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

时间:2020-11-04 12:45:38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

【摘要】  结合《内经》原文,逐字逐词梳理诠释了“治未病”的科学内涵,整理归纳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治未病”在亚健康调控及抗衰防病中的指导作用。借鉴并运用《内经》“治未病”思想,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阴精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 ,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