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论文

时间:2022-07-27 10:21:17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网络文学论文(精选10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网络文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网络文学论文(精选10篇)

  网络文学论文 篇1

  近十几年来,消费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较大冲击,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传播的方式等也受到影响,甚至完全颠覆。伴随网络、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的创作不可避免的贴上了消费时代的标签,网络文学类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品审美性日益走向缺失。

  一、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

  所谓消费文化,是人们对消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这是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它对居民的消费行为或习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消费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逐渐形成的,也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消费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消费文化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市场经济持续繁荣,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西方消费主义思潮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在中国生根发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处于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网络文学也不例外。如今的网络文学创作,在几个大型中文网站的主导下,也被当成批量产出的商品,有一条完成的生产流水线,最终送到读者眼前的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出物。文学审美趣味阶层化与消费文化带来双重冲击,网络文学体裁的类型越来越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分类越来越细。

  光是网络小说一类,就分为校园小说、青春言情小说、盗墓穿越小说、历史军事小说、武侠仙侠小说、都市职场小说、游戏竞技小说等等,不胜枚举。作品的目标群体更加明确,喜欢网络文学的读者几乎能找到任何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不管他所喜欢的是多么小众的题材。在读者,或者说消费者导向下,不少作品中出现一些扭曲现实,无情节无底线无下限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

  几个大型站推出的网络文学作品,都能轻易地发现暴力、性等一些低级趣味的主题,这些作品通过出版社出版后,依然能畅销,具有很大的市场。可以说,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化对于受众是一个“福利”,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产品,并在这些产品中找到共鸣,得到安慰。消费者的需求被满足了,网络文学市场的潜能也就进一步被激发,网络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二、网络文学类型化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最受关注的是类型小说,写作类型化已成网络文学的主流。而网络类型化的突出体现就是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网络文学中诗歌、散文等作品相对较少,读者群也不多,受到的关注也不及网络小说。在海量的网络小说作品中,类型小说又是其中的主导。点开站、中文网站,里面的小说都像商品一样,分门别类,排列齐整,不同类型的小说一目了然,网络文学创作者也通常依照类型归类投稿。在点击率排行榜上,几乎清一色是类型小说。网络文学类型化的产生根本上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消费文化不断拓展的结果。有需求就有市场的定律,在网络文学领域仍然适用。综观网络类型小说,可以总结出三个共性特征:

  一是作品创作与市场定位精准,不同类型的小说专为特定人群特别打造。如校园、青春、打工族、都市小说,其读者群都比较固定,大多是在校学生、上班一族等。

  二是大多数类型小说遵循套路书写,它所针对的读者欲望、读者快感机制是高度雷同的。如官场小说、反腐小说、职场小说,主要描写了官场、职场中不为人知的细节,透露“潜规则”,以此来满足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

  三是类型小说的更新速度惊人,因为有既定的创作套路,批量生产、跟风而进的成本很小,仿作也就大量出现。著名写手南派三叔就说过:“宫斗剧火了,大家都开始写宫斗,盗墓火了,都一窝蜂扎堆盗墓,这些作品风格千篇一律,不过是改头换面,了无新意。”类型小说中的玄幻、仙侠、后宫、架空、穿越、灵异小说大多部头大,几乎都在十万字以上,百万字、千万字的超大部头作品也不鲜见,并且在站中火爆不衰,层出不穷。重复、模仿、抄袭,成为网络小说创作的普遍现象。

  不少作品仅看书名就大同小异,如《始皇圣剑》《剑出华山》《绝天剑仙》《剑主苍穹》不外乎是一些吸引眼球的词汇拼凑而成,给人以胡思乱想、瞎编滥造之感。更新快,易模仿,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网络类型小说被后来者不断覆盖,读者消费不止,产品也更新不止,于是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生命力难以长久。

  三、网络文学长期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消费文化语境下,网络文学的消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传统文学所具有的庄重、高尚、深邃几乎被消解殆尽。有外国学者就曾提出批评,认为中国当代小说是“垃圾”,话说得有点难听,但放眼看一看网络文学创作现状,似乎又不为过,多数网络小说是徒有“量”,没有“质”。网络文学若要得到长期的持续性发展,摆脱成为时尚快餐的命运,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

  第一,作为网络文学创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创作态度,坚守内心的文学理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性即文学性表现在文字描写,情节结构,人物刻画,形象塑造、环境设置等方面,这是文学的本质品格。文学创作者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面对消费文化带来的“娱乐至死”的狂欢化景象,应该肩负一些历史使命,用理想之光和崇高的人文情怀表达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满足于讨好读者点赞,乞求读者“打赏”。

  第二,网络文学创作应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是真善美的镜子,而不是仅仅展示假丑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民众中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当代社会的种种思潮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创作网络文学,可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借以丰富自己,形成自己对创作的独到见解,多一些反思力量,在作品中充实文化内涵、审美因素,进而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

  第三,消费文化盛行,网络文学创作者要把握好尺度,处理好迎合和引导的关系。对于读者可以有适当的迎合,这是关注社会的应有之义,关键是要做好引导和迎合之间的平衡。在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和实际生活层面上,要保持正确的态度,可以适当满足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

  同时也要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多元化思潮进行审视、剖析,注重良性引导,不断提高读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做到两者并重,使网络文学创作迈上新台阶。

  网络文学论文 篇2

  现代社会中,主导的传播媒介由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

  在原始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口耳相传的,传播者占据着传播的权威。由于传播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而且几乎参与传播的人都有修改与创作,所以另一个视角看这种传播方式受时间空间的影响非常大,口耳相传阶段大的文艺作品都很难保存下来。

  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时代阅读的缩影。据统计,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更值得期待的是,网络文学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在此之前,人们很难想象,10年时间,能把“网上写书”这个看似简单的产业发展成如今的庞然大物。

  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指历次文学大奖评选出来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上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传播,具有网络时代的一些鲜明特征,如作者的“大众化”、内容多样化、传播途径网络化、创作立场“民间化”的文学作品。

  在传统媒体看来,网络文学提升了国民的阅读兴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网络文学作品和电子化的传统纸质图书正在通过手机和电脑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最新一期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去年我国18岁到70周岁,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的阅读数量增加了0.93本,增幅达到65.5%。

  然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阅读。在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学的形态以及它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都变得不同以往,整个产业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网络文学的发展经历十多年的历程,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创世中文网总编杨晨认为,网络文学作家的高收入并不单纯依靠小说本身,小说背后的产业链条,才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关键。

  微博不是为文学而生,却能为文学提供理想的生产和传播平台,尽管这里的“文学”或许只能算是“准审美”的“软文学”。

  ——由于字数的限制它被当作“文学零食”,而容量的约束使它只能以文学化的机智实现“小、快、灵”的个性表达。博客太冗长,更新不方便;IM(即时通讯)聊天工具太死板,不自由。在个人化写作、多终端输出的背后,信息发布不再按照传统互联网“人—机”的模式进行,而按照“人—机—人”的对话模式;信息交流也不再像即时聊天软件“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一对多”扩张,从而形成一个更为沟通化、交互化的叙事环境。这种实时性和交互性优势,进一步加深人们交流的同时,融合了网络博客等自媒体的优势,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与在线即时功能。直白自由的表达、便捷的传播使微博更适于抒发心情而成为文学创作的自媒体平台,是文学书写现实、直面生存的最直接载体。

  微博客让作品发表“一触即发”,任何人只要使用任何一款能和网络链接的自媒体终端,就能实现文学的创作与发表,“零门槛”让往日沉默寡言的普通人拥有了发言权。在手机等移动自媒体的普及下,“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新民间文学”。

