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

时间:2022-11-02 20:01:15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5篇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

  摘要: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本文侧重于研究将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保持对文学名著持续的热情。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持续的热情,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把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基本讲授都是文学史与经典文本的选读为主要教学方式。因此,经典文学名著阅读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但经典文学名著大部分都篇幅较长,涉及面较广。而学生呢,之前由于的高考的压力,对经典文学的接触比较少;考入大学后,由于就业的压力,忙于应付各种考证,难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教师要将课堂组织好自然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学,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使之爱上文学,自觉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和身处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本文侧重于研究将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保持对文学名著持续的热情。

  一、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1、影视文学赏析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教学方式进行单一化教学,其教学方式非常简单,也就是常规的填鸭式教学。对此,使用影视文学性赏析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改善常规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2、影视文学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际的教学中引入影视剧进行文学赏析,能够促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投身于现当代文学学习,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这一教学活动,还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例如观后感、关于文本与影视剧的区别等等,从而让影视这一资源更加富有教育意义。

  3、正确看待影视文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影视剧只是促进教学,加强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但观看影视剧毕竟不能代替阅读原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影视剧对辅助教学的有益方面,但绝不能舍本逐末。

  二、利用影视剧促进教学的方法

  1、课堂上放映影视剧: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课堂上放映整部影片(电影)。首先,要选取那些忠实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放映影片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原著,课堂上教师先介绍相关作品的作家及创作背景和时代精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在看完影片后共同探讨。放映整部影片耗时较长,因此授课时间大致分配3—4学时。这种方式不能经常性地出现在课堂上,一学期出现一次足矣。二是剪接影视剧中部分精彩片段,根据需要在上课时间进行播放。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提倡特别适合这种方式的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剪辑的精彩视频,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热情。这种短片剪辑播放进行教学的方式,占用时间少,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性与参与性也更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制作电影剪辑时,也必须选择忠实于原著影视作品进行教学。

  2、课外观看影视剧:

  这种方式可以由教师课堂上教授相关的文学知识,简单介绍作品背景和主要人物,并留下思考题,要求学生课外时间观看影视剧。可以由班上学生集体组织观看,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观看。这种方式是观看影视剧不会占用上课时间,又能增加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当然,要提醒学生观看影视剧时,注意影视剧与文本原著的区别,并思考导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编,从而分析和感受不同艺术类别的美学特征。学生观看影视剧后,在下次课时,教师要就上次所留课后思考题进行提问,以便巩固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三、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

  1、尽量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剧

  我们应该知道,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当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改编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骆驼祥子》,电视剧《围城》、《四世同堂》等,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成果的普及和推动教学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学生了解作品的大概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甚至激发他们对于原著的阅读兴趣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往往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扭曲。现代文学作品中构思精致、富有艺术创新的一面被抹杀,作品严肃深刻的内涵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

  比如曹禺的《雷雨》所用的回溯式结构,是作家的艺术构思中最具特色和艺术性的方面,是为了将三十年的故事浓缩在一起,造成情节的集中紧凑、戏剧冲突的紧张激烈而设置的。而电视剧《雷雨》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情节一一展开,这就使原作在艺术构思方面最具匠心的一面被忽视,体现不出作品原有的艺术性。而由老舍《我这一辈子》、张爱玲《金锁记》等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节,不仅使原作的内容所剩无几,而且严重歪曲了其精神内涵,使作品中严肃、悲凉的一面大大冲淡。这是对文学作品的媚俗化改编,甚至可以说是打着改编旗号的重新创作。在选择影视剧进行播放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加以甄别。

  2、耐心引导教学的核心以及主体

  最终必然会落到学生上,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也是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当积极并且耐心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地位,还需要改善自己的学习出发点与学习观念,清楚认识到影视剧赏析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增强大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同时,对文学名著改编程度较大的影视剧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保留是有害的。尤其是当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就先接触影视作品,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对理解文学作品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误导。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加强引导。对一些改编较为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或者进入课堂播放、讨论和学习,而对文学作品被扭曲的方面应予以提醒并及时矫正,要引导学生回到文学原著上来。

  3、精心设计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影视剧的内容,并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巧妙地设计课堂中的影片播放内容以及播放时间,在非特殊情况下,尽可能对电影进行剪辑,对电影当中无意义、繁琐的片段删减掉,将剪辑重点放在与该课堂重点、难点突出的部分。在课堂中,影片播放的时候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会导致学生完全沉浸在影片观看当中,而不是赏析中,过短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理解影片中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需要保障影片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影兴趣,还需要保障学生能够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在影片结束之后,教师还能够设计更多的相关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巩固。

  总之,文学名著与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有很大区别,如文学侧重叙述和描写,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影视剧侧重外部语言和动作,注重观众接受心理,主要以票房收入为目的。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运用运用得当,正确加以引导,影视剧完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温如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xx。(2)

  [2]田俊武,李群英。电影的越界和现当代美国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xx(6)

  [3]申力富,王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北方文学,20xx(2)

  [4]张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xx。(6)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2

  摘要:当代文学发展至今,人们对其的分歧和意见也越来越大。这种分歧导致我国对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不能的得以完成,同时文学的价值也被扭曲化,对于文学的正确批判已经失去了相关能力,人们对文学研究的产生了质疑和否定。本文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客观的评判方式进行寻找,以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关键字: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文学性

  一、当代文学的经典化

  我国文学被轻视和贬低的情况显然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世纪初,受到政治思想和意识的影响,我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已经多次受到否定;而在80年代以后,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文学界又开始追逐纯文学,并对其进行大量的模仿,导致这一时期作品的原创性受到质疑,其价值自然不高;而到了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更是指责声不断,认为我国文学价值混乱,这一时期更是没有出现任何经典作品。面对这些对当代文化的斥责,我们可以不必理会,但是同时也不得不反思。面对这些斥责,不仅来自外部,同时也有的来自内部,这种轻视和否定不经让人深思。纵观我国文学形成至今,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中国文学的认识,似乎仅仅停留在文学形成的初期,对于经典作家和作品的认同也仅限于文学的前三十年。对于文学经典化,是我国当代文学真的没有出现经典文学,还是受到文学思想限制,导致对经典文学的定义产生了限制。

  当代文学成就显然已经超过了现代文学的成就,这是因为无论是成汉语成熟度的发展还是从当代文学家创造能力来说,其发展能力显然高于现代文学。因此,当代文学经典化需要我们认真的去选择和研究,而不是将经典化问题继续错误性理解。当然,经典化问题显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我国文学界正确的看待这一问题,而不是存在偏见的去定义。无可厚非的是,在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命名权。在对文学进行经典化命名时,我国文学界总是自然而然的认为经典文学应该是经历历史的,并被时间所挖掘的。这种思想,显然是不正确的。后期挖掘的文学就一定是经典的吗肯定不能如此定义。文学的创作和出现,一定跟其现在的时代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只凭时间定义,那文学创作的意义又何在。因此,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历史过程,更是一个属于当代化的过程,他应该属于现在进行时态。经典文学应该是时时前进的,他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实践。当代文学经典化,不应该只是由某个机构进行定义,而是由每个文学研究者和阅读者进行共同定义,对于经典文学的选择和认同更是每个文学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当代文学的批判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创作和批判共存的,文学的批判的意义在于激励而不是否定。但是,当代文学的批文意义却被人们逐渐误解,批判的形象和功能也被曲解,导致文学批判的发展陷入了困境。文学批判受到限制,也导致文学经典化无法完成。文学的批判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文学批判可以为当下文学的创作进行有效的反馈,并对文学发展方向和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同时也可以和文学阅读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桥梁,加速文学传播。从此也可以看出,文学批判也包含着温和的态度。在批判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文学的总结和发掘。

  (2)文学的批判是更好的对其价值进行确立,并对经典文学进行构建。正确的批判态度,可以在文化传媒肆意扩散的当下也依然可以遵循自身的道路进行发展。

  (3)文学批判可以促进文学史的构建。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都离不开批判。这也是为文学史奠定基础,更是对文学的一种呈现。就当代文学批判而言,显然文学批判的曲解被扩散化,这也是由于批判环境的影响导致人们对文学批判的的不信任,导致批判能力的退化。在对优秀文学批判者进行判定是,通常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批判者理论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对文学批判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复杂的。文学批判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文学理论知识,还要不断的尝试对理论进行新的定义,通过对文本的见解形成新的理论知识。而后一方面则是批判的主要核心。对文学的批判是为了对文学进行深入的诠释,更是文学发展的一个动态变化,这也是对文学经典化的只要研究内容。因此,文学批判应该具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文本为主要批发出发点,但是,随着媒体发展,这种原则正在逐渐消失。

