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校企教师共赢的绿色通道教育论文

时间:2020-09-09 10:18:19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析校企教师共赢的绿色通道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为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开始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文章从项目的背景以及意义进行分析,认为“访问工程师”是实现学院、企业和教师三方共赢的绿色通道,并从自身实践经历针对实施环节提出建议。

析校企教师共赢的绿色通道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访问工程师;双师型;高职高专

  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08)15号],本文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施该项目三年来的经验和笔者作为访问工程师至相关企业进行一线实践的经历,进一步阐述了“访问工程师”是学院、企业、教师实现共赢的绿色通道。

  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背景

  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职业教育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众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1998年《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此后,国家多次发文,进一步明确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见》(苏政发[2007]125号),要求江苏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要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实行“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2008年《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08)15号]进一步明确:每年选派一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深入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选派对象为高职高专院校从事专业课、实践课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从事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的科研人员,访问期限一般为3-6个月。接受访问工程师的单位一般应是本行业龙头企业或较有影响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等方面优势明显,能为访问工程师提供较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访问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接受访问工程师的单位,应选派高级工程师或技术造诣较深的人员担任访问工程师的导师。导师应具有指导访问工程师的能力和水平,品德高尚,研发能力强,承担着能让访问工程师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高职高专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意义

  1.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优良的实验实训条件,关键是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一批高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指导教师。高职高专院校选派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实践,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加快“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一条捷径。

  2.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是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出现师资短缺现象。同时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的开展,高职高专院校院校引进了大批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硕士学位。如扬州某职业院校2005年完成升格,教职工总数不足200人,到2007年12月评估时,教师人数激增至500人,其中93%来自应届毕业生。虽然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企业一线实践经验,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

  2009年扬州某职业院校开始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仅有31人参加访问工程师项目实践。到2010年激增至104人。通过“访问工程师”这个平台,专业教师直接下车间,进行系统化的工程锻炼,强化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生产加工,掌握操作技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访问工程师”项目从实践对象、实践时间、实践目标等方面提供给教师一条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绿色通道。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是高职院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升内涵的`客观要求。

  4.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校企合作的绿色通道

  通过参加“访问工程师”项目,专业教师能够亲临生产一线,学习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及科研动态。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操作,可以从中搜集丰富的企业典型真实产品资料,作为教学中典型的学习情境。同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提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加访问工程师项目实践的专业教师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的难题。“访问工程师”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为学院和企业的自身发展和紧密合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绿色通道。

  三、“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过程的建议

  高职高专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新的培养方式。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院、企业、教师各方之间相互协调。就笔者参与此项目的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应积极思考,深入企业实践

  从扬州某职业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三年来的情况进行分析,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转变观念,主动申请去企业锻炼,由原先的“要我去”转变为“我要去”。不过以笔者在企业的经历来看,进入企业和深入企业实践二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目前相关企业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公司管理制度严格。因此,除非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能为企业带来切实可见的经济效益,否则企业往往会拒绝接收,访问经历就会流于表面。如何让企业认可你的能力和态度,对专业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思考访问企业的需求,争取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同时,教师应积极与企业导师交流,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助解决问题和难题。日久见人心,只有经常奔赴企业,与企业员工相处,才能真正深入企业一线,也才能真正达到教师与企业共赢的目的。

  2.院校可协助落实访问单位,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实践。学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协助联系实习单位,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给予教师提供更多的便利。如我院就与学生就业合作单位合作,连续两年介绍教师前去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实践。在此期间,学院和企业联合开发产品,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3.院校可将参加此项目作为业务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参加访问工程师的积极性,让年轻教师充分认识深入工程实践第一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院校应将访问工程师列入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必备条件,鼓励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一线,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4.院校应对“访问工程师”选派对象严格把关

  近年来,到企业一线参加“访问工程师”的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应对“访问工程师”选派对象严格把关,不仅要注重量的提高,更应注重质的提升。“访问工程师”的选派对象为在职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选派对象必须政治思想素质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较强,能胜任一门主干课程讲授任务,曾参与学院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为本专业青年骨干教师或专业(课程)带头人的后备力量;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且从事一线教学工作5年以上,研究生学历者需从事教学工作2年以上,具有教师系列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优先。“访问工程师”的选派要紧密结合学校专业建没、教学改革和培养紧缺人才的需要,重点支持品牌特色、骨干示范、教改试点专业。

  5.院校应加强对“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考核与管理

  教师到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实践期间,应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接受企业的管理和考勤。以往对参加访问工程师的教师都是学院人事处进行考勤,由于近年来访问工程师人数巨增,对于学院而言,难度增加。针对以上情况,应将访问工程师的管理下放到各个系部,访问工程师到岗后,由系部安排专人进行考勤,了解教师的在岗情况,及时解决访问期间的实际问题;学院、人事处不定期到企业进行访谈、检查和监督。访问结束后,访问教师就参访企业情况、参访过程、参访期间的主要工作、参访成果及参访体会进行汇报。

  四、结论

  “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运作使现有的专业基础教师和专业教师能够基本达到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水平,真正意义上使高职院校的“双师”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升,大幅度地促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从而长效地、稳健地拓展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教师深入实践、院校完善制度、企业开门接纳的情况下,访问工程师项目定能越办越好,成为院校、企业和教师三方共赢的绿色通道。

【析校企教师共赢的绿色通道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2.分析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论文

3.经济管理校企合作策略分析论文

4.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思考

5.校企共建计算机专业社团的探索论文

6.关于校企教产工学融合教学分析的论文

7.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8.浅议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9.工商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