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

时间:2023-04-18 13:38:24 春宁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曾引发一时轰动,其对于欧洲文学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

  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老人、鲨鱼还是大海,均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色彩,文章的语言特色也同样值得后人借鉴。本文主要对《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不管是任何一种文体均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可通过特殊的文学手段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并展示出异于寻常的风格。《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一生艺术和思想的结晶,其生动的比喻、简练的语言以及巧妙的构思共同编织成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老人与海》象征意义分析

  所谓象征意义,即通过某种特殊的想象和直觉来暗示一种无可预见的意蕴,它能够通过意向来引导读者了解和揣测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情感,从而使作品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号召力。海明威作为一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在创作该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文学手段将复杂、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象事物,从而激发读者无限想象力。

  (一)主人公

  故事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英雄的象征,它敢于向命运发出挑战,并以生命换取尊严和荣誉,从一个尤为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生命的价值。老人在与各类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展现了其强悍、果敢、自信的品格。

  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老人驾驶着自己的渔船,已连续84天未曾捕捉过任何一条鱼,使其逐渐失去了信心,他似海水一般清澈的眼睛,与自己的破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1]。

  (二)大海

  大海似人生的搏斗场,也可被看作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作品中虽未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细致的描写,但很多都是通过老人的自言自语、回忆所展现。作者通过对海面上的水母、海龟、金枪鱼以及老鹰等生物的深入刻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海天下之的巨幅画卷,在该画卷中展示了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搏斗,危机四起,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着的“弱肉强食”的残酷局面。从深层次角度看,可被看做是当时的美国社会,等级分明,无公正、公平可言,芸芸众生正遭受着上层社会的压迫和剥削,却无还手之力。

  (三)鲨鱼

  作品中的鲨鱼主要代表破坏力量,阻碍人们到达理想世界,是恶势力的象征,其对于鲨鱼的形容词有残忍、凶悍、强壮等等。鲨鱼不断攻击已死去的大马林鱼,主人公“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于是他决定跟鲨鱼搏斗。在此也展示了人与自然殊死较量,同时也凸显了作者勇于搏斗、不畏艰难的“硬汉形象”,其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空前绝后。

  二、《老人与海》语言特色分析

  (一)常用小词

  在作品中时常出现“and”、“then”、“great”、“good”等词汇,特别是“good”一词应用的尤为精妙,可使读者产生丰富联想。例如“Tt was very good against all colds and grippes and it was good for the eyes.”从语法上来看,省略句的结构虽算不上完整,但却可清晰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具有生动、流畅、活泼等特点,且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可起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二)比喻手法

  该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亮点,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特色。作者在描写鱼类、景物和人物的过程中,均应用了这一手法,充分展示了其巧妙、精湛、细腻的写作方式和艺术修辞方法,与此同时,也折射出作品形象、生动的深层次底蕴[2]。

  (三)重复手法

  作品中重复的或者是稍加变化重新应用的句子比较多,一方面,使整体的创作文笔更加流畅,充满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感情和语气,突出了表现效果。例如“He let the line down,down,unrolling off the first of the two re-serve coils.”其中,“down”一词反复应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仿佛置身其中。

  (四)自由直接引语

  现代小说主要是通过“第三人称”的心理活动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表现思想的潜意识性和随意性时,多采用自由间接思想和自由直接思想。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作品中,便是充分应用了自由直接思想,据初步统计,大约出现了150次左右,同时也成为了其一大语言特色,值得后世读者对其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进行深入挖掘和体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小说,通过深刻的象征充分展示了整部作品的丰富主题,并赋予了主人公、鲨鱼、大海、小男孩等以独特的寓意和象征,其语言风格特色更是值得后世学习。从长远角度看更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从而使整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升华。

  扩展资料:

  每一种文体具有的语言特点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作家在创作中都希望将语言超乎寻常的风格显示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才能够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来。作为海明威一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是其主要代表作,主要是引用象征手法、巧妙的细节描写以及更加生动的比喻、简练的语言编织出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双重审美层面的更加新颖独特的审美体,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仅有更多的新鲜感,还会产生更丰富的联想、体会。

  一、《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老人与海》主要是为大家讲述一个老渔夫圣地亚哥,某次出海捕鱼的时候,遇到了鲨鱼,并和其殊死搏斗的故事。内容虽然很简单,但在整个拼死搏斗过程中,老渔夫展现出的精神、勇气和毅力却是值得大家去深思、学习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习惯去深海捕鱼,某一次,经过三天两夜的努力后,终于如愿收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却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一群鲨鱼。一直被鲨鱼穷追不舍的老渔夫虽然也在坚持拼死搏斗,但最终返回岸上的时候,原本的一条大马林鱼,剩下的只是一副空荡荡的骨架。通过阅读这一故事后可以发现,故事内容虽然很简单,但是经过了这一巨大难关,这位年迈的老人依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结果,还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深思的。

