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时间:2020-08-13 18:22:12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是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静脉制剂是治疗危重症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之一[1]。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2]。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预防护理并发症是近年来护理学科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和有效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服务。

  因此对静脉炎应以预防为主。现对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预防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1 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 药物因素

  药典表明盐酸胺碘酮注射液pH2.5~4.0,溶液pH 值是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浓度胺碘酮(6 mg/ml)静脉泵输注入也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2];临床上虽然稀释后滴注,由于时间长了对注射局部血管壁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3]。

  1.2 机体自身因素

  解剖位置;肘窝、手腕等关节感觉迟钝,如有渗漏,早期不易被及时发现;指间等处细小静脉管壁薄,耐受性差,易渗出,导致损伤血管、神经[4];血管本身:因经常采血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也易出现外渗[5];老年患者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液体容易渗出血管外。老年患者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其发生渗出[6]。

  1.3 医源性因素

  操作:操作人员洗手欠规范;无菌操作时各种微粒控制不当[7]或操作欠规范;穿刺技术操作欠熟悉,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或按压时间过短等引起药液外渗。

  或微量注射泵的应用问题: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通常会增加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此外微量泵泵速较低,发生外渗时往往不易发现,当外渗到一定程度机器才报警,若护士巡视不及时,依赖报警系统,则药物外渗就不能及时发现,而引发静脉炎。

  2 预防护理措施

  2.1 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

  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和交接班制度,重视病员主诉,如病员主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操作,认真观察,做好健康教育和告知工作。对高浓度胺碘酮注射液要熟悉其药理、药物知识,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以减轻其血管刺激性。

  2.2 合理选择血管

  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要,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从远端向近端,避免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8]。同时要把握好穿刺方法,力求一针见血,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2.3 规范化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严格控制和预防各种微粒因素;加药时用70%酒精棉签到消毒安瓿后徒手掰开,减少针头的反复使用或采用一次性针头,抽药时垂直插入安瓿的底部及使用终端具有微孔滤过膜过滤器的注射管可使输液微粒(10~20% μm)的滤过率超过80%,以上方法均可减少各种微粒对机体的损害 [4]。

  2.4 掌握好药物的浓度、输入速度及输液量,对高浓度的胺碘酮宜均匀缓慢的速度输入,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注意和了解该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监测指标知识,采用输液泵控制调节好该药的输入速度和入量。若浓度过高、输液量过快易产生血栓性静脉炎[9]。

  2.5 减少血管壁机械刺激和药物性损伤在全程输液中,首先严格选择针头,严格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在同一条血管周围反复输液或留置针头过久,妥善固定针头[10];一般采用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从而减少静脉渗出和静脉炎发生[11]。输液完毕拔针时,将患者肢体略抬高,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5分钟(有出血倾向者应酌情延长压迫时间),防止血液、药液(胺碘酮)漏出,造成局部皮下淤血,诱发静脉炎。

  2.6 正确掌握微量注射泵的应用

  由于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泵速较低,发生外渗时往往不易发现,所以护士要严密巡视观察微量注射泵运转及患者注射局部情况,对可疑有药物外渗或微量泵报警,则立即拔除针头,酌情保护对症处理局部,在对侧或其它部位重新注射。

  3 治疗和护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一旦发生静脉炎,则应及时做好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3.1 药物湿敷

  用 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外加保鲜膜包绕[12],因硫酸镁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和消肿的目的。在浸透硫酸镁的纱布外用保鲜膜包绕可始终保持硫酸镁纱布一定的湿度,能达到持续湿敷。用75%酒精湿敷患处(酒精过敏者禁用) [13]可扩张局部血管,有利于药物渗透到血管内,使局部肿胀减轻;且酒挥发时可带走机体的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3.2 氧疗

  用氧气喷射局部,使渗出局部形成的缺血缺氧,得到有效的循环解善。

  3.3 中药疗法

  用马铃薯片贴敷于药物外渗处[14],马铃薯性和味甘,具有和胃调中、益气键脾、消炎活血等功效;它是由大量淀粉、各种盐类及龙葵素等组成,其中龙葵素可缓解血管痉挛、减少渗出,局部外敷有消炎、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15];因此,利用生马铃薯片外敷患处可使表皮毛细血管收缩,并提高痛觉阀值,从而达到止血、消炎、消肿之功效。

  3.4 联合疗法

  用济安舒能溶液喷洒(3~5 喷)于静脉炎局部皮肤,半小时后用生马铃薯薄片(每片厚0.2~0.3 ㎝)贴盖静脉炎局部,30~60 min 更换1 次,保持马铃薯片湿润新鲜,这样交替结合,每天3~5次,至患处不适感完全消失[3];济安舒能溶液具有抑菌、结膜,促进血管损伤肉芽再生长及镇痛等功能,经喷洒于创面后可形成透气保湿的隔离网膜,促进血管损伤伤口愈合;与生马铃薯薄片交替结合,消炎、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效果显著[3]。另外对于输液性渗漏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者,采取局部用药,应按外科换药法换药,局联合辅助红外线灯照射、频谱治疗及超短波理疗,以促进组织修复,必要时植皮手术治疗[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