  文学批判的主要基础就是阅读量,近年来,文学批判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却在渐渐消失。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文学炒作,媒体的大肆宣传也影响了批判者对文学进行准确的判断。可见这种批判是建立的不稳定的结构上的,更没有任何可以供阅读者参考的方向,导致人们对文学批判更加失去信心。除此之外,我国当代文学批判也被不断的扭曲。文学的批判的价值在于对文学的发掘和肯定。但是,我国文学批判却直接成为一种宣传价值的手段,成为攀比的工具。由于一些文学看客心理畸形的原因所导致的,批判家急于出彩,赢得关注,就利用批判手段,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我们不能否定乌托邦化的文学标准,但是更不能让这种标准成为一种极端,也不能成为打到其他文学的手段。优秀的文学评判家应该是最热爱文学的人,一个批判者却不热爱文学,那么文学就没有任何价值,文学发展才会面临真正的危险。同样,我们也不要过分担心文学批判的现状,我认为在文学批判的道路上,最终还会出现一批优秀文学批判家,他们会真正的为文学价值付出贡献,这是文学发展一定会继续前行,那么文学批判就一定会改变现状,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总结

  不论是经典文学还是文学批判,其发展都建立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上。即使当代文学受到了种种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并不能阻止当代文学的进程。我们需要正确的对到这种态度,而不是极端化,文学的产生必然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本文从文学经典化和批判性进行阐述,对其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经典文学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优秀的文学批判上,通过对文学的正确批判和认识,发掘文学的价值,才能实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文艺研究,20xx。08:5—1

  [2]崔剑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xx。18:258。

  [3]王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金田,20xx。07:109。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3

  [论文摘要]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三、文本细读教学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给学生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阅读的体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细读。陈思和列举的文本细读方法有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寻找原型等几种,这都是通达文本内核的利刃。这里推举互文性文本细读,也叫比较文本细读,即通过其他相关的文本细读探究其中的奥秘。在文学领域里,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其他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的比较,小至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细节、一个词语等与另一个事件、人物、细节、词语等之间进行的比较,都可以增加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比如将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互文性细读,像张爱玲的《金锁记》、吴组缃的《绿竹山房》、施蛰存的《春阳》、汪曾祺的《珠子灯》,都写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长期寡居的故事,但她们每个人陷入这种境况的原因却是不一样的,结局也不相同,她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相同,作家的叙述态度也有明显的歧义。

  2.评点式教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诗文评点、小说评点与戏曲评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屡见不鲜。评点的批评注重细微的分析,评点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学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为美,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属于文学形式方面的分析。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评点,形式自由活泼,强调阅读时的即时感受,将阅读时灵光一现的审美体验,化作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评点能力,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在课堂内外对文学作品作出不拘长短、强调自身体悟的评点,有利于学生对文学文本的深入理解。

  3.导游式教学。这是将教学过程看做是一次愉快的旅游,教师像导游,学生像游客。教师先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某部作品,第二次上课时教师只对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背景作简要提示,然后让学生就教师设置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魅力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争论。这就像导游将游客带到旅游目的地,并为游客介绍旅游景点的相关历史资料后,旅游者各自欣赏景点中的奇山异水、古迹名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逐一点评,除肯定他们在鉴赏中的思想艺术发现之外,对学生未能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亮点,以及在赏析方法及思路上应当注意之处亦加以评说。教师在点评中,不仅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作品,而且还应该用它作为例证,从方法论上进行一些总结,力争在鉴赏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4.安排由学生主持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适宜在小班进行。新学期第一次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精选的阅读书目,然后定期举办讨论课,学生轮流主持,拟定议题。对于主持人的观点,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补充旁证,也可以进行辩难。这种讨论课能将学生经由文本细读获得的审美体验具体化,并能实现与他人的分享、交流。它可以激励学生反复研读作品,把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保证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这种由学生主持的讨论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每个学生既能充分展示文本细读的心得和成果,又能听到他人的表达,并分析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师生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评论。这是一种互相观摩、学习和借鉴的学习沟通过程。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4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时的压缩变化很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对传统教学内容予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注重吸收借鉴本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探索性地将之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较好。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一方面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另一方面积极关注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制定了相关的教改方案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训练的弊端。

  1.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传统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极其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文学思潮、派别论争讲得很多这些纯理论的知识讲授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思想观念的灌输往往使得教师满堂讲述还意犹未尽掌生却应者廖廖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即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更难以实现。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试图淡化“史”的线索把学生审美能力与评论鉴赏能力提升到突出的位置。这既适合于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池更适合时代的需求。

  2.突出文学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学不好文学更写不好文章肖代文学课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就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字词句篇的分析和讲解还应重视深层的意味、意蕴的审美的理解焙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文学鉴赏能力。

  3.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本教学团队成员多有各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可观的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加大力度通过基础课教学、选修课教学、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将科研成果转移到课堂上。在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知识模块中除了当代文学史等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外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都适当加大弹性指数,以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把女性文学、90年代小说选讲等课程逐步改造成为教师科研转化教学的第一课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和学术品位既有利于充实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汉加强和完善了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当代文学课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肩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焙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1.课堂讲授法。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形式海节课后安排5分钟左右的课堂答疑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重点讲授当代文学史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经典阅读法。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师在学期之初为学生开列出必读书目并不对这些作品予以提示性讲解而是鼓励学生先自己读原典,之后再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去查找相关背景分析与研究资料,并鼓励学生尽量地用文字去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文字内容可长可短关键是学生要力争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这是一个长期的审美鉴赏训练在阅读中通过对于鲜活的文学形象、风格各异的文学语言的真切接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Dt实培养学生的一种文学感觉,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问题教学法。“问题”分为两个方面厂方面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掣领,以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当代文学与当下文坛紧密相关的课程特点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当下文坛热点问题赴学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各抒己见肠所欲言。例如我们已成功开展了“我看文学作品的‘穿越’现象”、“我看‘抄袭’现象”等热点问题的课堂辩论活动掌生分为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热点问题阐述观点发言踊跃对于问题的剖析逐步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当代文学的热情与主动性。

  4.影像观摩法。课本上的很多当代文学名著已改编成鲜活的影视作品,当代文学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通过观摩影视片这种轻松的方式了解文学作品经由电影、电视剧作媒介进入小说、戏剧等原著。需要强调的是影视观摩决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而是作为引子与手段,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走进文学文本世界,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比较两种载体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文学的魅力。例如在当代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教学团队在第一时间利用晚上开展了莫言影视作品观摩活动,之后由学生谈观感、老师予以讲解评析深化了学生对于作家莫言的理解爱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三、小结

  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当代文学作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已于20xx年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并被纳入学校百门课程改革试点课程。已初步建立起大众教育型大学的当代文学课程体系,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女性文学研究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凸现人文意识与实践性探索性地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当代文学课程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鉴赏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5

  一、调查的结果(现状)

  1.广西高职院校专门的职业院校多是理工科性质,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没有相关人文类课程设置,当然也不存在有《现当代文学》课程。

  2.那些综合类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艺术学院、或在公共管理学院中设有文秘专业,或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中设有文学鉴赏课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都是侧重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方面,没有专门的现当代文学课程。

  3.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中有很少一部分开设有现当代文学课程,如广西城市专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在新闻专业中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与影视欣赏一样都属于专业知识的拓展而开设的选修课程,不是专业课,在课程要求上不是太高。

  4.广西的高专院校包括桂林航专、柳州医专、桂林旅专、广西警专、广西体专共7所,课程设置上,广西体专的体育人文社科系和柳州医专人文社科部无此类课程,桂林航专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的文秘专业开设有大学语文、秘书学、写作等课程,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设有文秘专业,但无现当代文学课程。桂林旅专基础部(社科部)开设全校性公共性的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文学欣赏,其实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重在文史知识的了解。

  5.师范类高专院校仅存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这两所院校中文专业都开设了现当代文学课程。从调查问卷得知,师专都是把《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时在80-120之间,集中在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完成,并开有同类课程的辅助选修课程,学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但绝大多对现行所用教材和课时不满意,认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少于120课时,太少了。普遍认为《现当代文学》课程就是一门纯的介绍文学常识和作品鉴赏的课程,没有必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任课教师是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极少参与学生的说、写、唱、演等实践活动。而且对师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理解上存在分歧,对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只局限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诵读能力的培养,普遍认为,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演绎、表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不属于《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当然,课程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少于1/4,甚至没有。

