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日记制度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时间:2020-10-16 19:10:39 审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审计日记制度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4年4月1日开始实施,该办法是我国国家审计首部关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办法,它的实施必将对审计项目质量的进步产生里程碑式的。《办法》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公布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等审计项目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质量要求和相应责任,实现了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其中审计日记制度的建立,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细化和夸大,是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的重大和创新。它能够将审计查证过程和结果完整、真实地展现出来,从而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全面有效及时的控制。本文谨就审计日记制度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作一粗浅论述。

  一、审计日记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责任的工作不容乐观。《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作业准则规定,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应有“实施审计具体程序的记录及资料”,内部审计协会新近出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也要求包括“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这样,就是要求一种文本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不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也没有具体的检查措施。因此,大部分审计职员发现才编制底稿,查不出题目则不编制底稿。这样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很难完整地反映全部审计过程,以至于某些审计事项是否按照审计方案的要求实施了审计,也不清楚。一旦审计过的单位暴露出新的题目,便无法弄清审计时是否检查过这个环节,谁检查的,通过什么方式检查的。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审计责任也无法追究,审计工作往往陷进被动境地。李金华审计长曾经指出:的审计工作底稿,只注重审计查出题目的记录而忽视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这不利于检查审计职员的工作情况和保证审计质量。因此,急需一种文本来记载和反映审计职员的查证过程,以对审计实施阶段进行质量控制,防范风险。这种文本便是审计日记。

  《办法》规定,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审计职员姓名、审计分工、实施审计的日期、审计工作具体内容、索引号和页次”,其中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又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审计查阅资料的名称和数目、专业判定和查证结果以及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这一现场审计的“记录仪”,可以清楚地记载审计职员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是一种过程控制、程序控制。它既可以督促审计职员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关注和防范审计风险,减少“秋后算账”,又可以通过审计组长或委托的审计职员对上述事项的检查,形成第二道关口,进一步减少由于重大审计误差导致有关总体审计结论错误的可能性。假如审计复核时需要进一步落实某个题目,就可以非常正确地找到执行这一事项的审计职员继续予以落实。即使被审计单位事后暴露出新的题目,也可以分清是审计责任还是被审计单位提供了虚假资料或证实材料造成的会计责任;假如是审计责任,也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审计职员个人题目抑或是审计组长制定的审计方案的题目,是哪一个审计职员的题目,应该承担何种责任,避免了由于责任主体模糊而导致追究对象的缺位。

  二、审计日记能够检验审计实施方案制定是否公道、执行是否到位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成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它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起着“龙头”作用,其质量对于能否完成审计项目任务、顺利达成预期的审计目标至关重要。

  在当前工作中,审计方案和审计实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有的审计职员审计质量意识不强,以为审计是查题目的,只要能发现题目就行了,怎么做心中有数,不一定非要按照审计方案规定的步骤和方法实施审计。于是,辛辛劳苦做的方案在实际审计时往往被丢在一边,造成好的审计方案不一定就有高的审计质量的情况。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审计方案简单、雷同、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情况,其指导性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直观、全面及正确地评价审计方案及执行情况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