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修墙》的口语化特征

时间:2021-04-10 08:34:45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修墙》的口语化特征

  摘要:《修墙》是美国著名的田园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通过语域理论来分析这首诗歌,可以了解到诗人如何运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来缩小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引发读者对文中观念的思索。

  关键词:《修墙》;口语化;语域理论

  一、引言

  文体学的发展为诗歌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把语言学的理论与文学文本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为诗歌语言的分析提供了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依据。“通过描写和分析作者选择的语言成分及其产生的特定文体(修辞)效果 ,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的意义和艺术价值(秦秀白,13)。”《修墙》这首诗描述了叙述者和邻居一起修补果园的界墙时进行的对话和思索。通过从语场、 语旨和语式角度去欣赏诗人所创造出的对话中体现的冷漠气氛,可以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对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无奈和伤感。

  二、语域领域的研究

  语域作为语言学领域经常出现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学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社会语言学中语域被认为是“根据使用目的而行成的语言变体(Hudson,45)。”因此语域的选择受到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情境的影响,即“语域根据语言使用者在运用语言时所要求完成的功能来定义的(胡壮麟,97)”。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在英国人类学家 Malinowski对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的研究基础之上,韩礼德指出“文化语境决定着整个语言系统 ,即决定着讲话者在这一文化语境中能够说的话。而情景语境则决定着讲话者在某一具体语境中实际说的话”。(张德禄 , 1987:24)主张把语言连同社会和人一起加以考察和研究,从而提出了“语域”(Register) 理论。他认为,随着其功能的变化,情景不同,语言的使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语域就是语言运用的场合,由于使用目的和场合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语域。他将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部分,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 和语式(Mode)。

  三、用语域理论分析《修墙》

  (1)语场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 ,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在《修墙》这首诗中,诗人所展现的是一个田园生活的场景。诗中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两个果园之间一堵倒塌的界墙。冬天的时候墙脚下冻土会膨胀,而有时候猎人要搜寻隐匿在石缝中的野兔,所以墙上的裂缝越来越大。春天来了农民纷纷忙着整修果园,叙述者首先发现墙上的裂缝。

  此时谈话的话题也就显而易见:一位农民跟他的邻居讨论修补果园的界墙的事情。他们约好日子一起出来修墙的时候发现,这堵墙的左右散落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例如“有些像长面包,有些几乎圆的像球”这种具体的描写可以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对环境的交代创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墙的.倒塌象征着什么?修墙过程中的谈话又象征着什么?在此罗伯特·弗罗斯特通过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建立了与读者之间的心灵感应,因此语场的建立有助于引导读者去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去感受和体验诗人内心的声音。

  (2)语旨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诗中两位谈话者之间是平等的地位,冷漠的关系。从前面所描写的果园的景象中可以得知,诗中的叙事者是一位勤奋朴实的农民,而他的对话者是“住在山那边的邻居”。这样可以看出而这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此诗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应该尊重对方的看法和态度。在这里讲话的双方都可以自由表达,或者选择沉默。当叙述者把修墙的行为当成一种游戏,并且认为在这两个果园之间根本没有必要建墙。邻居却毫不犹豫地说“篱笆牢,邻居好。”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时,就一直在进行默默的思考:我们种的是果树,又不是会像牛一样跑的动物;我的果树又不会跑去吃你的果子,要篱笆干什么。他想让邻居明白自己的想法,却没有勇气去交流,于是只能暗自寻思或者希望对方明白。这种沉默反而又体现了另一种人际关系――冷漠,这正是这首诗歌想要展现的主题思想。

  (3)语式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如说还是写 ,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 ,包括修辞方式。罗斌在研究中提到弗罗斯特“意义的声音”理论,主张诗歌的易懂,利用口语化的语言以及戏剧对白和独自等形式,与诗歌读者拉近距离(罗斌,1)诗中对农民的描写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赋予他们口语化的语言,他们是即兴的自由交谈。他们的谈话虽然单调却不乏幽默感。因为石头的形状太不规则了,所以很不容易放安稳。他们就一起开玩笑“老实在那呆着,等我们转过身!”这种即兴的玩笑虽然表现出邻居之间存在的一种默契,双方的沉默远远多于交流。

  此诗的口语化风格还体现在诗人对动作以及心理的描写上。弗罗斯特“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是隐晦的,有节制的;其体验深沉而忧郁,其表达却客观超然(罗斌,3)”。在描写二人搬石头筑墙的时候,诗人用“我们搬弄石头,把手磨出了茧”这样朴实的语言来表现农民劳动的艰辛。在叙述者探讨筑墙的原因时,弗罗斯特又用“我在筑墙之前先要弄个明白,把什么圈进来,把什么圈在外,并且可能得罪的是些什么人家”来表现农民泾渭分明我不犯人人不犯我的传统思想。

  四、结语

  《修墙》这首诗描述了叙述者和邻居一起修补果园的界墙时进行的对话和思索。通过从语场、 语旨和语式角度去欣赏诗人所创造出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语域理论来分析这首诗歌,可以了解到诗人运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来创造出一种真实的、邻里之间的谈话氛围,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诗中冷漠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德禄, 同语类语篇的文体[A]王守元主编,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3、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罗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象征研究[D]中山大学,2009。

  5、张艳,《孤独的割麦女》 ―――语域分析[J]文学批评,2011,10。

  6、程晓堂,语域理论与诗歌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7、吕奕,英语诗歌的文体学分析――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为例 [J]2011,6。

  8、罗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象征研究[D]中山大学,2009,6。

  9.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86.

  10、Simpson, Paul. Stylistics: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 [M] London: Routledge, 2004.

  11、Hudson, R. A.Sociolinguisitcs (Second ed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修墙》的口语化特征】相关文章:

从语用学角度看郭靖语言运用和理解特征11-14

从品牌产品的角度开发分析08-29

从《易经》的角度考察分析MBA10-30

浅谈广告语的语用学及文体学特征09-18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09-15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08-21

从顾客角度分析OPPO营销策划09-11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09-29

关于从就业的角度分析加拿大热门专业03-28

从用词角度分析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