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03 08:20:49 教育学 我要投稿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政治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1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契合时代要求,借助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良好契机,统筹兼顾,建设一个更加合理全面的教学模式,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培养思想坚定、人格健全大学生的有力工具。本文意在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科学发展观下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是国家未来有效、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建设社会各方关注。就目前情况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局势稳定,但是针对社会多元化稳步发展的现状略有不足,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快革新速度,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同时,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全面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经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开始为思想政治建设服务,为学生建立一个相互协调又相互呼应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高校思想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将先进的思想成果变成高校思想教育新的内容,成长学校不断进步的有效动力,同时也赋予其新的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有效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校都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统筹兼备,与时俱进,成为最佳的育人办法。在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生活逐渐多元化,西方的文化也随着经济的开放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对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更有西方文化对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造成影响,使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怀疑,学生对大学的思想培养方式开始有了新的诉求。在这样的情景下,改进思政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科学发展观也是在这个时候及时出现,提供新的动力来促进高校教育的前行。科学发展观肩负着促进思想教育体系发展的重任,而高校作为中国发展的人才基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高校应该对其思想建设模式推陈出新,借助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应该努力将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付诸实践,把“以人为本”作为改革的基础,不是简单盲目地去教育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针对学生出现的薄弱点,用教育去加强和改造。对于教学内容方面,高校也应该有所改变,注重教学内容的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更好地去解释我们的理论建设成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政教育。

  (二)科学发展观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意义

  在高校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占据了重要部分,而新的理念的出现,也将为思想教育添加新的内容和意义。那么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中的应用之一,就是要让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制订动态的思想培养计划,随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要求和改变,是与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现实情况相一致的,同样是大学思政教育新的内涵。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和思想情况,根据成长的需要进行思想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教育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而要变成学生进步的基石,在思想层面上为学生们筑起进步的阶梯。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将理论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际化和实践化,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多样的教育,根据学生们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全面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在科学发展观下的改进方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这就要求学校要建设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思想培养体系。将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思想建设的有力手段,将思想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把学生生活变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培养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前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这也就要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要活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观点,在建设思想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们的自主思想的存在,并且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重视其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理念,高校应该整合资源,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阵地之一,将知识和理论渗透在校园生活中,让学生在一个有着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氛围的校园中学习生活。

  (二)建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人才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教育思想的全面发展,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除了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之外,还要将“全面发展”列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真正地能够实现灵魂的蜕变。学校应该统筹资源,将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应用到学生的思想建设中,学校的所有资源都为精神建设服务,高校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分梯次分时段分地点地宣传新时代理论知识建设的成果。高校要建立一个行进在时代前沿,引领着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根据理论成果的新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让学生在教育中知识有所收获,思想有所进步,不断为学生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终身奋斗的理念,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让学生有强大的信念来抵制外来文化的诱惑和侵略。同时,高校还可以统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甚至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利用学生组织,在学生的各个生活角落中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针

  我们在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利用科学发展观的先进观点,增加教育方针的科学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整,更具有说服力,是高校改革的最佳方式。

  (一)充实理论基础,实现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理论成果,是驱散思想迷雾的强力武器。当前,在社会思潮的不断波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创新,随时随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来扩充理论知识内容,这样的高校思想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实际,着眼于未来,才能在未来社会中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可以借助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契机,对原先的教育方针进行改进。首先,在教育上整体把控,统筹协调,维持教学理论的完整性,清楚学生的差异特征,掌握教学思想的连续性和导向性,为学生的思想发展树立一个清晰的指向标,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的思想发展。其次,高校要对学校的设施进行完善,加大基层网络建设,完善学生班级团支部、学院团总支、学院党支部的建设,加大基层网格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新的活力和张力。通过逐层渗透、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处于思想政治教育浓厚的氛围中去。第三,高校应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用以满足学生自学的需要,方便学生自由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从而使思想教育体系多样化、科学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增加教育实效,满足社会需要

  高校教育应当与时代相接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高校的意义所在。高校建设要以教育为基础,而高校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所以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努力提升教学实效性,符合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要求下,高校教育应当脱离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利用学生的自主意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增加师生交流,做到教学相长,让学生对思想教育从抵触变成理解,从而变成一个坚定的党的拥护者。高校教师也应该充分运用高校内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多方位的培养,从而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标,可以通过实例展示,或者组织讨论活动,使得学生们明白自身存在的思想理论方面的不足,进而加以改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极高的政治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富有精神建设的校园活动,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重复。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着更深的理解,通过他们以后的活动,可以将思政教育实践化,从而使思政教育从传统的空中楼阁变成一个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学科。

  (三)改革教学机制,提高宣传水平

  高校思想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道德、有素养,为中国建设奋斗终生的有志之士。为了将目的转化为现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必定要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情况和学生的思想风貌道德动态都要有一定的了解,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制订教育计划。这样的思想培养机制,才能在社会的风吹雨打下屹立不倒。现在的社会建设需要讲究统筹兼顾,高校的思想建设也是这样,统筹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兼顾学生的思想特点,树立一个相对科学全面的教育机制,取代之前的学习、背诵、考试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定时组织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进行培训,学习党的最新建设成果和理论,掌握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去指引学生们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方向,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为中国的青年一代筑起一个坚实的思想壁垒。综上所述,作为社会思想教育的先行者,高校内的思想培养和宣传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党的传播和发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行一些新的变革,比如说,创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新方式,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教育体系要摒除传统的上课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机制,完善教育体系改革,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术教育研究放在同等的地位,才能从容地应对社会中不断风涌的思想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思想政治过硬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大伟,顾添瑜.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考试周刊,20xx(23):191-192.