  二、《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

  (一)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美好的追求。故事中的老渔夫已经连续八十多天都无功而返了,某一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收获了一条大鱼,这件事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光荣的。虽然是自己捕获的,但在面对大马林鱼时,老人展现出的并非是敌意,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的朋友和兄弟,即使是在和大马林鱼搏斗时,展现出的也只有喜爱、敬佩,最终大马林鱼被杀死的时候,老人感受到的是遗憾。在这一小说中,大马林鱼发挥的主要作用是穿针引线,这部作品若没有这条鱼的支撑,便会不完整。老人已经几十天没有打到鱼了,大马林鱼的出现就像是多天努力的回报一样,而老人也是凭借自身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才将大马林鱼捕获。因此,很多学者都提出小说中的大马林鱼其实是一些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作者也希望启发读者充分认识到,不论是哪一类美好的事物,要想获得都需要自己去坚持不懈地争取,同样,在面对各种困难时,要想战胜它也必须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以此来为理想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从某一角度来讲,大马林鱼其实也是《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一种象征,海明威在1940年发表了《丧钟为谁而鸣》之后,又过了整整十年才发表《过河入林》这部作品,但该作品发表后,迎来的并非是欣赏和支持,而是铺天盖地的批评,大众都在议论海明威的创作是不是到瓶颈期了,已经无法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了。这一遭遇和《老人与海》中的渔夫的经历非常相似,身为渔夫,却连续几十天都没有收获,一直被大家嘲笑,而渔夫并没有灰心,而是暗暗地鼓励自己一定要捕获一条大鱼。《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就像是海明威心中的大鱼一样,这部作品一经发表,不仅使得以往对他的批评意见被彻底驳倒,而且海明威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也被重新奠定。

  (二)老人的象征意义

  对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很多学者都提出,故事中的渔夫其实象征的就是海明威自己,同时也象征着一种“硬汉”精神。但其实从某一角度来讲,渔夫并非只指某一个人,也象征着某一类群体。他不仅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苦,还能够不断地挑战自身极限,为了将自己的尊严挽回,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顾,他的行为是对人生命价值的一种充分展示。在故事中老人在整个搏斗过程中,展现出的不僅是勇敢,也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其不惧挑战的精神。在小说中,老人虽然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但从未失去信心,也从未屈服于命运,而是展现出了一种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精神。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连续几十天没有收获的前提下,依然选择继续出海捕鱼,这不仅为读者展现出了老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老人的自我征服。和大马林鱼之间的对抗,并非只局限在力量上,作者更想要让大家理解的还是老人对自我精神上展现出的信心,以及对自身尊严的捍卫,可以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生命价值。在与嗜血鲨鱼的搏斗当中,不论面对怎样的险境,老人从未退缩过,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了所有可能帮助自己的工具与之搏斗,再次展现出了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就像是作品中强调的“一个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三)海洋的象征意义

  很多学者都提出在这部小说中,大海是人类难以捉摸的、千变万化的社会状态的一种象征,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一种象征,鲜明地展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根本没有平等的存在,只要拥有权力便可以为所欲为,而作为普通民众毫无还击之力,只能被随意愚弄、剥削。本文认为,大海也可以是人生的象征,不仅神秘多变,还无法琢磨,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你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境遇、怎样的抉择。而每个人就像是海里捕鱼的人一样,大海也并非是风平浪静的,经常会出现狂风大作的时候,所以,要想捕到属于自己的鱼,就必须拥有能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而作品中,老人虽然经历千辛万苦捕获了一条大鱼,但最终却只剩下了一具骨架,能够让读者充分体会到老人的无奈。通过更进一步的阅读分析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可以发现,其经常会将失败、失落贯穿于作品中。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其最终迎来的便是毁灭的结局。在《太阳照常升起》当中,面对生活中的诸多无理和不公,主人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失败、失落的段落读起来虽然会让人十分感慨,或是同情,但从某一层面来讲,这其实也是对社会真实状态的一种呈现,不是所有事、所有人都能够被公平对待,面对这种情况,若一味地妥协,那换来的只能是一直被别人欺压的下场,但若可以做到不论面临怎样的境遇和不公,都能够拥有坚定的毅力,以及面对的勇气,相信总有一天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四)小男孩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小男孩,象征的是青春、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未来、希望的象征,是对生命不息、循环往复这一特性的一种揭示。从某一层面来讲,这部小说中的小男孩,其实是老人圣地亚哥青年时代的一种象征,对这一小男孩的塑造,很多评论家都觉得是失败的,这一想法的出现只局限于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谈到《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时,海明威曾经提出:“要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真正的孩子,如果塑造得比较真实的话,将会意味着很多东西。”由此可见,小男孩绝非是偶然出现的。同时,他也是这一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老人、小男孩分别是老年、青年的象征。如,老人在和鲨鱼搏斗的时候,曾经多次提到“要是男孩在这儿多好啊”,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出老人对自己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那种无可奈何,同时也是对青春的怀念。如,对自己年轻时曾经和大力士比手劲且获得了冠军这一场景的回忆,既可以将年轻时圣地亚哥充沛的力量展示出来,还可以将强烈的征服欲望进一步突显出来。在小说的结尾,在看到老人充满伤痕的双手,以及只剩下一个骨架的大马林鱼时,小男孩放声大哭,这一场景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同情,还有崇敬。同时,小男孩也决定跟随老人再次出海捕鱼,而此时的老人身上也像是被注入了年轻的活力一样。所以,小男孩除了是故事中老人过去的象征之外,同時也是未来的象征,老人希望可以在男孩身上将自己不屈的精神延续、传承下去。