  二、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1.理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要求,缺乏文学类课程的设置。

  2.综合类高职院校和非师范类专科院校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要求不细,一般重视对基本写作技能提高或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于是在人文社科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和《写作》等课程,对专业拓展的影视文化欣赏课程贴近时尚,效果远比文学课来得更直接,所以这些院校极少开文学课程,特别是现当代文学课程。

  3.师范类高专院校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但与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要求强不同,所以课程设置上都是继承本科院校文学课程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说是重课本的讲解,轻实践教学环节,重文学常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其对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热点,而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方法模式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综合实践技能等方面去进一步探索。

  1.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也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实践教学即是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来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发展实践教学。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2.对实践教学的理解。

  对于文科类课程来说,特别是文学类课程,实验实训资源配备、资金人员分配、设施场地等缺乏和不足,所以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许多研究者做了探讨,如李瑛珊认为高职高专文科专业是一种连续性的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级的教学过程。如杨素娟提出“实践演练”法,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及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平衡发展,探讨文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如放下姿态,贴近现实,从小处着手,把侧重点放在教学环节、方法模式的改进和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实现“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3.如何加强文学课的实践教学。

  ①课堂教学中融入学生实践环节。由于传统教学均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学生能力也很难得到锻炼和提升。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学生提到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多以讲述为主,内容陈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文学类课程要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设计与安排课程内容和步骤,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经典篇章学习中培养学生听、读、讲能力,当然,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非常重要,因为要参与到互动的课堂中来,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整个学习经典文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爱理不理,被动接受,而是在听、读、讲、写中即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实践能力。

  ②实现“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文学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质,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不断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推动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在课堂内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诵读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演绎表演能力、沟通交流协调能力的培养还要要借助学校、社会这个“大课堂”来实现,“大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是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级的连续性教学过程,而且应该是一种富于文化特质的实践教学,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安排寒暑假专题旅游调研。延安、井冈山、遵义、韶山、百色等地的“红色之旅”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氛围,体会《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创作激情。桂林、凤凰等地的“文化之行”让学生更了解贺敬之笔下的《桂林山水歌》和抗战时期丰富文化,了解沈从文笔下真正的“边城”。挖掘校内资源,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校内各种会议、活动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中文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来是从事文秘工作,公文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在校内承担各种会议的安排和组织、报告和文稿的起草工作,参与大型活动的筹备、组织、接待、服务、外联、总结、材料归档等,可以到学校和院系办公室和档案室协助服务和锻炼,真实体会文秘等工作的感觉。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艺术活动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团活动和艺术活动是大学的文化特色,在各种活动中融入文学课的教学,如朗诵比赛、广播站播音员选拔,演唱比赛、舞蹈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朗诵过程中,如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演绎,要准确无误和字正腔圆外,对作品的意境内涵的理解要到位,朗诵效果才显得不做作而且真切感人。话剧专场排演最多的经典剧目就是曹禺的《雷雨》,还有《白毛女》、歌剧《刘三姐》,或是改编源于现当代文学的篇目如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等。这些节目的完美呈现演出离不开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演绎表演能力、协调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③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凸显学校和专业特色。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不能偏离学校和本专业特色,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艺术兴学”为办学特色,中文系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筹办一年一度“话剧节”,已历时11届,成为校园文化一大品牌,由于成效突出,被评为20xx年度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生在校三年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受益匪浅。

  4.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看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和能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②看教师能否做到每次课都有目的、有要求,检查是否指导到位。任何一种实践教学形式都难以完全解决高职高专学生所有的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由此,更多的实践教学形式的有效配合就成为技能养成和培养的关键。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学类课程更应该勇于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探讨和开发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全新要求,为课程的改革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6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然而该课程在现行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入手,做到经典性与人文性、审美性相结合,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其次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大学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最终制作出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我在06级本科班的现代文学教学中,开始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且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以直观、丰富的画面提高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学习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是非常必须的,但同时还必须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不能随便在网上下载。一个好的课件要经过自己的精心打磨,内容不宜过多,不能把讲义内容全部搬到课件上,但重点的东西要在课件中反映出来,也不能完全依赖课件。多媒体教学还须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这样方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教改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人文学科在这场教学改革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还有许多潜能有待发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这也将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的主旋律。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7

  摘要:因文本本位意识和文本细读能力的缺失,目前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与大学生文本审美能力培养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文学教育的中心,文本审美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与实践。只有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文本审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素养,才能弥合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间存在的差距。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文本审美;实际效果;应该效果

  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健康的心灵情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窘境:学生普遍缺乏对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文本始终无法进行审美层面的沟通与交流,文学审美心灵和情感始终无法得到开启和深化。也就是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实际效果和应该效果之间出现了悖离。学生大多津津乐道于一些具体的文学史细节、常识和故事,热衷于外部文本的社会性、时代性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对内部文本文学性的审美实践,将审美这一课程教学的主体推向幕后,降低了自身对于文学审美的吁求。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时,必须首先借助于对外部文本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固然完善了对作家和文本真相的解读,却弱化了学生独立鉴赏分析文本的审美积极性。学生在面对陌生文本时十分茫然,不知如何走进文本内部,这种对于外部文本的强烈依赖性势必损害大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何厘清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之间两极悖离症候的发生呢?下面笔者拟从思维意识与操作方法两个层面作一具体探讨。

  从思维意识层面来说,忽视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忽略文学审美心灵的启蒙。这种文本本位意识的缺失是互见的,同时依存于教学主体和客体身上。

  就教师而言,果鲁伯柯夫文学教授模式与目前文学研究时尚对教师文本本位意识缺失的影响很明显。1995年果鲁伯柯夫在《文学教学法》里提出了文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始、背景和作家简介、研究课文的方式(包括主人公分析、艺术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文学语言等)、结束、总结、巩固知识、考查等。这种苏联文学教学模式对当时的中国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并拓展至大学文学教学范畴内。无疑,它有其合理性的存在:由外部文本进入内部文本,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契合作者的期待视野,较为全面地探讨理解文学文本的外部意义和内部意义,生成深刻的文本记忆与意义联想。作为这种步步引导预设的教学模式的受众,学生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一帆风顺,不需要主动付出积极的思考与揣摩,迅速与教师达成共识,形成既定的审美感悟。不少教师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时采取的还是这种传统的果鲁伯柯夫文学教授模式,往往花费很多的力气和时间去讲述作家的生存环境及作品生成的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意义,对于作品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则说得太少。这种颇具故事性的讲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一旦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容易把这种教学方法经典化,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套标准和范式;但是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自觉和审美感悟无法被唤醒。此外,大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亦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搞科研,而在当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纯粹的文学审美批评逐渐成为一种稀有品,漫溢于人们视野的都是文化、现代性、后现代性、身体、政治寓言等等修辞。类似修辞的运用成为研究界的一种时尚,隶属于文学文本审美范畴内的主题、形式、叙事、隐喻、表现等等修辞则越来越被疏远,“这种文学研究被‘空洞化’的现象值得警惕。作为教学者与研究者身份于一体的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轻审美、重文化的思潮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当代文学教学亦陷入了空洞化的困境。

  就学生而言,中学文学审美教育本来就存在一些缺失,加上现在特殊时代精神的影响,已经把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学生对于文学审美变得越来越陌生。现有的轻审美的文学教授模式只能让大家满足于对文本外部意义的接受,文本本身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被一带而过。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会把这种经验带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所以会经常听到一些招聘学校的抱怨,如某次试讲时应聘学生讲《故乡》,都一节课了还没有进入正题,她把时间都花在对鲁迅及鲁学的介绍上了。纵横捭阖,侃侃而谈,看似知识渊博,实则背离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精神实质,是一种空谈。中学与大学文学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审美缺失可想而知。现在不少高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复试时重点突出的就是作品的阅读量,提出的问题非常细致,甚至涉及到文本中的细节,如《秋夜》中对枣树的重复性表达的意绪、《棋王》中王一生叹气的情感意味、《古船》中隋抱朴向何处求索人类苦难的根源等等。毫无疑问,把握住了这些细节,基本上就把握住了整个文本的精神内涵。

  从操作方法层面来说,文本细读能力极度缺乏。细读文本是进入文本内部世界和人物心灵的重要途径,细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主体审美水平的高低。由于在大学教学中存在着轻文本的倾向,细读作为一种审美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作为一种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即使意识到了文本的重要性,但是面对陌生文本时,还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找寻审美的切入点,在写评论时往往喜欢打擦边球,始终摸不到作品的内在精神。细读需要一定的叙事和审美批评理论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对于文学审美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下现当代文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单向度的引导,引导学生直接介入文本,直抵作品的精神实质,固然痛快,实际上遏制了大学生自主思考及求索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重视细读方法的引导,这样一来即使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学生也依然能够理性介入文本,做出有效地分析与解读。