  [2]苏冰星.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1):10-12.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一)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作用是通过施加某种教育影响而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的文明进步。由此可见,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受到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大学生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他们乐于创新,追求独立和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停留在口号宣传或一般的理论灌输上,没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形式的多样性特点能够覆盖生活空间,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实现教育生活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原因

  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习成绩这个中心而展开,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无形之中将显性课程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在此情境下,学校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周期长、结果具有非预期性的教育形式,从而造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且滞后。

  2.教师方面原因

  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随着“终身学习”口号的提出,教师的任务明显加重,不仅要完成好当下的教育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进修、继续学习等,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本末倒置,从而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职称评比,许多老师埋头苦读只为更上一层楼,这本无可厚非,但忽视了自己本职工作的教师就显得不是太合格了,甚至有些自私。

  三、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的策略分析

  1.从学校角度看

  (1)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

  这里的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内外在的、可观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校园建筑、布局以及教学设施等,它们是物化的教育理念,涵盖着教育精神,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受到启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

  ①观念上的重视

  校园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认识到校园精神文化这种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比显性课程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高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体现本校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倡导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塑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培养热烈求知的学习氛围,用精心策划的活动和寓意深刻的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②制度上的规范

  第一,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讲,要加强行政规范,建设民主公正的和谐校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校务公开,发挥学生会、教代会等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此启示师生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重要性;第二,从教育者角度来讲,要建立隐性课程评价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要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三,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讲,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包括教师品行规范、教室设计管理等,要将隐性的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有机结合,通过实施保障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3)校园活动文化的构建

  大众传媒的建设。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舆论价值,使大众传媒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将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要求,丰富网站内容,既有精品课程、校园新闻等文化板块,又有勤工俭学、问题反映等服务板块。其次,校园广播站也是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途径,利用好广播站的宣传功能,实现学生需求与内容的“红”的统一,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

  2.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上

  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虽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显性的课程方式实现的,但其中包含着广泛的德育因素,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门类众多的课程没有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显性课程的形式和方法主要强调灌输而忽视师生的主动参与和接受。

  (2)素质上

  师德师风的建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爱岗敬业、民主公正、为人师表等工作态度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优质的服务和管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人际上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新课程强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主体地位,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知识的传递,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纳和内化知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应深入学生中间,动态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多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3.从学生角度看

  (1)校园内

  ①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干部是联系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力量。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增强其成员的政治觉悟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独立性增强,实践精神加深,他们排斥空洞的理论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显性课程现成的观点,因此,创新隐性课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校园外

  针对大学生排斥纯理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寓教于行,寓教于乐,扩展教育空间,走出校园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陵园、博物馆等,在精神上进行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南京晓庄学院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的填写,旨在倡导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生活,在内含丰富的实践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3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体传播技术以及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新媒体由于其具有快速、便捷以及互动性较强等特点,日益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由于需要面对于新时代的新特性,新媒体在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就其发展的过程做出论述,结合实际情况,对于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生态路径构建做出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且可控性减少,对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难。面对这种状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将眼光做出调整与转换,需要增加在新媒体阵营的宣传工作力度,使大学生群体能够从更多的途径获取到具有正能量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样的思想教育形态的构建,更加符合当今社会以及思想教育趋势。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于新媒体的应用具有更加全面的认知,进行不断的研究以及加强。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新媒体的情况

  1)新媒体的出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就对于新媒体做出了定义,是指以图像、声音等为传播媒介的方式,与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传播的途径中具有极大的区别。事实上,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就其本质来讲,是借助于电波以及目前的网络媒介等进行传播的一系列数据。具有可复制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目前的新媒体的传播以及发展中,以个人的智能端以及电脑作为接受方,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方式,是本文以及社会普遍认知中的新媒体。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中应用的新媒体类型。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中,所应用的新媒体类型较为广泛。这是由于一批技术性以及年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者的出现,他们经历了当前社会中的信息传播途径的大变革,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以及其功用较为了解,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以体察学生群体心态的方式,构建新的思想教育途径。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依托于大的平台以及媒体,例如新浪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腾讯QQ以及哔哩哔哩弹幕网、以及各大论坛等。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需要从传播媒介的继续发展,以及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目前的新媒体传播技术中,由于国际交流的更加广泛,逐渐出现信息的集中化趋向,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中,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比重将会增长。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高校思想政治的新媒体的面向受众也将发生变化。此外,在内容的发布以及传播中,视频资料的应用率将会增长[1]。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以及特点

  1)重要内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需要将理论教育作为主要的内容。高校的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有所区别,直接面对着高等人才未来的思想政治内涵的发展,在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这一阶段,是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社会实际状况进行开展。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使得学生思想与社会的主流思想之间产生有力的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2]。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中,需要遵循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社会的最新技术与思想教育工作之间进行结合,使得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高程度的认识。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这使得原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单向性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与教师展开交流以及沟通。与此同时,在许多的媒体平台中,学生间也具有交流的空间,这使得宣传工作的出口以及方向都有所拓展。

