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志》所见祠庙数目及其地理分布

时间:2020-09-17 11:51:44 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汉志》所见祠庙数目及其地理分布

  摘 要:祠庙作为人民信仰及风俗的一种反应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体现了人文地理环境。《汉志》中所记祠庙的数目众多,而且较为详细,是对汉朝人民生活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一种体现。对此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汉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

《汉志》所见祠庙数目及其地理分布

  关键词:祠庙;《汉书·地理志》;地理分布

  祠庙是用来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庙宇或房屋。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时代、某一地区的信仰和民俗。按其种类来划分,祠庙大概可以分为山水祠、人神祠和宗祠。《汉志》所记祠庙众多,其建立原因也有所不同,并且体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点。

  一、祠庙建立的原因

  人们建立祠庙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主要还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的。

  (一)对自然的恐惧和依赖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有限的生产资料,简陋的生产工具,低下的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而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自然有它自己不可改变的规律。人类在从自然界索取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自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的恐惧和无助,再加上有限的科学条件和贫乏的科学知识,先民便产生了鬼神意识。并且用这种意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并祈求神灵的帮助,这也就产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崇拜。《礼记·祭法》记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时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因此,凡是人们不能解释的现象,就都认为是神灵的意志,并且创立了各种神,为之建立祠庙,祈求神灵的保佑。

  (二)古人的成仙心理

  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古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是很短的,因此,上到统治者,下到一般民众都幻想着能够长生不老。尤其是汉朝建立以后,黄老之学盛行,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神仙方术也备受关注。“仙人在民间有其崇拜者,汉代文献中即有‘仙人祠’”[1]而且,许多的神祠都是由官方建立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立神祠以迎接神仙的到来。《史记》记载:“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於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2]这段史料就记载了汉武帝为了迎接仙人的到来而营建宫观神祠一事。由此可见,许多祠庙的建立是因为人们的成仙心理。

  (三)尊祖敬宗的传统

  出于对祖先的尊重与怀念,人们建立了宗祠。自周朝以来,由于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宗族团结的纽带,尊祖敬宗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汉朝,墓上祠堂开始出现。《后汉书·章帝纪》记载:“三月乙丑,进幸鲁,祠东海恭王陵……壬辰,进幸东平,祠宪王陵。甲午,遣使者祠定陶太后恭王陵”。汉代,祭祖的活动非常受重视,而新出现的墓上祠祭,更是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四)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在农业社会,人们除了崇拜自然、鬼神以外,对英雄人物也十分的崇拜和景仰,甚至将其神化,为他们建立祠庙。西汉齐惠王刘肥之孙刘章在消灭吕氏的过程中功勋卓著,民众因为其安抚社稷“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3]。城阳景王的信仰逐渐由城阳一地扩展到整个青州,成为青州一地居民主要祠祭之神,在民众心目中居于重要地位[4]。类似的祠庙的建立大部分是民间自发的,主要是寄托他们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二、《汉志》所见祠庙数目及地理分布

  作为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详细记载了西汉的地理情况,对西汉的疆域、行政区划、矿物资源、民风民俗都有详细的叙述。笔者以此为基础,粗略地统计了《汉志》所见的祠庙的数目及地理分布。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汉志》中所见祠庙401所,其中山水祠32所,人神祠369所,而人神祠中五帝祠又有337所。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对祖先崇拜以及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在人们的信仰中占很大比例。

  三、祠庙分布的地理特点

  祠庙的建立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当时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汉志》中祠庙的.地理分布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祠庙分布与环境

  祠庙的分布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而此特点尤以山水祠最为明显。山水祠主要分布在多山和多水的地区,因为这里的居民对山和水的依赖性比较大,对山神和水神的崇拜也体现了他们的一种心理寄托。

