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控制技术

时间:2020-10-04 12:40:00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连云港市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控制技术

  摘要:为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危害,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指导农民科学防治,2010年~2013年连云港市进行了大量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与防治的试验研究,2014年对方案进一步优化,同时进行了田间大面积综合试验示范,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试验示范;连云港;综合控制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害,该病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日本等地暴发成灾。2007年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连云港市发生迅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在全市发生140.42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条纹叶枯病(RSV)和黑条矮缩病(RBSDV)主要由同一介体传播,水稻对这两种病毒的抗性不尽相同甚至完全迥异。2004年以来RSV连年大流行已经给各级农技部门和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些地区甚至已对条纹叶枯病产生严重的疲劳厌战情绪。在此状态下如果RBSDV再爆发流行,则对水稻生产构成巨大威胁。本试验示范研究主要采用“抗、避、断、治”技术措施,特别是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指导全市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发生特点

  1.1 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为害范围不断扩散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范围逐年扩大,从某个区域或某些县镇已经发展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害程度也逐年攀升,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该病并不常见,只是在少许区域见状;2007年该病发生呈上升势头染病面积达到了2.11万亩;到2008年该病发生面积达到了14.86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85%,发生面积较之2007年增加了7倍多,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根据相关报道指出,2004年~2008年之间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面积、病情程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年度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比较表

  1.2 黑条矮缩病发病高峰显著,一些抗病药剂作用不明显

  根据全市的相关报道显示,2008年黑条矮缩病的发病高发期在7月上中旬,较之2007年提前了约7天左右,在田间的发病情况呈现出核心分布,发病植株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以及叶鞘具有明显的黑褐色呈条状凸起,植株明显矮小。截至目前所采用的相关药物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不佳,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1.3 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发病情况

  根据灌南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水育秧的实验地块为65块,其穴发病率在0%~92%之间,平均发病率为16.6%;塑盘抛秧试验田20块,其穴的发病率在0%~18%之间,平均发病率为34%,二者实验数据相比显示,水育秧苗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塑盘抛秧或者机械插秧的发病率,所以在育秧选择上尽量采用塑盘抛秧或者机械插秧等方法。

  1.4 不同品种抗性存在差异

  根据这些年的研究试验显示,不同品种之间得黑条矮缩病的差异较大,在全市普遍采用徐稻3号,该品种能够抵抗条纹叶枯病的侵袭,但是对于黑条矮缩病的抵抗力不强,非常容易被该病感染。根据调查发现,不同品种之间发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种之间发病严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是:海南1号、武运粳21、准稻6号、华粳6号、徐涛3号以及连粳3号和连粳4号。

  1.5 同一品种的育秧方式不同其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这一点与1.3中的调查结果相同,同一品种不同的育秧方式发病情况存在不同,水育秧的病情要比塑盘抛秧要重,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1.6 管理水平的差异,发病情况不同

  田间日常管理也是防止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粗放式田间管理的地块发病率高且病情重,并且还存在其他一些现象,比如僵苗不发现象。根据相关调查,全市2008年有部分地块出现僵苗现象,这与水稻各个时期的管理不善有关,比如排水、施肥、喷药以及补肥等。调查显示,稻苗壮、返青快就有极强的抗病力,所以要加强稻田各个时期的管理。

  二、重发生原因分析

  2.1 稻麦连作有利于该病病菌的过冬

  稻麦连作制是全市的主要轮作制度,而这种大面积的稻麦连作有利于该病病菌的越冬、繁殖以及加大危害程度,使其不断生存下去。加之小麦的播种期较早,这更加为该病毒的越冬寄主田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2.2 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量逐年增加,并且传毒时间长

  由于全市采取的这种连作制,使灰飞虱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04年6月,在每亩秧田中发现灰飞虱30~300万个,部分地块能够达到500万个;2005年6月同样地块每亩秧田中发现50~500万个,最高能够达到1000万个;2006年~2008年每年都有不定量的`增加。

  2.3 毒源分布广、灰飞虱带毒率高

  试验研究显示,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玉米粗缩病是同一种病毒所引发的病症,全市的实际情况是水旱混合作,近些年全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毒基数不断增加,因此灰飞虱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

  2.4 田头秧分布分散,不利于对灰飞虱的防治   田头秧分布分散,对于防治灰飞虱存在不利因素,但是对于灰飞虱病毒的传播以及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田头秧的分布上要进行集中处理。

  2.5 水育秧人工栽培有利于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发展

  水育秧人工栽培造成该病的发生及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水育秧苗的落谷时间较之塑盘抛秧时间要早半个月甚至更长,水育秧落谷时间为5月5~10日,塑盘抛秧为5月20~25日。根据调查得知,灰飞虱于5月下旬开始向田间迁移秧苗叶龄达2~4叶期,灰飞虱首先聚集迁飞到水秧田为害,灰飞虱迁飞高峰与有利传毒秧苗叶龄期高度吻合,导致水育秧苗受害早,毒量积累大,发病重。而塑盘育秧由于落谷和出苗期晚,与灰飞虱迁飞高峰期吻合度小,毒害程度小,发病轻;二是水秧苗进行移植,该过程中会对秧苗造成伤害,因此秧苗的自身素质有所下降,缓苗期会增长,有利于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三是对于水秧苗的移植没有做到科学合理,有些栽植人员在日光强烈的情况下进行移植栽培,而且移栽后没有建立合理的水层,致使秧苗栽培后发生“脱胎”现象,这类秧苗更加容易生病。

  三、防治方法

  3.1 抓好品种的选择

  到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黑条矮缩病的品种,但是通过近些年的实地研究发现,徐稻3号、4号和连粳4号、6号这4个品种的抗病性比较强,所以对于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块可以选择这类抗病较好的品种,减少该病的为害。

  3.2 抓好农作物的合理布局

  由于传播黑条矮缩病的病毒在灰飞虱体内不能经卵传递,玉米田是灰飞虱传播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毒源田。因此,要控制水、旱作物插花种植,春、夏玉米要连片种植。

  3.3 抓好治虫控病关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结合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仍然必须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秧田灰飞虱的防治是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一是根据品种和带毒灰飞虱数量确定防治时间和次数。抗、耐病品种从秧田1叶1心期开始,每隔5天防治一次,对感病品种和带毒灰飞虱数量特别高的田块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二是选用对路药剂;三是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3.4 抓好清洁田源关

  及时防除水稻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减少灰飞虱对黑条矮缩病病毒的过渡源,并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减少田间毒源。

  3.5 抓好应急补救措施

  利用水稻的特点,及时拔除病株,把周边无病稻丛或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穴留下的空穴里,并适当增施速效肥,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连云港市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控制技术】相关文章:

1.浅谈水稻旱育秧技术

2.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3.浅谈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4.浅谈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5.浅谈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6.浅谈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7.浅谈海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8.浅谈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9.浅谈棉花应用缩节胺化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