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场扬琴音乐形态的时代特征论文

时间:2020-07-26 16:48:00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文场扬琴音乐形态的时代特征论文

  1前言

文场扬琴音乐形态的时代特征论文

  探索文场扬琴音乐形态的时代特征,借鉴考古学、人类社会活动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论证方法,对广西文场音乐表演程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事象及其历史衍变的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归纳和论证。是研究广西文场音乐表演程式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2009年一2011年问,笔者在导师的带领下,先后深入文场扬琴流行地和文场扬琴盛行地进行采风和调研。

  在2011年3月,我和儿位同学随导师又一次拜访了文场音乐专家一一张梅老师。张老师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相关文场音乐的历史文化、艺术形式、音乐特点以及文场与扬琴的交融过程。特别是对文场扬琴艺术演奏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演奏方法、风格特征等问题,张老师专门找出了珍藏多年的许多有关文场研究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音响文献史料,与我们进行了生动的文场与扬琴结合的比较分析。使我们从这些历史图片和文献史料中,进一步掌握了具有翔实依据的重要的佐证材料。

  2萌生时期的文场扬琴音乐形态与表演程式

  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调查思考后,笔者把清·乾隆时期至清·同治时期(1736年一1874年左右)划为文场扬琴萌生时期,萌生期的文场扬琴音乐形态包括文场扬琴音乐的传入和形成发展两个过程。结合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对文场音乐对象研究的主体—文场艺人,在不同的社会身份背景以及社会文化活动的历史变迁中,与不同形态的文场音乐表演程式进行关联和比较,论证其相互的影响的过程和关系。

  据史料得知,清·乾隆年间至道光年问,世俗文化兴盛,一种以坐唱昆曲剧目的为主要内容的说唱艺术形式在苏州、杭州一带盛行。其中滩簧、南词、丝弦等在江浙一带民问广为流传。这一时期,大量的江浙人往南迁徙,进入岭南地区。他们中有的是来任职的官员及其家属随从,有的是经商的贵人商户,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手工艺者和走江湖的流浪艺人等。他们来到岭南生活、任职和经商的同时,也给岭南以及广西注入新的文化气息,文场扬琴音乐曲调曲源也因此得以传入。

  由于这些曲调唱腔是随着迁徙的人而来的,因此,在其刚进入广西时分别以两种形态进行传播:一种是流动式的沿街卖唱;另一种则是有演出场所的坐馆卖唱,下文将对其逐一进行深入论述。

  文场流动的“套路式”弹唱,俗称“唱排街”,是文场萌生时期乃至盛行时期主要的表演形 态之一。清·乾隆时期(1736年一1795年问),由于文场曲源音乐传入广西不久,当地人对其 并不是很了解,文场音乐在广西当地民问展现的机会和平台十分有限。据文场老艺人口述得知, 在这一时期,文场的主要听众为外地人以及去外地生活过又回来的人,文场听众相对限,因此文 场的演出地点大多选在外地人及商人比较密集且人流量比较大的码头、商埠、集市等场所,但由 于场地有限,所以他们并无固定的演出时问和地点。于是,越来越多的艺人开始走街串巷,以四 处游荡卖唱的方式来招揽“生意”(文场表演),逐渐形成了流动的“套路式”文场弹唱。

  3结语

  1、不固定的'演出时问和地点。流动的“套路式”文场弹唱顾名思义,以四处游荡、边走边弹唱形式招揽生意,当有人想听的时候,便请到听者家中或家门口进行弹唱表演,以曲目长短或者曲目量多少进行“按工”收费,属商业性质的文场扬琴音乐形态;

  2,演出的人数为单个人,伴奏乐器单一。文场艺人大部分生活比较贫苦,他们居无定所,到处漂泊卖艺,所以携带的乐器都比较单一轻便,而当时说唱的伴奏乐器多以三弦、胡琴、扬琴等为主,。对演出服装、道具以及行头等没有严格要求。

  3、固定曲牌。沿街卖唱招揽生意时,艺人通常都会演奏固定专用的曲牌,如《北路过街留》、《南路过街溜》,为的是使文场艺人在穿行于喧嚣的集市和幽深的街巷时大老远就能让人听到这一特定曲调后便知道,是“文场”要来了,这就是文场曲牌音乐程式性最初的体现;

  4、艺人演出活动的空问范围比较灵活、宽阔,艺人想去哪就唱到哪,走多远就唱多远,也正因为这一游动的演出方式,文场曲源曲调才能被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所知晓,文场曲源曲调才得以在八桂大地上广为传播。为后来广西文场扬琴音乐的形成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文场扬琴音乐形态的时代特征论文】相关文章:

1.分析影视音乐艺术形态美学论文

2.关于浅析奏鸣曲式的音乐表达形态论文

3.关于法学形态的论文

4.扬琴的结构知识

5.扬琴乐器的起源

6.公共艺术形态建构论文

7.美术教学中的语言形态论文

8.扬琴慢弹与扬琴快弹的基本训练学习

9.扬琴如何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