发展至今。悠久的散文传统丰富了我们,也限制了我们。新时期的来临,使我们的散文创作队伍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着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使用新的词汇和语调,正在改革与创新中努力把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更加发扬光大。祝愿当代散文在这条源远流长的路,走得更高远,更健康,更有光彩。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 篇2

  还有一类可称为“回归散文”。这是善于思考的一群在现实面前的困惑、疑虑,是一种心灵飘泊的无归宿感。如刘齐在《想家》一文中提出了最直白的质疑:

  二十世纪即将逝去,新的千年就要降临,环顾宇内,风烟滚滚,物欲汹汹,人类到底向何处去?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鼓励手段多样化。

  空前多的发表园地和评选活动的推动,也是“散文热”现象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散文热潮”轰轰烈烈的推进,许多报刊、杂志相继在改版或扩版的同时,纷纷为散文开辟一席之地,热情接纳这个文学新宠。而散文类期刊则更是异彩纷呈,不胜枚举。如《散文选刊》、《散文百家》、等在1998.1999年相继改版,增大容量,更新版式,调整栏目,确实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散文选刊》,在1999年加大了“散文新家”、“散文新现象”及校园、社团方面的选文,并根据散文发展态势,不断推出新栏目,足以显示出其办刊的严谨和提携新人的宽厚。来到新世纪,原来的综合性文学期刊《海燕》干脆改为《都市美文》,成为专门化散文杂志家族的又一个新成员。至今,除去以上所提到之外,还有最老资格的《散文》及其孪生姐妹《散文·海外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华散文》,花城出版社的《随笔》,三联书店的《读书》,贾平凹主编的《美文》,福建文联的《散文天地》等等。家族逐渐扩充成员,逐渐蔚为大观。

  与此同时,各种散文创作评奖活动及创作研讨会的频繁开展,确实为筛选散文精品和今后的散文创作做出了很多工作。如1998年举办的首次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全国性文学大奖专设散文奖,百花文艺出版社举办的“韩愈杯散文大奖赛”,《散文选刊》组织相关知名人士推选出的“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等等,这些都是呈现当代散文繁荣景象的重要表征。

  二、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散文培养了众多作者和读者

  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提高全体公民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公民的文化水准在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追求科学、崇尚文化、向往文明的风气在神州大地逐渐形成。这样,有文化的人群逐渐壮大。他们既是现实的散文读者群,又是潜在的散文作者群。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创作队伍培养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与封建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受教育者已无阶级、门第之分,有教无类,不存在“士人”与“平民”的区别了。随着“提高全民素质”的提倡,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纷纷投人学习知识的热潮。青少年,初生牛犊,蓬勃向前;中老年,老当益壮,不减当年。在这个崇尚知识的年代,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可想而知。与之相伴而生的文学创作事业亦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大家首当其冲选择散文表达自己的心声。正如南丁在《致<散文选刊>》中所说:“近些年来散文创作持续热闹火爆,男女老少都写散文,学者教授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艺术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多有兼写散文者,或人约黄昏后,或大河落日圆,或轻拉浅唱,或议论风生,或家长里短,或思索深沉,或花前月下,或金戈铁马,题材多样,品类齐全,叙述各异,风采纷呈。”(《散文选刊》2000-1)“统一战线的加强使散文队伍发展壮大。许多知名的学者、小说家、诗人、甚至科学家加人进来,上学的、下岗的、犁田的,围着锅台转的也拿起笔来,一些人不满足于枯燥的著书立说,不满足于玩虚的弄假的‘作’给人看,他们愿意在散文堆里,道道心曲、剖剖灵魂、解解苦闷、泄泄怨气,以求调整状态、平衡心理、陶冶性情。”(见《散文选刊》1998-10)

  为什么形成这样的繁荣景象?究其实,还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散文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

