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心理

时间:2021-04-18 09:23:06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探究农村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心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进行分析,对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出一些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开心灵这扇窗。
     关键词:心理问题 引导 教育 教师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走进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工具、教育对策及教育方式却仍旧印刻着过多传统的痕迹。这与这代人的发展变化特点和需求不相称,所以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太多太复杂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无法沟通、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处于心理的“孤岛”。他们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师的关爱。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之后,他们会变得封闭、孤僻、叛逆、抑郁,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无法正常与人相处交流,无法将自己融入集体,融入课堂,所以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目标模糊了,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动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成为我们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技巧,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实践活动。
  2.情绪稳定协调。愉快、稳定和协调的心境表明青少年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青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健康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行为适度,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处融洽。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健全稳定的个性表现为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除此之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
  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时,我们会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老师的高度重视。而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困难的比率竟高达72%,这个数字使我们每个老师感到震惊,所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心理调适与训练是我们课题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当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均感到茫然。因为我们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每周一节的课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难以一一涉及。况且,我们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老师,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这个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我们虽工作在一线,但专门拿出某一节课,或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训练与调适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况且,心理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投入才可见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鉴于此,我们通过反复交流与论证,决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正常地融入班集体,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引导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