  再次回归大众手中。尽管微博客写作大多数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但其中的生活趣闻,心情留言,生活感悟等,常常介乎于写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文学与亚文学之间,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创作上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意识,因而可称其为“软文学”。如评论家王干所言:“文人的微博,包括一些明星的微博,都自觉不自觉地引进了一些文学的习惯性话语和修辞手段,格言式的,歌谣式的,短诗式的,和文学形成某种对立和互补,好像是切割开,但又是关联陪衬。”中国论文服务网是学生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管理职称论文发表,管理论文范文参考首选网站。

  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文体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文体,乃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取消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并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亚文学类型。新媒体文学,就是在新介质思维逻辑中展现文学新的内化方式,是互联网时代文学艺术手段丰富性、多样性的崭新表达。

  网络文学传播的新机可能孕育于以下各环节的跨越和突破上:一是发挥网络媒介传输与储存的数量优势,提供更丰富的整合性的文学集合;二是采用多媒体渠道发表作品,加入阅读结构的互动模式,提高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三是提供更具个人性的媒介内容;四是提供发布原创文学消息。目前即使专业的文学网站也难以拥有提出和架构文学议题的能力,但要创建新的文学传播渠道以打破平面媒介的传播制霸局面,没有大量的权威文学信息流通也是不可能的。由于网络、手机等电子介质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文学越来越受到影响,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奇异的发展和变化。但是,随着这些新媒体日益为大家所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新、奇、特、快的介质特性也逐渐会被文学写作者和阅读者所熟悉掌握,它们的传播方式和发展形态会反过来促进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文学固有的特性和特征会在新介质的带领下回归文学的本真,会继续展现文学写作者对语言艺术和精神品质的追求。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电子荧屏,无论介质如何变化,我们终究会发现,文学终究还是文学。只要写作者能够密切剖析人类命运和阐释人性的奥秘,只要写作者能够继续深刻地揭示人的命运和人性的本质,文学就会永远保持着尊严与高贵。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手机文学等文学新形态方兴未艾,势不可挡,而且可以预见到它们未来发展空间具有和新媒体发展具有相同的无限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传播学阐释》曹怀明,2004年山东师范大学

  [2]《微博文学:“自媒体”时代的大众狂欢》王梦等,2013年,《贵州社会科学》

  [3]《轻逸与期许--微博文学的写作特征探析及发展前景展望》季水河等,2011年,《湖南社会科学》

  网络文学论文 篇3

  一、网络文学批评的民间性展现

  1.语言表达

  流行语外,还会有图片和各种符号。表意风格短小犀利、一语中的,不避隐讳、不留情面,甚至有的口无遮拦、尖酸刻薄。口语化是民间表达最鲜明的特征,是在线网络文学批评“在场”的标志。网络文学批评结构比较松散,以交流畅晓为基准,会出现口语交流的弊端,使行文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此外,有的网络文学批评体现出语言粗俗的特点,有些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网络的自由使得大众有了话语的掌控权和言论宣泄的突破口,肆无忌惮的宣泄成了草根表达的特色。通俗化的批评话语为僵滞的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言说方式,使文学批评情感更真实,批评实践更贴近民意。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文学批评在民间沦为一种个人宣泄的工具,弱化了文学批评的理论本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文学批评的形象,也使权力解放和言论自由等价值被导向偏差的境地。

  2.批评范式

  网络文学批评没有文体、章法和风格的限制,随性与不羁是它最鲜明的范式。以点评式的批评为主,往往随感而发、短小精悍,不拐弯抹角、引经据典,全凭评论者性情所致随意成文,不会通过抽象的阐释和严谨的演绎论证出一个结论,更不会探讨文章布局、表达技巧等诸多问题。它只是个人才情和性情的展现,带有感悟性的人生体认,如有网友对安妮宝贝的评论:“安妮宝贝的书给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颓败,失落,茫然,又一无反顾地向前飘零。人们在渴望一份长久的感情,但没有任何一种感情叫他们停下彷徨的脚步。他们经过一些人,偶尔停驻下来观望,而后失望地离去,心隐隐地作痛。放肆地喝着酒,忧愁地吸着烟,貌似的潇洒,实在的无奈,等等。”这类批评保持了批评者逼真而鲜活的阅读感觉和心灵体验。另外,网络文学批评常常只针对某一个人的某一具体文章而不带有普遍涵盖意义,因此无法将某一批评模式某一流派的批评方法运用其中。例如“灌水”这种评论往往紧随作品其后,通常用“赞”或“顶”等某一个字就表达了对文章的喜爱和支持,注重当事时的感悟,而这种感悟也仅对此篇文章有效。“板砖”式批评都是单纯针对某一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评论,没有固定的论式,全凭批评主体个人的喜好决定。批评者一般不会对一类文学现象进行批评,更不会表达晦涩生硬的文学理论,不代表任何学派,不属于任何群体,只是具有鲜明的个体倾向性,突出强化自己和自我感受,自觉地去中心化而注重现实性和时效性。网络文学批评没有固定的批评范式和系统,是其作为民间批评的典型表现。不成系统、散漫自由的批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不受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角色的束缚,最大限度地体现批评应有的活力和自由。

  3.娱乐性

  民间对于文学的关注总是从趣味和“切身相关性”出发的。来自民间的网络文学批评的娱乐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阅读和批判浅尝辄止。有些人并没详尽地阅读作品,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后就从直觉出发只言片语地给作品下评论;即便是态度端正的批评者,在网络阅读环境下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耐心去认真地撰写完整的评论文章。第二,游戏的态度。有些批评主体以好玩、游戏的态度对待批评,没有鲜明的目的,随心所欲,或调侃或冷嘲热讽,甚至是恶搞,多半从个人的主观喜好出发,断然判定作品的优劣得失。批评对这样的批评主体友来说,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剂和消遣品而已,有时仅仅是一时间的情感冲动和宣泄,虽偶尔会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情绪化过重,缺乏对文本的理智、客观的深入分析,经典与权威在这里被消解。

  4.批评姿态

  网络文学批评的通俗性、游戏性、娱乐性、随意性和批评姿态的民间性无一不显示出与民众混同而与精英文学相对抗的姿态。它因贴近民意、表达民声而易引起共鸣,使受众接受程度远高于传统文学批评,这是一种和民众站在同一高度的批评姿态。从批评的意图上看,有些人的批评仅是为了宣泄,是长久以来被边缘化、被压抑、被忽视的一种反抗。他们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战精英、消解权威,充分释放自我精神体认。这是民间文化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所谓主流批评的某种不敬和逆反,从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慰。有些人批评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以惊世骇俗的夸张形式与姿态引得他人的关注,从而造成与所评论文本的背离而更多凸显个人化的特性,并且喜欢用比较绝对的、带有攻击性的字眼去否定作品,不冷静、不客观、不全面的姿态使其难以形成精英批评所具有的批评力度和气势,缺少批评的说服力。网络文学批评以独树一帜、随性而倔强的姿态迅猛占据了各大网络批评平台,但力量微弱。

  二、网络文学批评中透显的民间意识

  (一)网络文学批评的自省精神

  网络文学批评充分展现了批评主体的自觉性和自发性,透显着深刻而积极的民间意识,使文学批评的自由精神、自省精神、现实关怀和自我意识在民间得到不断深化。网络文学批评活动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具有一定民主、自由精神的活动。每个写作主体主动、积极地在网络空间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这是民间对自由精神的认同和渴求的体现。在传统批评中,批评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文化意识,大众在被动接受过程表现出消极、麻木和躲避,而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学批评对精英权力的消解使大众有机会参与一切文学活动,网络空间的民众可以自信地对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不去理会社会主流或经营理念、批评标准、文学界限等,已经意识到文学批评可以是人人可为之的精神活动、人人都有权拥有的精神诉求,这既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民间自省,也是大众自我意识和自己精神的自省。同时,它体现了人们内在的逆反心理和人们追求角色认同的心理需要。民众意识到批评是把文学当作精神的家园看待的,找到精神家园的感觉能够激发人的生命能量,这种体验使人认识到文学批评其实是在面对自我和生命本身。此时,批评的书写从客体的认知转变成主体的表达,因而每一次批评都是自我的`不断丰富和发现的过程。这种原生状态的批评所具有的民间精神与独立个性是在真正实践一种大众批评,带着清醒的大众本位意识推动文学批评大众化。