  3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路径

  1)建立长效的新媒体管理机制。在目前的新媒体的应用工作中,由于许多的技术手段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许多的高校中,新媒体的利用在初期阶段是作为一种实验推行的宣传途径拓展,而非主要方式,因此在初期阶段就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构建。在其后,逐渐的将制度进行建设,建设方式在许多情况下呈现出缺乏系统性以及长效性的特点。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专门的工作组对此进行管理,结合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做系统的制度规定,使得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更加的广泛以及高效。例如,在新媒体的应用中,由于新社交软件不断出现,一些原有的社交媒体应用受到了冲击,其影响力在逐步的下降中。在目前的社交应用中,许多高校将宣传阵营投向了抖音等。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即是能够在进行高校新媒体的应用中,需要有工作人员对于新的宣传方式以及宣传阵营进行定期的关注以及了解,及时进行途径的拓展。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此之外也需要注意到影响力日益消失的途径中,及时进行宣传的回缩,有效提升宣传的效率,节约人力资源[3]。

  2)进行资源的整合以及分配。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此处,以宣传资源作为主要的论述重点。新媒体的应用具有的特点即是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交互性,对于这一特性的充分利用,能够使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可利用的资源得到拓展。在许多的社交媒体中,高校自媒体之间进行相互的关注,利用彼此之间的影响力,进行交叉宣传,以此提高工作中的宣传效率。例如,在目前受到大学生关注的哔哩哔哩弹幕网中,共青团中央这一官方的宣传号,有效的将众多的高校公众号进行整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转发以及互动,提高宣传的范围以及宣传的力度。另外一个重点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需要与高校的实际状况之间达成紧密的衔接,使得学生能够在关注的过程中,将自己作为参与的主体进行带入,达到更加具体以及细致的思想教育效果。例如,在目前的高校入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军训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学校的宣传组可以将其中的优秀并且带有本校特点的图像资料,经过整合,在各个平台中进行发布,使得这些贴合于实际内容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3)利用年轻化、网络化的语言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需要面对于学生的群体,因此在进行宣传的方式上需要做出一些挑战。在前文中已经提到,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倾向,对于青年人思想以及网络用语都较为熟悉,这一点符合于新媒体的应用以及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学生思想以及网络语言仍旧在不断的更新中,需要以更为细化的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学生群体,尤其是青年党员以及学生干部群体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对于这些群体的工作进行清晰的安排,可以在内容编排素材选取等方面,充分听取学生群体的意见[4]。

  4)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高校必须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定期在网站上发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信息,同时还要及时更新最近发生的时政信息,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及时了解时政信息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同时高校还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类型建立个性化的网络信息库,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5]。

  4结束语

  在高校思想工作的进行中,新媒体的传播作为重要的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和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和手段。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加深对新媒体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自身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政课程的自主体验学习,从而提高新媒体在高校体验式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春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xx,13(5):73-75.

  [2]许涛,于海,穆庆夏.网络新媒体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从人际互动视角看[J].学习月刊,20xx(16).

  [3]贾洪岩,韩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37(8):173-174.

  [4]徐志先.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讨[J].科技资讯,20xx,12(20):211.

  [5]刘怀东.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体验式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J].新媒体研究,20xx,1(19):30-31.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4

  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必须建设高水平校园文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要依靠专业的思政队伍,科学完善的制度,也依赖于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代教育,文化育人的方式和效果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校园文化是由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传统、校园风气、学习风气的集中体现,它客观地造成了一种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优秀成熟的校园文化可以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高校有正规的专业授课计划及培养方案,有一整套的育人措施。这种有形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素质形成起着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其中起着相辅相成软环境的作用。伴随着人们对校园文化构建及营造的重视,校园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对大学生进行耳濡目染式教育的重要场地。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会影响生活其中的师生,出现品性感染品性、人感染人的场景,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必然形成独特的育人氛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必须把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作为有效抓手。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上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校园的精神文化引导学生将践行高尚道德作为自己的道德理想,要通过校园的行为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社会实践观念,要通过校园的制度文化引导学生践行正确的行为规范。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还要努力打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这些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必须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90后”大学生处于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但是生活阅历少,对社会了解程度低,动手能力弱。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缺少对社会丰富性的认知,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人处世能力较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无论什么学历什么样家庭条件出身的大学生都必然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同时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好的学校”。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往往比一次课堂教育、一次班会更能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鼓励号召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育他们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无论从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具体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次,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造机会。必要时教师要亲自带队,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党团组织广泛开展的寒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思潮,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个大舞台,代表各种阶层利益的思潮充斥其间,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自己要坚定立场,同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最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土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校外的知识、信息引入学校。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的教育事业的大局。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形势有效开展,必须提高思政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的制度规范,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三育人”工作的正确认识,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理想要求充分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还需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高度,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5

  摘要:

  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两大核心工作,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当中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科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职业素养教育时,没有将二者相融合。使当前的高校学生出现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不协调的问题,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怀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发展

  各大高校一直担负着输送各行业优秀人才的重担。在校期间,高校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严重脱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以及其重要性

  1.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的思想影响,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职业素养则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一系列的思想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拥有优秀的职业精神,更好的为社会所接受。

  1.2培养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的缩短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距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做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提升。从长远上使我国的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得到统一和提升。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宗旨,凸显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自身的教育品牌,成为高校创新育人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能够实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2.1教育过程中严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理念,使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2.2进行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对二者的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系相辅相成,在内在的培养过程中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影响以及自身意识与认知的影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学生思想内在的改造和提高。因此在课程之间,可以应用创新的教育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编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设有关职业素养的课程,如爱心与责任、诚信与严谨、积极创新这三个主题设计成为每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得到有机的结合。

  2.3引进行业文化元素

  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思想进行提升,以便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成为符合企业与社会要求的“职业人”,并解决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充分的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企业文化的宣讲中领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在校园中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减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脱节。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所从事行业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对该行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2.4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制度规范与考核,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监督和评价。建立起规范的行业、企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规范。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出现问题的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竞争的机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而企业则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记录评价和聘用思想政治觉悟高、职业素养好的学生。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准。

  2.5建设专业性的师资团队

  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形式。需要高校对师资进行建设和创新,从教师自身做起,将自身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从教师身上学到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高职业素养的工作方式与思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融合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接受二者的影响和结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保证。综上所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是提高学生竞争力,构建高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xx,12(7):19-20.

