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外国文学教学有效实现论文

时间:2020-08-22 15:17:24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课堂外国文学教学有效实现论文

  文学是由语言、思想、情感、意象、情境等等这些如同瓦砾片羽的细碎元素架构而成,无论怎样对文学进行改良,文学都是以同样的步骤“锻炼”出来,具有普遍性。这很容易让人忽视文学对个体性的作者的独一无二的诉说,也容易让人忽视作品对不同社会、地域、风俗习惯等等的个性化表达。换句话说,人们忘记在共性中找到个性。所以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多方涉猎,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方面进行涉猎阅读。然而,有许多学生仍对涉足异域文化充满芥蒂,无法激起热忱的阅读热情。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晓知外国文学的丰富性、特殊性,也使得学生所建构的文学知识体系很容易被瓦解。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将外国文学纳入阅读范畴,并能从共性中看到特殊性。

高中语文课堂外国文学教学有效实现论文

  一、从外国文学典型形象切入,让学生从共性中看到个性

  郭沫若说,文学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这是从文学的实用价值来看。文学还具有它的美学价值。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塑造是一项美的艺术,吸引着读者进入人物的世界,感受人物的人生,获得情感及思想的审美感受。由于文学是以社会为土壤孕育而出的,所以文学必然反映着社会的某种存在状态,不同的社会、地域,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内容、不同的思想观念。我们对文学多种多样形象的涉猎也是在进行文学知识的累积。因此,高中语文教材愈来愈趋向内容的丰富化、个性化特点,各种体裁,各种题材,中外古典、经典著作长短相杂,错综排列,无不让人眼花缭乱。但受阅读习惯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冷落外国文学,忽视文学文本中存在的民族性价值。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文学观念,将外国文学重视起来,丰富学生内在的文化底蕴。从外国文学典型人物切入,彰显文化、习惯等差异,从共性中找出个性,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为例,它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样表现着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与很多作品都存在着某种共性。但如果将其看做平常的爱情小说,便抹杀了这一伟大作品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共性中找到特殊点。最佳的途径是从典型人物的塑造切入,分析人物的状态,了解其悲剧状态。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如作者表现罗密欧对朱丽叶那种此志不渝的感情的?大部分悲剧实质上都是性格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又是什么造成的?等等。从一些语言和行为上可以看出,当朱丽叶躺在坟墓,罗密欧暴躁狂怒,恐吓仆人、咒骂坟墓、立志殉情、与帕里斯决斗,以此来表现自己对朱丽叶的依恋。其爱情悲剧除了封建世仇及家长制,还与罗密欧的急躁性格分不开,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罗密欧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虽是节选,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个人物却血肉饱满,表现出美学艺术力量,感染着读者。从人物切入,学生更自然的亲近对文本的阅读,并充分挖掘一字一句,充分理解人物的情感、思想。

  二、围绕同一结局对比中外不同观念,从共性中找到特殊点

  七情六欲是人类都在历经的,不论古今,不论中外,这是人类的生存共性。这些共性也表现在作者的文章中。虽然如此,但受生活环境、知识经验、价值观、世界观等等的不同影响,我们又会在共性中看到某种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形成差异,构成丰富点,让整个世界多彩纷呈。所以,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外国文学以一种与中国文学观念对比的姿态展现出来,这可充分体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对比中对外国文学形成深刻印象。当然,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个人情感、地域文化背景的结晶,还是社会习惯、时代背景、社会观念等等孕育而生的,所以,对比,在共性中找到特殊点更显得十分重要。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为例,莎士比亚借助这两个中心人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幕爱情悲剧,促成这一幕悲剧的`是封建世仇及家长制,朱丽叶的父母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不惜牺牲自己女儿的幸福,让朱丽叶嫁给帕里斯。这实质表现出保守狭隘的旧观念、旧道德与新观念的强烈碰撞,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也如此。一些家长讲究“门当户对”,不惜“棒打鸳鸯”,造成男女为爱殉情。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等等。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共性中找出特殊点,让《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这些中国关于爱情的文学结局形成对比,如比作磐石和蒲草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再如双双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对比的方面可由学生来选,可以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结局的编排方式、读者可能获得的审美体验等等方面进行。

  三、从作家的生活轶事切入,从共性中找到个性

  “知人论世”是一种古今中外通用的哲思,短短四个字,极准确地阐述了人自身对行为的影响及决定作用。关于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都点染着作者人格魅力、情感思想张力、生平历事的色彩。所以,教师不妨从作家这个“人”切入,为学生讲一些作家的生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推介外国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作者的生活态度,处事风格入手间接地获得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可以说,每一个作者都是个体性的,从作者入手,又见出作者笔下文字的特殊性。以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为例,这一短篇小说也被译作《最后一片叶子》,被列为世界优秀短篇小说的行列。这一短篇小说作于作者投入第二段婚姻之后,第二段婚姻并没给欧亨利带来幸福,反而使其更加压抑,很快,它与第二任妻子决裂,开始抑郁寡欢,它酗酒、赌博成性,一周只在第七天的时候写一篇短篇小说。就在这一年,欧亨利《最后的常青藤》出炉。这一生活故事虽然充满负面情绪,但学生能通过它认识这位被人非议的作家,并兴趣渐浓地投入到阅读中,感受其文字的特殊性。这时,学生会觉得最后的常青藤叶也象征他内心对人间的一丝希望。外国文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将其省略,或一带而过,敷衍了事。而是要引导学生挖掘外国文学中个性化的东西,帮助学生看到不同民族所进行的文学创造的特殊性和丰富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外国文学审美阅读的感受。

【高中语文课堂外国文学教学有效实现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论文

2.高中外国文学开放式教学论文

3.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论文

4.初中语文课堂外国文学的解读论文

5.高中语文外国文学论文

6.立足教学有效性彰显语文课堂生命活力论文

7.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论文

8.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实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