  (二)文学批评风格的民间意识诉求

  传统的文学批评是精英批评,远离民间,以高深的理论、晦涩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繁复的结构等让民众对文学评论敬而远之。但是,这不代表民众没有对文学批评欣赏和参与的意识。首先,网络文学批评显示了批评要有直观性的意识。它割除了传统文学批评绕弯子、爱炫弄的弊端。民众的文学批评只要能够明事理就可以了,作者不会文绉绉绕来绕去,完全撇开了传统文学批评体制性的术语和引经据典的论述,利用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的储备,从切身相关性出发,结合自己的趣味快言快语,给批评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其次,民间对批评趣味性的意识。传统批评家精英的姿态和僵化的理论批评语言完全被网络文学批评趣味性所取代,表现出一种直观、趣味性的批评。网络批评具有快速刷新的特点,读者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消化和品位高深而严肃的批评内容。同时,受众普遍的娱乐化审美趣味要求网络批评语言具有风趣、幽默甚至是粗俗的特点。网民需要的是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生活化、口语化甚至是戏谑化的批评语言和方式,这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网络文学批评是有意识地远离为了批评而批评的“玄谈”,拉近了批评和文学创作本身的距离,体现出一种语言戏谑和狂欢。综上,网络文学批评既有着鲜明的民间特色,又体现出积极的民间意识,显示了文学批评的民间力量与民间批评的缺陷。它用独特方式包容了所有文学与非文学的因素,消解了文学批评的特权意识,使文学批评重新回归了民众、回归了作品本身,通过批评者自我感受的原生状态展现使自我价值、自由平等意识在文学批评中突显出来。

  网络文学论文 篇4

  所谓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网络文学所具有的特征并不是局限于所传播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则是这样的一个文学载体在网络传播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写作特征和行文方式。

  网络文学在中国生长了十余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今何在等人在国内刚刚兴起的大小论坛上,开始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无功利写作,网络文学的萌芽也由此破土而出。随后的几年间,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沧月、蔡骏,匪我思存、南派三叔等名字开始出现在年轻人的眼前,9他们的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学现象,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条条江河入大海,各种形式的文学,最终都要流入文学的海洋。主流是无数条支流汇合而成的,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和繁荣,带动和促进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发展、壮大。同时网络文学的繁荣也拓宽了文学的发展的渠道。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同传统和主流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区别仅在于:

  一,首先发表的载体不是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而是网络;

  二,网络文学多以类型文学的形式出现,节奏更快,更多地重视故事的情节,文字不一定像传统文学作品那样严谨、那样讲究,而且篇幅通常也不会太长,不会动辄百万字、几百万字。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网络作家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的这些特点会逐步弱化,最终,两者之间的界限将不会像现在这样明显。

  近些年开始推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目的就在于加快网络文学同传统、主流文学融合的进程,有意识地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在融合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随着融合推进的不断加强,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文学界陆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红袖添香网的一篇短篇作品《阳关古道苍凉美》更是代表。作者用笔老到,笔力深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静美散文。其作者是大连某政府的文职人员,现年47岁,这个例子更说明了网络文学的来源更加宽广,而不是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

  网络文学以全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姿态,成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然而,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并没有引起当下文学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当前的文学批评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活动中。这种缺席,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少了一面不得不照的镜子。

  在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文学的健康也成为了最大的问题。尽管网络文学拥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越性,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影响下,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经典意识。随意复制、拼凑的情况愈演愈烈,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四五部、三四百万字,文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糙直白的现象屡见不鲜,优秀作品更难得一见。

  另一方面,在文学生活实利化的生存氛围下,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要么专心于表现纯粹的个人私欲,要么致力于表达虚拟的玄幻世界,要么醉心于虚构架空的历史传奇。网络写作这种自娱娱人的写作模式,正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消费模式,商品化渗透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网络文学作为最具商业特征的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制于商业社会的消费逻辑,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化消费的窠臼,文学的审美承担观念在本体上遭遇自娱娱人的功能解构,网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写手,他们以量求胜,每天的码字数以万为单位,玄幻、仙侠、灵异、穿越、言情......网络阅读流行什么,他们便创造什么。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笔下的粗枝烂叶更是让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误解。

  而对于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更需要文学批评的介入,但是尽管网络文学具有传统文学的基本特性,却又是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因而,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完全适合于网络文学创作。正是由于网络文学批评的不成熟性和传统文学批评的不适用性,使网络文学创作处于前后失据的状态中,所以,网络文学如果需要更好的发展的话就必须形成使用网络文学的文学批评。纠正目前商业利益对网络文学发展的介入,纠正网络写手们的写作心态和方式与现实中的游戏心态一致的情况,从而避免写作是生活中的一种游戏心态。纠正网络文学中,自由宣泄的理念代替了承担性的审美方式。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迫使人们需要提升精神层次,这就很需要给人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阅读环境。

  有作家预言,未来的文学大师将从网络文学作家中产生。如果预言真的应验,我想也不会令人惊讶。因为毕竟现在所出现的弊端只是一时。并不妨碍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看好。

  网络文学论文 篇5

  引言网络文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已经成长为我国文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文学的出现以及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其独特的审美表征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是顺应了时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这种文学形式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学载体,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并不是所有出现在网络上的文字都可以被称为文学,网络上的文字也有文学与非文学之分。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经过几次修正,有学者认为,符合以下三个特征的文字可以算作是网络文学:第一,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方式将已经存在的纸质文学作品载入到互联网中;第二,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相关的文字;第三,由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这是从技术领域出发对网络文学进行的定义。广义上,网络文学指的是运用网络这个媒介进行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文学形式;狭义上讲,指的是一种超文本文学,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平面感,使得文学变得立体化。虽然我国的网络文学出现的时间比较长,也催生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文学作家,但是我国的网络文学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

  (一)互动性的审美方式

  网络文学的欣赏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网络为读者和作者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利用网络联系到作者,向作者提问。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BBS小说《风中玫瑰》就是一部读写互动小说,体现了网络文学的互动审美特性。互动性的审美方式相对传统的文学而言,是一种完全的变革与颠覆。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将自己带入一个虚拟的时空幻境中,在这个环境里去经历各种事情。当然,这种体验也蕴含了一种复杂的心灵感受,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在互动性的审美空间中,作者与读者的身份被模糊了。对于读者而言,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发表见解,甚至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补充,创造出一些符合自己审美取向的新文本,这种功能是传统文学阅读过程中不可能实现的。对于作者而言,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的小说,也就说明他构建了与读者进行沟通的渠道,通过网络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可以得到读者最迅速的反馈,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趋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讲,互动性的审美特性,使作品变成了读者与作者之间共同创造的结果,实现了写作和阅读的民主、平等发展。