  [2]吕姝琦,刘晓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科技风,20xx,6(10):235.

  [3]杨莉.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5):52-53.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6

  0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起各类基于业务的数据库用于日常管理,作为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较好,为高校的管理、建设、服务过程的绝学提供了全新而科学的分析途径。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适时不断调整思想工作的途径,加强先进经验的交流,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对此,本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尝试,通过聚类结果分析,所挖掘到的信息对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数据挖掘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挑战,在通常情况下,学校相关部门会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数据收集,但是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处理还处于底层的查找与简单分析阶段,不能够挖掘出其中的价值。为了更加具体的了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情况,学校每学期会组织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议,填写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表”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2解决方案数据挖掘属于一个方案得到肯定的过程,是数据分析研究的深层系手段,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到辅导员工作考核中具有特别意义。例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手段分析“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表”中的数据,可以了解“某所高校思政管理整体水平”,在管理中“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等相关问题。通过这些结论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本文提出运用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对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数据进行分析,将大批的数据转换为聚类结果,从而更好的对数据加以利用。数据挖掘过程.步骤1:明确数据挖掘的对象和主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虽然不能预测最终结果,但是可以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预测,所以挖掘目标的确定是数据挖掘的关键步骤[2]。步骤2:数据采集,该过程的任务比较繁重,并且需要时间比较多。在品势的教育管理中,要认真的收集数据信息,一部分数据是直接可以拿到的,一部分数据则需要通过调研才能获得。步骤3:数据预处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转变成可分析的数据模型,该模型是根据算法来准备的,不同的算法对数据模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步骤4:数据类聚挖掘,通过类聚挖掘能够将数据模型划分为相似的多个组,该过程主要为数据模型的输入过程以及聚类算法的选择进行实现。步骤5:聚类结果分析,该过程主要分析研究聚类数据挖掘之后得到的多个组属性。步骤6:知识应用,将研究所得的信息集成到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环节中,思政工作者通过该结论促进教学管理,形成良好的管理方针[3]。

  2数据挖掘技术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具体方案实施

  2.1确定数据挖掘对象收集并整理某大学2017年“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表”,整理其中关于辅导员教育管理的120张考核量化表,尝试解答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对有价值数据的挖掘,得出结论为教学管理带来有效的指导价值。2.2数据采集从学校学生工作处,搜集2017年度“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表”。2.3数据预处理“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表”要求辅导员在“坚持标准,奖惩分明,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做好勤工助学活动。”“正确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等几个指标项目中,根据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表现,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差”五等类型等级。最终获得比较完整的考核记录工作考核量化表117张。2.4数据转换在工作考核量化表中考核等级的项目共15项,如何将数据合成到一个聚类分析的模式中非常关键,按照“管理态度”“管理能力”“管理方法”“管理效果”四方面属性来对工作考核量化表中的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其中“管理态度”=(坚持标准+与同学之间感情融洽+言谈得体+办事客观)/4“管理能力”=(准确掌握贫困生情况+准确掌握特殊群体+严格教育与查出违纪学生+胜任工作+组织学生做好评优工作)/5“管理方法”=(每周3次以上探入班级宿舍+积极参加检查学生早操+学生奖学金发放到位+有准备的与学生谈话+检查宿舍卫生)/5“管理效果”=(积极参加团活班会+课下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评论与建议)/3通过以上处理,可以将工作考核量化表关系到的十五个考评等级统一演化到四个属性中。然后针对117份数据样本信息的4个属性采取聚类挖掘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样本预处理得到数据样本.2.5数据聚类挖掘数据的聚类挖掘采用划分方法中的经典算法K均值以及K中心点算法,其中K代表类别个数(K=3),主要挖掘思路为:将n个对象划分为K个簇,使同一簇中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K均值算法主要是使用簇中对象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值。K均值算法的复杂度可以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O(nkt),n代表簇的数量,t代表反复迭代的次数,在一般情况下,k与t都会远小于n。针对所要分析的数据样本,四类属性都是通过数据转换而得到的,所要的数据都是算术平均值,所以产生孤立点的可能性非常小,最终选用K均值的算法来运用于本研究的数据聚类中。一般情况下,K均值算法当局部取得最优解时会终止,所以一定要对数据样本进行改进,考察数据样本信息的综合比例分布情况,采取进一步措施对K均值算法进行改进得到三个等级样本,3数据挖掘算法流程3.1算法实现的流程算法实现流程。在K均值算法中,函数LoadPatterns的作用主要是将数据信息装载到程序中,目的是为了从数据库文件中读取相关信息,并且将文件中的数据转换成样本数组。函数RunK-Means()的作用是算法的主程序,将所有对象同簇中心距离进行对比,然后将对象划分到最近的簇中。函数Show-Centers()代表算法所描述的聚类中心。函数ShowClusters()表示样本的标识符号[4]。3.2主控程序RunKMeans()的调用从而找到最短距离的簇,然后运用DistributeSam-ples()将所有对象划分到最近的簇当中,算出所有簇中对象的平均值,作为新的质心,如果所有新的质心不发生改变,则聚类结束。

