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0-09-21 16:49:16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抽选2011年9月~2013年10月我院眼科接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按临床自愿接受治疗方法平均分成医治组和对照组,医治组患者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经相应针对性治疗后,视力明显上升,医治组患者视力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眼压明显下降,医治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安全、可靠,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

  青光眼为临床眼科常见病,多发于老年患者,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疾病。青光眼分为闭角型、开角型两种,闭角型青光眼危害较大,失明率在25.0%左右。因此,应加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1]。近年来,我院通过不断研究发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效果明显。本研究抽选我院接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分别给予不同手术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1年9月~2013年10月我院接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按临床自愿接受治疗方法平均分成医治组和对照组。医治组患者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0.5)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6.2±0.2)个月;专科及以上学历患者10例,高中学历患者20例,初中学历患者15例,小学学历及文盲患者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5~78岁,平均(64.7±0.7)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7.6±0.6)个月;专科及以上学历患者15例,高中学历患者22例,初中学历患者9例,小学学历及文盲患者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患者均符合闭角型青光眼疾病临床诊断;患者均存在头昏、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影响患者视力疾病;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实验且签署临床手术治疗意向书。

  1.3 方法

  医治组患者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手术前期静脉滴注甘露醇注射液,在其角膜右侧行宽度为2.5 mm的切口,并向内注入黏弹剂,以便增加角膜前房深度;对小瞳孔患者,可在瞳孔中心点向外牵引虹膜,快速分离粘连;然后进行持续性的环形撕囊,该直径4.5~5.0 mm,撕囊过程中需确保水分充足,以便相应晶状体正常转动;借助超声乳化仪器吸除乳化,超声乳化输出能量为35.0%~50.0%,负压吸力150~180 mmHg,通过相应方法分离晶状体,并吸除乳化,确保乳化彻底清除后抛光,再次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状体,应用卡巴胆碱注射液缩小患者眼瞳。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患眼是否存在粘连现象,对粘连部位进行分离,以便开放整个房角。最后将患者患眼内部残留黏弹剂吸出,不缝合切口;对照组患者给予小梁切除术,在患者角膜缘做巩膜瓣,将小梁切除,并根除虹膜。手术完成后,将平衡盐溶液注入患者前房,借助尼龙线缝合患者手术部位。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前房深度、房角粘连闭合情况,疾病诱发原因,诱发原因包括:过于紧张、疲劳、精神受创、不合理饮食等,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眼压均明显变化,医治组患者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房深度、房角粘连闭合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前房深度、房角粘连闭合状态均变化,医治组患者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的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房深度、房角粘连闭合情况的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疾病诱发原因的比较

  两组患者疾病诱发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疾病诱发原因的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医治组患者角膜水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角膜水肿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手术前期均出现前房纤维液渗出现象,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后,自行消失。

  3、讨论

  闭角型青光眼为临床眼科常见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该疾病病发率持续升高。闭角型青光眼病发主要为患者瞳孔阻滞,我国众多人口中,瞳孔阻滞患者占青光眼患者总人数的93.0%,表明瞳孔阻滞可直接导致患者失明[2-6]。闭角型青光眼疾病具有病情发展快速、视力急速下降、眼部剧烈疼痛等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伍智峰等[7]报道显示,导致闭角型青光眼病发的原因相对较多,其主要原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患者情绪紧张、精神受创等也会诱发该疾病,和本文报道基本一致。因此,临床治疗期间应对患者情绪进行严格控制,以便减少相应并发症[8]。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应做好相应护理干预工作,以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

  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用治疗方法为小梁切除术,但手术后极易出现前房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取得显著成效,手术过程中通过应用黏弹剂,可分离粘连房角,该手术切口封闭性较好,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高灌注压作用,术后可降低患者眼压、开放房角;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还可减少虹膜和晶状体之间的紧密接触,降低瞳孔阻滞发生率,避免虹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突出[9-14]。本组研究试验的10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别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和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医治组患者治疗后相应指标均优于小梁切除术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林少斌等[15]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