  (二)快感式的审美体验

  相对于传统文学形式而言,网络文学的要求较低,并没有太多硬性的规定,比如题材随意、字数随意、形式随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网络文学拥有了传统文学所没有的活力,展现出一种另类的生活气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走进文学殿堂的广阔空间。在平民化的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创作者体验的是一种存在感,一种可以畅所欲言的快感。网络作者常常以谐趣幽默、充满个性的语言,用明快的节奏以及清晰的结构将文本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也不必去深究文字中的含义,只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宣泄情绪以及放松身心的目的。网络文学用率真、感性、碎片式的文字消解了传统文学审美领域中既有的话语权威,让进入到这个虚拟世界中的人们可以产生最简单的快感体验。有人认为,这种体验的层次较低,不能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也谈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快感和美感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美感是建立在快感之上的。对于阅读而言,只有首先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乐趣,才能对人的心灵产生一种震撼的力量,从而产生一种阅读的美感。比如网络上的很多诗歌作品,究其本质,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并不符合诗歌创作的要求,但是优美的语言以及网络便捷的阅读方式可以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产生片刻的精神享受,也为阅读美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迄今为止,网络给人带来的广阔空间,是其他载体所无法取代的。在这个自由的空间中,人们运用各种形式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展示,是多元化创作的一种集合,这也为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平台。在网络中,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人们所认为的虚拟世界中,反而有最真实的存在,有最自由的言论。当然,网络文学的自由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平民化的题材上,很多怪诞题材的出现,也反映了网络文学的多元化。传统文学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大多不会偏离主流的创作意识。但是在网络中,由于人们有机会宣泄各种复杂的情绪,使得生命的本真得到了抒发,所以出现了许多怪诞的作品,也出现了许多对人的灵魂进行挖掘的作品,这其实是在揭示人的内心,是在还原生命。只有真正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才能让人坚持读下去,这是阅读的一种过滤,也是对作品的一种过滤,这种过滤很好地体现了自由的本质——不强迫,让创作者和读者都拥有一种敞开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对生命和文学进行深入的体验。

  (四)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

  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也有很多种形式与体裁,比如诗歌、小说、散文、多媒体、超文本等,后两种属于比较特殊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的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就具有一种动态属性,网页之间的链接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超文本。对网络超文本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发现其中的魅力。比如网络上《平安夜的地铁》就是一部十分成功的超文本作品。一开始打开文本的时候,读者可以对整个故事的背景有所了解,即一个人在平安夜坐上了回家的地铁,坐上地铁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接下来就有几种选择摆在你的面前,选择不同的地铁通道会有不同的故事,读完任意一条通道中的故事,又可以获得新的权利来阅读下面的故事,在这样无限循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全面的阅读,甚至会感觉是阅读了好几个故事一样,有的比较恐怖,有的比较温馨,有的比较神秘。在超文本的艺术世界中,读者可以有多种阅读体验。

  三、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成因以及缺陷

  (一)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成因

  1.网络开放性的传播机制网络是一种低门槛平台,其中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信息,人们时常会使用虚拟的信息进行交流。在网络文学领域中,任何知识水平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文字,这是网络的特性。读者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文学作品,与作者实现快速地交流。这种传播机制有利于文学的深入发展,促使更多符合人们欣赏水平的文学作品出现。但过度的开放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的质量下降,一些低俗作品在网络上出现并且传播,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2.创作主体赋予网络文学的当下性传统平面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完成的,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相比起来,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一般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有另外的工作,只是在工作生活之余利用网络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进行讲述,因此使得网络文学一开始就具有介入当下生活现场的意义,例如很多网络文学作品都具有都市生活的烙印,或是打上各种鲜明的日常生活矛盾。

  3.创作动机的功利性降低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而言,很多创作者只是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讲述,并没有考虑到文字会获得什么大奖或者得到什么利益,当然也不排除现在很多网络写手以网络文学创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将网络文学创作与利益挂钩,因此动机比较单纯。所以网络文学作品中会有更多直接反映当下现实的特点,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网络文学审美特性的缺陷

  1.审美心态媚俗、取宠当前网络上的很多文学作品,大多有媚俗取宠的通病,尤其是一些网络小说,涉及更多的是爱情、穿越、武侠等题材,人们喜欢看什么就创作什么,很少有突破。而且为了获得更高的人气,有的作者还背离了真实的原则,胡编乱造,使得很多作品只是随波逐流地存在于网络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主旨与内涵,让人们在阅读时受到一定的困扰。

  2.审美取向过于消极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尤其以描述都市生活的作品为主,其情节的跌宕起伏确实吸引了大批读者,但其主题却宣扬了太多的灰色基调,这对阅读人群而言,是一种消极的影响。很多时候,作者刻意地伤春悲秋,反而会得不偿失。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网络文学是与传统文学相对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产生这些审美特性和取向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网络文化的需求以及网络自身的开放性特征。然而由于网络的限制较少,导致很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层次不高。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呈现低俗化发展趋势,使得网络文学的审美缺陷越来越严重。对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规范,提高其质量和水平。

  网络文学论文 篇6

  一、新型网络文学的出现

  (一)网络文学的形成

  “网络文学”这个先进技术与人类文化结晶的出现,虽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但是其发展进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它表现出的自由性、虚拟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等都受到很多作家与读者的热捧。网络文学一出现就意味着要颠覆传统文学,改变旧的文学形式与观念,带动人们以新的形式、新的思想观念创作出一种新型的文学。新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新问题、新思想的出现,同时还会成为文学界的一种新商品。“网络文学”一个正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的新事物、新概念,在我们平时的讨论中悄悄地生长,并且不断的形成与完善。也就是说,平时的讨论既是“网络文学”概念形成的根本,又是文学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文学”这个新词的身边出现了各种网络文学发言权的争夺现象,也正是这种现象才“网络文学”有了今天的意义,才有了与“传统文学”理论上的呼应与对比的能力。

  (二)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起源于那些海外的留学生,最初他们把自己的留学生涯和思念家乡的心情通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了互联网上。也许第一个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并且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人,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举动,或者是通过想象以网络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与心情。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在无意中对大众的心灵发出了召唤,使很多人开始模仿他的这种方式,分别把自己的“作品”,通过各大网站或者网页进行发表,这种书写活动很快得到了传播。大家把最初网络上出现的这些“作品”同称为网络文学。与此对应我们把网络文学定义为:“通过网络创作并且进行广泛传播的文学作品”。于网络文学的最初定义“网络上出现的所有作品”相比较,这种概述更注重网络文学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和网络文学的原创性。但是我们发现,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的网络文学,其独特的性质并没有在这种环境里得到完全的施展与充分的体现。有的学者为网络文学制定了定义:“Web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创作出来的,并且以互联网为传播形式传播的文学作品”。从这个学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型的网络创作手法,新型的作品传播形式,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的物质载体,以及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等新的特点,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前提就是多媒体和网络,如果没有了多媒体和网络做平台,所有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说,这个定义充分的体现了网络文学和多媒体技术的重要关系。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大众的眼、手、耳等多个器官,都受到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多媒体技术途径的刺激,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所有感官功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人们记忆、探讨、思想、创作等活动的发挥,从而使网络文学的展现,由原来单调的文字印刷形式转变成了各种生动直观的形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网络文学得到了更好的拓展与延伸,传统文学的线性结构被非线性的排列所代替。而网络的自由性、共享性、互动性等各种特性,促使网络文学以独特的性质出现在大众的生活里。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虚拟结构的融合,使文学内容的直观展现更加逼真生动。它既可以让大众感受分子、细菌、基因及原子结构等微观世界的奇妙,又可以看到海洋、宇宙、原子弹爆炸、卫星发射以及星球相撞等宏观的过程。这些技术既可以完成普通常规实验,又可以完成常人都不能接触的实验,还可以构建出各种不同的特殊环境。例如,网络上曾进行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虚拟青蛙解剖”教育课题,当时这堂轰动世界的解剖课是通过万雄网给全世界学生上的。实验者通过网络互相交流探讨,发表各自的意见,还可以亲自动手在屏幕上进行解剖实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给学生们创造出真实的模拟环境,使学习方式脱离了单调的平面叙述,学生的视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扩展和提高,冲出了书本文字的局限。不只是学生以及大众的思维都有所改变。