  3聚类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K均值算法对120个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得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对管理态度、管理能力、管理方法、管理效果4个属性进行数据挖掘聚类,设置初始k值为3,最终挖掘到的结果.根据以上结果,每个簇所包括的数据样本最后的比例分布范围如下:簇1(较好)共计36个样本,删除定义样本,剩余35个数据样本,占35/117=30%。簇2(中等)共计74个样本,删除一个标准样本,剩余73个数据样本,占73/117=62%。簇3(较差)共计10个样本,删除一个标准样本,剩余9个数据样本,占9/117=8%“管理态度”=0.77*30%+0.61*62%+0.31*8%=0.634“管理能力”=0.77*30%+0.57*62%+0.31*8%=0.6092“管理方法”=0.74*30%+0.54*62%+0.28*8%=0.5792“管理效果”=0.79*30%+0.56*62%+0.30*8%=0.6082从总体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管理态度、管理能力、管理效果、管理方法。总体上证明该校的思政管理水平属于中等偏上的。

  4总结

  数据挖掘,主要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提炼,找到最优价值的信息的过程,属于一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将数据挖据技术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多项工作指标进行分析,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评定,为高校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育团队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强珺,丁养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研究[J].电子测试,2015(1):101-103.

  [2]范宸西,韩松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内涵式发展中的重新定位[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5(4):50-54.

  [3]吴小龙,张丽丽.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8):20-23.

  [4]李平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5):159.

  [5]舒正渝.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148-150.

  作者:关翠玲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7

  一、增强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什么,工作重点是什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何。高校辅导员在明确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情况下,教化别人就显得更加重要。首先我们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其次作为辅导员我们自身工作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和“目的”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目标”和“目的”两个词入手分析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目标与内容,目的与要求,二者含义相近,但是不能等同。“目标”一般外延要大一点,抽象一点,指向远一点;“目的”较“目标”比较具体,目的往往比较近一点,目标是较长时间想达到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今天、明天或一时一事,或短期内预期达到什么目的,不说目标,目标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人们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实现预期的目的的一种状态和结果。任务是为实现目标、达到目的,在某一时刻、某一阶段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在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教化、细化的,具体的目标即目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对象和社会要求来确定。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好公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目的同时也是总目标。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时刻培养自己和学生做新时期的“四有”新人,从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有文化的四个层面来学习,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也有“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层次之分;国家法规,一定纪律规章,团内、党内纪律;三个层次之分;还有区分不同的文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调动积极性、凝聚人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我们高校辅导员的重中之重。其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可以是从事党的工作系统、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党校共青团系统和工会、妇联,工作内容,说服教育,引导帮助,动员协调等方面,凡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所需要的思想工作都是其工作内容,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

  二、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环境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采取“灌输”的教育方法,在不了解学生心理,不清楚学生实际所需,也没有分析学生自身特点的情况下,来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抓住、发挥出学生主体性的实效性,因此,教育效果不显著。对教育对象即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是高校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目前,“90后”是大学的主体,与以往学生相比,他们的自主意识、民主平等意识等显著增强,如果辅导员仍采取简单生硬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深入学生中间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实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所谓环境,是人的一切活动及人自身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又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形态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广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环境因素,指教育活动外部的,自发的环境因素内部的和自觉的。宏观环境,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播媒介等。作为高校的辅导员,我们首先应该高度重视“环境育人”的问题,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次高度重视环境的“可创性”,环境是可选择,可利用,可改造,可创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成才。第三优化环境,“自取”而得,“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最后,系统化研究,整体性、联动性的研究,充分适应环境整体功能,良性联动功能;高度重视现代传媒和舆论环境。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职责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教化学生还要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保持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就是学习的,而环境与地位的错位变化,给他们在学习目的和学业成就带来了很大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在生活方面,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群体,各个方面的消费也相当突出,消费思潮、消费方式、消费金额、消费目的的不同也不断充斥着高校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明确当前形势,提高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全方位教育大学生,多角度提高大学生充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日常生活当中的大花大用,追求名牌与时尚,崇拜个性等消费。最后,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思想方面,大学生是充满活力有思想的群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见解,但是,在有些时间就会表现出政治信仰的迷茫,在有些方面也会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缺失,甚至存在着崇洋媚外的思想,或者是自我主义为中心以及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严重扭曲、道德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都存在于当下大学生当中,所以,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不可分。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我们既要在重视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又要注重实际和社会相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通过知、情、意、信、行时刻提醒我们,我们不仅能够做到,还要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习惯成自然的做,来提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知”是前提,是情、意、信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核心,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意、信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首先将高校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学校的稳定发展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要重点建设一支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论与辅导员工作紧密相连,辅导员在掌握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管理层面、教育层面和学习层面都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加强对辅导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心理学知识的专业水平,增强每一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在认识上自上而下全面保持统一,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在组织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在实施策略上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辅导员自身素质,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全面发展。增强辅导员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加强对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岗位职责的研习,认识到自身工作当中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缺失,主动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来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在工作当中积极吸收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增强自身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因此,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提出了对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第一,要建构一个心理学知识构架,在构架当中积极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心理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得到彰显;第二,辅导员应重点掌握有针对性的和大学生心理发展息息相关的知识;第三,注重实践教学,将学习内容实际化,将教学内容实践化,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不同而选择有效的技术开展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再者,应注重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运用案例的不同来进行研讨分析、角色的不同来进行不同的扮演探讨、现场突发情况的不同会展示出事情的突发性、危险性和影响性的不同,根据不同的状况来进行模拟处理等等效果分析和培训形式,同时还应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融入辅导员的工作中去,凸显出辅导员工作的及时性,延续到辅导员的行为中来,彰显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华彩,进行与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业务交流、案例研讨和心理沟通等,解决在培训过程当中的存在的问题,了解辅导员在培训过程中的满意度、感受和体会等,为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迈进的过程当中提供可靠翔实的数据,真正了解辅导员掌握的实际情况,根据培训后的测试结果,这既是培训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对参与培训辅导员的一种外在推动;此外,还应将评估延续到辅导员绩效考核中,为奖励、晋升、综合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8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全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新老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上。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年长的辅导员工作方式陈旧,依靠单向的教育灌输,缺乏实际灵活的教育方法。他们难以掌握复杂的媒体技术,缺少时代感。相比之下,年轻的辅导员群体工作方式新颖,效率高,懂得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然而,他们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学生,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同时也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尤其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并不能很好的协调学生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实践经历较少,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学生工作中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热情,难以实现自身进步,更难以带动高校学生整体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老辅导员的交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显混乱。

