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析语境 探求词义

时间:2020-10-08 12:02:27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分析语境 探求词义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分析语境 探求词义
  
  论文摘要:
文言文教学要根据上下文意的内在联系确定词义;要根据全文脉络及作者的意思揣摩其情理和意味,从而斟酌词义;要联系和背景审定词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活解词义。

  以词汇教学为基础,以词义探求为核心,这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共识。因为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语,不理解这些文言文词语的含义,要想顺利地阅读古代作品是 不可能的。而要确切地解释一个词语在句子里具体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就需要分析词语所处的特定。
  
  一、根据上下文意的内在联系确定词义
  
  上下文意有的可以从相应的词句看出,有的则需要从情理上推断。
  (1)微行入古寺(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微行”有二义:一是小径;二是不使人知其尊贵身份,便装出行。本句中对此释义,中学课本取第二说。若联系上下文,此说不能贯通,因为上文有“从数骑出”,似乎并无隐藏身份之意,下文还有“解貂覆身”,身着贵重的貂皮外套,也不像改装出行的样子。这样看来,此句中的“微行”以释“从小路走”为宜。
  (2)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中学语文课本及不少选注本都说“识”读zhì,通“志”,是“记得、记住”的意思。这样解读不合本文事理。“识”在古书中有通“志”的,如《礼记·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但《石钟山记》中的“识”却应该读shí,意为“懂得、知道”,因为苏轼在实地考察石钟山时,由“噌吰”巨响而联想到“无射”钟,由“窾坎镗鞳之声”而联想到“歌钟”古乐器,这完全是他个人的切身体会,而并非“古已有之”。对此,其长子苏迈是无从“记得”的。此句当译为“你明白这情况吗?”
  
  二、根据全文脉络及作者的思想揣摩其情理和意味,从而斟酌词义
  
  (3)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
  对句中的“宛转”一词有三种解释:一说是形容杨贵妃被勒时身体扭动之状;一说是形容“蛾眉”的美好;一说是温顺,随从。通观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因此不会特别描写杨贵妃死前的惨状,第一说不可取。杨贵妃天生丽质,诗中已有多处描写,在她临死前再着一笔似乎多余,因此第二说虽可通,但并不妥帖。若参阅有关的记载,则会以第三说较为恰当。
  (4)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为击破沛公军”一句,有人说“为”是动词,这里作“安排、准备”讲;中学语文课本注为“为(weí):将要”;有人说“为”是介词,读weì,介词后的宾语因是自述者而省略,补足后即“为我击破沛公军”。联系上下文意、人物性格及语气(上文两次提到“项羽大怒”),当以后说为佳。
  
  三、联系语言和文化背景审定词义
  
  (5)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这里的“山东”是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即秦以外的旧六国之地。《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又称“关东”,因旧六国之地在函谷关以外,如《史记·李斯传》:“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唐以前“山东”“关东”所指相同。后则以太行山以东之地,即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称为“山东”;把山海关以外之地,即东北三省称“关东”则为时更晚。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岳阳楼记》)
  “庙堂”被解释为“朝廷”是不确切的。查阅中国古代官制资料得知,唐宋时期曾称宰相或副相这个职务为“庙堂”。范仲淹曾担任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又出为地方官。所以“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即分别指此。“朝廷”之说后为引申之义,在这里就不当了。至于以“在朝廷做官”来解释句中的“庙堂”,也见其模糊不确。
  
  四、结合具体语境,活解词义
  
  古的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但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义又是确定的、单一的。字典、辞书中的词义解释是从一个词的众多的用法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一个词的词义往往在概括词义的基础上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因此照搬字典、辞书的释义往往并不贴切,因而要结合具体语境作出变通的解释。例如;
  (7)A.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
  B.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汉书·张骞传》)
  “得”是一个极常用的字,“得到”“获得”是它的常用义、概括义。但“得”字进入具体语境后,词义非常灵活多变,常常需要作多种变通的'解释。A结合文意,当活结解为“发现”;B活解为“心得、体会”;C当活解为“俘虏”。这些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与“得到、获得”字典中的概括义有明显的联系,但其具体含义通常是不列为字典中的一个义项的。
  (8)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恶》)
  上例中的“节”是个多义词,新版《辞海》列有十七个义项,《辞源》(修订本)列有十五个义项,但细细推敲,却没有一个义项是可采用的。根据上下文意,我们可以推知此“节” 是“验证”的意思,与下文的“征”同义。《辞源》中虽然没有一个切合可用的义项,但都列出一个共同的义项“符节”。“符节”是一种信物,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使用时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两片相合为验。这“验证”的意义当是从“符节”引申出来的。另外,《汉书·董仲舒传》引作“善言者必有验于今”,也可资旁证。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6.
  [3]蒋礼鸿.古汉语通论[M].杭州:浙江出版社,1984.
  [4]许嘉璐.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1990.
  [5]实用古汉语大词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论分析语境 探求词义】相关文章:

1.论话语连贯与言外语境

2.论话语连贯与言外语境的论文

3.论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水彩画教学论文

4.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5.论企业管理创新分析

6.通过提问成功探求客户需求

7.论ASP市场的分析与展望

8.论李贽思想的分析与探源

9.如何猜测托福阅读单词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