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傲慢与偏见》作品翻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时间:2020-10-27 11:40:59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傲慢与偏见》作品翻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在作品创作中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真善美的理解。正是因为如此,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对读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基于这个视角,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翻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以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及美学内涵。

  关键词:审美价值;文学翻译;女权主义;傲慢与偏见

  文学作品的翻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如何通过翻译发掘作品中的美学价值,不仅对准确翻译作品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升翻译作品的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刻剖析其审美价值,并提出提升审美价值的相关对策。

  一、《傲慢与偏见》翻译手法的运用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文学作品。作品描述了19世纪初英国的乡镇生活和人间冷暖的人生百态,以平实朴素的创作手法,讲述了英国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再现了当时闭塞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唯美爱情的向往,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折射出爱情与婚姻的悖论。

  在《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中,作者侧重对女性主义的理论诠释加以翻译,尤其是在功能对等领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最大限度地遵循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译者采取作者原有逻辑结构进行直译,虽然这样会降低翻译水平,但是能很好地将作品意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末出现,该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应当依照原文进行翻译,而是要注重翻译者的情感和认知,译本应当艺术化;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要解析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并且要了解翻译者的身份认知。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重视表现女性主义。

  二、《傲慢与偏见》翻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对话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傲慢与偏见》开头部分就有一段对话,尽管不长,但是却将人物的性格全面展现出来。例如“What is his name? Bingly、 Is he mar rigid or single?”这句话很短,还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却能够表现内特在愚弄妻子。句子的架构在文学作品中有着较强的表现力,《傲慢与偏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对峙场景中使用的语言表现出另外一种特点:句子的长短和架构能够深刻地表现人物。作者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有其自身的风格,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傲慢与偏见》中选用的文字具有英国散文的特征。文章开头使用端庄典雅的文字吸引读者的眼睛,文章的.内容却是非常庸俗的,这让读者产生巨大心理落差,达到了一种反讽的效果。

  三、《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审美价值功能分析

  1、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幽默是一种语言风格,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将各种语言元素使用得非常到位,这表现出作者在表达幽默时具有层次性。在语音语调、词汇的使用及语言元素的设计上都体现了个人特征,具有很强的作者风格。

  在语音风格尤其是韵律上,作者在《傲慢与偏见》中具有灵活的幽默感来源。例如在作品第25页中有一句话:“因为两个女人成天都是待在一起谈谈心,所以到头来没有不能够吵起架来。”“谈谈心”在原文中是用一个拟声词表现的,在译本中翻译为 “谈心”,尽管这样的翻译比较通畅,但是却不能够表现出原文想要表达的那种幽默。还有另外一个翻译版本,把原文中的拟声词翻译为“嘀嘀咕咕”。这个词在中文中也具有拟声词的特点,比“谈心”要形象得多,将原文想要表达的幽默很好地体现出来,不仅与原文意思相符,也做到了传神。有一个译本将押头韵的句子翻译为“家财不足,派头有余”,采用对仗的方式来表现这句话幽默、讽刺的特点。“家财不足”是说这个男人的财富并不多;“派头有余”是说身上穿的戴的都是名贵的衣物,盲目炫耀自己。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幽默、讽刺,非常准确。

  2、作品中的环境描述体现丰富的意境之美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幽默习惯是有差别的,要将原文的语境完全表现出来,就应当深入了解翻译前后两种文化背景的幽默习惯。很多专家和读者看过《傲慢与偏见》后,都非常钦佩作者对人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其所使用的毫无痕迹的讽刺手法。

  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周围的生活,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文中对话所表现的讽刺和幽默却让读者感受到极大的快乐。作者在书中没有表现任何宏大的社会主题,而是把一位女性作家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用细腻的文字描述出来,比如乡村绅士和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作品没有沉重的氛围,语言幽默是奥斯汀的主要风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要体会作者的思想,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是成功的。

  从意境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两个策略。一是转化字句结构。传统翻译方式以原文为主,但是要体现出原著的意境,就不能够按照外国人的思维进行翻译,否则其原有的幽默会成为中国读者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傲慢与偏见》这样一部英国18世纪的作品,中国读者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氛围。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若忽略了意境刻画,读者必然陷入“云雾”,难以理解作品的寓意,这样的翻译显然有悖初衷。二是人物形象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是其灵魂所在,《傲慢与偏见》虽然以对话方式实现人物刻画,但是对人物形象的描述也同样重要,所以译者不能只考虑对话,也要实现人物形象的塑造。

  3、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手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法是体现文章艺术价值的关键。异化翻译要求坚持原著的文化环境。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译者应当以该时期的英国作为翻译背景,再进行适当的润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原著艺术之美不被破坏。归化指的是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由于中国与英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如果不将文化环境考虑到其中,就可能会导致读者难以深刻理解作品,也就丧失了翻译的意义。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翻译行为既要尊重原著,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但两者可能出现对立,这就提升了翻译的难度。目前在文学翻译上主要采用异化的方式,这是由读者普遍的阅读需求和价值取向等所决定的。就当前情况,可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方式,既能让原著文化背景得以保留,又能够让读者认识到这一时期英国的人文环境,可谓两全其美。

  《傲慢与偏见》体现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在语言的描述、意象创设等,都为我们勾勒了纯美的画面。因此,在翻译中必须要保留原著的精髓,且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原著意境。就英文文学翻译而言,译者要深刻地认识到作者意图,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将原著更为全面地展示给读者,赋予作品翻译新的审美价值,以提升作品的文学审美思想。

  参考文献:

  [1]梁艳.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及其融合[J]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

  [2] 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

  [3] 梁红英. 从语用关联论赏析《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

  [4] 杨伊,张贝. 异化与归化的主次关系――以《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为例[J]. 文学界(理论版),2011(6) .

  [5] 李艳. 汉英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 海外英语,2010(9) .

【论《傲慢与偏见》作品翻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相关文章:

1.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名言

2.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爱情名言

3.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名言分享

4.鲁迅作品中的名言名句

5.鲁迅作品中的优美段落

6.鲁迅作品中的名言警句

7.蕴含哲理的寺庙对联

8.孔子论中的名言

9.蕴含哲理的爱情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