  (四)多媒体技术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

  在传统文学的审美理念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那就是理性。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统文学作品,其中都有不可缺少的理性概念。比如,康德的观点,美感产生的必备条件就是对判断力的一种“反思”。在康德的观点里,感性的审美中必须要把握住理性,这就是美感。传统文学就是在美学的天地里不允许有人间的焰火气息和乌烟瘴气,其创作来源在于传统文学创作者都是社会各界的专家和权威性人物,他们把文学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精神方面、超越方面、教育方面和道德方面,因此他们忽略了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至于社会大众对专家、权威们定义的审美,长期以来不能理解。而大众追求的美学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体现,网络文学无限制的自由发表与互动,快速的网络传播,各种欲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风格,都成为战胜传统文学的法宝,也正是多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感性化美学。只有各种感性的正确、完善发展,才能带动人的本性健康发展,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性。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使人能够更快、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的价值以及个人的审美需求。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追求被压制,那么他人性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文学没有了感性做基础,那么文学就成了利器反过来伤害人性的发展。所有的东西都是有利有弊的双面性,我要把握住有利的一面,使其另一面失效,这对网络文学来说很重要。就当代人来说,感性的欲望追求和它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事实,主要是怎么去满足大众的感官欲望,在满足感官欲望的同时又要让读者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进一步的“升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心中的欲望。这个历史转变的重任压在了网络文学的肩上,他是否能以“感性欲望”为中心,然后带领大众跳出以“欲望需求”为主的文学圈,这就是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多媒体技术促进网络文学发展视界

  (一)文化产品里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网络文学带来了媒体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等特征,正因为网络与多媒体具有这些特征才使得网络文学变得多彩多姿。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文学作品里包含一定的技术,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已经接受审美与技术并存。在网络文学里表现出了技术审美,机械复制的模仿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他把很多符号通过数字化技术叠加在屏幕上供人们消费。波德里亚认为:“在这个现代化消费空间,人工和机械的关系,将取代艺术与自然原初的关系,因此模仿的机械复制将代替艺术创作的个性风格表达”。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仿佛就像是一种视觉消费品。通过数字化技术把一些不相干的代码组合起来,形成了看似真实的虚拟物象,然后把它作为代码,用来替代真实物象,使组合而成的审美符号代替了本身的艺术审美。这就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成果。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社会生活被现代化技术所带动,现代技术以一种决定性力量的形式,掌控了人类的历史命运。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文学界开拓出新的局面,虽然先进科学所创造的这种数字化符号世界色彩缤纷,但是也不能代表它到处都是温暖多彩的春天,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寒冬酷暑,依然需要处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文学不断的自我提高、完善自身、丰富其所应有的内容。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文学的价值问题不得不重新探索思考。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信息化社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信息的同时,也把自由和创作的机会带给了人们,不再单单是专家和权威性人物的创作。网络文学的非线性、自由性和多结局的特点在多媒体网络体现出来,这些特点产生了文学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了客观世界的一种虚构、一种描述及一种解释,打破了传统文学原有的权威性和确定性。通过新型的网络文学,提高读者的整体素质。创作者也应该赋予新的思想含义,他应该是具有善于获取信息、改造信息能力的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合作意识、平等观念、和崇尚现代科学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创作能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的人。从这种具有广阔的时代前沿性角度出发,创造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网络文学开拓正确的前进方向。

  三、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网络文学的主要支柱,给整个文学发展灌溉了新鲜的给养,作为新型类事物的网络文学,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网络文学还局限在娱乐、消遣阶段,不能在自由的同时兼顾文学的审美精神,导致许多作品只是过眼浮云,当大量的网络信息出现在你眼前时,你只知道浏览却记不住内容。文学最重要的就是审美,网络文学也是如此。由于网络创作者的年龄较轻、文学修养浅薄、社会阅历较少,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了只能消遣、娱乐的文字,没有体现出其中的审美价值。网络创作者应该遵守艺术创造的规律,良好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作出应有的艺术审美作品,为网络文学的成长奠定基础。

  网络文学论文 篇7

  一、拉康理论解析:青少年热衷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

  在现今的文艺批评场里,文艺学者们运用拉康理论评论文学影视作品的研究众多,究其缘由,源于拉康理论提供了异于传统弗式精神分析的研究视角,其解析作品另有新意、别有韵味。拉康的理论不仅大大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也为人们理解主体哲学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批判性视角,进而对后现代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拉康理论反观青少年对网络文学的偏爱,可以看到其内在运作的心理机制。社会文化如同一个网络,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在主体间关系的网络里,我们每个人都被确认为他人符号结构里的一个幻想位置,并被固定在那里。而青少年沉浸于网络文学,看似在逃避他人的符号结构,却很好的结构了自身,并且依旧维持着对大他者的原则主体必须服从的“潜规则”。以玄幻小说扛鼎之作《诛仙》为例,读者粉丝们跟随着主角“张小凡”的视角,从资质平庸的小人物经历了坎坷曲折的人生剧变和多次奇遇的天书点悟,最终成长为亦正亦邪的不凡人物。当粉丝们对所谓“正道”破而后立的新符号系统认同的洗礼完结后,他们在“张小凡”角色上习得的坚韧品性或成功之道仍将回归到现实生活的真切实践中,面对社会文化认同所挑起的焦虑与无奈。

  二、视角转变:网络文学评介的“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

  近年来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影响力的关注日益增强,但研究视角仍旧围绕网络文学背后所影射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或者是专注于网络文学对青少年发展的危害进行分析阐述,却很少关注和挖掘网络文学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已有资源”,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文学中的“正能量”进行有效引导。网络文学批评视角的革新,需要从消极视角转变为积极视角,就如同现代心理治疗理念的蜕变,从“问题取向”改变为“资源取向”,关注网络文学给社会文化所带来的“正能量”。

  首先,网络文学创作方式极大的尊重了民众的平等话语权。网络作者不再畏惧于传统文学刊物发表的高门槛,能够在网络平台自由书写和真实表达;不再拘泥于某种文学体制模式,对自我投射在文学作品里的架空世界畅所欲言。也正是这样的模式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这百花争艳的文学创作中。而网络文学的庞大粉丝们也乐于参与到作品讨论和创作构思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在网络平台上自由的互动交流,既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有效反馈,也是对网络创作者的极大支持与认可。平等自由的文学氛围,本身就是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表达形式。网络文学恢复了亿万民众心中的文学梦,修复了千万文学青年脚下的作家路。

  其次,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化趋势满足了民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网络文学把身处剧烈转型时期的中国人的欲望和焦虑以各种“类型文”的方式塑形。网络文学作品类型的多样性,也是顺应民众不同心理缺失与审美需求的真实写照,如同形成了一套“全民疗伤机制”。玄幻小说是在满足社会转型期的个人心理归属的匮乏和缓解终极意义探寻的茫然;穿越小说给予了青年男性重新造梦、重走青春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女性青年追求自性独立、抗拒男性霸权的主体意识;耽美小说是传统言情模式在现代社会触礁以后,补偿着青年女性对纯爱情感的执着追寻;甚至玄幻小说中常出现的升级打怪“小白文”,也正在抚慰着中学时期男孩们的内心焦虑,满足着他们对青春热血的匮乏。总之,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主流文化的匮乏。

  撇开网络文学那形形色色“架空世界”的云雾缭绕,洞悉网络文学背后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困境,窥探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心理缺失和社会需求,映入眼帘的是网络文学在社会转型期发挥着缓解群体社会焦虑、疗愈民众无助内心、珍藏传统文化精华的“正能量”。

  网络文学论文 篇8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由网络文学改编为动漫、游戏、电影和电视剧的产业链。青少年作为消费主体,既是网络文学的主要读者,又是动漫产业的忠实观众,如何实现这三者的和谐、健康发展,《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一书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文学;动漫产业;青少年

  《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一书对网络文学和动漫产业的兴起、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二者未来的发展走向提出建议,作者陈海燕提出,只有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网络文学和动漫产业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与美日韩文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