  其实对山神的信仰和崇拜在我国起源是很早的,《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并且“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5]所以,临近大山地区的人们往往会建立山祠,以此来表示对山神的崇拜和尊敬,并祈求山神的庇佑。如蓝田有虎候山祠、谷口有五山祠、武功有垂山祠、浦反有尧山祠和首山祠、钜平有亭亭山祠、蒙阴有蒙山祠、有天柱山祠、上曲阳有恒山祠、临朐有逢山祠、有之罘山祠、曲成有山万里沙祠、不夜有成山日祠、即墨有天室山祠、下密有三石山祠、朱虚有三山祠、魏其有环山祠、临羌有昆仑山祠、施有五龙山祠。这些祠庙的建立都属于对山神的崇拜。

  对水神的崇拜和信仰与对山神的崇拜并无多大差别,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地方色彩。河流经过地区的人们一般情况下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灵,所以不同水域的人们所崇拜的神灵也不尽相同。居住在大江附近的一般信仰江神,居住在河边的人们则信仰河神,居住在沿海一带的人往往信仰海神和潮神[6]。如临晋有河水祠、郁夷有水祠、武功有斜水祠和褒水祠、临朐有海水祠、海陵有江海会祠、江都有江水祠、临羌有滇池有黑水祠、弱水祠、朝那有秋渊祠、施有原水祠。由此可见,水神祠的建立区域性是很强的,也体现了不同水域的人所崇拜和信仰的神灵也不一样。

  (二)祠庙分布与历史人物

  祠庙的建立除了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关外,也有许多是为了纪念和缅怀历史人物,甚至有些是将历史人物神化的结果。为历史人物立祠在秦汉时期是非常盛行的。据《史记》记载,在伍子胥死后,“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人们为历史人物立祠,有对其缅怀和纪念之意,而另一原因主要是将其视为保佑一方乡民的神灵,此类祠庙尤以圣人明君为多。如湖有周天子祠二所、杜陵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谷口有五帝祠、云阳有休屠祠、雍有五、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麋有黄帝子祠、有黄帝子祠和周文武祠、寿良有蚩尤祠、有百支莱王祠、朱虚有五帝祠、施有帝祠、黄帝祠。

  (三)祠庙分布与造神运动

  造神运动古已有之,但西汉一朝最甚。《风俗通·祀典》记载:“自高祖寿命,郊祀祈望,世有所僧。武帝尤敬鬼神,于时盛矣。至平帝时,天地六宗以下及诸小神凡千七百所”,又《汉书·郊祀志下》记载:哀帝“博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官,凡七百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云”。由此可见,西汉一朝所造神灵甚众,祠庙甚多,官方如此,更何况民间。而笔者推断,《汉志》中所记谷口的天齐公祠和仙人祠、云阳的径路神祠和越巫辜穰祠、缑氏的延寿城仙人祠、不其的太一祠和仙人祠、琅琊的四时祠、朝那的十五所端旬祠大概与西汉的造神运动是分不开的,当然,此众多祠庙中,应该有许多神灵是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总之,根据《汉志》所记祠庙的数目和地理分布可以看出,各地祠庙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体现了当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体现了人文地理环境,对祠庙的考察也有助于我们从不同侧面了解自然地理和人地理的变迁。

  参考文献:

  [1]蒲慕州.汉代之信仰生活[M]//林富士.礼俗与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1.

  [2]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宋燕鹏.试论汉魏六朝民众建立祠庙的心理动机[J].社会科学战线,2011(3):96.

  [5]葛洪.抱朴子[M].王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6]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J].齐鲁学刊,2010(4):43.

【《汉志》所见祠庙数目及其地理分布】相关文章:

1.笨汉汉斯读书笔记

2.用英文表达你想要的薪水数目

3.莎士比亚名言汉

4.英语和数目有关的惯用语详解

5.新西兰留学八大院校的地理分布位置

6.如何去设定孩子的SSAT考试分数目标

7.观《冯志远》有感

8.情志致病如何护理

9.英国留学所见的10大怪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