  那么,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该如何去努力改进,以实现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重合呢?为此,笔者深入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组进行调研,结合调研单位的科学经验和规范,试着提出几点具体实际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改革课程体系。本人所在课程组负责人傅瑛教授针对中文系学生进入大学以前课外阅读量小、文本分析能力匮乏的现实,率先提出了建立“先导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基础课”(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专题课”(专业系列选修课)的设想,其中作品选108学时、文学史108学时,并在本科生中试行,经过近8年的实践,特别是近5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目前已大见成效。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文本阅读,一年级“先导课”强调以作品阅读为主,重在引导和分析,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结合,反复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解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基础课”和三年级“专题课”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文学史和文学专题的讲授中仍然突出文本审美之于现象研究的重要性,突出“基础课”、“专题课”是对文本审美的全面深化和拓展,从而构成了一个文本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机机制。这种培养机制重视文学文本的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传播、文学消费都是基于文学生产层面上的延续性现象,文学史研究、专题研究都是基于文学文本层面上的拓展性研究。应该说,这是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学文本审美能力培养之间脱节问题的较合适的策略性选择。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作为高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毕竟有限。有很多老师反映,在目前课时设置中想完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讲授,会显得比较仓促。通过专题课,也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纯粹时间上的增加,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下工夫,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笔者试着提出两种文本审美方法:“四步阅读法”和细读引导法。

  温儒敏在探讨如何消除读者与历史经典之间的隔膜时,曾提出一个“三步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受此启示,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文本审美方面可以四步走:直观感受———细读文本———知人论世———名理分析。第一步直观感受,引导学生直接介入文本内部,作积极思考;进而展开文本内部的细读,实现理性审美;在此基础上,知人论世,经由外部文本的引导,实现文本外部与内部理解的熔铸;从而真正完成文本审美的感性与理性经验的综合。四步阅读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重在强调理性的二度介入:第一次文本内部的理性审美,第二次文本内外部相结合的理性审美。理性的二度介入,一方面既可以锐化学生独自面对陌生文本审美的感悟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学生文本审美的理性升华。

  我们说,四步阅读法侧重于文本审美过程的引导,而细读法则着眼于文本审美的技巧范畴。现在也有不少人提倡文本细读,出现了陈思和、王晓明、蓝棣之、孙绍振等等一批学人的文本细读成果,但专业性的细读与课堂教学毕竟又不是一回事。如何在课堂讲授中给学生养成细读的良好习惯,是文学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考虑到教学的实际特点,还是应该侧重一下细读技巧的培养。教师应该打破“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笼统概述,具体细致地引导学生如何介入文本,譬如主题多义性、结构、节奏、声音、作者与叙述人、悖论等等审美关键词都是介入文本的重要提示。这种关键词引导法对于缺乏相关叙事学理论基础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反复困扰他们的就是,面对陌生文本,到底选择怎样的切入口。那么,在作品选课程的讲授上,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将文本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告诉。

  当然,方法不是一元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其他能够提高学生文本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进行作品选课程教学时,就某些文本’譬如《阿(正传》、《百合花》、《铁木前传》等,要求学生细读后预先进行综述性研究,这种对于文本接受史的研究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审美理解,同时也会增强其审美感知力。

  第三,创建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模式。课堂讲授时间毕竟有限,对文本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努力去创建一种日常训练与综合考核的良性模式。日常训练方面,通过开设《文学评论与写作》、《文本细读训练》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现当代某些细读的经典文本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比较和创造。综合考核方面,改进考核内容和形式,祛除死记硬背的弊病,灵活出题。譬如作品选课程考核,可以采取作品鉴赏分析的形式,但并不一定都要以单篇论文来完成,亦可以几个片断、两三个细节、一两个人物的分析形式进行。文学史课程考试,可以试行开卷,文本分析的内容应该占一定比重。

  我们深知,问题的提出固然重要,后期的改革与实践则是重中之重。目前现当代文学领域的一批研究者正在做着普及和实践这种理念的工作,其中有很多处在教学第一线。相信他们的努力一定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具体有效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果鲁伯柯夫.文学教学法[M]方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温儒敏.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J]文艺研究,20xx(3)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8

  通常来说,开放性课堂教学从三个维度上进行: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课外的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

  现代文学部分,我们主要采取课堂讲评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堂课先将一些要重点阅读的篇目列给学生。要求学生找到相关书籍,并开始阅读。教师先主讲每个阶段的文学史概况、代表作家和作品并以专题形式进行。每个专题进行之前,先布置具体的阅读篇目,并提出问题,交给学生思考,然后教师精讲作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现代文学时期有成就的作家很多,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具体授课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作家的情况进行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抓住每个作家的独特之处;再有,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所以课内教学只能尽量讲重点,多讲启发性的东西和拓展性强的东西,以便学生课后自学;尽量做到即使学生课前不读作品,但通过教师讲解之后,课后有兴趣去阅读;最后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建议并鼓励他们开设专业化的博客、空间,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下来,或者将搜索到的资料整理收集到博客里,要求他们每天保持一个写的状态,也是培养专业感觉,让他们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拓展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去。

  而当代文学部分的教学,我们则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专题式教学方式,由每个学生负责一个专题的讲课。

  首先是准备阶段。教师提出要求:第一,反复精读原作,得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第二,全面了解该作家生平及其创作情况;第三,查阅有关该作家或作品的一些重要评论文章;第四,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及网友评论。所有这几项工作,都要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

  然后学生写好电子讲稿,发送给教师。讲稿要求包括以下内容:作者生平及创作简介;专题涉及的相关文学思潮和运动、现象介绍和评价;代表作故事梗概及作品分析评论,评论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包括主题和题材、人物形象塑造等等,形式包括创作手法、体裁特点、结构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涉及专题的有关评论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及你的看法、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或地位等。

  教师审阅认为讲稿合格后,学生方可讲课。讲课时要求主讲学生穿着举止大方得体,声音清晰洪亮,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板书规范严谨。有不足之处,教师随即指出,并给予示范指导。这也是师范学生教师技能的一次训练。

  专题讲完后,教师再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探讨一些与专题相关的、热门的话题,充分听取每个发言学生的观点,并做出评定,然后向学生介绍与专题相关的前沿学术信息和成果,激发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兴趣。

  第三阶段为本课程的考查阶段。本课程不进行卷面考试,学期结束时,每人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小论文,要求小论文在负责的专题范围内找题目,做深入研究后再撰写,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或者独特的视角。期末成绩评定时,小论文占总成绩的60%,讲稿书写和讲课合起来占40%,两项合起来即是这位同学的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总成绩。

  考查学生期末的小论文写作,发现新的教学方式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都不乏自己的独到观点和视角,对有些作品的研究甚至是其他研究者所未关注到的。最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论文没有参考或者直接引用他人论文,而是立足于文本和史料研究的基础,在此之上独立完成,基本掌握了研究文学问题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当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和学生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坐在学生中间听课讲课,本着平等的原则与学生交流,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是他们的一个特殊的“同学”——也是“教学相长”的真正实现;再有,师生讨论时,很多材料信息来自网络,甚至网络中涉及文学的热点事件都会进入到讨论中来,所以常常导致一个专题不能按原计划完成,教学的整体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文学课教学本身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这方面要尽量注意导向,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注重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的正确导向作用,使学生不再只是把网络视为游戏交友的平台,而更多的是吸收知识营养的宝库。最后,对学生做出的努力,及时加以肯定与褒奖,并带动全体同学营造一种认同与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并产生集体认同意识,激励学生在准备专题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前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先生曾经指出:“要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可以说,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开放性教学的总体要求及其积极功能,我们通过现当代文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些好处和作用。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9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当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课时量不足、教法陈旧死板、有些高职院校使用本科教材,版本过高过深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绝不仅仅只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它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是,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其实用价值,导致现在的文学教育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因素的挤压下学科魅力在消弱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逐渐呈现出“边缘化”和“世俗化”,“疏离文本”的现象尤其严重。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因此,这些学校对于像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理论性强、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不够重视,削减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严重阻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突显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即教师把握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与教师的互动,参与性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去吸收。即便是现在很多院校引进了多媒体技术,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仍然改变不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块,突出作品的深度阅读与欣赏