  (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滞后。教育模式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当前辅导员在教育活动上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指向性,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和生动性的问题,无法广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辅导员自身事务较多,精力有限,难以以一人之力,促进整体教育计划有序的进行,精力与时间的投放呈现不规则性。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同一化与青少年思想状况个性化之间的矛盾。现有教育模式依靠于传统的规章强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性,不能很好的适应90后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管理。冲突产生于互不理解之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能顺利展开、有效推进。

  (三)网络时代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许多新途径与新方法,但是也使学生的诉求变得更加难以捕捉和控制,新型平台的出现,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一是大学生容易沉溺于媒体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而忽略现实的真实性发展。二是媒体传播手段的泛滥,导致传递出来的信息的复杂性较大,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产生误导,这时候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探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新老辅导员工作方式的交流与创新。政治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首要前提。要坚持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针对不同的辅导员群体,在制定好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之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技能。特别是对于新任辅导员,一定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项培训。对于老的辅导员,要使他们了解新事物,主动接受新事物,鼓励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方法交流会,树立先进典型,只有将新老辅导员的工作优点结合起来,将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建设。

  (二)创制精细化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干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制定系统的教育规划、完整的教育体系、精细的教育方案,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规划性、全面性[1]。我国高校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单向灌输的模式,与青少年的个性化要求格格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于精英教育,以精英带动大众,通过进步群体的带动和辅助,点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日常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甚至是考核,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应转为指导与监督,定期查看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并做好反馈信息的统计,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以原则服务,以规则要求,以情感交流。

  (三)善用新型媒体,打造权威信息平台。如今,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青少年大学生活的必备产品,平板电脑也逐渐走进更多人群。掌上办公、网络办公已成可能。这就有必要把新型网络媒体引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提高效率,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而权威信息宣传平台的打造,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引下由一批专门团队进行管理,常规化运行,同时更要注重平台宣传的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同学是学而不精,特别是时事政治、国际形势,很多人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而不去更深入地思考,权威信息平台的打造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引领同学肩负起时代使命。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改革发展的有生力量,大学生是青少年人中的先进集体,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高等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而辅导员老师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处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采取新的适合社会需求和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辅导员工作要始终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的理念,确保辅导员工作不失职,不出错,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经得起考验,承担起引导青少年人的重责[2]。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积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探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策略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将心理学有效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以及针对性。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积极探究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心理学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一门新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心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等诸多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1、心理学不断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心理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才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心理学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目的性,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就要运用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这样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思想发展状况,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合理有效运用心理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

  3、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现教师的有效管理

  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是以人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为重要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思想活动与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心理学自身的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措施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借助于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管理。

  三、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狭小,缺乏针对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高校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少高校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即使有些高校在积极探索心理学理论知识,只不过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并不真正懂得如何运用心理学。

  2、缺乏心理学专业人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心理专业人员缺失现象。当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数量不足,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大都是没接受过系统训练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员,心理学水平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心理学教学与指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难以熟练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规律。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处于初级水平,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实用性不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有效发挥。

  4、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和重思想教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缺乏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针对性及时进行解决,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已经趋于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心理学的优势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教育的对象大都是“80后”和“90后”,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心理因素,诸如不善交往,独立意识差,心理脆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作为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积极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有效落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2、心理学自身的优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仅仅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于心理学具有预测功能的优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科学合理地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前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遵循这些特点,就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才能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制定措施,解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等特征往往表现在学生的情绪和言行举止上,因此,可以借助于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时掌控好学生的情绪、言语和行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

  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有效结合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向于科学化和合理化,更具有目的性。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

  1、积极转变思想,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传统教育观念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这种情况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重视,把心理学教育看成高校德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积极运用心理学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心理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对转变观念,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事情,而需要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力度,让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参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的进行。

  3、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校学生常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长时间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于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邀请一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把心理健康辅导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育人工作。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多种有效心理策略,逐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俊.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xx(3):25-27

  [2]王齐.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xx(3):5-7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10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许多学生在遇到压力、困惑时往往通过网络表达心情、舒缓压力,或者通过网络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在一些重大的活动和事件发生时,他们会到网上发表评沦,进行特定群体内部的发言和辩论,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群体的文化认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对他们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多元观念、全球意识、效率观念的形成。不同的文化、各异的思想、多元的生活方式,在拓宽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打破了封闭、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多元文化观念、效率观念和全球意识的形成。

