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声乐学习中的朗诵艺术

时间:2020-10-10 20:00:40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声乐学习中的朗诵艺术

摘要: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关键词:朗诵 歌唱 教学实践 音区 共鸣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