  三、 《老人与海》的语言的特色

  (一) 语言简洁真实

  海明威在创作中喜欢以更简洁的语言来进行描写表达,就像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一样,一共才两万多字,在直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时,运用的都是简洁的语言,从未有任何一处给予刻意的渲染,但也正因如此,才让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获得更多想象空间。且从某一层面来讲,小说中也是因为没有刻意的修饰,才会呈现出更加干净利落的行文,以简练的语言更生动明快地描写人物的内心,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在小说的开头,就直截了当地为读者描写了老人圣地亚哥,因为其在梦中看见了一头狮子,所以产生了一种精神力量,在醒来后,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也能够将一幅清晰的画面展现给读者,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就像是真的看到了老人充满激情地去战斗一样。整部小说中,经常会引用一些短句来进行描写,这样读者阅读起来也会体会到更多的节奏感,特别是对老人和鲨鱼殊死搏斗场面的描写,表现力极强,没有渲染,也没有拖沓,只是以直白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了更加真实的搏斗过程,让大家对惊心动魄的场面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 多变的语言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不论是叙述还是描写,要想将整个事件或者是故事中的相关人物、景色更真实感人地呈现给读者,都离不开语言的有力支持。创作者在写作之前,在内心要拥有一个极为清晰且适合的轮廓,这样描写起来会更加清晰。在《老人与海》中,语言虽然简洁,但引用的修辞手法却很多,不论是景色还是人物的描写都非常的恰当、精准,尤其是在为读者塑造老人“硬汉”形象时,能够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就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勇士一样。但不论“硬汉”的一面展现得多么真切,老人也有柔情的一面。如,在和鲨鱼搏斗时,老人一直念叨“要是孩子在就好了”,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对老人柔情的一面有深入体会,但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三) 语言朴实含蓄

  在《老人与海》当中,全文虽然没有很多的文字,蕴含的哲理却有很多,特别是在语言描写上非常的简洁,没有随意地添加诸多评论,而是为读者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让大家去思考、想象。例如,“He took hold of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这样的描写不仅朴实含蓄,也可以让读者对老人的优雅风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海上独自航行的三天三夜,老人只能够和大海作伴,在描写这一部分时,作者是以内心独白为读者简洁巧妙地呈现,希望以此来不断拉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搏斗中虽然没有人给予帮助,但老人却从未有一刻想过要放弃,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从始至终都拼尽全力。这也是对海明威当时处境的一种写照,外界虽然都认为他已经“江郎才尽”,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拼尽全力。

  《老人与海》以更加深刻的象征将作品中丰富多样的思想主题呈现给了读者,使得老人圣地亚哥、群狮、小男孩,以及老人抽筋的左手等都展现出了丰富的寓意。另外,海明威以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得原本很平淡的事物都得到了更新奇的呈现,让读者可以在一粒沙中看到一个世界,虽然文字有限,却可以激发丰富的联想,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透过纸面表象去追求、思考、解释。也正因如此,作者才能够通过简洁、深蕴的表达以及象征手法的灵活运用来完整地体现出其“冰山”的创作风格,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永恒的艺术世界呈现给读者,从而将《老人与海》这一座完整、宏伟壮观的艺术大厦构建出来。小说中的对比、反衬、排比,以及对照等优美的语句有很多,使得这部小说拥有了诸多亮丽的光环。海明威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塑造出了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欣赏从动情到移情,性格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陶冶,同时也净化了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又名《太阳照样升起》[13]),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特色】相关文章: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论文04-26

论《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色07-21

从语用学角度看郭靖语言运用和理解特征06-15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11-26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06-15

浅析艺术接受的活动规律与特色05-01

浅谈音乐剧的艺术特色05-13

禅籍中谚语的独有特色05-05

湖北旅游资源特色及潜力分析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