  其次,网络的时代性变革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各种可供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科学观念。这必将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大学生作为新事物最敏锐的观察者和接受者必将首当其冲的接受创新、求实、竞争、文明、合作和发展等观念。

  再次,网络传播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如报告会、演讲比赛、宣传橱窗、广播站、两课教学和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凸显出了局限性。而网络技术的普及,无疑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网络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脱离实际。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生存环境。这种虚拟性在使人们逃脱现实的压抑,满足心灵的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逃避现实、脱离实际、同避困难。大学生长期在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会造成角色的自我迷失和多重性格,长此以往,他们会更加消极地付待现实世界 。

  其次,网络的匿名性引发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的错位。网络中长期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违背公民道德规范的行为,即垃圾文化。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免检产品,这给一些道德颓废者和不轨分子大开方便之门。事实上,网络上的大信息夹杂着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大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坚强的控制毅力,一旦陷入其中,精神和意志将受到损害。

  最后,网络的不可控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复杂化。如今,网络环境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多元化、广泛化,一些不良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信息的内容可能与教育者宣传灌输的思想不同,甚至截然相反。面对这些不可控制的信息,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疑惑,造成是非观念的模糊,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难 。

  三、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一)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新媒体“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思想教育工作的视野不仅要从学校向家庭、社会转变,还要向新媒体转变,向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对于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味地遵循原来的传统方式和模式,而应站在全新的高度,以开放的思维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家庭来说,应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天然优势,利用新生入校报到、到校看望孩子等机会与负责老师建立相应的联系,使用家校通、手机等网络互动平台等,加强与学生家庭的互动。对于社会和新媒体来说,要同高校共享教育资源,积极协助高校营造良好健康的高校信息环境,对于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截堵限制,最大限度地阻比不良信息向大学生的传播,保证大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二)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能帮助青少年面对网络时学会明智的选择和正确的分辨,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有效地、批判性地获取信息,熟练地、客观地评价信息,病能够根据实际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合作完成。首先,通过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促使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其次,通过家长的网络素养提升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增强。最后,加强媒体这传力度,推动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自律建设。

  (三)以生为本,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从大学生目前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知道,当前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更加人性化,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更强、自主性更高因此,必须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围绕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疏择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首先,要认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为今后学校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其次,建构畅通的校园建设反馈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能够覆盖学校各个领域。最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贴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11

  一、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更新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合理地运用各种有效的信息,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习生活。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进一步加强。

  (2)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长期观念的形成,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执行下去,避免因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情况,切实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信息化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以及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就要不断地增强教育者合理驾驭、使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意识,以切实发挥对信息安全的维护作用。

  3.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和保护意识的增强

  由于网络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对高校学生对信息质量的辨别、选择以及利用能力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与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1)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高信息分辨能力,更加有效地利用高质量信息,坚决抵制低质量信息。

  (2)要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更好地驾驭信息,正确认识不良信息造成的危害,使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

  (3)要适当地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约束力的优秀社会人才。

  4.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资源,通过各种防范措施切实保障并加强信息安全,努力增强相关工作的权威性以及保密性。

  二、结语

  总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理论不断的丰富,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适应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和成熟发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对不同质量的信息的接受、辨别以及运用能力。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12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来看,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衡的现象。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需要迫切的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而减少无效的供给。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对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进行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进行减要概述,其次,对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内涵进行相应阐述,而后针对高校如何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相应策略。进而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创新

  目前,供给侧改革所主张的是适应并且引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且其是我国进行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要求。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对于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改革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如何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协同创新成为了当前各大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以及其最新内涵

  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原动力以及结构调整的全新挑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引入不仅为其带来了客观的帮互助,更加使得供给侧改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逻辑关系。首先,两者之间的内容相互构成了互补性。供给侧改革理论调整其经济结构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具体应用到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中[1]。因此,在某程度上说,二者是构建了相互作用的良性互动关系。另外,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与实践中,在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进行应用同时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其次,供给侧改革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逻辑属性的开放性,因为供给侧改革与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二者之间有着相互密切关联的耦合视域。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将其理论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秉承着开放性所拥有的将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的特点。供给侧改革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逻辑属性的开放性,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协同创新的重要开展条件。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赋予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新的含义。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中,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优化其教育结构,尽最大程度降低无效的以及低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供给。由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失衡的状态,忽视了教育工作者作为供给侧自身应该具有了影响力,进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2]。其次,在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中更加要求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相关知识储备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还要相应的及时更新思想教育的知识。

  二、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构

  在供给侧改革的视野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机构对其进行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复合体,包括有由内部的要素组成的横向结构以及纵向结构。因此,在不断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相应的把握好不变与变的辩证法的应用,依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教育的改变,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同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提高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能动性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利用供给侧改革的结构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的特点,进而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供给。目前,由于社会的价值变得更加多元化,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结合时代的变化,开展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有深层次的文化思想教育引导,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影响[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进而使得被教育者能够有着足够的使命感和感召力。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能够将其社会思想准则以及道德规划融入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其自身的适应力。进而不断的化解供给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需求侧的大学生之间的矛盾现状,进而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能力。另外,还要不断地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的特点,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思想潮流,进而不断的激发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切实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实到位。综上所述,供给侧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供给侧改革有着统一逻辑关系,并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而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协同创新就要优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构、提高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能动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力,才能不断地提高高校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1]唐开鹏.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91-94.

  [2]吕春艳.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3):100-103.