  不可否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功利性不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没有应用性,事实上,对应用性人才来说,并不需要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和文学史,而是要通过学习文学史,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品鉴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适当的简化思潮论、流派论和作家论等等一些内容,应该侧重展开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赏。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构建专题化的教学板块,淡化文学史,强调赏析作品。例如,可以构建“鲁迅作品阅读”、“沈从文作品阅读”、“张爱玲作品阅读”等等教学专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整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对每个不同的专题进入深入学习,这样就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训练了他们对作品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其分析能力和品鉴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具备实用性的,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践行“学导互动”模式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三主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知识传授为主。这样的教学丝毫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不尽人意。因此,我们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践行“学导互动”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有机穿插影视片段,加强阅读延伸,做足“助学”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到很乏味,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影视片段就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的吸引力,它通过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冲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其文学审美能力。影视片段所带来的各种信息,不仅满足了学生对学习的要求,还弥补了学生历史经验的不足,因为有些历史事件是学生无法通过文字真切的感受到的,而影视作品通过对当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目了然。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深入。例如,在教学巴金的《随想录》时,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这部文学的中心思想和作家的情感基调,但是如果我们“刀枪直入”式的讲解,可能会让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需要为学生播放一段辅助性的视频。这里教师可以选用电影《活着》中的几个片段,比如说,富贵大炼钢铁的片段、富贵的女儿凤霞生孩子时因没有医生难产而死的片段等等,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就能够对“大跃进”时期有一个更详尽的了解,能够得到真实的体会,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分析作者巴金的创作意图,去欣赏作品的背后内涵。精心组织课堂讨论,加强小组合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要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安排必要的讨论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5~7人为一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教师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在需要进行讨论的时候引进一个新鲜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公诸于众,与众人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吸取其他小组的结论。例如,当教师讲述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作品时,就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导学环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家,对其进行解读,教师给予一些思考题,各组员自己去探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后上网交流,释疑解惑等等。

  总之,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0

  “红色经典”也即十七年文学,主要指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这种文学现象早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一批具有史料性的回忆录,产生了一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对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无疑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政治批判运动比较多,导致这一时期文学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很多学生认为十七年文学是教条、僵化的文学而加以排斥。这都给十七年文学的教学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一段文学史的讲述很考验老师的授课能力,如何将比较枯燥的文学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所以,对这一段文学史的讲授可以采用新的观点去解读。本问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能够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用新的观点去挖掘传统的文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可以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一、将“红色经典”联系现实

  “十七年文学”是建国后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曾经感染了那个时代诸多的读者,也曾经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与“十七年文学”相伴的阅读氛围离我们越来越远,以及文化多元浪潮的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普通读者群几乎是全线撤离了“十七年文学”。而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的教学是同样是一个难点,一是因为本阶段文学政治色彩浓厚,其次是因为时间久远,和目前现实社会的现状脱轨,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加之现在高校文学史类课程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在讲授这一段文学史时候往往一笔带过。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段文学历史,有助于对学生正确理解当代历史和文学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如何讲授,也引发了很多教学问题。如今的中文专业学生大多是 90 后,这些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那个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使处于 21 世纪的青年学生无法设身处地去理解那个历史时期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文学同其他时期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十七年文学有比较浓烈的政治色彩,而当今的文坛则流派作家多样化,这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候感到困难,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如今的学生更热衷于现在流行的一些文化,如 80 后作家、网络文学等。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得对“红色经典”做一些全新的解读,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可以对经典作品如《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结合社会现实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前沿理论进行新的解读。

  本人所在高校位于陕西省,陕西省是文化大省,更有很多著名的名胜景点,比如长安县的“柳青广场”,延安的“路遥文学馆”等。所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学习也成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和我省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径。可以尝试把教学和具体的文化遗产弘扬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弘扬陕西的文化魅力,这也是当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二、用前沿的理论包装“红色经典”

  传统研究者研究“红色经典”只是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选择某个具体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很少整体把握。这种研究也只停留在作品构思、人物形象、政治教化功能等浅层次的研究上,且多以正面评论为主。进入上世界 90 年代,对“红色经典”的研究渐进佳境 , 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介 ,现代性、文化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引入,丰富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资源,开阔了当代评论研究的学术视界,学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语境和评价视角,破除了思想僵化,从而发现了“红色经典”研究的价值。纵观近几年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视 :

  ( 一 ) 人本研究。延续 1980 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一部分论者以人道主义为尺度,对“红色经典”加以批判性重评。如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

  ( 二)现代性的研究。“红色经典”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问题是近几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代性这一概念在 90 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以来就出现了多重阐释 ;

  ( 三 ) 叙事学的研究。进入 90 年代以来,对叙事学的研究不再限于叙事语法、叙事结构等静态研究,而是将叙事学置于文化背景中,做更广泛的研究 ;

  ( 四 ) 文化研究。源自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在 80 年代末进入中国以来,国内的文化研究逐渐升温,这一跨学科、并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领域,为“红色经典”研究开拓了相对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以上的研究论点都从很多新的角度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这些新的理论论点也可以用在实际教学中。

  以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为例,传统教学多是探讨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等,但该作品完全可以避开政治角度,可以从“英雄”、“儿女”、“神魔”角度探讨作品如何借鉴明清时期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神魔小说等类型,从而探讨“红色经典”小说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即对古典小说的传承。再以梁斌的《红旗谱》为例,讲授中可以重点分析其如何体现出民族化。该小说取材农民革命战争,题材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小说故事发生地在冀中平原一带,是一个传统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故事,主人公身上更多体现出了传统农民英雄的特点。这部小说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小说具有的民族化风格,甚至可联系新文学历史上“欧化”和“民族化”的文学发展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最后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为例,这部小说可以重点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这篇小说诞生于“大跃进”时代,主题也是歌颂“大跃进”的,但很多人们今天对这篇小说依旧津津乐道,倒不是因为其政治主题,而是因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间充满生活趣味的喜剧性故事。原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就借鉴了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传统曲艺,主人公李双双和孙喜旺的人物设置就模仿了民间曲艺“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一个旦角,一个丑角,两人之间不断互动产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这部作品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红色经典”如何借鉴民间文化从而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以上的举例都是用一些新的、前沿性的理论对“红色经典”进行全新解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去除隔膜和排斥心理,建立历史的理解和同情意识,既在“十七年文学”中获取有价值的思想精神和文学艺术滋养,同时确立以“十七年文学”为参照的 20 世纪文学的反思和观照视野。

  “红色经典”教学是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能够结合当代社会实际,用新的观点去挖掘传统的文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去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真正可以做到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洪子成.文学与历史叙述[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克宽.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J]. 黄山学院学报,20020,(04).

  [3]刘为钦.十七年文学研究之我见[J]. 福建论坛,2004,(10).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1

  摘要:文学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财富,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性理论的出现,为我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研究转型。本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现代性理论及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影响,从而促进我国文学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型

  现代性理论内容包含黑格尔、马克思、韦伯、尼采、海德格尔以及阿伦特等众多名人的著作和理论,从中可以发掘出现代性的本质,具有现代性的价值。通过本文对现代性理论以及它在我国现当代文学转型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加快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进程。

  一、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性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内陆,对当时国内人文社科学界的研究方向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显著的成果,以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明显。中国现当代文学利用现代性理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引起了一次次的学术讨论,从而实现了研究范式和学术视野的重要转型,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理论和话语出现分歧与混乱的困境。现代性理论渗透到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各个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未来发展,现代性理论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著名学者温儒敏对现代性理论作出了统摄性的认定,这说明现代性理论不仅可以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也对研究领域所产生的方法论和意义具有革新的作用。现代性理论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焕发生机,绽放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二、分析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

  (一)现代性命题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最早利用现代性理论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状况的人物是李欧梵,他参与费正清主编的著作《剑桥中华民国史》,并对其中中国现代史的部分进行编纂,利用一句判断语说明了1895年到1927年这些年间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作品名为《现代性的追求》,将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这两部分充分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之中,进一步向人们强调了中国文学语境中的独特性原则。现代性理论以启蒙和思考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大陆,命题以人道主义和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呼吁人们相信20世纪时期四个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当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大都体现着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观念,这也为之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宝贵的基础。启蒙现代性的核心观念是针对当时人性以及人道主义被摧残和压迫的现象所进行的抵抗,揭露和批判这一行为的错误性,扶持正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启蒙现代性的内涵更加深入,也为现代性理论注入了新的力量。启蒙现代性的思想体系流传至今,也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遭到质疑的现代性