  网络文学的兴起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读者在网站中阅读作者的作品需要付给作者相应的阅读币,还会给作者“打赏”,有的作者为积攒人气,赚取更多利益,会将作品篇幅不断延长,通过众多的矛盾冲突和紧凑的情节吸引读者。尽管网络写手人数众多,作品高产,但是精品相对较少。另一方面,随着一些网络大神们的作品广受欢迎,网络文学作品改编为动漫、游戏、电视剧获得了巨大利益,网络文学的商业性不断加强,作品连载完结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高人气的作品将会被改编为动漫、电影、电视剧,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出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作品更加火爆,这些会为网络作者带来人气和财富。过于商业化导致网络文学逐利性增强,作品只为满足读者需求,忽视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我国动漫产业起步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就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更大突破,相继制作完成了《小蟒蚌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优秀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堪称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另外,皮影、剪纸、年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也被成功地引入动画制作当中,并诞生了《哪吒闹海》《龟兔赛跑》《渔童》《三打白骨精》等优秀作品”譹訛。

  这表明我国动画产业是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日动漫和漫画进入我国,国产动漫便开始了在与美日动漫产品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艰辛道路,发展缓慢。美日动漫产业已经有了成熟的机制。成人动漫和少儿动漫这些分级,使得动漫不再只是儿童的专属,青少年、成人也有自己的童话,像日本动漫《美少女战士》《名侦探柯南》《七龙珠》等都是儿童和成人皆可观看的动漫,这些动漫题材新颖、热血励志,吸引了大批成人观众。而在中国,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动漫只是给儿童看的,这种观念导致了我国动漫产业的低龄化,生产的动漫大多只面向儿童,并且具备较强的说教性,台词稍显生硬,情节单一,在电视中重复播放的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动漫。随着网络文学的商业性增强,形成了将网络作品改编为动漫、游戏、电视剧的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动漫产业经常面临原创剧本短缺的问题,制作方往往会转向文学作品寻找素材。”譺訛网络文学作品的大量产出为动漫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网络文学多样化的题材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使得作品具有强大的改编性。国产动漫题材狭小,缺乏有创意的剧本,大量涌现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动漫产业提供了题材新颖的优秀剧本。网络文学中大部分玄幻、神魔小说以“流水账”式的方法记录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这使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动漫、游戏更为便捷,也为动漫带来了更多观众。“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动漫的图像化式呈现方式,使网络文学多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也使得很多文字所不能抵达的深层次内容通过图片的方式得以有效地展示。”

  动漫产业的发展丰富了网络文学的题材,例如,二次元、耽美、百合题材的出现。以玄幻类大神唐家三少为例,“唐家三少这种定位,既有基于自身写作天赋的考虑,也不无受当今网络文学界玄幻、仙侠、奇幻类一统天下的形势推动,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IP全版权运营下的游戏动漫改编的需求”譼訛。由此可以看出游戏动漫产业的发展影响网络作者写作的题材选择。在动漫的影响下,网络小说的描写中,出现了将人物形象动漫化的倾向,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或阳光帅气,或温柔美丽,成为动漫中常见的“美少年”“美少女”。

  二、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

  “80后”“90后”“00后”这些青少年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长大的,他们与互联网的联系最为密切,是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也是动漫的忠实观众,他们无疑是网络文学和动漫最好的受众,因此大多数网络写手都采取了迎合这群读者写作的手段。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作品对青少年有引导作用。同样,思想消极、内容暴力、色情的作品也会影响青少年读者的观念和行为。本书针对网络文学对青少年影响的问题,着重将唐家三少和郭敬明进行了对比。唐家三少坚持正能量写作,“通过反复书写这种男孩‘独立成长’的精神和事迹,树立了个人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典范,无疑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粉丝提供了一缕正能量的曙光”譽訛。唐家三少的写作逐渐靠向主流价值观,使得他的作品更能为大多数读者和主流文坛所接受,其中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引导青少年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郭敬明的作品中充斥着拜金主义,混乱的爱情、婚外情等灰色情感,生活充满痛苦,这或许迎合了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读者的心情,但太过消极的情绪也更容易让这部分读者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本书将这两位作者进行对比,意在说明网络作者在写作时不应一味追求利益,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扩大题材范围来更多地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并尽可能地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哲理意蕴,远离低俗、远离平庸、杜绝肤浅,使网络文学作品更为打动人心,流传更为久远,更有生命力。”譾訛由动漫陪着长大的“90后”“00后”的青少年,动漫对他们的影响可谓深刻复杂。动漫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途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青少年在观看动漫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放松。积极向上的动漫还能振奋人心,给青少年以精神鼓励。“动漫作品……的很多内容都是充满娱乐性,却缺乏教育意义,而青少年长期接触动漫作品,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区分动漫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盲目跟随动漫文化,而导致自身对现实社会认知出现偏差,无法适应社会。”

  在发展国产动漫的同时,需要对动漫产业进行有效管理,抵制低俗的内容,在动漫作品中补充对青少年有益的教育意义。《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的作者陈海燕通过十年的网络文学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她以传统文学“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对多部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切实实践了当前网络文学评论界所倡导的“入场式”研究,以“学者粉丝”的身份认真研读文本,同时追踪对于动漫作品的改编,从相关案例的列举可以看出作者对网络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作者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网络文学和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她认为网络文学和动漫产业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发现了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网络文学、动漫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这种互动发展的业界现状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关注和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并在文学作品和动漫中注入正确的价值观用以引导青少年,才能使网络文学和动漫产业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网络文学论文 篇9

  网络文学步入一个繁华的时代,但网络文学作者的主体性正面临被消解的危险。资本的介入,改变了网络文学的生态;类型化的写作,谕示着网络文学写作创新力的衰微;文学写作标准的降低,则是网络文学作者写作空间被挤压的重要证明。网络文学所代表的文学大众化,或许并不值得我们欢呼。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至少在近一个世纪中,凡夫俗子从未如当下这般自由地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在部分研究者看来,自现代文学以来的关于“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焦虑从此可以休矣。但其实,这同时也是一个不算太好的时代,仔细探究即可发现,所谓的自由展示的背后,隐藏着如此之广泛而深刻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作者的“自由”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逐渐趋于表象化。不能不看到,在网络文学写作日趋繁荣的当下,作为一种主体而存在的作者,就如罗兰·巴特曾描述的那样,在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中,显现出被逐步消解的趋向。

  一、从网络文学的广泛受众面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终结论”所审视的这个时代的文学其实远没有到所宣称的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一点,资本可算是心知肚明。正是基于此,才有了资本的高调介入网络文学世界。

  在资本和网络文学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有意思的关系:网络文学在草原牧歌式的写作与阅读中凝聚了人气,人气成功地吸引来了以盈利为第一要务的资本;在资本的运作下,网络文学的作者、读者数量更多,门类更为齐全,文字量更大,但网络文学写作也因此而深深地打上资本的烙印。这里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诸多研究网络文学的论文都会提到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但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只适用于网络文学史的论述,而不能用来概括当下的网络文学的特征。《第一次亲密接触》无论是在小说的内容方面,还是在小说的传播方面,都可以用“清纯可人”一词来描述,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的网络文学写作的自由色彩。当然,这一自由时代是非常短暂的,从《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纸质出版物的畅销及改编为影视剧开始,网络文学的人气实际上已经招引来了资本的觊觎。

  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络文学的生态。起点、晋江等专业站的兴起,以及新浪等综合性网站对网络文学的兴趣,往往都与资本的运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资本的支撑下,这些大型网站以专业的面目迅速崛起于网络世界,它们以低门槛、优稿优酬以及无限的发表空间,迅速地吸引了大量的有志于文学写作或有志于通过文学写作来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文学青年,与此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它们以周到的服务汇聚了或者说是培育了更多的读者(消费者),并最终成功地介入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中去。文学专业网站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事实上主导了网络文学的批量生产。

