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0-06-16 17:41:48 舞蹈论文 我要投稿

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论文

  进入21 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务之急,复合型人才开始凸现竞争的强势。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在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社会越来越强调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完美人格的优秀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艺术教育以它特有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教育界和艺术界的广泛认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此,音乐舞蹈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和谐,人格健康,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优秀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论文

  时至今日,普通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热情依然未减,许多学校甚至专门开设了音乐舞蹈的专业方向,在我国主要以“早期专业型”培养专业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下,作为一支新生的队伍,举起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大旗。艺术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专业院校独撑一片天的时代一去不返。对于这支突起的“异军”,人们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很快便形成了一片气候。但是随着近些年的发展,陆陆续续的问题摆在了眼前: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目的何在? 是与专业院校并肩抗衡还是另辟蹊径,自创一番天地? 俗话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想有个说法,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还需身体力行的为自己正名。

  一、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艺术大众化教育在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下,科学教育、应试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局面。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则被视为“没有用的东西”,被学校和学生们抛诸脑后。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已经开设了面向普通学生的音乐舞蹈课程,几乎每个在校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再单纯地局限于精英化,除了专业教育培养出大量的艺术精英外,大众化音乐舞蹈教育的模式建构和普及程度达到令人震惊的水平,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进入21 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社会的物质、文化、感情和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开拓与变革。它要求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教育,高级人才的创造思维能力、品质、知识结构都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学术并产生和谐的关系,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综合化的要求———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音乐舞蹈教育以它特殊的功能,日益被重视起来。人们希望通过音乐、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训练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使命。它所提倡的普及型艺术教育制度,是一种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普通教育制度中的制度。这种制度对提高全民舞蹈文化水平,提高普通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目前,由于学校认识和师资等各方面原因,我国大部分的普通高校,除开设音乐、舞蹈的专业性教育外,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舞蹈选修课程。然而,更多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音乐、舞蹈艺术教育。有的高校学生自发创建音乐、舞蹈艺术社团,但在平时的训练中,由于教师的不固定甚至是缺乏,导致社团的活动很难得到保障,训练时间的不确定使训练效果微乎其微。训练内容既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完全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坚持着信仰。此外,还有很多高校的社团门槛很高,原因就在于社团要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如此一来,社团不仅失去了它的意义,也变相地将许多“条件一般”的学生拒之在艺术的门外,不知不觉地模仿着专业教育的“高姿态”。

  在这种情况下,提倡艺术教育似乎是校园里一个空洞的口号,那些热爱音乐,钟情舞蹈的大学生们,仍然被一堵无形的墙隔离于艺术世界之外。如何将音乐舞蹈教育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并发挥它独有的功能,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的问题。

  二、音乐舞蹈课程在普通

  高校开设的具体意义

  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国艺术教育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舞蹈课程,不仅为新世纪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弘扬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提供了发展空间,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艺术教育在发展完善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上的独特功能。

  ( 一) 塑造好的形象气质,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协调能力。

  舞蹈中的形体训练主要是以芭蕾舞的基本动作为基础,配合一些古典的韵律而形成的一系列舒展优美的舞蹈动作,从而训练人最基本的身体形态。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人因为儿童时期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所以仍有驼背、斜肩、X 型腿、O 型腿等等不良习惯,而这些习惯往往会对今后的就业乃至婚姻产生影响。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超强综合能力的人才,好的形象气质不仅能够提升别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而且有时还会在竞争中为自己加分。但是有的人过于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却忽略了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而失去了一些宝贵的选择机会。因此,在大学普及舞蹈就是为了可以得到一些基础性的训练,从而改善很多不良的姿态,为塑造好的身心气质奠定好的基础。__

  ( 二) 提升审美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通过对音乐、舞蹈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除了培养审美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强化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力。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树一帜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创造力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前提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去开拓和创新,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生活的阅历变成艺术表达的素材,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以提炼和概括,巧妙地用肢体动作传递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勇气,引导他们体会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整合创新、贯通的多种能力。