  现代性理论在我国传播这一时期必然也会受到我国自身存在的中华性和西方的思想观念所质疑。现代性理论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从康熙时期一直追溯到法国的启蒙思想,如今已走过两百多年,之后也一直处在发展的趋势。不过,现代性理论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看起来却并没有那么顺利,现代性话语真正存在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时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也是在批判者现代主义理论出现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之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我国的现代性理论是世界所独有的,时空分离定义体现在我国的时间和空间二者相互纠缠,使不同时段的现代性处在同一个空间之中,创造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景象。9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当时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致使中国社会出现转型,那么当时的文学领域出现改变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和思想受到冲击,各自发生着变化,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当时的精英意识、启蒙思想和理想主义遭到质疑,知识阶级开始出现严重分化现象,阻碍着我国文学的发展;而那些依旧肯定启蒙思想的人们对文学改变自身以适应市场的现象进行批判,最后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讨论。

  (三)利用后现代性

  将现代性进行重写陈晓明被称作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发起人,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陈晓明对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陈晓明认为现代性依然存在,面对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理论二者的相似之处,最重要的内容体现在解决中国与西方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占据的危机。陈晓明指出中国对西方的文化思想大多都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进行的中体西用,没有将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进行全盘接收。另一位学者张颐武曾提出中华性,中国加入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面对这一局势,张颐武所担心的是全球化有可能会毁灭本土的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性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的文学领域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转型。现代性理论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之中,使中国的文学释放了更强大的力量。面对现代性理论这一重要思想,中国应当积极发挥它存在的积极作用,从而带动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文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禹建湘。禹建湘20世纪乡土想像中启蒙与现代性的悖论[J]。中国文学研究,20xx,04。

  [2]王光明,南帆,毛丹武,郑家建,余岱宗,郜积意,荒林,李金松,林建煌,郑国庆,周霞,谢惠英。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对话[J]。东南学术,20xx,0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文学课程中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成就,具有一定的鉴赏和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高校中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现当代文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能力十分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高度发达的网络推进了文学语境的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教学要求的改革,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出现了小少的问题,改革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已经成为新形势网络环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困境

  (一)受教育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足。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大幅降低。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教育的专业更为多样,课程更为丰富,在社会认识和就业压力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文学专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大大降低。对文学呈现出“麻木、默然、没有感觉,不能讨论与争鸣,不能形成观点的交锋、观念的碰撞”的状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严重不足。

  (二)受教育者接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时间不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小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体现出来。随着高校教育中对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专业性正在逐渐淡化,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课时在逐渐地减少。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学科。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作品、新的思潮、新的流派、新的团体、新的观点层出小穷,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变革的速度已经无法跟上其发展,这就导致其教学内容的滞后,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落后。文学本身是感性的、具体的、生动鲜活的,但是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长久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呆板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文学所“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在我们所构建的知识体系里日渐丧失。我们的课堂充斥着抽干了的文学性的空洞话语”。无法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培养。

  二、网络的普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的普及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文学种类。网络的发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和空问。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文学观点百家争鸣,文学品种层出小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资料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主动地广泛涉猎各种体现当代性的文学观点、作家信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学阅读的范围。”

  (二)网络的普及引发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网络的普及更新了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网络使教学从传统的课堂讲解、空洞分析等转变为灵活生动的视频教学、互动教学等,还出现了以网络为平台的远程教育、课本电子化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网络的普及扩大了教学的对象。传统教学模式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很多成年人或者社会人群缺少学习的机会和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远程教育等新的教学方法,让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对象更加广阔。张万仪在《网络环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模式》中对参加重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其中已婚155人,占87%,未婚23人,占13%。从87%的已婚学生来看,说明远程教育在扩大教学对象上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四)网络的普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小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能力。”网络的普及让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封闭性,学生可以从丰富的网络中获得更多的文学资源,构建一个更浓厚的文学氛围。同时,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如何在新形势网络环境下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网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影响是巨大的,探讨新形势网络环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是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实需求。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一)大胆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高速度、大容量、互动性、多功能、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突破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地域、时间限制,实现远距离、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美国西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所长史强克教授曾说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专家站在教室对着一群学生讲话,网络化的教学正好颠倒过来,一个学生坐在电脑前面,身后却有无数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倡导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技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网络技术运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自主的开展学习。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可以寓教于乐,全方位的提高学习的乐趣和学生的兴趣。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网络学习环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个性化。让教师由施教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使学生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做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提高。

  (三)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是丰富的,许多站都蕴含着大量的现当代文学内容。但是,网络的开放性也导致了低层次、低水平、不健康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充斥其中。这些资源不仅小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和想象能力,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时候,教育者要把好关,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四)利用网络技术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结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但是由于受课时、现实等因素的限制,这门课程远没有达到既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实现了远程教育、视频教学、自主学习等创新,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改革课程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3

  文学教育在工具理性时代价值旁落。在商科院校强调人才培养与市场直接对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开展更是困境重重;而其自身长期以来学科化、制度化带来的教学的知识化取向、文学教材跟学生生活世界的疏离,亦加大了这种生存的危机。将商业文学纳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打破教学陈规,有助于重建文学教育的现实关怀;商业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商业文化知识,可成为商科专业教育的丰富资源;发挥商业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可滋养学生健康的商业精神。积极发挥商业文学在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并在与商业的对话中重新确立文学的地位,有助于商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打破教学常规,突破生存困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技术理性与实用主义走强,文学日益式微,文学教育亦日益边缘化。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困境重重;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直接对接,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导向更是加大了这种生存的严峻性。困境亦源自于现当代文学课程自身。长期以来学科化、制度化带来的教学的知识化取向、文学教材跟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滞后。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开放性与永远在场的“当代性”特质,以及相应产生的现实关怀的特点。但这种生机勃勃的“当代性”特质从文学教材和授课现状来看却并未能得到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讲授自五四至当下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授课内容普遍采用六大模块式:现代文学三个十年、建国二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90年代文学。可以看出教学主体内容安排为20世纪当代文学上,新世纪文学一般不进入课堂;即算将下限延至新世纪文学,现当代文学教材基本采用精英文学的一元化格局,台港澳文学长期处于教学“附录”的地位;通俗文学、青春文学、新媒体文学等“在场性”文学生态未能有幸被大学教材吸收进去;新世界文学“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基本没有得到呈现。长期以来现当代文学教学相对保守与滞后,既滞后于文学发展现状,也滞后于学术发展现状。新世纪以来文学在日新月异的新发展,还有学术界相应的丰沛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在我们的课堂中得到呈现。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一直沿袭旧有的精英一元化的格局与谱系,新的研究成果很难及时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明显不够。教师对于作家作品的把握墨守成规,甚至延安讲话以来意识形态思潮对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定位几十年一贯制,导致教学理念的落后。再加之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史”的介绍而忽略作品的阅读,过多强调理论对作品的肢解而忽略作品的感性体验,不少学生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基于上述背景,将商业文学纳入到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中来很有必要。作为以商业经济活动为主要题材,以商人形象为主人公,致力于彰显商业文化理性的商业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早就有相关创作表现,只不过是一直被正统文学史所有意忽略,弃于边缘地带,或者是被并入到其它题材小说中提及,没能获得自己独立的文学史地位。直到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相应反映商业经济生活的文学创作也日益增多,并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商业文学通过对商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揭秘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商业形态,再现社会转型期商业生活画卷,关注商战风云中个体生命价值,成为文学形象谱系中不可或缺且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商业文学创作以如火如荼之势在文坛兴盛,这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近20年来商业文学创作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文学现象。近年来很多学者把自己的学术热情积极聚焦于文学与商业(经济)的关系研究,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且还有数部专著出版;商业文学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的热门领域。鲜明体现新世纪文学新风貌的商业文学,与正在进行的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将在场的商业文学纳入现当代文学课堂,突破教学成规,有效对接当下文学生态,纳入经济视角,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对正在发生、发展的社会及时地做出反应,将文学现象置于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视野中,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上,合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实性的特色。而作品阅读分析实践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商科学子进一步认识我们商业时代的社会现实,激发他们的现实关怀的热情。另外,现当代文学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文学史知识讲授为主,对于已经经典化的文学作品及其权威解读,学生除了接受基本已成定论的教学内容外别无他选,于是听课的任务主要就是记记笔记,考前把它背下来,拿走学分。这样一来学习主动性肯定不是很高,课堂气氛也难活跃。商业文学作为一种正在进行的文学创作现象,目前社会与学术界对商业文学还持褒贬不一的态度,尚未形成文学“共识”。这为研究性学习、讨论性教学这些在传统文学课上难以真正开展起来的教育方法提供了方便之门。作为文学最新现象,学界本无定论,没有权威的压力和定论的束缚,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大胆质疑,教学过程中阅读、讨论、争议、再解读,教学开放、自由的思想交锋与惟新的文化姿态,必将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商科专业教育的文化读本