  在充满“跃进”色彩的网络文学发展语境中闯进这一领域的文学青年们很快就品尝到了谋生的艰辛。站的低门槛和优稿优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会将网络文学的作者们置于一个他们从未曾面对的评价体系中去。在前网络文学时代,无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有限的出版资源于无形中抬高了门槛,从而使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水准上,神圣化的自我体认也就应运而生,如此一来,稿酬虽然很重要,但相对而言不占据最重要位置。但在网络文学时代,准入机制的开放性使得文学写作的大众化色彩变得更为浓烈,文学写作显现为众声喧哗。在此基础上,结合站因运营需要而采取的种种经济方面的鼓励手段所造成的心理暗示,稿酬的获取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作者们的主要关注点。起点网的“作家福利计划”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由其网站公布的文件可知,2010年的起点作家福利计划是一个非常成熟与完备的方案,它的核心词汇就是稿酬。我们在此处摘录当中的一个部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该制度:从这份收入表可以看出,作者获得稿酬的高低与读者的订阅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它与纸质出版物的版税制度同出一辙,人类对于个人利益的关注是这些制度制定与执行的原动力。但我们还必须正视一个现象,这一收入表的实现,基于一个要件:站往往有更新量的规定,一般规定为作品每日至少更新5000字。这个要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网络文学写作的生产特征。

  更新量的设定显然并非心血来潮,网络文学专业网站的生存、稿酬的支付根本上依靠读者的付费而非资本的投资。

  资本从来不学雷锋,它的运作可能在推动网络文学的繁荣方面曾经有过贡献,但它的根本目标是盈利,盈利的实现需要读者的慷慨支付,而更新量的设定将会为读者的慷慨奠定最重要的基础。如此一来,网络文学专业网站对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即显得顺理成章,付费读者在各家站获得“VIP”头衔就成为最显著的表象之一。虽然我们无从考证这一更新量的设定是否与读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极为妥帖地契合,但可以相信,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接受美学以来对于读者的强调,在此处再次得到印证,当然,这一切归功于资本。

  资本通过完备而指向明确的稿酬制度挥出了一条温柔但又具有杀伤力的鞭子,驱使着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逐渐“升级”为文学生产。

  二、由资本主宰的网络文学世界,显现出类型写作的重要特征,在这个世界中,作者要么遵从类型的规约,要么成为类型的开创者,别无它途。

  专业站有着极为敏锐的市场触觉,类型写作正是这一触觉的生动体现。以起点网为代表,诸多站上发布的小说都会被纳入到一个小说分类目录中去。起点网所给出的分类目录中,计有奇幻小说、玄幻小说、武侠小说、仙侠小说、言情小说、都市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灵异小说、同人小说等多种类型,这个分类虽然未必会被其它网站所完全沿用,但它也确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的分类是否科学合理姑且不谈,事实上,当前在网络发表的诸多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可以被纳入到以上的各种类型中去,它已既成事实。

  我们应该承认:在类型写作的场域中,作者的自主性在被挤压。不可小觑网络文学分类写作体系的贯彻,它至少意味着两种可能性:一是分类能足够涵盖网络中趋向于各种写作旨趣的小说;一是分类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限制小说的写作旨趣。在以往的写作历史中,虽然类型写作并不能作为区分通俗文学写作和纯文学写作的绝对标准,但显然通俗文学写作中的类型化的程度要高一点。而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其类型写作的特征显然不亚于过去一个世纪中的通俗文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大众读者旨趣的重要性。事实上,上文所提及的分类目录,与传统的小说分类具有很明显的区别,它充满着网络的色彩,它代表着站的权力。但紧接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是否仅仅是站挤压了作者的自主性?仔细研究网络文学的类型,我们能够发现,除了言情、武侠、历史等老牌的通俗小说类型而外,网络文学的热点更多地集中在新兴的奇幻小说、玄幻小说等小说类型上。在起点网,根据网站发布的小说排行榜,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等大致都能够获得很多的关注,而其中玄幻奇幻得到的点击数显然又明显多于其它类型。虽然我们不能断言点击排行榜将决定一部作品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排行榜作为读者的意愿的表达,依然能够对网络文学的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显然,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类型写作的局面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网站与读者大众。

  大众对于网络文学的部分类型的喜好削弱了文学的即时即地性。仔细探究这些小说类型在我国的网络世界中的起源,我们发现,奇幻小说、玄幻小说的兴盛与《魔戒》、《哈利·波特》的流行关系密切,仙侠小说的兴起与网络游戏《仙剑奇侠传》紧密相连。这些小说类型在网络文学中的走红,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惯例的迅速生成,彰显着网络文学生产的复制性,同时也直指网络文学生产的无根性。文学写作的灵感归根到底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津津乐道于魔法世界的奇幻小说、玄幻小说时,我们实在是找不到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②以扫帚飞毯为表征的魔法世界实在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都没有半点关系。

  当然,没有关系本身也就是一种关系,奇幻小说、玄幻小说、仙侠小说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指向于一部分网络中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刻意躲避,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刻意躲避是源于生活的无力感。他们把对人生的兴趣转向对其它文本的兴趣,被人们所营造的虚幻世界替代现实世界成为他们获得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源泉。

  网络文学类型的生成同时也昭示着文学写作创新性的衰微。《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鬼吹灯》等小说,可以说是分别引领了网络文学中的都市文学和惊悚小说的潮流,他们的出现令人感觉新奇。但在此后,《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中的都市人不羁的性格以及一男数女式的人物搭配被诸多后来者所复制,而《鬼吹灯》的新意很快被诸多的盗墓类作品和惊悚类作品所吞噬。这些有一定创新意味的小说很快就在诸多尾随者的逼围中成为某种文学惯例的开创者,而后来者则成为文学惯例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在类型化写作的语境之中,写作模式的盛行抵消了部分作品的创新意义。

  网络文学创新力的衰微并非网络文学作者所特有,它同时也是网络世界的一种特征,导致这一结果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复制的盛行。复制使“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则在网络文学的世界中生动地上演。

  三、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缺失,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网络文学写作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网络文学作者的处境。

  依然从更新量说起。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天天做好事。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5000字的写作量不大,但每天5000字则显得相当可观。网络文学的更新,从理论上来讲,有两种途径:一是预先写好,然后分批贴出;一是随写随贴,坚持每日更新。对第一种途径而言,写作的自主性和文本的自足性得到充分的保障,网络文学对它而言,只是发表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途径来发表作品。但这将会使网络文学的界定问题陷入到混乱当中,事实上,此前诸多关于网络文学性质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此。第二种途径,事实上凸显的是网络写作的互动性,作者在生产与更新的过程中,将直面读者的大量留言。在前网络文学时代,写作是个人的事,但在网络文学时代,作者必须重视读者的意见,必须在生产中一定程度地执行读者的意图,这在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作者对读者意见的题外话式的呼应以及在下文中的相应情节发展安排等方面得到强烈印证。从事网络文学生产的作者必须面对较为沉重的生产任务,这势必会使其降低文学标准。

  这个标准的降低或放弃是分层次分步骤的,它首先体现为读者的需求。同人小说是网络文学中取向很具代表性的一种文类。它往往会取一部大众熟知的经典作品(文学、影视、游戏均可),在基本不改变其人物等元素和故事大致走向的基础上,换一种独特的角度来进行故事的重新编排,甚或是虚构一个人物来参与到原著的故事中去,《李逵日记》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在《李逵日记》这部小说中,李逵成为了一个表面依然粗犷、但内心甚为细腻的人物,小说通过他的视角,不动声色地写出梁山上的权力斗争,写出及时雨哥哥的虚伪,写出混乱的男女关系,写出整个组织的异化。这部小说表面上只是对一部经典著作的改写,但它的价值更在于表现出“李逵”这个人物所代表的立场的独立性,在于表现出小说作者游离出经典文本及经典解读世界的独立性和想象力,它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水浒传》,重新认识权威,也有助于我们将这一认识延伸至整个世界。不过,被网络不断转载的《李逵日记》多了一行副标题:史上最牛厅级干部的官场笔记。这行副标题谕示着大众的基本立场:一部作品的价值,是看其是否可以归附于读者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即使是《李逵日记》这样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它被突出强调的一面依然是有助于读者感受的那一面,是趋向于生活表层的那一面。

