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山悬空寺万佛洞石窟壁画艺术性初探

时间:2020-10-25 12:16:07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红云山悬空寺万佛洞石窟壁画艺术性初探

  石窟原系西夏梦兀城前哨关隘,当年西夏和北宋均曾在此屯兵设防。后相继在此石窟造像建庙。至今,尚存石窟庙宇11处,有万佛洞、三霄殿、圣母行宫、观音殿、真武祖师殿等。其中,以万佛洞石窟规模为最大,古迹保存亦较完整。窟中凿有四方形撑顶石柱,柱之正面,彩绘创建寺观之僧人、道人画像2幅,其余三壁均彩绘山水风光,构图精美。窟之四壁彩绘神态各异之佛像万尊。窟之正面有泥塑高约3米许之静态佛、真武祖师及圣母等5尊大像。可见这里已是融佛、道于一体的寺庙。悬空寺曾是当地居民躲避战乱的栖身之地,现万佛洞内仍存有石碾、石盘等用具,石窟外壁还有多处开凿搭建的洞孔。此外,寺院内尚有姿态神奇但未予查明的稀有树种一株,与石窟本身的历史一样,亦引起了游人及有关方面的极大兴趣。

红云山悬空寺万佛洞石窟壁画艺术性初探

  摘要:红云山悬空寺作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有明清时期的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绘画技巧、观赏性、内容题材与儒释道三教合一四个方面,对红云山壁画做了详尽的阐述,以此指出其具有的独特艺术性。

  关键词:石窟壁画;三教合一;艺术性

  红云山悬空寺位于陕北榆林市城南约55公里的陌崖底村西之西夏罗兀城遗址山崖上,作为陕北境内规模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其已历经数百年的宗教传承,于2008年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榆林市志记载,罗兀城悬空寺石窟,宋代即凿有石窟,屯兵防守罗兀城。元代,石窟改建为寺观,称悬空寺。悬空寺现有大小石窟17处,以万佛洞窟规模最为庞大。万佛洞内宽12.7米,深13.5米,高5.1米。窟中有左右两个四方形石柱作为主要的支撑体,石柱周长均为8.8米。洞内现残存壁画约160平米左右,包括左右石柱正面的僧人、供养画像各1幅;石柱内侧的朝元图2幅;以及石柱外侧与背面和北壁的万尊佛像彩绘。石窟内壁画,绘制于明代,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设色典雅,所描绘形象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极为优美,可为观者提供美的艺术享受。其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画技法的娴熟性

  作为寺庙壁画,万佛洞石窟壁画的绘画技法有着极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娴熟的绘画技巧。首先,它的造型准确,具有高超的写实性。画在方形石柱正面的僧人图,是该洞内写实手法较完善的一幅作品。画面中,僧人身着红色僧衣,外搭黄色袈裟,手捻佛珠,面容安详中正,盘腿而坐,面部胡茬清晰可见,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次,该处壁画用线古法,铁线描及兰叶描两种线条交替出现,显现出生动、流畅、刚劲的线条样式。线描技巧手法老练、纯熟,把线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南柱内侧面的'朝元图(图1)中,虽然人物众多,但在线条多而不乱,流畅生动,体现了众仙朝圣的衣袂飘飘。再从壁画用色上分析,该处壁画设色典雅,用色遵从古代壁画的用色习惯,以青、黄、赤、白、黑作为主要的色彩,以青绿色和白色为主调,施以朱红作为点缀。设色运用国画工笔重彩的染色手法,层层渲染,厚涂处色彩沉稳典雅,薄处色彩细腻且变化丰富,体现了高超的色彩控制能力,营造出典雅的色彩意境。

  二、万佛生动的观赏性

  万佛洞壁画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外,从它的整体壁画可见其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营造理念,展示了千佛生动的观赏性。首先,从该处壁画构图分析,整处壁画构图密实饱满、严谨规整,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全景式、罗列式的构图形式为主,运用了对称、整齐、均衡的构图理念。画面虽内容众多、结构复杂,但画面满而不乱,秩序井然,体现了统一而富有变化的审美观赏性。以其北壁万佛图(图2)为例,万尊佛像有序排列。一尊尊佛像,袈裟颜色或是青绿、或是朱红、或是灰白;面部表情或是微笑、或是肃穆、或是平和,在统一的罗列与线条造型中又具有细微的丰富变化,给人予生动美的观赏性。其次,从该处壁画人物形象描绘分析,虽涉及佛、道、儒及普通信众形象近百之多,但毫无雷同感。细看对这些形象的刻画,佛陀、菩萨潇洒自得;罗汉、僧侣温婉平实;天王、力士孔武有力;玉女、侍者青春调皮;居士、信众虔诚恭敬。这些形象生动的刻画,营造了一个万佛生动的世界,给予了无限的艺术观感。

  三、内容题材的丰富性

  陕北地区的古寺庙壁画,现留存较多,多见于明、清痕迹,内容多以水陆法会作为主要的题材,兼具佛道和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祗。壁画中,僧侣、道士相互对应;菩萨、神仙交相辉映;天王、力士交错出现,刻画了一幕生动的众生人物形象。除了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外,该处壁画中还有对珍奇异草、亭台楼榭、山水大川以及飞禽走兽的细致描绘。在其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中,有对龙、老虎、豹子、麒麟等多种动物形象的传神描绘,笔法细密、精到,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纵观全国范围内的水陆法会壁画图,其内容多以神像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而此处在众仙形象中穿插出现的各类奇珍异草和动物形象,不仅拓展了画面内容题材宽度,更丰富了其画面的观赏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四、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兼容性

  儒、释、道是支撑中国文化精髓的三个领域,千百年来,三者相互作用与制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根基。自唐以来,在以佛教主尊为主的内容上,增加了道教和各类民俗信仰图像,儒释道充分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在万佛洞壁画北石柱的正面壁画的帝君图(图3)中,佛祖中立盘坐须弥,左位孔子、右位老子交相辉映,其余侍者,或为佛家弟子或为道教信徒,在同一画面中,展示了佛、儒、道三者的共存,是三教合一的典型内容。其中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出现在寺庙壁画中,在陕北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寺庙宗教壁画中是不多见的。此外,石柱内侧的朝元图亦是儒释道结合的有利证据。画面中,既有众佛教中的菩萨罗汉,亦有道教中的神仙老君更有帝王将相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中,或归属于佛、或归属于道,已难以分清其本质的信仰归属,这也大大地反映了儒释道三种精神在民间的结合与兼容。

  寺观遗迹保留了陕北民间宗教信仰的痕迹,是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万佛洞石窟古壁画是这些文化呈现的一个组成部分。石窟内壁画虽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以及人为的毁坏,已不能完整而清晰地展示于世人面前,但透过其灰色尘土的外衣掩盖之下,至今依然可以欣赏到其精美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的确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所应该珍视的。

  参考文献:

  [1]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榆林市志卷二十三・文物志[M].三秦出版社,1996.

  [2]刘合心,雒长安.古代建筑壁画艺术・陕西卷[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红云山悬空寺万佛洞石窟壁画艺术性初探】相关文章:

1.手绘壁画有哪些应用-手绘壁画的布局

2.手绘壁画需要哪些材料-手绘壁画的材料

3.手绘壁画的材料

4.佛家经典禅理,佛曰佛理

5.手绘壁画需要哪些材料

6.手绘壁画有哪些应用

7.装饰壁画个人简历封面

8.敦煌壁画常用的色彩结构

9.手绘壁画的材料有哪些