  文学是对历史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形象反映,某种程度来讲是社会的“书记员”。商业文学以社会经济运转为背景,以描述商业经济生活为主要内容,渗透于其中的丰富的商业文史知识,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认识价值。商贾小说《白银谷》作者成一在后记中曾经说过:“我这部小说,不是写一个富商群体,也不是写一个地域传奇,而是取了一个广角式的视角:将票号作为一个带传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业制度来写。”①为了将中国历史上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业制度进行“还原”式的展现,成一历经十余年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应当说作家以一种“小心求证”的严谨和求实的态度,在《白银谷》这部书写晋商文化的长篇小说中,真实再现了清朝末年晋商的商业活动、社会关系和民众生活,翔实的史实依据与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相结合,展示了山西票号的辉煌业绩,重现了一种伟大的金融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风采。在小说中,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出现、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得以全景式地呈现,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小说中大量生动的商业历史故事,包含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票号经营策略。深入挖掘作品中丰富的商业文化资源,可为商科专业课程如《金融学》等教学提供大量生动的典型范例,某种角度来说是商科专业教学生动的好教材。还有被当作职场必读指南或经商教科书的现代商战小说,创作素材源自于作者商界职场生活的亲身经历。作者往往把自己在商业领域参与的实际市场运作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经过实践证明极为有效的经营技巧和职场生存规则融入商战故事叙述中,成为商界人士的经商指导。如以IT行业商战为素材的小说《输赢》不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且在故事中巧妙融入专业知识和销售策略———“摧龙六式”,并附有“摧龙六式”的光盘;这样一来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还可以轻松了解超级销售战法。《正道诡道》演绎了一系列商战故事,其中生动展示了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广度营销、深度营销、事件营销、品牌壁垒、公关危机、间谍、反间、消费心理学、商业联盟在具体商战中的应用;小说还将《孙子兵法》、SWOT矩阵、BCG矩阵等知识融会贯通于全篇;阅读这部作品,即便是一个从未涉足市场的新手,也会从对真实商战的形象感受中领悟到营销策划之道的精妙。在《输赢》、《正道诡道》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被注入了“实用商战”的新鲜血液,承担起了“企培案例”的专业重任。这类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与心理起点:世界需要去理解,商业必须去学习。以文学形象的方式去致力于开展商战培训、成为销售指南,与其文学审美价值相比,商战小说的认识价值似乎更胜一筹。由此来说,商战小说完全可以成为商科专业教育的文化读本。

  三、新商业精神建构的文学途径

  构建与现代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新型商业精神和现代经济伦理,是商业社会健康规范发展,社会经济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借助文学叙事,在文化观念上破除陋习,为现代经济理念在中国社会逐渐深入人心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应当说,商业文学成功担负起了这项文化功能。在商业博弈、财富传奇和市情商态描摹中,商界小说为商业活动写真,传授现代经商之道,致力于以契约、公平、竞争为“主导符码”的新商业精神启蒙,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新的经济秩序与商业文化的构建中具有独特价值。在商业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生动的文学情节之下,契约、诚信、公平为核心的现代商业精神得到诗性诠释。如商贾小说《新安家族》叙述了新安商人在与西洋商人进行茶叶贸易中,为了数万茶农、数百茶商的生存利益,坚决抵制洋商挟强权制定的垄断对外茶叶贸易、掠夺盘剥华商的商业规则的故事;这一精彩的商战故事最后的主旨指向是对商业竞争中“公平商权”的肯定。王强的《圈子圈套》在现代商场竞争双方的巅峰对决之中,宣扬现代契约精神是商战成功的法宝:为争夺“中国第一资源集团”的超级大单,洪钧、俞威双方各施手段、各展奇术。而激烈的商界竞争的最后胜出者是恪守现代契约精神的洪钧,俞威不守诚信,瞒骗公司,践踏法规,在广东第一资源项目上采用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的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故而败北。小说借助文学生动的情节和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艺术化地道出了现代从商之道。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当下中国“商场”和职场也在逐步成熟逐步规范化,行业活动逐步制度化科学化,职业道德观念也逐步形成。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商战职场小说表现出对“专业”、“效率”、“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经济理性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宣扬。如《浮沉》这部小说的每章后面都设置了“编辑絮语”环节,包含“商战胜经”和“职场行走指南”两个内容;全书共罗列了24条“职场行走指南”以及21条“商战胜经”,其中重点关注了竞争、创造、敬业等现代职业精神,与关于合作、定位、人际、宽容、原则等基本素养,这是商业社会对现代人基本品格的要求。而这些职场成功人士“不厌其烦、手把手传授的那些经验技巧恰好是长期以来现代性书写一直忽略的内容,这种理性主义、启蒙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的许多组织中并未真正建立,职场小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填补了空白”。②现当代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艺术审美品格,还在于它的思想教育价值。从事文学教学的责任与义务之一就是以独特的文学熏陶和濡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与人格产生影响。文学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不像以科学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地发挥实际效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它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缓慢而悠长地产生根本性和整体性影响。因此,讲授现当代文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通过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提炼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以现代理性立场并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理性精神、自觉培养现代意识。传授经商之道,是商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有效利用商业文学,亦可以辅助商科专业教学;而商业精神的滋养,商业文学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担当其重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商业文学作品涵蕴着丰富的商业文化营养,我们把它引向课堂,就可以利用文学特有的情感魅力、形象魅力、审美魅力对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育,从而培育和滋养出优秀的商业理念和健康的商业精神。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4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走进了一个读图时代,以电视、电影等为代表的影像媒体制造和传播的各种视觉符号影响并改变着大众的阅读趣向,文学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1]。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传统主干课程,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读图时代给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传统的文本阅读开始转向视觉阅读,“快餐式”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观看电影和电视,影视作品唯美的视听效应、强烈的色彩感、形象的人物建构,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快感。但是,视觉阅读的感官刺激渐渐弱化了他们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的兴趣,导致当代大学生“观看”作品的多,“阅读”作品的少。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无形包围使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课堂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进行独角戏讲课,而学生则观看手机视频或者昏睡,即使有个别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的,也只是站在电脑前给学生播放一个又一个厚重的填满文字的幻灯片。面对此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进影视的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应用影视资料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而且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兴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应用

  当前,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有相对应的影视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李双双》《三年早知道》《人生》《陈奂生上城》《我们夫妇之间》《乔厂长上任记》等。甚至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改编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合理地应用浩如烟海的影视资料,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中非常重要。

  (一)筛选接近原著精神风貌的影视资料

  面对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如何尽可能多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观看进而阅读文学原著,就涉及文学影视资料的筛选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作品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收入,导演或编剧会对作品进行大幅度删改,导致影视作品与原著或大相径庭,或形似神不似,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无法传达原著的思想精髓,还会误导学生曲解原著。如果不加以甄别、筛选,随便拿一个或剪一段糟糕的影视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会严重误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使他们迷失于影像世界而无法回归文本。“没有一部影视改编作品能真正呈现出优秀文学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义和涵义”[2],在筛选影视资源时,选择的作品既要在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体裁上被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又要与实际教学密切关联且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被先后改编成话剧、电影和电视剧。话剧版《倾城之恋》开场的粤语对白,对不懂粤语的学生来说听起来很吃力,而且有时候字幕和表演不同步,造成视觉和听觉的错位;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则把一个短篇小说几乎扩充成了长篇小说,为了延长剧集,甚至无端添加了一些人和事,几乎颠覆了原著的主题思想,使作品变得面目全非;电影版的《倾城之恋》尽管选择的演员在形象气质上不是很贴近原著中的人物,但从情节安排、语言对白等方面来看,大体还是忠实于原著的。所以,在讲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时,可以选择与原著精神风貌大体一致的电影版的《倾城之恋》作为此作品的影视资源。张志公曾说过“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出来,印成了书,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这时教师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使用它”[3]。影视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教材,它的使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筛选。