  [3]易珊.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路径探索[J].教育,20xx(7):1528.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13

  摘要: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政治保证,为更多的大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前进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要坚持人本化思想,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全面进步。在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人本化思想,充分运用了人本化思想,为高校培养出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人本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为大学生指引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思想;体现

  人本化思想更多的提倡任性的善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时刻以学生主,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有更好的展示空间和展示舞台。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富有针对性,才能在学生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1人本思想的定义

  人本思想顾名思义,其实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展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主动的去探索,主动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突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更好的运用人本化思想,通过人本化,更好的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出主动性。因此,在这本教材中人本化思想无处不在,到充满人本化思想,让人本化思想闪烁智慧之光。

  2人本化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几点体现

  人本化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很好的体现,它如同这本书的灵魂,让这本书充分运用人本思想,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依托,把教材和学生的特征结合起来,做到人本化思想的具体运用和结合。

  2.1人性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体现:人性在教材中有很好的体现。这本教材主要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规范,它充分体现了道德对学生的规范。教材中主要体现了道德性,把学生和教材充分联系在一起。这本教材中更多的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只有充分讲述这些内容,才能使大学生更加的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这就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形成自身的价值观,用正确的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这本教材中通过对道德修养的论述,让学生更加明白道德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人不能越过这条底线。这样就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心地善良,更加的心灵美好,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之风。

  2.2人本化思想在法律基础中的体现:法律基础知识也很好的体现了人本化思想。在教材中,法律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也体现了人本化思想。主要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与我们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学生通过对这些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些法律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去运用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这本教材中,所选择的法律基础知识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用法律意识来维护社会的和平和正义,形成一种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非常和谐的环境中。

  2.3人本化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的体现:老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融入了人本化思想。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去,让他们把自身的能动性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他们在课堂上去探索,去思考,去锻炼。在课堂上,他们积极的去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课程中,他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去积极的实践。他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掌握和思考,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深化了这些知识,而且也对自己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他们的突破和创新。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老师一定要做人本化思想教育,要把人本化思想融入到教材中去,融入到实地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腾飞,才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它需要老师、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在新的时代之下,大学生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人本化教育,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具有无限大发展空间。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14

  1构建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网络

  不同高校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历史、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拥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拥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为高校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不同的高校在发展和建设中形成了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以高校在构建思政政治教育网站时,要能够根据本校的特色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网络即包括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方面的教育,又有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还要能够鼓励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和不畏困苦的学习精神,兼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引导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明礼守信、爱国守法、勤俭自强、积极乐观、团结友爱、营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学校还要鼓励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将知识付诸于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之中,并在网络上开设相关的专栏,可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对思想政治网络化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网站建设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生对于先进理论以及世界新动态非常感兴趣,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可以开设专栏,除了上传相关的专业理念知识外,还可以及时上传一些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一些新的建设成果,及时对网站内的时事政治版块信息进行更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提高了网站的趣味性,又增强了网站的实用性。同时,还要在网站开设心理健康版块,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场所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可通过校史展览和老师风采宣传本校和优秀老师的先进事迹,对大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并通过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主动浏览,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要以服务大学生为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目的除了拓展教育范围,丰富教育教育手段外,更主要的是网络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不作为专业课程对学生展开教育,大学生有自主选择权,为了提高网站的利用率,使其发挥真正的思政政治教育作用,需要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考虑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网站中融入一些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信息,如成绩查询、就业发展、学生社团等内容,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在大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更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4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交流途径

  沟通是任何教育的主要手段,所在高校要想实现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也需要与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这也是传达高校意图、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基础。沟通又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为了真正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征求大学生的意见,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支持学生对网站内的信息、内容、版块进行投票,还可以通过BBS、留言板等渠道构建大学生交流平台,可以让大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学习的需求不断地完善网站的功能,提高网站的渗秀力、亲和力和参与力,使其成为一个融合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和趣味性的全面的思想教育网站,从而可以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是教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有效的思政政治教育手段。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除了要注重网站的理论性、教育性和时效性外,还要坚持服务大学生的原则,增强网站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不断完善网站的服务体系,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党团组织的最新动态、校园重大活动、热门话题,为社团工作提供使得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活力,使网站获得更高的点击率,从而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以实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15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及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很大变革,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很多教师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实施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贯彻人文关怀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运用进行研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意义;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贯彻人文关怀理念,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引导学生、教导学生、理解学生及关心学生的重要学科,能够带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理念,以此充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及发展人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人文理念,突出其人文关怀的特点。做好人文关怀的贯彻,对大学生发展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由于人的本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的方式教育人、理解人,从而带动人的发展与进步。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体,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品格,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主动认识自我,不断塑造优秀的品质,提升自身素养。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提升,能够完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便是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则是贯彻人文关怀理念,这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支撑,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信念,同时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性力量[2]。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是对人文观念的简单服从,必须立足于人的基础上,激发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必须对传统观念进行突破,对人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及方法论,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外,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精神与其他学科精神有效统一,使其健康成长。

  2.2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所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质量。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仅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并且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其兴趣较差,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创新性及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思想,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知识。但是教师不能过于放任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及信任,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人文关怀视角下,教师要与学生做好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与进步。

  2.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综合性,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有效的人文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现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包含不同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批判性地传授外来文化,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有效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2.4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效贯彻人文关怀理念,以此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能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独特性,从而有效对各个学生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提升。人文关怀下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知识的灌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用乐观的态度生活。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融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充分营造和谐的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高校政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6-22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论文06-29

高校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6-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12-12

人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2-07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06-30

构建高校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07-04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10-30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12-06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论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