  文学标准的降低还体现为网络文学作者在故事建构过程中的选择。玄幻小说和穿越小说等文类无疑是能够代表网络文学的特色的,毕竟它们受到文类传统的约束最少,自由度更高。玄幻小说与穿越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不具有现实色彩的世界中,这样的设定显然有利于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的铺排。

  不过,在这两类小说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故事模式是主人公经过不断进取,最终一方面事业大丰收,一方面抱得美人(男)归。并不是说这样的故事就不能写,但万事皆有度,如果事业大丰收至征服全国、全地球、全银河系或全宇宙,如果抱得美人归至见一个即收一个,最终一只茶壶配无数茶杯,则无论是玄幻小说还是穿越小说,以“欲望写作”来统一指称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因为与欲望相比,文学的想象力贫瘠到了可悲的地步。欲望写作能否被看成是网络文学的本色?这样的论断显然会遭遇到很多责难,毕竟还有许多作品并没有呈现这样的写作特色,但我们坚持的是:它确实代表着一种写作路向,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这种欲望表达并不是新生事物,才子佳人小说曾热衷于此,《鹿鼎记》也曾以反讽的方式对此予以呈现。在当下,当道德的约束力处于低潮时,人的意识当中的动物性的一面会相应地彰显,网络文学的这种可被称为“欲望写作”的路向,是对当下的社会思潮的驯服式的记忆和呈现。

  至于当下流行于网络文学世界的类似于民国初期的“黑幕书”的文字,它们的“我手写我口”的特质使得提倡文学标准成为不合时宜的念头。当然,一方面,我们可以为芸芸大众的踊跃参与写作而雀跃,但当中所隐藏的某种曾令当年的新文学家忧心忡忡的东西,不知是否能引起今天的更多人的关注和共鸣?自资本介入以来,站就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平台或媒介,它与大众的力量联合,使得网络文学步入繁华世界,读者群更为庞大,写作者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学的写作空间事实上正受到更多的挤压。网络文学的作者,从写作领域的选择,到写作的方法,甚至到写作的进度,都被置于一种充满力量的空间中。想发问的是: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大众化写作吗?那个理想的时代,它到来了吗?

  网络文学论文 篇10

  网络文学是指近些年来产生的以网络为平台,通过超文本链接将原创的文学作用、类文学文本等展示给互联网用户的一种新兴媒介。随着网络文学作品的日趋丰富,其用户群体也愈发庞大,其中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阅读群体,甚至部分大学生本身就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以此为契机,如何将思政教育渗入到网络文学中,借助这一新兴的文学传播形式,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为其注入更多的活力已成为当代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文学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性作用

  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作品之间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两者均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明确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行业知识和社会生活方式,不同作品的多远价值观更能够极大地拓展他们的视野,帮助大学生在今后踏出校门时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这可能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所无法达到的。

  (二)情感教育作用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借助网络文学将自己的经历、情感和对事物的认知和感悟融入其作品中,大学生在阅读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时,通过感悟作者本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使其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对自己的认识、行为、观念、品质等产生影响,间接提高其情感认知水平,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对他们以后在生活、事业、学习上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心理辅导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心理教育的不重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长时间的负面心理状态对其生理和思想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网络文学本身的心理宣泄作用决定了它可以让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的形式宣泄心里的各种压力,并通过感悟其他作者对事物和事件的认知找到合适的疏导手段,这与思政教育的作用大体一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与行为活动,而通过网络文学的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作用重大。

  二、网络文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初步分析了网络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后,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其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需要以思政教育为指引,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在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积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

  (一)科学地选择网络作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网络作品的创作较传统文学更为随意,作品众多,质量良莠不齐,一些积极的网络作品固然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一些负面、消极、甚至反动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样对大学生危害极大,导致其受到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不利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必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阅读理念,在浩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取其精华,就网络文学作品而言,最简单和有效的鉴别和筛选方法是所选网络文学作品必须经过正规出版社出版,题材方面可夸张、可玄幻,但必须经过三重会审,并加以备案后,方可成书,并确保作品的内容不存在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对于充斥暴力、色情、拜金等极为负面的网络文学,坚决舍弃,避免对自身的不良影响。同时,思政教育者也可主动为学生推荐一些口碑较好以及积极的网络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所要传达的种种精神,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标杆。此外,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网络文学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将网络文学作为思政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新途径加以有效应用,借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学作品弘扬正气,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网络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杜绝和摒弃不良文作品中的“假、恶、丑”。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认真领悟并深入贯彻和落实文件中的指导精神,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创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以思想政治为依托的网络文学教育路线。具体措施可如下:

  1.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图书搜索及查询系统,让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查询和搜索网络文学作品时,能够对作品内容及积极作用加以介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引,还可以开展专门的网络文学作品推荐栏目,不定期地更新当前流行的口碑较好的积极网络作品,并在作品后设立读后感专栏,用于学生的交流,同时让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投票评分,对得分较高的作品给予优先位置显示,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该作品。此外,对于一些较为热门的网络文学作品,甚至可以为其开设专门栏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2.开展BBS网络文学作品阅读及评论板块,鼓励学生发表对网络作品的读后感,积极交流作品中所要展现出的精神和理念,可以不定期地选择几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在学生中设立这些作品的读后感及书评大赛,对于优秀的书评给予置顶展示,让更多的已经读过该作品的学生能够体会到作品中要表达的各种积极向上的东西,对还未曾读过该作品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还可让学生以投票的形式选出年度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作品一部或几部,然后以班级形式结合辅导员宣传,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真正优秀的网络作品。

  3.目前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的QQ、微信等也可以作为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QQ或者微信群,思政老师们也可以加入其中,一方面,努力让学生消除思政教育的枯燥印象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对网络文学作品给予适时引导和点评,并定期向学生推荐一部到两部网络文学作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借助于此类平台及时了解学生读后反馈信息,增强沟通、交流和指导,以充分发挥教育、监督、管理、引导等作用。

  (二)明确网络文学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文学依托于网络这一新型媒介载体,以微博、网络书城、电子小说的形式出现,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在高校中,网络文学尤其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追捧。网络文学文体多样,如小说、诗歌、散文、人物志、旅行游记等形式,内容情节更是丰富多彩,为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文中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丰富饱满的人物构造也激发了当代高校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学及网络阅读的普遍性,加强对这种新型文学的认识和了解,肯定其积极的思政教育作用,使学生不仅仅是沉浸在小说带来的或玄幻、或虚拟、或恐怖的故事情节中,也引导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学的文学熏陶外,有效地接收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而言,青葱年纪,单纯无瑕,网络文学有其优秀的一面,却也鱼目混杂,充斥着暴力和色情,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阅读正能量的网络作品,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均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教育工作者单纯的言传和填鸭式教学不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思政教育不屑一顾。因此,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的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凭借网络文学相关或是附属的音频、图像等视听元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采用典型教育法、对比教育法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借助网络文学作品或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引发大家的思考和个人思想成长。如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青春励志小说《恰同学少年》,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网络文学一经出现,便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开来,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不言而喻,控制好这把双刃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提高其实效性意义重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结合当前思政教育工作政策和精神,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线,利用优秀的网络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时代特征,让更多的大学生在阅读到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自己的身心时刻保持健康状态,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国旗.对网络文学的传播学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2).

  [2]马会超.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影响研究述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3).

  [3]杨柳.浅析网络文学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双重影响[J].高教论坛,2013(07).

  [4]段华.网络文学对青年工人价值观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2(10).

  [5]王党明.试论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以及对策[J].青年时代,2015(02).

  [6]王金石.试论思政教育中网络文学的应用[J].芒种,2016(02).

【网络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网络文学论文08-27

网络文学审美研究论文03-03

网络文学的挑战及超越论文08-25

网络文学中学教育论文09-01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论文09-06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特点论文08-25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的论文08-25

网络文学融合传统文学论文09-02

盈利模式网络文学论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