  在曾有的一个时期里,文学曾经是社会的一个最热点,被大家称之为“文学的轰动效应”时代。因此他们更多地是在文学中寄托政治理想,寄托喜怒哀乐等共性化的感情。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就是单纯地爱好文学,爱好散文。就以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新概念作文大奖赛”为例,就可以看出散文的潜在创作队伍是多么大!报名参加新概念作文竞赛的学生人数,一届比一届多。这些被称之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一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读书更多更广泛,更加勇于选择,更加勇于扬弃。2001年的参赛者中甚至有1/3是理科班的学生。他们写散文不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功利,甚至不是为了最直接的目的—高考。他们就是喜欢!喜欢散文,喜欢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参与生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他们就是未来的散文作者。未来的散文可能因他们而继续繁荣、继续辉煌。因为他们已经自觉自愿地把文学和自身的生活混为一体,成为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已经为大众所公认。当相当多数量的人认为,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自由地抒写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时,散文的春天就来到了。

  三、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为散文提供了广阔市场

  新时期整体思想观念的革命带来了文化观念的改变,也自然地带来了散文消费观念的革命。长期以来、尤其是十七年间,人们对散文功能的认识高度一致,所有的教科书上只提散文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很少提审美功能,即便提起时也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像审美天生就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就不配或者不屑谈美。这样的阅读评价标准虽然整齐划一,但是严重残缺,因而严重错误。今天,当人们扬眉吐气,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已经明白,美自身没有错!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谈论美,大张旗鼓地宣传美,大家需要张扬个性,开张视听,舒张血性,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由而舒展。所以,作为读者也好,作为作者也罢,大家形成了全新的阅读需求,这样的阅读需求必然带来新的阅读期待,必然形成散文新的消费点,必然带动散文的创作和消费。当一种消费成为时尚时,就是消费热点。散文近年来的兴盛与此有关。只要看书摊上的盗版书,不但余秋雨的散文大量被盗版,就是一般的散文选集、包括以什么“亲情”“友情”“爱情”为体例编选出来的散文集子都难逃厄运,就可以大体明白,散文的市场有多么大,散文的阅读和创作有多么热闹!

  在传统的载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散文发表的唯一途径是报纸、杂志。要想变成铅字,必须通过一审、二审、终审等步骤。有一个程序不能被放行,则文章的归宿就只能是编辑部的字纸篓,或者是作者的书筐。发表的困难自然连带产生了写作的惰性。很多真性情的文章终是难见天日。特别是一些所谓“不合时宜”之作,不但思想上的、而且形式上的。而大多数作者为了发表,就用心揣摩编辑的用心与好恶。向刊物的一贯走向上靠拢。这样就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了千篇一律,培养了循规蹈矩,培养了共性,而泯灭了个性。恰在此时,网络来了!网络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在网上发表文章是自由的,是无障碍的。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天地,是一个互动的世界,你的文章发表后还可以很快在网上听到回应,甚至轻而易举(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地产生反响。因此,作者可以尽情地释放个性,可以不拘形式地诉说,不必考虑编辑的喜欢与否,不必瞻前顾后,不必人云亦云。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写手,各种散文的样式,各种不同格调的语言,各种抒情达意的方式……这真是文体的狂欢,个性的狂欢,语言的狂欢,交流沟通的狂欢,总之网上诞生了散文的狂欢节。

  但是,网络散文中有许多糟粕,有思想上和语言上都不够健康的东西。在没有门神把守的情况下,更容易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正是这样的载体促进了新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推动了散文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造成“散文热”现象是存在负面因素的,如商业化炒作。在商业化炒作和媒体宣传背景下,易于导致散文向实用性、时尚化、物质化、浮躁化、交换化发展。这时造成今天散文数量多、但是精品少的原因之一。虽然这是当代“散文热”现象中的一股支流,但是,在我们积极乐观地看待主流的同时,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努力予以矫正。

  四、散文的特征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最合适的文体

  促使散文热起来,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自身的优势。众所周知,散文是一种抒真情、表实感的文体,是灵魂的袒露,个性的抒发,真情的宣泄,也是一种人格的张扬,被称之为最自由的文体。

【试析“散文热”原因解析】相关文章:

试析我国电视电影艺术特色研究论文10-07

试析会计信息与经济预测论文08-15

试析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方式08-06

试析高职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论文08-18

金融信托业特点试析的经典论文09-29

试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08-18

试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论文09-12

试析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10-27

试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论文08-11

论文写作格式解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