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之自觉写作论文

时间:2020-11-02 10:05:28 论文写作 我要投稿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之自觉写作论文

  论文写作,与其说是一个天赋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自我训练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供大家阅读参考。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之自觉写作论文

  一、角色自觉

  很多人写论文,总觉得读者是老师,自己是学生。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尤其在答辩的时候,更是如此认为。其实恰恰相反,作者才是老师,读者只是学生。如果作者想在论文里分享的,读者都知道,那还要作者干嘛呢?作者既然敢于撰写一篇文章,就说明,他一定有新的信息或道理提供给读者,因此,作者首先要把自己的角色端正。

  既然作者是老师,他就要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细致耐心地将自己的研究娓娓道来,既要尊重读者,又要清楚自己的知识提供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将自己所知的事实或道理,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而作者与读者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正是因为不对称,作者才有必要写这篇文章,否则那么又何必多此一文?作者所知道的恰是读者所希望知道的,而写作就是一个用作者已知去说服读者未知的过程,为此,作者就必须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观点写清楚,避免歧义,让读者最大可能地获取信息和观点。

  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时刻铭记:文章是给读者看的,说大了,是向社会大众传道,说小了,也是给读者们解惑。写论文不是写日记,而是为了让读者看明白了,通过文章这个媒介,达成共识,获得认可,相互理解。

  二、表述自觉

  研究与写作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写作是研究的呈现与延续,可以说,没有好的研究,就没有好的文章,这两者是一以贯之的。但是,写作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它并非研究的附庸。

  研究有研究的机理,写作有写作的规律,写作并不是简单把研究过程呈现出来。研究过程是从不知到知的探索过程,而写作过程则以如何更好更准确地传递研究结论为目的,它有时不一定要按照研究顺序来组织写作,甚至不一定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阐释,而是按照观点阐述为原则来组织文章。

  以实证研究为例,很多时候,田野资料有一个“故事逻辑”,即它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是写作往往并没有完全按照故事发展的逻辑来组织文章,也不是完全按照调查者当初发现故事的顺序来讲故事(小说通常采用这种手法),而多半是按照“讲道理”的'逻辑,来组织故事。

  简单说,作者在表述事实和道理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写作线索”,这个写作线索并不是故事本身的线索,而是为了表述观点而建构出来的线索。这个建构的写作线索就是表述自觉的体现。

  表述自觉还有其他体现。比如,为了要让读者能够与作者信息同步、互相理解,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好是“先实后虚”——先摆事实,再讲道理。即先把故事性的、实实在在的材料和背景等信息交代清楚,让读者有了一个面上的把握,然后再由面入点,在前面信息铺垫的基础之上,再深入地进行理论讲解。这时候,由于作者和读者共享着一套基础信息,读者才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并达成共识,互相理解。如果你上来就抛出自己的研究结论,不仅会造成的阅读和理解负担,让读者一时摸不着头脑,而且也破坏了表述线索。

  在这一点上,写作者应该向相声演员学习,学习他们是如何抖包袱的。别小看了抖包袱这个技术!笑点就像结论,太早太晚抖出来,都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写作也是一样,它有一个表述节奏,你得顺应并利用这个节奏,而不是违反它。

  表述自觉也体现在拟标题、写摘要、取关键词等文章处理上。有些时候,作者过于沉浸在自己的研究天地里,往往忽略了自己与读者的信息堕距,导致他们的文章处理有时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举个例子。我的另外一个专栏《博士论文》第17期,最初,肖老师拟的标题叫做《我以为到了终点,岂料只是个开始》。这个标题传达了作者的研究心态,但是读者在没有阅读全文的情况下,很难领悟到作者的真实意蕴。我建议直接改为《我的“二奶”研究》,毕竟全文都在谈论作者的“二奶”研究,它虽然很简短,但却准确地传递了作者的研究领域、文章关键词。

  再如,《博士论文》第15期的原题叫做《人物思想研究的五味杂陈》,我则建议作者改为《我的学术逆袭之旅》。逆袭并不是我发明的,原文就有,只是没有在标题上挑明,我看了全文,大受感染,走在回家的路上,“逆袭”二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自觉”的标题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暗示读者和引领读者,是因为它是从读者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作者本人的感觉出发。作者的“五味杂陈”,读者是没有办法单从标题中就能通感、共情的,必须透过阅读全文才能理解。而既然已经阅读全文了,只要文章足够吸引人,即使你不说五味杂陈,读者也能自行体味。

  这两篇文章后来都有上万的阅读量。

  说到《博士论文》这个专栏,其实作者一开始都不知道要怎么写,有的作者把博士论文后记简单改一改就给我了。我在这里也顺便讲一下我是如何设计这个专栏的。《博士论文》这个专栏并不是“后记体”,而是“回顾体”,是要让作者站在今天的视角上,把博士论文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一者,给读者(尤其是同行的师弟师妹)一个启迪和借鉴,二者,也给自己一个总结和交代。从“后记体”到“回顾体”,这涉及文章的文体问题,也是表述自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作者首先需要修改文章的“时态”,它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昨天的论文,看它有什么新颖之处?有什么值得他人借鉴的?当初是如何一路走来的?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假如重新做一次博士论文,作者会重复哪些经验?又会改掉哪些习惯?说得长远一些,假如今后或现在作者成名了,很受崇拜,《博士论文》就可以呈现他们为什么值得崇拜。而如果读者也想受人崇拜,他们看了文章,就能知道博士论文的路,应该怎么走下去。

  三、规范自觉

  一篇文章的作者是有限的,但是读者却可能是无限的。既然写作是为了让作者与读者达成共识,那么写作者就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表述符合规范,尽量使用最准确、明晰和符合逻辑的文字来组织文章,以便规避歧义,获得与读者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大致来说,写作规范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字规范。

  有些作者写文章喜欢用一些“新颖”的辞藻,甚至发明一些新词儿,但是,从写作规范的角度看,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令、词语的最重要作用在于传情达意,而最忌讳“以辞害意”。每个词语实际上都有它的固定用法,有它的传统与范畴,有针对它的约定俗成的用法。既然如此,最好就不要一意孤行,掺杂太多个人的臆断和私意。

  第二,格式规范。

  有些作者可能对于写作格式不太在乎,觉得文章贵在内容,格式无所谓。

  其实不然。打个比方,文章内容就如同信纸,而文章的格式就如同信封。作者不要总是觉得信纸比信封重要,千万别忘了,读者是先见信封,后拆信纸,有时候甚至还不拆信纸呢。

  比如说,有的文章只有两个关键词,有的文章整篇不分节,有的文章的前半段使用“21世纪”,后面则使用“二十一世纪”,等等。单看其中一点,好像都是一些小问题、小毛病,但是它们却综合地反映了作者的治学态度、期刊的编辑水平。

  第三,注释规范。

  注释既包括对于文章某些内容的注解,也包括参考文献等信息。注释的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其辅助信息、参考信息,便于读者进一步索引、阅读和使用。

  有些作者对于注释规范不太讲究,甚至将注释信息搞混、弄错;有的文章的参考文献既采取了文中注,同时采取了文后注,等等。这些不仅是写作习惯问题,更涉及文章的学术品质,不仅影响阅读,还会造成歧义。假如一篇文章连注释都搞错了,那么,读者将对整篇文章的可靠性都打上一个问号。

  因此,作者一定要自觉地按照规范将注释做得清楚、正确和完整。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之自觉写作论文】相关文章:

1.学术论文写作之插图的表达

2.学术论文写作特点

3.学术论文的写作

4.学术论文写作分析

5.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6.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7.2017学术论文写作

8.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9.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