  ( 三) 音乐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励学生的精神和意志。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善良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人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音乐来宣泄,也可以通过音乐来调整。当身处逆境,碰到困难或遭遇失败和挫折时,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定会被其浓重的音响表达出来的不向命运低头、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强烈情感所感染。当身处忧伤、孤寂、悲凉的心境时,一曲欢快的《春之声圆舞曲》一定会驱走心头的阴霾,重新振奋精神。

  舞蹈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得到了肯定。舞蹈对人的感化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形成,促进学生尊重、关爱、友善等好的品质的养成,达到心灵的进化和人格的健全。而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则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格,并且还可以通过集体舞的排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在对一些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启迪,激发与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通过道德与情感的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信念和理想。

  ( 四) 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

  音乐与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形式,是传播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汇集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向我们展示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百态和审美态度。因此,受教育者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领悟下可接受到更多的知识。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他们在多年积累的文化素养基础上的理解力一定远远超过一些专业院校的学生,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通过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发展新模式

  ( 一) 明确目标

  目标的明确与整个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及方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实施整个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普通高校的音乐舞蹈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也不同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但在实际教授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了这一最关键的问题。在普通高校中,受教者是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自我意识强,其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建立阶段,充满了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并且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学习目标也很明确,渴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无疑,高校的音乐舞蹈教育总体目标应建立在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全面发展人格的基础上,即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各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各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方向,从全国范围来看,没有与教学目标相配套的大纲性教材,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放任”式教学,使高校的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缓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制定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实施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引。

  二) 课程设置

  1. 以选修课为主

  在普通高校中,大学生们分属不同的专业,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修音乐舞蹈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按照难易程度和具体的性质,划分课程等级,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状况开设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无论任何专业,无论任何年级,提供学生们自己认为最理想、最适合的音乐舞蹈的课程内容。选修课可以分为鉴赏类和实践类,或者是鉴赏和实践二者合一。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初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兴趣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音乐舞蹈的艺术领域里,在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递进过程中,接受音乐舞蹈教育带给受教者的熏陶和洗礼。

  2. 合适的教材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舞蹈课中,多数采用专业高校的专业性较强的教材。授课教师对专业院校教材的追随恰恰说明了普及型教育对专业性教育的盲从。专业教材的“专”而“深”,让很多对艺术仰慕的大学生们望而却步,而普通高校并不是培养又专又精的专业人才的场所,让普及型教育负载这种专业性教育的重任,最后只能落个“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结局。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应该遵循自己的教学目标,编写符合普通大学生的艺术教材。教材应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将知识的传递循序渐进,同时尽量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尽可能结合学校或地域特点,使教材独具特色。

  ( 三) 师资的选拔

  音乐、舞蹈这种艺术教育相比较一套完整的课程或是一套合适的教材来说,更依赖于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美的启迪者和传播者,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精湛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个大学艺术教师的基本素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使命———不是培养高、精、尖的专业学员,而是让学生认识和体会音乐、舞蹈的美。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师,多是“以条件取人”,特别是舞蹈教师,对学员身体条件的要求更高,更为苛刻。舞蹈教师本身可以说就是一个隐形的门槛,拒绝了很多条件不佳的学生,使学生悲观地认为与艺术无缘。其实普通高校的普及型音乐舞蹈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因此,普通高校的艺术教师,首先要明确这就是自己的教学任务,与专业院校教学目的是不一样的。

  把音乐舞蹈教育定位在一种文化层面上,归属于基本素养方面的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使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有益于澄清音乐舞蹈这种艺术教育仅仅是“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偏颇认识。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成为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通过在普通高校探索音乐舞蹈教育的新模式,开发艺术教育的系列课程,将极大地有益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完整的人格塑造,对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探索普通高校音乐舞蹈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的论文

2.积极探索化学教学的新模式论文

3.特殊儿童音乐舞蹈教育研究论文

4.幼儿音乐舞蹈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

5.关于幼儿音乐舞蹈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6.幼儿音乐舞蹈的培养运用与探索论文

7.关于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初探的论文

8.音乐舞蹈教育的施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