  (二)通过课堂讨论对比原著与影视

  课堂讨论环节对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它需要学生先阅读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时代政治色彩明显的作品,如“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松岭》《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有种本能的排斥,甚至只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他们宁愿在“穿越”和“武侠”制造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游离,也不愿走进红色经典的激情时代,如果强迫他们去阅读更会激起逆反心理。但相应的影视作品会以独有的汇集了光、影、声、画等手段的视觉审美形式,吸引当代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走进文本。从促进普及文学作品阅读这个角度来说,影视阅读要快很多。所以把筛选出来的那些经典影视资料,以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下去,并告知学生在每次课前必须完成文学文本阅读和影视资料的观看。也许通过画面走近语言,只是激发大学生回归文本阅读的一种无奈之举,但令笔者稍感欣慰的是,经过教学验证,绝大多数学生在观看完影视资料后会主动阅读原著,这必将有利于课堂互动环节的开展。要求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是为了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为了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节约课堂时间成本,教师可以每次课前针对所讲作品提几个相关问题,以备学生参考。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说过,文学文本是一个不能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学生由影视到原著,这中间的来回转换足以召唤他们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再创造的才能。教学实践证明,原著与影视对比的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使学生对观看影视作品和阅读文学原著有了理性的认识。如在讨论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及同名电影作品时,有学生就提到导演冯小刚删去了原著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情节(这两章讲农村生活),只展开第二章,重点表现严守一和三个都市女性之间的情感纠纷,着力渲染现代人的信任危机。学生认为这样的删改很容易误导观众忽略原著中作者对农村生活书写的意图,从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多角恋故事上。作家莫言这样说过:“我认为小说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就跟原著没多大关系了,电影是导演、演员们集体劳动的结晶……但小说只是给导演提供了思维的材料,也许小说中的某个情节、语言激发了导演的创作灵感。”[4]莫言的话一方面印证了很多文学作品与同名影视作品在精神气质上的貌合神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课堂讨论正是学生理性认识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过程中也要注意进行正确的课堂引导。

  (三)剪辑经典片断插入多媒体教学课件

  除了组织学生课前观看影视资料和课堂讨论,对当代文学影视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就是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剪辑的经典影视片段。对于在读图时代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当代文学的讲授方式如果只是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表述或一张又一张枯燥的文字幻灯片的播放,不仅无法满足他们对知识面、信息量以及直观性的需求,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当代文学发展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有相应的影视资料,在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如果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剪辑成一个个片段,插入当代文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需要张弛有度地播放一些影视片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作品。

  三、当代文学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影视资源的应用对促进当代文学教学的良性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应用中也要适度,不能“只见影视,不见作品”,把文学文本和影视作品本末倒置。同时,要想利用好影视资料,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多下功夫,课件既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也不能单调乏味、毫无技术含量。

  (一)避免影视作品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是为了满足读图时代大学生对更丰富的信息量的需求,最终的诉求是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影视作品只是教师正面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一种辅助性工具,影视资料的插入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在具体应用时一定要适度合理,过多使用就会喧宾夺主,甚至本末倒置。由于影视作品对学生更具诱惑性,如果教师不及时正确引导,把握不好“度”,就会让学生一味沉浸于影视作品而无法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会使学生把影视作品和文学文本混为一谈。文学最大的魅力是语言,影视最大的魅力是画面,不能在利用影视资料的过程中,使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文学文本语言的魅力,教师要把引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文学原著的阅读上。美国学者布鲁斯东说过:“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艺术相同一样。”[5]因此,在文本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影视作品,更不能在课堂上把一部影视作品从头到尾播放给学生,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影视文学欣赏了。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插入影视片段时,必须正视当代文学学科的性质,不能制作得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完全被吸引到变化多端的画面中,不愿再听教师的讲解,更难以探究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

  (二)强化教师的多媒体制作及操作技术

  要利用好影视资料,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不仅能够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还能自如而有节奏地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文字配图片,或一张张文字幻灯片的简单演示。所以,要提升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影视资料在教学环节中增光添彩,教师就要主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技术,如视频的剪辑、视频的插入以及图片的加工等。教师只有掌握了多媒体的制作及操作技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当然,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学科性质、内容紧密结合,制作的内容既不能过于简单,形式单一,也不能贪多求全,文字过多、图片视频密集、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这两类多媒体课件不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视听积极性,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15

  一、新升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较弱,难以胜任本科教学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在成为本科院校之前,很多专科学校的老师多为本科学历。大多数学校升本之后,都会实施一些提高教师学历学位的措施,这对于提高师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教师们大都通过各种形式取得了硕士学位,但绝大部分是通过在职形式取得的。由于学历欠缺,又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导致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能力素质等方面难以有质的提升,也就很难胜任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办学条件较差,办学经费较为紧张,在引进高学历教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本科教学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升本之后,学校虽然会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在短期内很难搞清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区别,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本科就是比专科多一个学期的课程而已。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不少老师仍旧固守专科阶段的教学模式,只是多讲一部分文学史和作品,教学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就难以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提升本科学生素养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手段落后

  由于科研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师不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就无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把多年前写的教案反复使用而不做任何更新,采用与中学语文类似的教学方法,认为讲文学史就是了解作家生平和分析作品总结其中心思想,根本没有自己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见解。在教学手段方面,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是把教学内容一字不落地复制到课件上,板书变成了念课件。教师对知识体系的勾勒、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材知识的整合等方面做的很不到位。

  (四)生源整体质量偏低

  新升本科院校的声誉往往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生源质量远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再加上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的作用,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课程的学习上。

  二、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以文本为根基,加大阅读原著经典

  当下的现当代文学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对整个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发展轨迹的描述,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点拨,而相对忽略和轻视了文本阅读。老师和同学们热衷的是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所撰写或者转发的各类文学评论与文学批判,各类考核也以文学史的现象为主体,而忽略了对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师生对随手一个作品、随意一个作家都能评论的头头是道,对原本原典却没有完整、系统、深入地品读过。简单化和程式化的表达首先违背了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很难做到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激荡自身的人文情怀,进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学的魅力,而限于背诵熟记一些万能回答模式的条条框框。将教材、论文当中的给定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答案,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在文学的四要素(作者、读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离开了作品,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学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再多分析也是纸上谈兵式地夸夸其谈。因此尤其在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较弱的新型本科更应该提倡、鼓励、支持、要求学生大力阅读原著。在课前教师可以告诉整个文学史的教学进度和大致规划,告知学生什么时间段大致应该阅读完哪些经典代表性篇章,保证自身阅读进度与教学进度跟进,有可能的话阅读整本的原著;课堂上课前可以抽查几名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畅谈散文感悟、背诵优美诗歌,真正能够鲜活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课下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同学书写读书笔记、撰写课程小论文。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增强互动模式

  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繁杂、各类流派交错层叠,原本传统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在上一节课的课程还没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时下一节的内容又出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要寻求师生之间的“共振”和协调,既要学生跟上老师,也要老师服务学生,尽可能在与教学大纲等硬性规定不冲突的情况下,多一些软性的活动。因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课程计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熟悉课程、填充课程的过程。分成小组有代表的在课堂进行讨论演讲,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学教学课堂的丰富性,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真正使教学成为创造性的活动。

  (三)改革原有考核方式,多以“大作业”形式

  如今的现当代文学考核方式仍多以书面为主,而且题型基本稳固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作品赏析的老态模式。学生也只需要将可能考试试题进行整合,考前突击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这种单一的书面考试确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也滋生了学生懒惰心态,以为考前刻苦背书就能够过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上要尽可能使用“大作业”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让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制作关于现当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谱,让大家知晓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迹;排练优秀话剧,在彼此协作当中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角色意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设计等图片;抑或者让大家分享介绍自己获取文献、查找文献的经历,为将来撰写专业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总之尽可能多种考核综合考察,减少单一方式的简单命题,只有老师想尽办法、出尽点子,才能防止学生懒惰,应付考试。

  (四)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学以致用显成效

  绝大部分的新生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更多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因此依托地方资源,在地方文化热土当中吸取营养、感悟文化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时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尽可能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作家故乡实地考察,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特有底蕴。这种将原先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系当中加上“实践育人”更易凸显实效。以我校所在地新乡市为例,以刘震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教材。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寻作家足迹、参观博物馆与展览馆、做社会调查,这样就可以建立文化底蕴,提高其在社会实践中融会贯通文学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另一种就是“请进来”,邀请本地作家、诗人代表来学校和学生面对面做直接的沟通交流,让大家真正近距离了解作家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分享作家们的创作经历、展示其创作成绩、更直接地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结语

  就广义的文学来说,现当代文学距离我们当下的生存环境更接近,受时代变更影响更及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以及对多种元素合力影响下的现当代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文本的细读让学生更好地回到文学语境场,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和作家的真实心态,更好地走进作家和作品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感受作品的独特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艺术;在互动协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新性,不要盲目迷信书本和老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当代文学教学的论文09-30

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06-15

关于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论文12-09

职校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12-09

当代文学论文范例04-16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08-26

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论文12-09

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论文08-16

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